既然闲着没事,也说两句中医

d
dudaan
楼主 (文学峸)

中医有两个系统,这在《本草纲目》中看得很清楚,一个是正宗的“治人”的系统,大致相当于“经方”派;一个是江湖郎中的“治病”的系统(按具体病症排序),大致相当于“偏方”派。

区别:1)前者有理论体系,源于《黄帝内经》,经过《伤寒论》的发展,后者没有什么理论体系,纯属经验。2)前者主要是用《本经》中的360味药,后者用成千上万种不见经传的动植物药。3)前者用药讲究配伍,君臣佐使,而且在历史发展中越来越复杂,动辄20多味药材一起用,后者常常用单方。

前者看不上后者,很自然。但是不要忘记,清代以来最热的一些中药材中有许多都不是《本经》中的,例如板蓝根、白花蛇草、雷公藤等等。屠呦呦的青蒿素实际上也是受到偏方而不是经方的启发。

事实上,偏方比较容易从西方药学的角度加以研究,这种研究也可以扩大到《本经》中的单味药。

欲兄实际上走的是这条路。

这条路完全可以走,但不是唯一的一条路。

其实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再说一次。

中医药是个宝贝。可以从多角度多种方法论进行研究。

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东西。

中医经方派的理论当然不能否定,世界上恐怕只有两种传统医学理论:中医和印度吠陀医学。其他国家和地区只有不成体系的偏方。我曾经给印度传统医学理事会秘书长讲过纯书本的中医理论,他说印度也有类似阴阳的概念(抱歉那是1989年,时间太久我的梵文生疏了,忘了怎么说),中国的五行在印度是地水风火四大。二者的关系是完全平行发展还是互相影响是个学术问题。藏医是怎么回事我完全没有知识。

这两个(或三个,如果藏医的系统不一样)理论体系可能对世界未来医学的发展有启迪作用。

(待续)

大江川
本经记载了板兰根。
大江川
5比4先进。人类思想的进步。
d
dudaan
《本经》中提到蓝,但好像没有说到根

《本草纲目》中的板蓝根是真的板蓝的根,而菘蓝的根到清代中晚期才被中医使用。

这是许多年前您指教的。难道我理解错了?

k
kai2002
如果把偏方算一派,那一共就是三派,一是出自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经方派,二是脏腑辨证讲五行的时方派。伤寒论虽然挂着个黄帝内经的名,其实

后代的人给误导了,拼命用皇帝内经来解释伤寒论

T
Tove
但如果中医师试药都要先练通五经八脉,那也是比较难。而且中医的汤药实在太难喝,不是真信很难接受。。。
f
fuz
大江兄以前讲过

https://bbs.wenxuecity.com/health/492123.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health/358230.html

“《本草》中的板蓝根是指马蓝的根,和现在药典中菘蓝的根是不一样的。前者被称为南板蓝根,后者是北板蓝根。”

 

 

k
kai2002
你是没有生病。
吃与活
杜编如何看四体液说,还有伊斯兰医药?

印度中国伊斯兰的传统医学与体液学说很像,有可能有共同的来源。参考 (英文的要更全面):

Humorism

體液學說 Hippocrates 希波克拉底

 

 

Humour Season Ages Element Organ Qualities Temperament
Blood spring infancy air liver warm and moist sanguine
Yellow bile summer youth fire gallbladder warm and dry choleric
Black bile autumn adulthood earth spleen cold and dry melancholic
Phlegm winter old age water brain/lungs cold and moist phlegmatic
I

 

Islamic medicine[edit] See also: Medicine in medieval Islam and Unani

Medieval medical tradition in the "Golden Age of Islam" adopted the theory of humorism from Greco-Roman medicine, notably via the Persian polymath Avicenna's The Canon of Medicine (1025). Avicenna summarized the four humors and temperaments as follows:[24]

Avicenna's (ibn Sina) four humors and temperaments Evidence Hot Cold Moist Dry
Morbid states Inflammations become febrile Fevers related to serious humor, rheumatism Lassitude Loss of vigour
Functional power Deficient energy Deficient digestive power Difficult digestion  
Subjective sensations Bitter taste, excessive thirst, burning at cardia Lack of desire for fluids Mucoid salivationsleepiness Insomniawakefulness
Physical signs High pulse rate, lassitude Flaccid joints Diarrheaswollen eyelidsrough skin, acquired habit rough skin, acquired habit
Foods and medicines Calefacients harmful, infrigidants[25] beneficial Infrigidants harmful, calefacients beneficial Moist articles harmful Dry regimen harmful, humectants beneficial
Relation to weather Worse in summer Worse in winter   Bad in autumn
 
f
fuz
只会用偏方的,只能算草药医,或民医。算不上中医
f
fuz
误解。试、验、品,不是一回事。

试药:从来没有人用过的新药,或新配伍。需要有经验的大医亲自尝试,以给出药性(性质),毒性,归经等

验药:对已知药物的真伪、炮制、品质、药性(性能),作评判。以决定是否能用。

品药:行医者自身对药性、药效的评估,以便选择适合的配伍和剂量,以及用法,和纠偏。

 

T
Tove
西医的验血啊,ct啊什么的,可能不完善,但毕竟有据可查。中药怎么定新药是不是有效呢?

中医又强调每个人的病症不同,用药都要不同。光靠脉搏,舌苔,等等还有病人自己的描述?

d
dudaan
没有接触过,不懂。
d
dudaan
按兄的标准,《本草纲目》是中医+民医而不是纯中医

我觉得是广义与狭义的区别,中间肯定也有不少相互的影响。

有点儿闲
+100
f
fuz
纲目,重在本草本性,应用方集。是药书或药物集。比如现代的“药典”,只是医用辅助类规范。拿本药典给人治病,开玩笑了
纤风
中医以《神农本草》为药物学基准,《本草纲目》的确算不上中医专业箸作。
T
TBz
我一直记着你的观点。
p
pickshell
纲目仅是收集的草本药物说明,方剂学都够不上。如何诊治用药更是得靠医生。
b
bingkai
杜兄学识渊博,我赞成你的观点。实际上“偏方”也在不断地向“经方“ 靠拢。 简单实用的“经方” 接近于“偏方”, 也可能来自于“偏
正义的门徒
你只要看看中医教科书的写作日期,就知道这玩意儿有多扯了
衡山老道
中医,中药是国人几千年医学探索的结晶。只有无知的人才会完全否定集体智慧的结晶。
k
kai2002
病人自述,加上自身的舌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