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两个系统,这在《本草纲目》中看得很清楚,一个是正宗的“治人”的系统,大致相当于“经方”派;一个是江湖郎中的“治病”的系统(按具体病症排序),大致相当于“偏方”派。
区别:1)前者有理论体系,源于《黄帝内经》,经过《伤寒论》的发展,后者没有什么理论体系,纯属经验。2)前者主要是用《本经》中的360味药,后者用成千上万种不见经传的动植物药。3)前者用药讲究配伍,君臣佐使,而且在历史发展中越来越复杂,动辄20多味药材一起用,后者常常用单方。
前者看不上后者,很自然。但是不要忘记,清代以来最热的一些中药材中有许多都不是《本经》中的,例如板蓝根、白花蛇草、雷公藤等等。屠呦呦的青蒿素实际上也是受到偏方而不是经方的启发。
事实上,偏方比较容易从西方药学的角度加以研究,这种研究也可以扩大到《本经》中的单味药。
欲兄实际上走的是这条路。
这条路完全可以走,但不是唯一的一条路。
其实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再说一次。
中医药是个宝贝。可以从多角度多种方法论进行研究。
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东西。
中医经方派的理论当然不能否定,世界上恐怕只有两种传统医学理论:中医和印度吠陀医学。其他国家和地区只有不成体系的偏方。我曾经给印度传统医学理事会秘书长讲过纯书本的中医理论,他说印度也有类似阴阳的概念(抱歉那是1989年,时间太久我的梵文生疏了,忘了怎么说),中国的五行在印度是地水风火四大。二者的关系是完全平行发展还是互相影响是个学术问题。藏医是怎么回事我完全没有知识。
这两个(或三个,如果藏医的系统不一样)理论体系可能对世界未来医学的发展有启迪作用。
(待续)
《本草纲目》中的板蓝根是真的板蓝的根,而菘蓝的根到清代中晚期才被中医使用。
这是许多年前您指教的。难道我理解错了?
后代的人给误导了,拼命用皇帝内经来解释伤寒论
https://bbs.wenxuecity.com/health/492123.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health/358230.html
“《本草》中的板蓝根是指马蓝的根,和现在药典中菘蓝的根是不一样的。前者被称为南板蓝根,后者是北板蓝根。”
印度中国伊斯兰的传统医学与体液学说很像,有可能有共同的来源。参考 (英文的要更全面):
Humorism
Medieval medical tradition in the "Golden Age of Islam" adopted the theory of humorism from Greco-Roman medicine, notably via the Persian polymath Avicenna's The Canon of Medicine (1025). Avicenna summarized the four humors and temperaments as follows:[24]
试药:从来没有人用过的新药,或新配伍。需要有经验的大医亲自尝试,以给出药性(性质),毒性,归经等
验药:对已知药物的真伪、炮制、品质、药性(性能),作评判。以决定是否能用。
品药:行医者自身对药性、药效的评估,以便选择适合的配伍和剂量,以及用法,和纠偏。
中医又强调每个人的病症不同,用药都要不同。光靠脉搏,舌苔,等等还有病人自己的描述?
我觉得是广义与狭义的区别,中间肯定也有不少相互的影响。
中医有两个系统,这在《本草纲目》中看得很清楚,一个是正宗的“治人”的系统,大致相当于“经方”派;一个是江湖郎中的“治病”的系统(按具体病症排序),大致相当于“偏方”派。
区别:1)前者有理论体系,源于《黄帝内经》,经过《伤寒论》的发展,后者没有什么理论体系,纯属经验。2)前者主要是用《本经》中的360味药,后者用成千上万种不见经传的动植物药。3)前者用药讲究配伍,君臣佐使,而且在历史发展中越来越复杂,动辄20多味药材一起用,后者常常用单方。
前者看不上后者,很自然。但是不要忘记,清代以来最热的一些中药材中有许多都不是《本经》中的,例如板蓝根、白花蛇草、雷公藤等等。屠呦呦的青蒿素实际上也是受到偏方而不是经方的启发。
事实上,偏方比较容易从西方药学的角度加以研究,这种研究也可以扩大到《本经》中的单味药。
欲兄实际上走的是这条路。
这条路完全可以走,但不是唯一的一条路。
其实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再说一次。
中医药是个宝贝。可以从多角度多种方法论进行研究。
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东西。
中医经方派的理论当然不能否定,世界上恐怕只有两种传统医学理论:中医和印度吠陀医学。其他国家和地区只有不成体系的偏方。我曾经给印度传统医学理事会秘书长讲过纯书本的中医理论,他说印度也有类似阴阳的概念(抱歉那是1989年,时间太久我的梵文生疏了,忘了怎么说),中国的五行在印度是地水风火四大。二者的关系是完全平行发展还是互相影响是个学术问题。藏医是怎么回事我完全没有知识。
这两个(或三个,如果藏医的系统不一样)理论体系可能对世界未来医学的发展有启迪作用。
(待续)
《本草纲目》中的板蓝根是真的板蓝的根,而菘蓝的根到清代中晚期才被中医使用。
这是许多年前您指教的。难道我理解错了?
后代的人给误导了,拼命用皇帝内经来解释伤寒论
https://bbs.wenxuecity.com/health/492123.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health/358230.html
“《本草》中的板蓝根是指马蓝的根,和现在药典中菘蓝的根是不一样的。前者被称为南板蓝根,后者是北板蓝根。”
印度中国伊斯兰的传统医学与体液学说很像,有可能有共同的来源。参考 (英文的要更全面):
Humorism
體液學說 Hippocrates 希波克拉底Medieval medical tradition in the "Golden Age of Islam" adopted the theory of humorism from Greco-Roman medicine, notably via the Persian polymath Avicenna's The Canon of Medicine (1025). Avicenna summarized the four humors and temperaments as follows:[24]
试药:从来没有人用过的新药,或新配伍。需要有经验的大医亲自尝试,以给出药性(性质),毒性,归经等
验药:对已知药物的真伪、炮制、品质、药性(性能),作评判。以决定是否能用。
品药:行医者自身对药性、药效的评估,以便选择适合的配伍和剂量,以及用法,和纠偏。
中医又强调每个人的病症不同,用药都要不同。光靠脉搏,舌苔,等等还有病人自己的描述?
我觉得是广义与狭义的区别,中间肯定也有不少相互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