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中学习半年后放暑假回家,跟父母弟弟们又团聚也很享受。
一天接到李老师捎来的一个便笺(写好折叠几下像个燕子尾巴那种),问我为什么不下乡?县里非农业户口的毕业生大多去了一个农场劳动锻炼,说是将来上大学、当兵和就业的必经之路。他家小明都已经走了一个月了。我是没有接到通知。
马上收拾行装,父亲骑自行车七十多华里带我去县城知青办公室办了手续,得到一个大红塑料皮笔记本,扉页上按着知青办大印,还有“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伟人手迹。融入了浩浩荡荡上山下乡的时代潮流,开始自给自足的独立生活。
继续北上四十余里,到农场时,人们都正在院子里吃午饭。众目睽睽之下,小明大大方方迎着我们走来,接过父亲手里的自行车,带我们见了场领导,稍做安置后又去食堂给父亲和我买了饭。大家投来好奇的目光,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又一个新环境,像林妹妹进了大观园。还好,有“宝哥哥”一路引导介绍,让人少了几分初来乍到的尴尬和惶惑。看着平时一句话都懒得跟我说、现在却为我跑前跑后忙碌的身影,心里觉得暖暖的。也许从那一刻起,开始了懵懵懂懂的初恋。每天目光不自觉的追随着他,见了面又急忙躲开,有点害羞,还想避嫌。那时还不满十六岁。
我比小明他们大批知青晚到三十八天。后来知道农场的团支部书记小苏(知青中的大哥大)和小明来自同一个镇子,关系很好。过了一两天,小苏的女朋友小蕊(一个爽快率真的大眼睛女孩,在县一中和小苏是一个篮球队的。)受小苏委托晚饭后约我出去散步,介绍农场形势,关照我说以后遇到难处大事小事都可以找她,自己人别见外。一开始就把我拉入了他们阵营。下乡期间由这些哥儿们罩着,过的也算顺风顺水,意气风发的。
农场有知青七十余人,半数女生,名副其实的半边天。加上场领导、技术员、后勤职工,共有百十号人,浓缩了一个小社会。后来分为左中右几个派别,累的还能喘气儿的时候也斗得天昏地暗,气跑了一任场长和带队领导。我们的精神世界也逐渐强大。
下乡两年半,经历了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和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农村生活,一个个都心宽体胖,吃的滚瓜溜圆的。一次县里有同学来农场惊奇地说我们:早上门一开,轱辘轱辘出来一个,轱辘轱辘出来一个(林妹妹变成了杨贵妃)。。扯远了。
几天后小明回家,归来时带给我李老师的一封信。如果说以前都是暗示,这封信几乎挑明了,希望我将来能成为他们的家庭成员。其中有这么几句:“吾年已迈,老林朽木(老师名字中有林字,那时应该四十多岁),向不愿多管闲事,对你则看之例外之例外。。”还有具体的事项,重要的嘱托等。为了促我学英语,信的前部分用的是英语,后部分半文半白。
想不到的是父母之命在小明那里会引起那么大的心理逆反,终有一天凉下我在广阔天地的风中凌乱。。
(待续)
【我的老师】之一:初见时他在劳改
【我的老师】之二:重逢时我已长大
【我的老师】之三:老师教我写作文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我的工作不时要写design document, 或者是issue analysis report.
十年前我的design document动不动写个好多页,现在就可以根据audience来判断应该怎么写。没啥, 就是个熟练的过程。
最难的一步不是删繁就简, 而是“卸货”。
你写的总是让我很感动
有道理啊有道理。。写出来再慢慢在补充修改吧。。:)
谁说的了
也有个英文教授有此想法,不过错过了。后来我出国以后还一直和他通信。回头看看,是一种温暖的类似父爱的感觉。
是老师为儿子考虑的:)
在六中学习半年后放暑假回家,跟父母弟弟们又团聚也很享受。
一天接到李老师捎来的一个便笺(写好折叠几下像个燕子尾巴那种),问我为什么不下乡?县里非农业户口的毕业生大多去了一个农场劳动锻炼,说是将来上大学、当兵和就业的必经之路。他家小明都已经走了一个月了。我是没有接到通知。
马上收拾行装,父亲骑自行车七十多华里带我去县城知青办公室办了手续,得到一个大红塑料皮笔记本,扉页上按着知青办大印,还有“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伟人手迹。融入了浩浩荡荡上山下乡的时代潮流,开始自给自足的独立生活。
继续北上四十余里,到农场时,人们都正在院子里吃午饭。众目睽睽之下,小明大大方方迎着我们走来,接过父亲手里的自行车,带我们见了场领导,稍做安置后又去食堂给父亲和我买了饭。大家投来好奇的目光,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又一个新环境,像林妹妹进了大观园。还好,有“宝哥哥”一路引导介绍,让人少了几分初来乍到的尴尬和惶惑。看着平时一句话都懒得跟我说、现在却为我跑前跑后忙碌的身影,心里觉得暖暖的。也许从那一刻起,开始了懵懵懂懂的初恋。每天目光不自觉的追随着他,见了面又急忙躲开,有点害羞,还想避嫌。那时还不满十六岁。
我比小明他们大批知青晚到三十八天。后来知道农场的团支部书记小苏(知青中的大哥大)和小明来自同一个镇子,关系很好。过了一两天,小苏的女朋友小蕊(一个爽快率真的大眼睛女孩,在县一中和小苏是一个篮球队的。)受小苏委托晚饭后约我出去散步,介绍农场形势,关照我说以后遇到难处大事小事都可以找她,自己人别见外。一开始就把我拉入了他们阵营。下乡期间由这些哥儿们罩着,过的也算顺风顺水,意气风发的。
农场有知青七十余人,半数女生,名副其实的半边天。加上场领导、技术员、后勤职工,共有百十号人,浓缩了一个小社会。后来分为左中右几个派别,累的还能喘气儿的时候也斗得天昏地暗,气跑了一任场长和带队领导。我们的精神世界也逐渐强大。
下乡两年半,经历了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和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农村生活,一个个都心宽体胖,吃的滚瓜溜圆的。一次县里有同学来农场惊奇地说我们:早上门一开,轱辘轱辘出来一个,轱辘轱辘出来一个(林妹妹变成了杨贵妃)。。扯远了。
几天后小明回家,归来时带给我李老师的一封信。如果说以前都是暗示,这封信几乎挑明了,希望我将来能成为他们的家庭成员。其中有这么几句:“吾年已迈,老林朽木(老师名字中有林字,那时应该四十多岁),向不愿多管闲事,对你则看之例外之例外。。”还有具体的事项,重要的嘱托等。为了促我学英语,信的前部分用的是英语,后部分半文半白。
想不到的是父母之命在小明那里会引起那么大的心理逆反,终有一天凉下我在广阔天地的风中凌乱。。
(待续)
【我的老师】之一:初见时他在劳改
【我的老师】之二:重逢时我已长大
【我的老师】之三:老师教我写作文
下乡追随“宝哥哥” 老师教我写作文 重逢时我已长大 初见时他在劳改 《红楼梦新补》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我的工作不时要写design document, 或者是issue analysis report.
十年前我的design document动不动写个好多页,现在就可以根据audience来判断应该怎么写。没啥, 就是个熟练的过程。
最难的一步不是删繁就简, 而是“卸货”。
你写的总是让我很感动
有道理啊有道理。。写出来再慢慢在补充修改吧。。:)
谁说的了
也有个英文教授有此想法,不过错过了。后来我出国以后还一直和他通信。回头看看,是一种温暖的类似父爱的感觉。
是老师为儿子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