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Hessler曾经在90年代当过国内大学里的外教, 他的学生不少来自农村。他跟这些学生们一直保持联系。 这篇是他最近在the New Yorker上面发表的:
下面这个链接有语音版, 可以一般做家务一般听: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2/01/03/chinas-reform-generation-adapts-to-life-in-the-middle-class
文里,他顺便总结了他眼里70年代出生上过大学的农村孩子特点:
1. 哪怕经济情况已经中上, 还是认为自己是底层
2. 喜欢自我贬低。 后来作者发现这是用来赶走坏运气的
3. 有些学生已经发达, 但后面往往有家人悲惨的故事。 比如说他的2个学生今天都是家身百万的企业家, 但他们有一个亲兄弟不幸死于打工时工厂的不规范操作,另一个的亲兄弟早年用炸药炸鱼塘导致眼盲和重伤,等等。 我这个小结冷冰冰的, 实际上他的原文充满了empthy and insights.
写在这里了:康奈尔大学的校训:“Any Study..., Any People...
你提供些论据呗, 否则观点谁没有?
形理的思考。。
形理缺
是被机构化惯例化的思想,而不是文字本身。哦,对所谓“Any people/平民”来说,还有学费。
是否都成了罪人呢?
流淌着血液享受着饭食却一概而论地鞭挞棺材中的古人,是否有些让人看不下去呢?
我当年找另一半时我父亲反复强调要找工农子弟,哈哈
Peter Hessler曾经在90年代当过国内大学里的外教, 他的学生不少来自农村。他跟这些学生们一直保持联系。 这篇是他最近在the New Yorker上面发表的:
下面这个链接有语音版, 可以一般做家务一般听: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2/01/03/chinas-reform-generation-adapts-to-life-in-the-middle-class
文里,他顺便总结了他眼里70年代出生上过大学的农村孩子特点:
1. 哪怕经济情况已经中上, 还是认为自己是底层
2. 喜欢自我贬低。 后来作者发现这是用来赶走坏运气的
3. 有些学生已经发达, 但后面往往有家人悲惨的故事。
比如说他的2个学生今天都是家身百万的企业家, 但他们有一个亲兄弟不幸死于打工时工厂的不规范操作,另一个的亲兄弟早年用炸药炸鱼塘导致眼盲和重伤,等等。
我这个小结冷冰冰的, 实际上他的原文充满了empthy and insights.
写在这里了:康奈尔大学的校训:“Any Study..., Any People...
形理的思考。。
形理缺
是被机构化惯例化的思想,而不是文字本身。哦,对所谓“Any people/平民”来说,还有学费。
是否都成了罪人呢?
流淌着血液享受着饭食却一概而论地鞭挞棺材中的古人,是否有些让人看不下去呢?
我当年找另一半时我父亲反复强调要找工农子弟,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