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逻辑错误,从BBC 的一部纪录片谈起

欲千北
楼主 (文学峸)

在健坛混了几年,觉得本帖的一些争论常与逻辑有关,如果争论各方的逻辑水平高一些,容易就问题的要点或实质展开讨论,而不是东拉西扯,答非所问,浪费时间。另外,感觉很多争论不是对错及逻辑问题,而是能否实事求是的问题。人总是不完全的,如果不顾及自己的面子,坚持实事求是,就可以少犯错误,多进步。与网友共勉。

这是一个转贴。我把原作的标题改了一下。这些逻辑缺陷,并非我本人和中国人独有。本帖与健康养生不直接相关,坛主如认为不适宜,请删。

————————————————————————————————————————————

宋怀常 :中国学生思维的五大逻辑缺陷, BBC用一部趣味纪录片给解决了

华夏文摘,发表于 2019 年 10 月 17 日 由 wy, 本文短链接为 http://hx.cnd.org/?p=175021

【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列为7门基础学科中的第二门,仅次于数学,《大英百科全书》把它列为五门基础学科之一,可见逻辑学的重要性。遗憾的是,逻辑学在中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逻辑学应该从高中开始正式学,而逻辑思维则应该从小就开始训练。】

01  浅谈一些我所观察到的的逻辑缺陷:

1、概念模糊

概念(Concept)是思维的基本单位,而中国人对于概念的定义一向是模糊的。

当人们讨论某个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概念。如果对于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那么后面的问题就没法讨论了,讨论下去也没有意义,因为他们谈的是不同的东西。

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几个人讨论马。

第一个人说,我见过一匹10000斤重的马。第二个人说,我见过一匹10厘米长的马。第三个人说,哪里有重达万斤的马?更不会有10厘米长的马!第一个人回答道:“我说的是河马!”第二个人回答道:“我说的是海马。”

正是因为他们对“马”这一概念理解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观点,这样的讨论又有什么意义呢?
再如,我们讨论美女时,一个人说这个女孩好漂亮,另一个人说一般,又有一个人说根本就是个恐龙嘛!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别,因为在他们心中,美女的标准是不同的。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讨论,这种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

经济学家陈志武在《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件事,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提出的很多条款都是笼统和模糊的,比如:美国应该为中国培养更多的管理人才。

什么叫“应该”?什么叫“更多”?什么叫“管理人才”?怎么样算“培养”?

每一项都是模糊的,双方都难以执行,美国完全可以不认账,“应该”做的事情,不做也可以呀。

出现这种情况,便是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缺乏严谨的法治思维,概念模糊。

而这些参加谈判的都是中国的精英、专家,连这些人的思维都是如此不清晰,更别说其他了。

2 不懂集合概念

中国人的集体观念比较强,这就产生一个普遍现象:对于中国人来说,往往是批评个人就等于批评集体;批判集体就等于批评集体里的每一个人。

这就是 “集合概念” 错误。实际上,说某个群体具有一个特点的时候,不代表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这个特点。

比如,我们说南方人善于做生意,这里的“南方人”是集合概念,但不代表每个南方人都善于做生意;再比如,我在这里谈到的“中国人缺乏思辨力” ,这里的“中国人”是集合概念,并不说明每个中国人都是如此。

黎鸣先生写过《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等文章,很多中国人很不满,说按照黎鸣的观点,黎鸣也很愚蠢,因为他也是中国人。这种结论,反映的也是此类逻辑谬误。

3、类比推理,生拉硬扯

我们常说的一些谚语,比如“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都是用的类比推理,这些话真的很有道理吗?

值得中国人注意的是,中国人在生活中使用类比时,经常会忘记了类比推理的或然性,经常把类比的结论当成了必然。甚至生拉硬扯,乱比一气。

比如谈到取消户口管制、自由迁徙问题,有人就说,那全世界为什么不能自由迁徙?美国应该打开国门,让外国人自由迁入。这种说法混淆了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的不同。

再比如,对于移民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中国人,或者经常批评中国现状的同胞,一些人常常用一句谚语来教育他们要爱国:“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但这种思维是有问题的,这个推理是站不住脚的,孩子和狗是两回事情,国民和狗之间的差别则更大。狗不嫌家贫和母子关系、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没有什么可比性,硬把他们归在一类,其实是生拉硬扯。

再者,丑和贫都是没有道德内涵的词语,如果是一个虐待儿童的恶母呢,还能要求孩子爱她吗?如果养狗的是一个残忍无情的屠夫呢,狗难道不能嫌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流传久远的成语、谚语都是用类比的方式。如“无风不起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这些说法同样是有问题的,是不能把它们当成真理的。

无风也会起浪,印度洋海啸的浪大吧,不是风引起的;苍蝇也会叮无缝的蛋,只需给蛋抹上狗屎就行了,许多人正是通过造谣生事来诋毁别人的。

过多地使用类比,说明一些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不善于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论证,不用类比,他们便不知道如何去说明一个道理。

4、非黑即白,二元思维

郎咸平在某大学演讲中说,我们的企业不要追求做大做强。大学的高材生就问他:“难道要做小做弱吗?”

这是推论错误,不要追求做大做强并不一定就是做小做弱。这就是典型的二元思维、好坏人思维、非黑即白思维。这种思维只看到了事物的相反的两面或两端,忽视了其他方面或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情况,而其他方面可能很多,中间情况也往往是最普遍的。

二元思维是中国人常见的思维,这是一种很简单的思维,小孩就会的好坏人思维,很多中国人上了这么多年的学,思维还处在小学生水平。在对待历史问题上,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比较明显,很多中国人把历史人物分成明显的好与坏两类,将好的神圣化,如孔子、孟子、唐太宗、诸葛亮等,似乎他们是没有缺点的完人;将坏的妖魔化,如一些奸臣、暴君等,似乎他们一无是处。

这种思维是片面的,没有认清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对待现代人同样如此,中国人很容易将某一地区、某一阶层或是某一职业的人妖魔化。在二元思维下,政治思想界的左与右,也往往走向极端,我们的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教训。

5、乱立靶子,错误推理

我们在与人的讨论中有时会发现这种现象:你说的话明明不是这个意思,但某人却认为你就是这个意思,然后他根据这个错误的理解对你进行批驳。对于这种行为,有人给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他自己树立了一个靶子,却说是别人的靶子,然后对着这个靶子进行猛烈的攻击。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多次谈到同性恋的问题,引起不少人的攻击。有个人在网上发评论说:“我是个医学院的教授,我认为,同性恋不宜提倡。”

这里面有明显的逻辑错误,他作出了错误的推论。因为李银河从来没有说过要提倡同性恋,只是说政府和公众要正视,而不要装作看不见而已。

这位教授的逻辑是:你替同性恋说话,你就是提倡同性恋。他所反驳的观点根本不是李银河的观点,这不是乱放炮嘛!

并且,此人还以“教授”自居,似乎做了教授就代表了正确,显示了其无知与自大,格调更低一等。这种思维的错误就在于从别人的论述中推不出反驳者所理解的观点。

02  BBC 的纪录片《逻辑的乐趣》

逻辑是什么?BBC 的纪录片《逻辑的乐趣》(The Joy of Logic)用生活中的例子,把逻辑的概念带到了我们的面前。这部纪录片没有用枯燥的术语去讲解,相反,它讲了一个故事…

三个逻辑学家走进一个酒馆,侍者问:

第一个逻辑学家一脸懵,咕哝到:“我不知道。”第二个逻辑学家也说:“我不知道。”第三个逻辑学家却笑着回答:“我们三个人都要喝酒。”

为什么第三个人会做出这样的回答?

侍者是问 “你们仨都需要啤酒吗(Would all three of you like a beer)?”,关键词在于 all three(三个人都)。

若是第一个和第二个人不想喝酒,轮到他的时候,只需要说 “我不想喝酒” 就可以了。然而,前两个人都没有给出否定性的回答,只回答了“我不知道(I don’t know)”。

这就意味着前面两个人都想喝酒,在依次回答侍者问题时,被问到的他们不知道后面的人是否想喝。于是,他们只能回答 “我不知道” 。

而这个回答有两层寓意:

1、 轮到我了,我想喝酒,所以我不能说 “我不想喝”;2、我不知道后面的人是否想喝酒,所以我不能说“我们仨都想喝”;轮到第三个人的时候,他明白了前面两人的意思,而他也正好想要喝酒,便做出了肯定的回复。
就这样,纪录片告诉给了我们逻辑的概念——逻辑不是知识,逻辑不生产知识,它所做的事提供我们一套严谨的规则,用来组织和运用知识。

纪录片将深奥的概念融进了生动的故事中,这样的讲解易于孩子理解,也能够让小朋友迅速破冰,喜欢上这门新的知识。

03  逻辑的历史

这个纪录片虽然是给孩子看的,但其对逻辑学的讨论并没有浮于表面。相反,它对这门学科的讨论十分深入:三段论、布尔运算、悖论、不确定性、不完全性…… 这些至为重要的逻辑概念,在短短的纪录片中都得到了讲解。

为了讲解现代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概念 “布尔运算”,主持人 Dave Cliff 教授让孩子们集体“变成一台计算机”并完成了 3 + 2 的运算。全片对逻辑学中知识点的讲解是由一个又一个游戏构成的,爸爸妈妈们可以在观看过程中把这些游戏的玩法记录下来,在亲子游戏中进行孩子的逻辑学启蒙,有爱又温馨。

此外,全片沿着历史的脉络,对逻辑学发展进行了梳理。

从亚里士多德到《爱丽丝漫游仙境》的作者查尔斯 · 道奇森(Charles Dodgson),再到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先驱,《逻辑的数学分析》的作者乔治 · 布尔(George Boole);从德国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和英国哲学家伯特兰 · 罗素(Bertrand Russell),再到计算机之父阿兰 · 图灵(Alan Turing);全片关于逻辑学发展史的论述,系统、简明又不失趣味。在讲到三段论时,知道自己“终有一死”的苏格拉底发出了富有幽默感的哀叹:

人终有一死(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一个人(小前提);苏格拉底终有一死(结论)。

逻辑不仅影响各领域学科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从街角酒吧到金融市场交易所,从古老的哲学研究到前卫的人工智能科技,逻辑无处不在。相信在纪录片众多专家学者的带领下,小观众们一定会爱上这门学科,也会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逻辑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参考:BBC纪录片《逻辑启蒙——逻辑的乐趣》】

 

d
dudaan
看了你的帖和下面的第一帖,突然想起两件事

第一件事:

有一次公司组织员工去Food Bank 义务劳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刚刚捐到这里来的东西分类。

一个同事看到一瓶Poland Sring Sparkling Water 就本能地放到Water 类了。

Food Bank 管理员在检查的时候竟然大发雷霆,高喊,This is NOT water! This is beverage!

我不知道下一贴的楼主是否也把完全无糖无味的腾泡水划入不应该饮用的“饮料”范畴。

第二件事是真的下面有位批评的“小聪明”。

读研的时候有次重要的英语考试,英译汉翻译题如果直译的话是“(溪水)穿过瀑布”,我觉得按中文的理解,溪水和瀑布都是水,翻译成“穿过”作为中文不妥,于是耍小聪明翻译为“化作瀑布”,结果丢了好几分。但我相信很多东西中文和英文表面上可以简单翻译的东西其实是不可简单翻译的。

一个学汉语的美国人说了句话把汉语老师说愣了:“我有姐姐”这句话没有对应的英语翻译,因为在汉语中,有一个或多个姐姐都是我有姐姐,但是英文必须有严格的数量,只能说I have an elder sister 或者 I have elder sisters.

语言和逻辑有太多的问题需要研究。

顺便说一句,陈志武属于那种基本不懂中国传统文化就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

 

 

吃与活
我的逻辑思维也没有很好的根基

曾经有一位协和的博士,刚来的时候其美国老板说他写的文章逻辑弱。他很不解,与我说,我也看不出哪里弱。可见我也一样的弱。

不过,我们学写作文时很多课文范本是政论文。这些文章除了鼓动,事实就不多,逻辑基本不存在,大家能学到什么逻辑呢?

d
dudaan
第一个例子我想说的是概念的严格常常需要人为规定

否则即便都是美国人,都讲英文,也可能鸡对鸭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mes_for_soft_drinks_in_the_United_States

d
dudaan
你转的文章说到马,如果改为牛就更有意思了,这也就是我说的第二重意思

因为,中文有一个“凌驾”于黄牛和水牛之上的“牛”的概念(“羊”更复杂),而英文则没有。

 

d
dudaan
我觉得逻辑和语言习惯的问题都有,中国国内语文教育太重视抒情散文

我儿子在这里上初中就要学习写科学研究论文,规定绝对不许用“我”字。

d
dudaan
有一次英文老师让写一篇环境保护的作文,他得了C,我去找老师

她说,我儿子的词汇量大,描写生动,想用如果不保护环境所造成的恶果来启发读者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但这不够,必须在第一段就明确地把“保护环境非常重要”写出来,后面的每一段都需要一句话直接提到这个主题。中国人可能觉得这样太直白,啰嗦。

v
viewfinder
其实很难看出一个人是否缺乏逻辑

如果一个人在任何方面没有基本的逻辑,基本无法做到生活自理。

在专业方面,必须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基础,才能谈别的。什么都不懂的人写的东西说的话肯定没法有逻辑。

最近帮着review(老外)写的一些东西,东拉西扯,看着头大,所以吐一下槽。

吃与活
西方的园林中树木修得方正,中国的则喜欢“自然”甚至有些病态的自然。

传递信息,直接最有效率。

 

有一位讲如何写基金申请的老先生,让我们学习USA today 的写作风格。必须醒目,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不然读者/评审者没时间看。

 

 

v
viewfinder
现在写东西不但要避免用“我”,有时还要避免用“他”和“她”

要用they代替,避免gender stereotyping

欲千北
这是美国作文,尤其是论述文的八股(不明说,但潜在的固定格式),在SAT考试作文中极为明显。优秀范文一般是

优秀范文一般是四段格式,第一段明确表明立场观点;第二段、第三段提出论据,反驳对立观点;第四段在第二、三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更鲜明地重申第一段的论点正确。

欲千北
你是指近 ~ 十年来流行的说法? 大牛、的确是牛?
欲千北
嗯,跟思想的深度、知识面的广度关系很大。
d
dudaan
我不是这个意思

在英文的词汇中,flu 和 cold 完全是两个东西,而中文的说法是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现在的西医所使用的语言实际上是英语(过去是拉丁),所以特别反对中国的说法,其实两者都是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只是病毒不同(也有细菌的另说),这就和水牛、黄牛的共通的牛是差不多的意思,有共性,但又有明显区别。在一些方面,中文的命名系统其实更科学。不多说了。英语是否能保持医学界的强势语言?在可预见的将来是这样。但可能有一天中文会变成科学,包括生命科学的强势语言。至于逻辑,其实最好的既不是欧洲的或中国的,而是印度的。我相信大部分人不会同意我的看法。

p
pickshell
有些道理,但也不一定。。

知道个人很有意思,论专业技能干活经验还挺厉害的,属“有货(料)倒不出”最大问题是轻重不分抓不住重点“捡芝麻丢西瓜”越什么都想抓的结果,越都抓不住。不仅他听别人讲话如此,他说话别人也听不大懂,颠三倒四,不重要细节先说一堆,要点还没说,时常与人沟通时产生误解。其实他心里很急,很想说清楚“要不这么跟你们说吧”PLAPLA。。“换句话说”“也就是说。。”又再次PLAPLA...,还举别的例子来想解释,这下更遭啦,不同事情又跳跃搅和进来,越解释越乱。。周围人知道他专业厉害,当面还是很客气“太专业了,那么多盒子,盒子套盒子,不用解释了你就干吧“ 哈哈哈。这属语言表达还是逻辑问题啊? 感觉两方面问题都有吧。。

 

d
doldentate1
别胡扯了,考你们一道小学算术题,自己做,不要看别人答案

6x +3 = 2x +11

我不问你X等于多少。我问你,你解方程时移项,为什么要改变正负号?

j
julie116
八股文老师
欲千北
不懂印度逻辑,第一次听说,有空请详细谈谈,扫扫盲。
v
viewfinder
哈哈,可能主要还是表达的问题吧

我要说的是,虽然逻辑本身是个抽象概念,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逻辑”还是要放在一个具体的框架里。需要掌握基本的元素和规则,才能运用逻辑。怎么运用,也跟经验有关。

所以有些人可能在某些方面特别有逻辑,在其他方面又特别没有逻辑:)

还有些辩论,表面上貌似有逻辑,仔细一想,中间的推论有大量说不清的逻辑跳跃。。。比如上面转贴的文里举得那些例子我就觉得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很可能有很多反例可以举。

p
pickshell
嗯嗯,同感。。。

“比如上面转贴的文里举得那些例子我就觉得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里面很多不属于逻辑的错,是表达或理解有误
比如马的例子,属于关键词漏掉“河”马“海”马。。还有“苍蝇不叮无缝蛋”例子,若较那劲就真没意思了,还有的例子是属读的人理解力问题。

f
fuz
等式…………
l
lawattaction
我靠靠你们。出国雅思考试,听力是参考。大家说说这个参考是不是很模糊?

如果英文不怎么好,考试如何对付听力这块?

如果说读写都合格,个5 分,就听力太差,1 分,你是考官,会让我过吗?

l
lawattaction
就喜欢这样的写法。不绕弯,不含蓄,不跑题。最烦中国作文,高考最怕写作文,怕跑题!
t
tiger00
每个人的性格教育家庭文化等等都影响他/她的思维逻辑,可怕的是

治理一个国家的政客要不极左要不极右,难道中性点那么难做到么? 今年加拿大选举我家没参与,就是对他们都不满意。

这几天看了Michelle Obama 的 "becoming" 也感受颇深,蛮喜欢她,哪个文化哪个民族都有一些通病。

杨别青
相当于两边同减这个数(项),简化后就成移项换符号
杨别青
还有分清事实和认为的差别
越王
中国历史悠久,俗话,老话,古人言,等等,非常多,常常就成了常识和真理的代表

其实谬误甚多,有时还互相矛盾。

f
fuz
举个栗子: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vs 退一步海阔天空。再来一个:一鼓作气 vs 三思后行

因士、因事、因世、因势。

 

俺家孩子小时候想听中国成语典故,考虑再三,不传。

越王
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天涯何处无芳草
T
TBz
+1
T
TBz
Root beer is not beer :-)

此 beer 非彼 beer.

 

 

T
TBz
跑题不跑题,全凭阅卷的说了算。

或者有标准答案,不符合标准答案的,一律作废。

 

T
TBz
用 s/he 替代
v
vycnd
不知变通

下智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