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C的华北对东北的乡村故事接力已经进行了3轮,卫班说下一轮要由我开始,正好周末有空,我们就开始吧。喜欢小C清新走心的文字,还有她温暖的旧相片般的故事。也正好用来祝贺小乐的高升,听说这是她曾有的最高头衔呢!可别说我没有贺礼。谢谢朋友们的阅读和鼓励。)
回忆林场居住时的快乐往事,不能不提秋天做粉条的热闹场面。
粉条的作坊坐落在当时林场的“工业区”,西南最远的角落里。一字排开,最东头是马房,包括草料房,马厩,和带有厨房的看马人的住屋,也就是单身一人的老韩头的家了。紧邻马房的是豆腐坊,再往西是一个大仓库,秋天土豆收获后就成了加工淀粉的工厂了。
尽管这是林场最远的角落,却是十来岁的我最愿意流连的地方。除了喜欢偷吃作为马料的煮黄豆,草料房也是吸引我的地方。草料房里存放着机器切短的谷草,谷草中有残留的谷粒,而谷粒是麻雀的最爱,所以草料房里经常有成群的麻雀。麻雀是从房子侧面的一个用来通风的大洞进来的。发现了这个秘密后,我隔一段时间就和邻居和我同龄的小壮子配合,一个人从外面的梯子爬到洞口,一个人进到屋里。惊飞的麻雀无法从洞口飞出去,就会慌乱地撞到窗户上。不一会儿草料房里尘土飞扬,麻雀也一只只落网。整理战果时,我们两个人都会是满面灰尘,但还是非常开心。
可当粉坊开工,我们的兴趣就转移了。更多时间流连在马房西边成为粉坊的两栋房子的里外,看热闹,也寻机讨吃的。
制作粉条是当时有着高度组织的大规模生产活动了。有明确的分工,也有严密的合作。原料是林场自产的土豆,是母亲和其他一大群家属组成的生产队种植和收获的。在粉坊里,土豆经过清洗,粉碎,过滤,沉淀,最后变成滤布里的一个个沉重的粉坨子,成排地吊在仓库里进一步滤净水分和干燥。干燥好的粉坨子粉碎后就是成品淀粉了。
生产出淀粉后,豆腐坊又成为最热闹的地方,这时候它变身为粉条加工车间了。林场请来专门的师傅指导,把淀粉加明矾,打浆,再掺粉,最后变成一块大面团。淀粉做成的面团稠密富有弹性,要多人合作才能揉匀。几个人围着一口当作容器的大锅,锅里一块大面团。每个人双手握拳,口里一起喊着号子,先举手,再一齐用力顺着锅边把面团往下揉。这绝对是个力气活,每个人都满头是汗。粉坊里干活的都是特意挑选出来会干活能出力的精兵强将,因为整个过程不能有任何薄弱环节。
面粉揉好了大家也不能停手,只是从面团上揪出一小团,放进一个吊在一口沸腾大锅上的舀子里,舀子底部有均匀的漏孔,圆形孔生产圆粉条,扁孔生产宽粉条。大锅不是烧豆浆的那口,而是在左角的另外一口。锅旁灶台上蹲坐着一位师傅,一手扶着舀子,一手上下舞动,一掌一掌用力且有节奏地拍打舀子里的面团。粉条缓缓地从漏孔里流出,沉入开水中烫熟,又顺锅沿流入一个连着的凉水槽。凉水槽边也守着人,当粉条长度适当,就切断,折几扣搭在一小段木杆上,另外的人运到室外晾晒架子上。整个漏粉条过程循环不停,有条不紊,是没有机械的生产线。
我和朋友们常会跑去看粉条生产过程。不仅是整个过程令人感到新鲜,更大的吸引是偶尔会有大人揪下一块白白的粉团,为我们烤粉耗子吃。粉耗子就是粉团插上一根木棍,灶坑里烤熟了,外焦里香,当时觉得特别美味。大人休息时还会煮一些新鲜粉条,拌上辣子炸酱,闻起来就让人流口水,我们小孩子也偶尔能分到几口。如果父母不在干活的队伍里,这样的美事儿的可能性就小多了。但也不会空肚子白来一趟,外面凉得半湿半干的粉条我们也经常偷偷拽下些吃,因为多得是,没人看管,也没人介意,算生产过程中的正常损失了。
粉条晾干之后,捆成捆,各家都会分到好多,要用麻袋装。
到了冬天,炖小鸡,炖酸菜,烧汤,几乎什么菜都可加点儿粉条。
知道我们东北待客时最豪迈的话吗?“猪肉炖粉条,可劲儿造!”
(文中所叙的传统粉条制作方法大概已经被更现代的方法取代了,只找到晾晒的图片还很接近当年的景象)
做粉条我们是用红薯,红薯粉。老家红薯是主要作物,土豆主要做蔬菜吃。
这些都是怎么样的生活?。
现代化的生活中,也许许多人都无法想象出当时您的快乐。例如林场中,有娱乐嘛?那些每一年冬天仅有的食物种类如何面对?又如何不感觉到难以下咽。
也许,真的回到那个年代,人的感情是更真的。并且无法理解为何要让南方人去北方林场落户?
故事是完全真实的,快乐也是真实的。但那种世外桃源般的原始美是在滤镜下看到的。
一是通过一个孩童的眼睛。当时没有读书的压力,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唯一的目的就是寻找快乐。当年我唯一的烦恼大概就是找不到足够的书读。我读遍家里和朋友家所有能读的书,但没有很多。其他“有文化“的娱乐是听收音机,报纸,杂志,半个月到一个月会有露天电影。
二是岁月,不愉快的经历似乎会被无意识地过滤掉,或藏在记忆深处。
对于成年人来说,面临的生活还是很艰苦的很复杂的。但那个年代,每个人是巨大机器上的螺丝钉,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没有选择。
同附近自然形成的乡村不同,林场是个一下子按计划打造出来。
当时国家为了开发林业资源,一下子建立了许多林场。林场采伐千百年形成的树木,管理保护山林不被私人破坏,也在采伐过的林地重新造林。
全国其他地区我不知道,但当地林场职工都是从靠近中苏边境的“北大荒“调来的。而北大荒是内战结束后,新中国政府为了粮食,开发亘古荒原上肥沃的湿地,建立起了大规模的农场。人工大部分来自转业的部队官兵,还有从山东河南等地招来的农业工人。
我父亲的情况就复杂一些,他是政治运动的牺牲品,去北大荒是被改造的。在林场,他是唯一上过大学并且是城市里长大的。我的母亲和其他十几个家属本来是属于国家职工,应该有工作,有公费医疗,但到林场后,不明原因,当地不认可。她们多年上访,十几年后才找了回来,最后退休总算有退休金,医疗等。但那十几年只能打零工,干最辛苦的活,都是正式职工不愿干的活。
所以,那个时代尽管有着相对的美好,但也有太多的苦痛。我的故事只是一个也真实的侧面了。
后来的林场过度采伐,造林单一造成的危害,湿地被开发造成水土流失等等,完全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我再也回不去我童年美丽的林场了。
顺便提一下,好久没听到你的歌声了,我非常喜欢听你唱歌呢。
(和小C的华北对东北的乡村故事接力已经进行了3轮,卫班说下一轮要由我开始,正好周末有空,我们就开始吧。喜欢小C清新走心的文字,还有她温暖的旧相片般的故事。也正好用来祝贺小乐的高升,听说这是她曾有的最高头衔呢!可别说我没有贺礼。谢谢朋友们的阅读和鼓励。)
回忆林场居住时的快乐往事,不能不提秋天做粉条的热闹场面。
粉条的作坊坐落在当时林场的“工业区”,西南最远的角落里。一字排开,最东头是马房,包括草料房,马厩,和带有厨房的看马人的住屋,也就是单身一人的老韩头的家了。紧邻马房的是豆腐坊,再往西是一个大仓库,秋天土豆收获后就成了加工淀粉的工厂了。
尽管这是林场最远的角落,却是十来岁的我最愿意流连的地方。除了喜欢偷吃作为马料的煮黄豆,草料房也是吸引我的地方。草料房里存放着机器切短的谷草,谷草中有残留的谷粒,而谷粒是麻雀的最爱,所以草料房里经常有成群的麻雀。麻雀是从房子侧面的一个用来通风的大洞进来的。发现了这个秘密后,我隔一段时间就和邻居和我同龄的小壮子配合,一个人从外面的梯子爬到洞口,一个人进到屋里。惊飞的麻雀无法从洞口飞出去,就会慌乱地撞到窗户上。不一会儿草料房里尘土飞扬,麻雀也一只只落网。整理战果时,我们两个人都会是满面灰尘,但还是非常开心。
可当粉坊开工,我们的兴趣就转移了。更多时间流连在马房西边成为粉坊的两栋房子的里外,看热闹,也寻机讨吃的。
制作粉条是当时有着高度组织的大规模生产活动了。有明确的分工,也有严密的合作。原料是林场自产的土豆,是母亲和其他一大群家属组成的生产队种植和收获的。在粉坊里,土豆经过清洗,粉碎,过滤,沉淀,最后变成滤布里的一个个沉重的粉坨子,成排地吊在仓库里进一步滤净水分和干燥。干燥好的粉坨子粉碎后就是成品淀粉了。
生产出淀粉后,豆腐坊又成为最热闹的地方,这时候它变身为粉条加工车间了。林场请来专门的师傅指导,把淀粉加明矾,打浆,再掺粉,最后变成一块大面团。淀粉做成的面团稠密富有弹性,要多人合作才能揉匀。几个人围着一口当作容器的大锅,锅里一块大面团。每个人双手握拳,口里一起喊着号子,先举手,再一齐用力顺着锅边把面团往下揉。这绝对是个力气活,每个人都满头是汗。粉坊里干活的都是特意挑选出来会干活能出力的精兵强将,因为整个过程不能有任何薄弱环节。
面粉揉好了大家也不能停手,只是从面团上揪出一小团,放进一个吊在一口沸腾大锅上的舀子里,舀子底部有均匀的漏孔,圆形孔生产圆粉条,扁孔生产宽粉条。大锅不是烧豆浆的那口,而是在左角的另外一口。锅旁灶台上蹲坐着一位师傅,一手扶着舀子,一手上下舞动,一掌一掌用力且有节奏地拍打舀子里的面团。粉条缓缓地从漏孔里流出,沉入开水中烫熟,又顺锅沿流入一个连着的凉水槽。凉水槽边也守着人,当粉条长度适当,就切断,折几扣搭在一小段木杆上,另外的人运到室外晾晒架子上。整个漏粉条过程循环不停,有条不紊,是没有机械的生产线。
我和朋友们常会跑去看粉条生产过程。不仅是整个过程令人感到新鲜,更大的吸引是偶尔会有大人揪下一块白白的粉团,为我们烤粉耗子吃。粉耗子就是粉团插上一根木棍,灶坑里烤熟了,外焦里香,当时觉得特别美味。大人休息时还会煮一些新鲜粉条,拌上辣子炸酱,闻起来就让人流口水,我们小孩子也偶尔能分到几口。如果父母不在干活的队伍里,这样的美事儿的可能性就小多了。但也不会空肚子白来一趟,外面凉得半湿半干的粉条我们也经常偷偷拽下些吃,因为多得是,没人看管,也没人介意,算生产过程中的正常损失了。
粉条晾干之后,捆成捆,各家都会分到好多,要用麻袋装。
到了冬天,炖小鸡,炖酸菜,烧汤,几乎什么菜都可加点儿粉条。
知道我们东北待客时最豪迈的话吗?“猪肉炖粉条,可劲儿造!”
(文中所叙的传统粉条制作方法大概已经被更现代的方法取代了,只找到晾晒的图片还很接近当年的景象)
做粉条我们是用红薯,红薯粉。老家红薯是主要作物,土豆主要做蔬菜吃。
这些都是怎么样的生活?。
现代化的生活中,也许许多人都无法想象出当时您的快乐。例如林场中,有娱乐嘛?那些每一年冬天仅有的食物种类如何面对?又如何不感觉到难以下咽。
也许,真的回到那个年代,人的感情是更真的。并且无法理解为何要让南方人去北方林场落户?
故事是完全真实的,快乐也是真实的。但那种世外桃源般的原始美是在滤镜下看到的。
一是通过一个孩童的眼睛。当时没有读书的压力,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唯一的目的就是寻找快乐。当年我唯一的烦恼大概就是找不到足够的书读。我读遍家里和朋友家所有能读的书,但没有很多。其他“有文化“的娱乐是听收音机,报纸,杂志,半个月到一个月会有露天电影。
二是岁月,不愉快的经历似乎会被无意识地过滤掉,或藏在记忆深处。
对于成年人来说,面临的生活还是很艰苦的很复杂的。但那个年代,每个人是巨大机器上的螺丝钉,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没有选择。
同附近自然形成的乡村不同,林场是个一下子按计划打造出来。
当时国家为了开发林业资源,一下子建立了许多林场。林场采伐千百年形成的树木,管理保护山林不被私人破坏,也在采伐过的林地重新造林。
全国其他地区我不知道,但当地林场职工都是从靠近中苏边境的“北大荒“调来的。而北大荒是内战结束后,新中国政府为了粮食,开发亘古荒原上肥沃的湿地,建立起了大规模的农场。人工大部分来自转业的部队官兵,还有从山东河南等地招来的农业工人。
我父亲的情况就复杂一些,他是政治运动的牺牲品,去北大荒是被改造的。在林场,他是唯一上过大学并且是城市里长大的。我的母亲和其他十几个家属本来是属于国家职工,应该有工作,有公费医疗,但到林场后,不明原因,当地不认可。她们多年上访,十几年后才找了回来,最后退休总算有退休金,医疗等。但那十几年只能打零工,干最辛苦的活,都是正式职工不愿干的活。
所以,那个时代尽管有着相对的美好,但也有太多的苦痛。我的故事只是一个也真实的侧面了。
后来的林场过度采伐,造林单一造成的危害,湿地被开发造成水土流失等等,完全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我再也回不去我童年美丽的林场了。
顺便提一下,好久没听到你的歌声了,我非常喜欢听你唱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