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口开河】之 唐诗应该如何英译?

W
WXCTEATIME
楼主 (文学峸)

唐诗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让它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感受和欣赏这种美是很多人的美好愿望。很多前人包括炎黄子孙和欧美人士都做过了不少尝试,为今人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那么到底怎么翻译唐诗才是正确的方向呢?随便谈谈自己浅陋的看法。

众所周知中国的文言文言简意赅,即文字简约却内涵丰富。一个简单的四字成语,要用英语解释清楚,如果没有正好对应的英语谚语,一般都要写好几个简单句或者一个复杂的句子才能比较准确地解释清楚。这就是一本薄薄的《三字经》翻译成英文后非常厚的主要原因。

我们也知道英文相对汉语比较严谨、精确,为了不致引起歧义而不断地使用各种从句,这样的优点是明显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一大堆的文字,让人看着都心烦,真是望文生畏。大家在入什么协会时,使用什么服务时,总是要先签好多页的条款协议,那时最能体会到英文的繁文缛节。

基于上面所述的客观存在的两点,我想翻译唐诗的正确方向是显而易见的。唐诗是文言文简约中的简约,它简洁,但内容却不少,所以翻译时要尽可能地把唐诗本身包含的意思都翻译出来。不能图简约而省掉原诗包含的很多意思。

唐诗言简意丰,就是说一句唐诗翻译成白话文需要好几个简单句,或者一个复杂的句式,汉语构造复杂句式的功能不是很强,相对比较弱。相反,英语在构造复杂句式时非常强大,几乎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那么唐诗的言简意赅,不正好可以利用英文的复杂句式完美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吗?!所以我坚信唐诗翻译成英文的正确方向应该是:由唐诗的简洁,翻译成英文的繁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完全充分地译出唐诗所包含的丰富含义。懂英文的读者才能明白唐诗说的是什么,英文的读者也更偏好读他们习惯的复杂句式,更有阅读快感。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有形神两个方面,唐诗也不例外。经典的作品都是以神为主,形式为辅。诗以意为先,确定这个观点后对于翻译成英文后的节拍、押韵等形式问题就不必太在意。能押韵最好,不能押韵也不用耿耿于怀。没有必要非要去凑个押韵什么的。

当然,纯粹是个人看法,欢迎各位参与讨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信口开河】之 唐诗应该如何英译? 【英译唐诗】《The Journey in Longxi》 (《陇西行 》之二) 【英译唐诗】The Peach Blossoms in Dalin Temple (《大林寺桃花》) 【英译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七绝】走廊仙境(贺多瑙荣任走廊版主)
n
nearby
不同意。诗,就是需要意犹未尽,词语留下的想象空间越大越迷人
n
nearby
邻兄个见哈,请大家讨论
鲁冰花
同意“意犹未尽”留白之说,不同意“想象空间越大越迷人”,我写首诗一个字:风。留给你足够想象空间,你想到了什么?

开玩笑,抬杠啊。。

忒忒绿
说得好!大家可以商榷
忒忒绿
诗,还是要保留诗境:)
n
nearby
你那不是一首诗。打回去重写
尘凡无忧
哈哈,小茶你这是英译繁复有理啊。。。:)
东风再起
赞茶兄传播文化的热忱和心意。唐诗最难翻译的,也许是那些用典太多的。其实相对来说王维的诗应该直接些,

主要都画面描写来引导意境。和英文诗有不少相通之处。建议茶兄拿王维的集子译一本?

尘凡无忧
+1赞同,译首王维的诗看看吧。。。。
W
WXCTEATIME
一个是作诗一个译诗,不要混淆:)
W
WXCTEATIME
翻译出原诗的诗义和诗意;)
E
EuphoriaF
借鉴日本俳句/Haiku,成为广被西方接受的诗歌genre,老外写得不亦乐乎
W
WXCTEATIME
凡事都得有理论依据:)
W
WXCTEATIME
好、有空时试试看:)
W
WXCTEATIME
我喜欢看繁复的英文诗:)
鲁冰花
两句:东风再起时,物是人非。
平等性
光有理论,没实例,好有一比,没图没真相 :)
W
WXCTEATIME
对:)
浮云驰
诗歌翻译要到达信达雅还是挺难的
k
kirn
哎,这个帖子很高深。我觉得中国古诗都只能翻译成数学语言。英文是特别罗嗦的语言,不知道我的感觉对不对
W
WXCTEATIME
先达再考虑雅:)突然发觉信和达是不是同一个意思?
W
WXCTEATIME
题目高深,我说的浅陋:)你的感觉是对的,英文很啰嗦:)
k
kirn
向你请教一下,古诗译英文诗的大拿都有谁呢?科普一下?
美国王过人
信和达不同,比如鲁迅的译作太信了,读者看不懂,而且一点不达,像是吃夹生饭;同样达不一定信,国外汉学家在这方面有许多误译。
W
WXCTEATIME
这个我也不知道,看了几个专家的翻译,总体感觉都不好,所以我自己翻译。:)

当然这么说不是说我翻译的比他们好,只是风格不同,

W
WXCTEATIME
谢王兄,查了维基:

信、达、雅,由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又称“三难原则”。出自严复译著《天演论》中的“译例言”,其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1]

“信”(faithfulness)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达”(expressiveness)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 “雅”(elegance)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钱锺书在书《管锥编》说,严复“三难原则”是三国时期佛教译经大师支谦所译《法句经里的“雅、严、信、达”来的。有学者像伍蠡甫邹振环皆指出,苏格兰法学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英语:Alexander Fraser Tytler)(Alexander Fraser Tytler)在1791年出版的《翻译原理论》(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的“三条翻译通律”(the Three General Laws of Translation)对严复的影响很大。

东风再起
刚看到这个。。对一个:书香重开日,冬去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