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文史”上看到这么一段儿,读到“这回断送老头皮”就笑得不行了,分享:
在《东坡志林》卷二的《书杨朴事》里,苏轼回忆起当年经过洛阳时李公简讲过的故事:真宗皇帝东行泰山封禅后,访求天下隐者。有人推荐杞人杨朴,说他善于写诗。待到皇帝召见时,杨朴却说自己不会作诗。皇帝问,那么临行时有没有人写诗赠你呢?杨朴说,只有我的妾写了一首:“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听得大笑,遂放杨朴回家。接下来,苏轼讲自己的经历,他因为写诗罹祸,在湖州被捕时,王闰之与儿子送他到门口,都忍不住哭泣,他转头看着闰之说,你就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那样写诗送我吗?妻儿听了,不觉失笑。苏轼这才放心地与差役们出门。那天是神宗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
事后的追忆、被捕时的情景被苏轼写得不乏诙谐。实情则恐怖得多。元丰三年初,从“乌台诗狱”死里逃生的苏轼被神宗贬到黄州,就任团练副使的低微职务,不能擅自离开,也无权签署公文。他写给前辈名臣文彦博的信(《黄州上文潞公书》)中讲述,自己刚刚被逮捕押往京城时,大儿子(苏迈)徒步跟随,其余留在家里的都是妇女少儿。在苏轼的同僚和朋友帮助下,王闰之率家中老幼二十余口人收拾行装,凄凄惶惶登舟,暂且投奔南都(今河南商丘)的苏辙家。
这个故事很新鲜,幽默。
谢谢冰花分享:)
苏轼在狱中时,曾与儿子苏迈约定,平时苏迈送饭,只送肉与菜,如果被判定死罪,则以送鱼为信。一天,苏迈出城办事,拜托一位朋友代为送饭,朋友为了给苏轼改善伙食,特地送来一尾鱼。苏轼看后大惊,以为死罪不免,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悲凉,想到家中的妻儿老小,想到远在南都的兄弟苏辙,他的心情如何能够平静?绝望之余,他提笔写道。。。
昨晚在“文史”上看到这么一段儿,读到“这回断送老头皮”就笑得不行了,分享:
在《东坡志林》卷二的《书杨朴事》里,苏轼回忆起当年经过洛阳时李公简讲过的故事:真宗皇帝东行泰山封禅后,访求天下隐者。有人推荐杞人杨朴,说他善于写诗。待到皇帝召见时,杨朴却说自己不会作诗。皇帝问,那么临行时有没有人写诗赠你呢?杨朴说,只有我的妾写了一首:“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听得大笑,遂放杨朴回家。接下来,苏轼讲自己的经历,他因为写诗罹祸,在湖州被捕时,王闰之与儿子送他到门口,都忍不住哭泣,他转头看着闰之说,你就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那样写诗送我吗?妻儿听了,不觉失笑。苏轼这才放心地与差役们出门。那天是神宗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
事后的追忆、被捕时的情景被苏轼写得不乏诙谐。实情则恐怖得多。元丰三年初,从“乌台诗狱”死里逃生的苏轼被神宗贬到黄州,就任团练副使的低微职务,不能擅自离开,也无权签署公文。他写给前辈名臣文彦博的信(《黄州上文潞公书》)中讲述,自己刚刚被逮捕押往京城时,大儿子(苏迈)徒步跟随,其余留在家里的都是妇女少儿。在苏轼的同僚和朋友帮助下,王闰之率家中老幼二十余口人收拾行装,凄凄惶惶登舟,暂且投奔南都(今河南商丘)的苏辙家。
这个故事很新鲜,幽默。
谢谢冰花分享:)
苏轼在狱中时,曾与儿子苏迈约定,平时苏迈送饭,只送肉与菜,如果被判定死罪,则以送鱼为信。一天,苏迈出城办事,拜托一位朋友代为送饭,朋友为了给苏轼改善伙食,特地送来一尾鱼。苏轼看后大惊,以为死罪不免,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悲凉,想到家中的妻儿老小,想到远在南都的兄弟苏辙,他的心情如何能够平静?绝望之余,他提笔写道。。。
苏轼在狱中时,曾与儿子苏迈约定,平时苏迈送饭,只送肉与菜,如果被判定死罪,则以送鱼为信。一天,苏迈出城办事,拜托一位朋友代为送饭,朋友为了给苏轼改善伙食,特地送来一尾鱼。苏轼看后大惊,以为死罪不免,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悲凉,想到家中的妻儿老小,想到远在南都的兄弟苏辙,他的心情如何能够平静?绝望之余,他提笔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