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的系统观:波兰尼

d
dhyang_wxc
楼主 (文学峸)
因果的系统观:波兰尼 3

 

杨道还 3/13/22

 

波普尔提出,可证伪性是科学理论的必要属性。这是一种后发的验证和检测。也就是说,波普尔需要先有个理论或假设,然后才能应用他的尺子。这个过程显然不同于从事实得到一个假设或理论的过程。换言之,这相当于说,科学不是追求真理,而是验证(并剔除)虚假因果。

在国学里,与之相对的范畴是名和实。名是人赋予的,属于人的语言、思维中的。实是“客观”世界的。人的思维中,实际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名,名的联系,以及它们的性状——有个名的世界。“客观”世界的某一物是实,与一个人内在的名世界的某个名对上,人就“认出”了这个物。比如说,我们看一朵花,远处看很美,近看得到细节,然后恍然明白这原来是某某花。这个恍然,就是离开观察、感官层次,进入了名世界。名世界里原有的知识,会指导眼睛去找某些尚没看到的细节来验证。

这样,可证伪性对应的问题,就是名实相符:用实去验证名,不符,名就不能成立;符合,名未必成立,因为验证手段是有限的。所以,与其说求真的是科学首要任务,不如说求实是。这个对科学家们在忙什么的描述,更确切些。 

名世界并非局限于实世界的镜像,也不是比实世界低等的扭曲的实世界的反应(像前一篇中所引用的柏拉图和康德),不是从属于或被包含于实世界,而是有某种独立性、比实世界更为广大的一个范畴。比如说文学,哈利·波特的实在哪里?意识到名世界相对实世界的独立性,有重要意义,因为这就将人的思维从名和实解放了出来。这之后,人才能意识到,比如文学和艺术,不是虚构,真正的文学是心灵为基础,在名世界里的实实在在的以名为元素的构建;而真正的艺术,从名世界的构建,外现于实世界,实现了创作——推动了实,而不是被实所推动。有人问,文学和艺术等的(在实世界)的价值何在?这是问非所问了。

从名实这个平台出发,可以立刻解决一些问题,比如说芝诺悖论,是“旨不至”的一个应用。又如特修斯之船悖论,实际上是“物不迁”的一例。名世界头绪很多,只能暂时跳过。

前面讲了,对实世界的观察是残缺不全的,那么如何得到可靠的认识?可能吗?汤川秀树说可能。他认为科学家所作出的发现,不是像计算机那样,在充分掌握和遍历所有数据之后得到的;而是从有限的残缺不全的数据出发,凭借直觉的引导得到的。(汤川秀树《创造力与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於东西方的考察》)也就是说,直觉是跳过观察中残缺部分的那种思维,由此达到了科学的因果。

科学是科学家的事,他们如何跳过去的,不用管。作为普通人,只需知道科学结果就可以了,是不是就没有这一跳呢?一般人的学习是如何实现的?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说,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言传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一种是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前者很容易懂,书本、课本就是言传知识。后者波兰尼又将其称为个人知识。个人知识即包括知识储备,也包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的学习才能。知识储备即如小学生不能直接上大学,因为知识储备不够,名世界不够丰富。学习才能则完全是个人的,如,天才一望便知的,有的聪明勤奋者却可能终生不解,艺术上的天才尤其如此。这是个人在自己的名世界里的逍遥游的个人能力的不同。

个人知识这个名词本身即是个悖论,因为知识是属于公共领域的,如果是知识,就不是个人的、只适用于私人的;如果是私人的,比如说完全独立个人之精神、个人自由之思想,就不属于知识。

但波兰尼说,意会知识在认识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说:“意会认知其实正是所有知识的支配原则,因此,对意会知识的拒斥(rejection)就意味着对一切知识的拒斥。”

这意味着什么?一般人的学习不仅仅是有直觉跳跃的,而是由整个意会意识构成的桥梁,才使人能够穿过残缺的部分。意会意识显然并非只有逻辑和直觉,而包括了人的意识所有能力和妙用。

中国人喜欢讲,用心学习。什么是用心?在灌输教育里,学生穿过教师和课本预设的桥梁。在德性教育里,如孔子所讲,引而不发,学生自己构建桥梁。这两者得到的结果一样么?答案是不一样,后者是用心的。即便只从知识传递的角度讲,两者也是截然不同的。灌输教育的教师以为,所有“学会了”的学生,得到的是同样的东西。但并非如此。能复述同一个概念的学生,理解不同,即在不同学生的名世界里,这个名的显现并非相同,所起的作用更是大相径庭。灌输教育下的理解,就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所讲。而灌输教育下常常发生的对学生自己构建桥梁的压制,则是彻底破坏性的。灌输教育下的成功学生,往往是幸存者。

实际上,因为个人的意会知识不同,同一概念在每个人的名世界里的诠释都不可能相同。例如说,听到同一句话,因为意会知识不同,有的人只能字面理解,有的人错误理解,有的人浅层理解,有的人契合共鸣,但也有人会创造性理解——他所理解的比言语能传达的、甚至比讲的人所要传达更多。在这最后一种情形里,真正的倾听才会发生。倾听是一种艺术。从倾听情话到诗歌欣赏皆如此,“心有灵犀一点通”之谓也。如,“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通关这个考校,颇有难度。

真正的倾听发生了,真正的理解也就发生了。如以下《论语》两则: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1,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述而》)

波兰尼说:“个人知识是一种理智上的寄托,因此也具有内在的冒险性。”他所指即如上述不同理解的情形,但这不是冒险性,而是实然的:在错误的诠释的风险中,也隐藏着创造性的新解。彻底消灭风险也就彻底消灭了个人理解和创造。哪种知识值得起这个代价?仰山说,“一切经都是魔说。”

迈克尔·波兰尼自陈,他的思想受到了道家的影响。因而他的学说,不仅限于科学、学习、“意会知识”,而上及不可言说的意会,这是名世界之外、之背后的东西了。

 

参考:

海森堡“自然科学世界图像的统一性”演讲,1941 年11 月26 日,莱比锡大学。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的《个人知识》

汤川秀树的《创造力与直觉》

杨道还“灵感非直觉小议”:

https://daohuanblog.wordpress.com/2021/03/22/%e4%bf%ae%e5%85%bb%ef%bc%9a%e7%81%b5%e6%84%9f%e9%9d%9e%e7%9b%b4%e8%a7%89%e5%b0%8f%e8%ae%ae2-3/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因果的系统观:波兰尼 因果的系统观:休谟 因果的系統觀
尘凡无忧
学习。楼主的理论知识很强大啊。:)抓住机会问:意会知识的不同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个体差距那么巨大?
n
nearby
盲赞
k
kirn
嗯,道可道,非常道--不是说的知识,说的是感应

看你这个对科学的解释,我就想,科学到底是为追求真理,还是追求为人所用。尤其是如果真理独立于人之外的话,追求前者和后者在实践上和原则上虽然不至于南辕北辙,那也是左右差别也是非常大的

浮云驰
联想很广泛啊,
东风再起
这里所谓的意会知识,不过是还没有被具体的载体描述的意识内容。没有那么高级或者神秘吧。
d
dhyang_wxc
make sense so far?
d
dhyang_wxc
:)
d
dhyang_wxc
[如果真理独立于人之外],那么迄今人所见的就是人所能见的那部分真理,就有片面的真理。

康德讲的,物自体。

d
dhyang_wxc
。。。
l
laopika
请问版主:书香世家就是书香之家吗?我怕发错
d
dhyang_wxc
神秘?
尘凡无忧
需要解释通人的意会知识从哪里来的。。。:)
尘凡无忧
:)急坏皮卡了。抱歉。:)
k
kirn
是,康德是我很认同的哲学家。我非常认同彼岸只能无限靠近,而不能达到

不过我叶公好龙,其实他的书没怎么读过。估计我就算认真读的时候也会觉得绕来绕去,不知彼夫子所云,不知道是自己读不懂,还是人家写的不好。我现在在学习写应用文,抱定了凡是读者不懂,必然是作者的问题的有点带偏见的观点。大学的时候买过的纯粹理性批判基本没翻过。毕业的时候那么崭新的一堆书就给老乡了。

后来我是这么安慰自己的,如果是真的道理,不需要写那么厚一本书。写的厚的书,都是厚黑学,逻辑才需要那多步需要来推的,真理完全不需要。

我的认知构架: 宇宙/上帝 (第一体系)先于人/心灵(第二体系)。认知是联系人和宇宙的介质(第一和第二的通道)。 科学是人后来开发的工具,是衍生物,在低的物格里面,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是认知体系工具箱里的一个工具。它和人最初的语言没什么差别,就是一个求证的工具,在物格的同一个层面上。

所以我不太知道您说的国学指的是什么,是单指中国古人对宇宙认知和人的认知的言论吗?我们的老祖宗们都没有太浪漫的情怀,都太入世了,好像严格这么叙述逻辑关系的篇章没有太多。您研究的透,多来介绍介绍!!

上次我被人改中文段子,人家说我你写的东西,连文法不通,人家看不懂。我抱怨说,你看英文都有grammarly了,为啥没有一个中文改文法的软件呢?答曰,中文是世界上最模糊的语言。

d
dhyang_wxc
呵呵,这个可以解得。关于你的问题和你前面文章所探讨的,有个简单回答:

庄子认为人不一样,不必求同,必须怎样怎样,所以差别是自然的。后天的,人不能理解,是困在小善、小知,狭隘的可道中。有去善自善,去小知则大知明。孔子具体发现有四种毛病,妨碍人的理解:

意、必、固、我。从意会知识角度:

意,就是看到一篇文章,不管说啥,我认为它说的是啥,就是啥。

必,就是我知道某个东西,那所有类似的东西,都必是这样的,否则我就不喜欢,不管它是不是特例,或者我知道的是不是特例。

固,就是我知道某个确定的知识,比如守株待兔的人得到了兔子的经验,那是不能改的终极真理,不管你怎么讲,我就是不信。

我,就如我站在我这个角度看,不算是错吧,那么我所知一定是对的,你说你的角度,还有别的角度,那纯是胡说八道,我有我的立场和原则,听了你的,岂不是我的学位是假的,我的智商低下,总之不管你讲什么,都是侮辱,我岂能受侮辱?

阶级性,是个有趣的观察。可以试试从意必固我去观察,呵呵,层次分明,过了两关卡在第三关,过了三关卡在第四关,非常有规律。

朱熹解释过意必固我。罗素讲过类似的,https://blog.creaders.net/u/10781/201604/253164.html。 

 

尘凡无忧
谢谢分享,对照了一下,我的意必固我并不强,可以说去掉这几个字了。能说明什么?理解力强一点?我只感觉我的直觉很强大。

直觉从哪里来的?跟意会知识有关吗?:)

好不容易遇到懂的,干脆问到底了。谢谢回答。:)

d
dhyang_wxc
是。所谓物自体,是为了找个认识中不变的锚,基点。人不能认识客观的物自体,那么人能不能认识我自体?

我自体,能不能成为那个不变的锚,即,两个认识我自体的人,会不会见解一致?庄子说,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禅宗的话头,有没有个谱?呵呵。

庄子他老人家是这样讲,但细节还要填进去,有一步步的结构,才能避免过多的“癔会”人士,张嘴就来。

国学对有些人来说,是个刺激性的字眼,我知道这点,尽量“不”避免使用,呵呵。

我认为,国学主体是先秦诸子,具体的,老庄孔孟杨朱墨子韩非。

很高兴你提到厚黑学!!!李宗吾在《中国学术之趋势中》归结,这些人所讲,是个道德仁义礼刑兵的框架。李宗吾解释道德仁义礼的顺序,说:“失字作流字解。道流而为德,德流而为仁,仁流而为义,义流而为礼,道德仁义礼五者,是联贯而下的。天地化生万物,有一定规律,如路一般,是谓之道。吾人懂得这个规律,而有得于心,即为德。着天地生物之道,施之于人既为仁。仁是浑然的,必须制裁之,使之合宜,归为义。但所谓合宜,只是空空洞洞的几句话,把合宜之事,制为法式,是为饰文,即为礼。”他紧接着道德仁义礼,说:“万一遇着不守礼之徒,为之奈何?于是威之以刑。万一有悖礼之人,刑罚不能加,又将奈何?于是临之以兵。我们可续两句曰:‘失礼而后刑,失刑而后兵。’礼流而为刑,刑流而为兵。由道德以至于兵,原是一贯而已。“

我从这个基础上归纳出,国学处理五个层次的问题,提出原则和方法:1.道与我的关系,《老子》,道。2.我与万物的关系,《庄子》《墨子》,德与得。3.我与万物之特例之一,另一人,的关系,《孔子》和兵家,仁与兵,两个极端。4.我与有着复杂社会关系的多人的关系,《孟子》《韩非》。义与刑。5.我与社会的关系,礼。所有中国学人、文人的所讲,不出于这五个层次。

至于为什么是国学,不是中国哲学。我发现,西方哲学的思维起源于封闭系统,国学则是起源于半开半闭系统。要么哲学需要包括后者,分中西而治之,要么后者是独立的,总之,是有个国学的。https://blog.creaders.net/u/10781/201707/295808.html

[我的认知构架: 宇宙/上帝 (第一体系)先于人/心灵(第二体系)。认知是联系人和宇宙的介质(第一和第二的通道)。]

我在《传统学术与现代人》中写,

从思想史来看,世界观的中心并不总在人,其转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原始思维里的神为中心,先天理性和个人知识下的“吾”为中心,宗教情绪和感官经验下的人的“我”为中心,外在于人的客观物质为中心。这里所讲的转移,不是有个中心清晰地挪来挪去的意思。每一种世界观的整体都是个认识轮廓,覆盖着人的全部世界;也是个精神轮廓,可供人的精神周流。以上述四种为中心的认识和精神轮廓,在不同时代都存在。所谓转移,是指在特定的时代此起和彼伏的特征比其他时代更明显。在世界观的轮廓之下,人类所有文化都被笼罩在内。文化支撑起这样的轮廓,并推动其边缘向外发展。

从认识上看,这四个世界观中心分别是,超验、“吾”、“我”、和外物。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上,这几个中心的出现是继起的。因而整体上看,人的世界观是以这几个中心得到的图像拼接而成的。这种拼接不是像拼图,而是像一环套一环。前面的环发展完整了,就有下一环在其中生成。环与环之间有转折,但不是割裂的。人类文化与世界观都是这样,像一环套一环连接起来的一条链。不同文化塑造的环不同,但将链并列起来,就能看出结构性的相似。明眼人很容易看出,这种发展就是太极图所呈现的意象,在鱼眼中,生出新的转折;从时间纵深展开,就得到了一条链。

 

 

d
dhyang_wxc
nooo,我说的是观察别人才有趣。自己闻过则怒是可以的。呵呵。

思维即联系(维特根斯坦语)。佛家说念头攀援,也是个联系而已。怎么做出两个名之间的联系?有人只认逻辑,有人完全无逻辑,大多数人处于两者之间。直觉只是一跃,想象和灵感等等都可能使联系得以发生。但这些都是傀儡戏。谁做出的联系?才是核心问题。人有多种心,一时争胜心起,一时虚荣心,同情、憎恨等等千变万化,都会影响人的直觉。哪个心是真正的你?找到了那个诸心背后的东西,才知道如何将这些心的干扰去掉。黄鹤升称这个背后的东西叫“吾”。“吾”使你思维一跃,才是真正的直觉。对不对?没人知道,只有自己知道。至于这种感觉,那种感觉;这种心,那种心引起的思维跳跃,不能叫直觉,那是可被操控的,可被植入的植觉。

a
applebee3
这篇也要好好看一下。昨天体会出为什么要读哲学的重要性:保持理性清醒的头脑,便于交流沟通,理解。
k
kirn
谢谢你回的这么详细!我非常认同国学主体是先秦诸子,如果中国有过思想自由的时代,那个时代就是了

其实和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大成是同期的。

你也提到厚黑学,说的我再要找个地缝钻了,买的那本厚黑学的书,毕业时也是新新的就给了老乡。

“1.道与我的关系,《老子》,道。2.我与万物的关系,《庄子》《墨子》,德与得。3.我与万物之特例之一,另一人,的关系,《孔子》和兵家,仁与兵,两个极端。4.我与有着复杂社会关系的多人的关系,《孟子》《韩非》。义与刑。5.我与社会的关系,礼。所有中国学人、文人的所讲,不出于这五个层次。”

这五个层次总结的非常好,容我回去再想想

您的大作也可以贴到文化走廊那里去,那里也有百家之言呢

d
dhyang_wxc
你好厉害呀,那个第一第二体系,我读思跋涉了十多年才弄明白。你不是某大的吧?
d
dhyang_wxc
:)
k
kirn
你说的是北大吧,我在南方念的书,南方人。我后来读了新旧约,翻了古兰经,比较仔细的想过一神论。

这个第一第二体系的想法应该和你一样,是后来更加清晰的

大学毕业时我动过一丝脑筋想去找个科学哲学史的研究生读读。无奈我是俗人一个,跟着大潮流考了gre出国了。

前段时间稍微看了一下,找了一个美国名校的哲学系看看人家教授们作科学哲学研究的现在都在研究些什么,好像也就无非是讨论上世纪的量子力学之战。我可能还没找到门道从哪里看这个问题。

我隐约觉得,二十一世纪的信息革命,含着以前人们没有办法想到的哲学道理。和你讨论时,这么被启发想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