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思想的阶级性》
其实对阶级性这个词,确切地说,是阶级这个词,我从来没有弄懂过,虽然从小就被这个词包围,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统治阶级……好像人群之中有无形的阶梯,依据这几个词语的标签就把人群分作上下高低。
当然我们受到的教育并不是这样。我们被教育说,人生而平等,要一视同仁。
基于这种理念,我把台阶抹去,把人群放在同一水平高度,然而这几个词语的存在仍然划分了人群。不同的是,这一次人群仿佛归属了各自阶级所聚成的岛屿,岛屿与岛屿之间隔着难以逾越的距离。
有很长时间我想不通,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平等层面的断裂,直到进入网络世界。
网络抹去了人的面孔穿着,身处的豪宅或者陋室,甚至见不到任何实际可见的行为,只有语言,毫无表情的语言,毫无遮拦的语言……却轻易把人群分割在不同的岛屿——像阶级的划分那样。
那些岛屿之间或许也存在着隐形的高低差别……假如我让我的语言诚实一点,应当是一定存在。
而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语言只是人类表达交流的工具,它由思想操控。
如此不是语言,是思想划分了人群,是思想的世界里存在着无形的阶梯或者岛屿,是思想有阶级性。
说到底,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思想的产物。
那么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很多年前,有个伟人提问并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同意前半部分,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头脑里固有的。但我认为,它首先是点点滴滴坚持不懈地灌输进我们的头脑的,利用教育的契机,也利用舆论的优势…… 按照统治阶级心目中理想公民的模式塑造我们。
很少有人能够打破这种被灌输的教育模式。
有一部分人能够意识到思想被灌输的危险,却没有能力挣脱。这种灌输类似于思想上的毒品注入,一旦你从麻木中觉醒,试图反抗,过去的教育就会从头脑深处跑出来诱惑你怀疑你折磨你……你不得不乖乖就范,乖乖回到它所指定的轨道上去,只有如此你才能找到心灵上类似幻觉的一种安逸舒适。
更多的人甚至意识不到这种危险。这大多数的人有一个共性,就是顺从,对权威的顺从。
他们总是可以设身处地地为权威者不妥的言行,卑劣的言行、甚至违背法律的言行,轻而易举找到体面和毋庸置疑的借口或理由,如此既显得自己宽容大度(通常他们会从权威者那里得到忠诚,善良等标签作为奖励),同时又获得了一种安全感,没有什么比同权威者思想一致更让人感到安全的了。
事实是,他们只不过有意或无意地沦为了权威的附庸,帮凶或者打手,有如狗。狗是忠诚的动物,它会因为忠诚而得到骨头。
他们不觉得人云亦云不妥,也不以同流合污为耻(很多时候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言行是同流合污),甚至觉得与权威者音调一致是荣耀(他们当然不会认为那是沆瀣一气)。这类人并非没有思想,只不过都是驯化的思想,是忠于主子的思想,是可被预见可被忽略可被同情的思想,说到底是无用的思想。当然站在权威者的立场,这是最听话最可利用的思想。
而对于人类社会,真正有益的思想是独立、自由的思想,是不阿谀权贵的思想,是为广大手无寸铁的人民的利益着想的思想。
这样的人不依附于任何权势,甚至为了坚持自己的思想而敢于逆上。无论这种逆上正确与否(毕竟检验真理的标准是时间),它都带着清新的空气和勇气而来,是冲破铁房子的思想,是打碎试图驯服收买自己的权威者的思想,是刀剑一样的思想,是自行车的支架,汽车的跑轮,飞机的双翼,火箭的有效荷载……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向前进步的思想,是摆脱野蛮和愚昧,是真正的人的思想。
如此看来,假如思想的阶级性果然存在,那么看似光怪陆离千般万象的思想无非三种:主子,奴才,人。
主子与奴才中国向来是不缺的。有主子就必然会有一大群跟随的奴才,就像吸铁石和铁钉,成就他们这种吸附关系的是权力的磁场。有时候他们的阶级性并不显明,甚至为语言的烟幕遮蔽,然而一旦剥开他们思想的内里,就会看见隐蔽的作威作福和奴颜婢膝。
而一个真正意义的人对权威者来说是危险的——一旦人拥有了人的思想,那将是权威者的灾难。因为人具有独立的思考,人具有分辨的清醒,人具有反抗的勇气,人更具有推翻权威的魂魄和能力……
这样的人,他们不怕孤军作战,不怕流言蜚语,不怕被冠以世俗的各种恶名声,他们不怕被指责为罪人……很像鲁迅笔下的战士,但是我宁愿称他们为人——这是人该有的样子。
正如鲁迅本人,他从不为权威服务,从不向上显出媚态。在忠君护主和为民请命之间,他选择一生都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给了最薄弱最贫困的人群,为之哀,为之怒,为之辩护。
庆幸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文明的开化,这样的人并不为少数,并日渐地多了起来。当然也不乏有主子抛弃权力的诱惑,奴才挺身开始抗拒权威,而成为真正的人。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做一个思想上的人终究并非易事。权威者拥有权力的甜头,奴才们拥有主子们掷给他们的骨头,只有人,除了他锋利的思想的投枪,一无所有。
为此,我向所有具有真正的人的思想的人致敬——为他们从不仰仗权威的手段而持守的真正的平等,正直和勇气,以及为此所要承受的各种打击,莫须有的罪名和孤独。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推荐看看。解释了不少东西。
没有的话,思想就从内容到运行方式都是灌输的,独立的所指就很难讲。这个题目是近期某个著名啥啥脑神经学家在加州的应邀演讲,我听朋友转述的,自己没听到。所以争议看来还是很厉害的。
我是反对他讲的。但这都属于微弱的反对声,没要紧,呵呵。
这些应当都是产生自由意志的基础和前提吧。。。
压制肯定是不利于产生自由独立意志的。。。
今晚或者明天,我来试试跟帖回复我的一些粗浅理解。
我特别感受到的是你的很诚恳的探讨的心意。
我一般比较注意不在公共论坛讨论这种敏感话题,但跟帖没事的 。而且你这么真诚,我也真诚的聊几句。
结构决定功能的基础可以从自然科学,一直回到古希腊的理性论。「鼓励独立思考,允许言论自由」,大概是打不倒他的。
思想的差别直接归入保守派和自由派之争,是不是容易一点划分一点。就不需要划为三流九等以及social economic status
一个人可以有卑劣的社会阶级地位,但是不影响他、她有高贵的灵魂
各种阶级。
我不懂,随便乱说两句:)
因为英文的翻译在我看来是翻译的相当好,但我承认,没读过中文,暂时也没有兴趣找中文版来读。怪不得这本书在美国大学校园是被读的最多的书之一,该是前十的。真是幽灵!幽灵!在美国校园流串的幽灵!
但是马克思确实是一个思想家,我觉得也是一个理论的集大成者。从他以后,阶级这个近代铸造的中文单词,却是带着浓郁的对于绝对权力的仇恨色彩的,因为他还没有时间生活在一个有一定自由的社会里,没有看到权力的平衡。最为生动的例子,到该是法国大革命。经济学家们习惯于归根于资产阶级的兴起,因为不同的阶级有了武装思想的财富和勇气了。所以马克思看到太好的例子,直接绘入了他的思维里面。
然而,在一个权力平衡的理想社会(我并非说乌托邦),那么阶级就趋于精英和草根的对立,而且转化就变得非常微妙了。在社会补给相对充裕的条件下,这个思想的对立和交锋就泛化为保守和自由的领地的斗争,因为无非就是什么是固守的和什么是激进的,固守近似于权威,激进近似于挑战权威。阶级这个定义,那就更接近于social economic status的区分,就很难再像以前那些等级森严的社会构架一样左右人的思想了。
写的是他在90年代当外教的经历。他对20多年前他的学生的观察: 其一更相信和服从权威 其二观念更非黑即白, 而没有中间的灰色。 我想信息封闭和传统文化是因。 比如我家男孩,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就要做题,分辨facts vs. opinion。 我自己在国内呆到20出头, 连这个awareness都没有。
再让我的心刺痛的还有他提出来的国内人们也许对小家小团体很好, 但没有a sense of bigger community。 再有比如三峡工程将淹没涪陵一些地带, 但没有任何人有任何担心或者不同想法。
他说到他让学生们写的Robin Hood在中国行侠仗义的故事。 绝大多数学生们写的都是都是Robin Hood在一群冷漠围观的人群里挺身而出, 或者抓小偷, 或者跳下河救人。 可20年后国内还是不能扶起路边摔倒的老人。
基辛格的On China一书也是这个观点--今天的中国政府体制后面,也是有其深层的历史文化原因的,比如几千年儒教的君臣父子, 比如几千年的中央集权, 比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文化和历史的土壤, 造就了今天国内政府的体制, 再manifest 到各个方面, 再反映到每个个体身上, 比如一种“看客”心态, 比如不怕神只怕皇帝。。。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特性确实还是在那里。。。
10个普通德国人--不普通的地方是, 这10个人在二战间参加了纳粹。这是他总结的德国人特点:
德国普通人喜欢叫自己“little men”,他们相信精英统治, 他们没有美国人那么强烈的自我意识, 也没有美国人骨子里相信的“天赋人权”的平等意识。 作者有很多具体例子, 比如他让德国朋友们想象如果自己当德国国家元首, 会怎么做。 德国人都不肯想象, 说自己怎么可能当国家元首。 他在美国教书时让大学生们想象当美国总统, 学生们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当时的德国人不关心外面的世界,也不想知道。 如果自己所在的群体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利益, 比如说就业机会增加,社会经济大为改善, 就不去想少数群体(比如犹太人)受到的极大的不公对待。 等轮到自己被不公对待, 就太晚了。
纳粹政府得到当时很多人的爱戴主要原因, 是因为他们解决了当时德国的就业问题和经济问题。 50年代作者采访的这些普通人,没有人愿意承认纳粹政府的邪恶和罪行。 50年代这些普通人认为希特勒犯的是军事错误, 而不愿意承认其犯下的反人类罪。他们反问作者在二战期间,美国不也把日本后裔关到集中营了嘛, 这不是50步笑一百步嘛。
听着都让人莞尔一笑啊,扑面而来的熟悉感
好像老婆是中国人,对吧?谢谢介绍,下次俺找来走马观花拜读一下
外人大概一眼就看清了,但是我们已经习惯,或者完全是懒惰,成为温水里的青蛙根本不知道跳出锅了。。。
还有,我原来不觉得,现在越来越注意到,很奇怪的一点,即使一些很有学问的人也没有自己的独立精神,一遇到权力就低眉顺眼的学问,尤其显得畏缩;而一旦他们沦为权力的拥趸,就格外显得狰狞。。。所以学问跟精神真是两回事。:(
竟然也能被洗脑成纳粹国家,真是不可思议的事。看了你这个帖子更明白了,丰富的知识甚至先进的知识跟独立精神都是两回事。。。
谢谢糯米分享。你把这两个帖子整理到一起,单独发主帖吧,藏在这里太可惜。不用担心争论,有争论才有收获,各个方面的收获。:)
《闲聊思想的阶级性》
其实对阶级性这个词,确切地说,是阶级这个词,我从来没有弄懂过,虽然从小就被这个词包围,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统治阶级……好像人群之中有无形的阶梯,依据这几个词语的标签就把人群分作上下高低。
当然我们受到的教育并不是这样。我们被教育说,人生而平等,要一视同仁。
基于这种理念,我把台阶抹去,把人群放在同一水平高度,然而这几个词语的存在仍然划分了人群。不同的是,这一次人群仿佛归属了各自阶级所聚成的岛屿,岛屿与岛屿之间隔着难以逾越的距离。
有很长时间我想不通,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平等层面的断裂,直到进入网络世界。
网络抹去了人的面孔穿着,身处的豪宅或者陋室,甚至见不到任何实际可见的行为,只有语言,毫无表情的语言,毫无遮拦的语言……却轻易把人群分割在不同的岛屿——像阶级的划分那样。
那些岛屿之间或许也存在着隐形的高低差别……假如我让我的语言诚实一点,应当是一定存在。
而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语言只是人类表达交流的工具,它由思想操控。
如此不是语言,是思想划分了人群,是思想的世界里存在着无形的阶梯或者岛屿,是思想有阶级性。
说到底,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思想的产物。
那么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很多年前,有个伟人提问并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同意前半部分,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头脑里固有的。但我认为,它首先是点点滴滴坚持不懈地灌输进我们的头脑的,利用教育的契机,也利用舆论的优势…… 按照统治阶级心目中理想公民的模式塑造我们。
很少有人能够打破这种被灌输的教育模式。
有一部分人能够意识到思想被灌输的危险,却没有能力挣脱。这种灌输类似于思想上的毒品注入,一旦你从麻木中觉醒,试图反抗,过去的教育就会从头脑深处跑出来诱惑你怀疑你折磨你……你不得不乖乖就范,乖乖回到它所指定的轨道上去,只有如此你才能找到心灵上类似幻觉的一种安逸舒适。
更多的人甚至意识不到这种危险。这大多数的人有一个共性,就是顺从,对权威的顺从。
他们总是可以设身处地地为权威者不妥的言行,卑劣的言行、甚至违背法律的言行,轻而易举找到体面和毋庸置疑的借口或理由,如此既显得自己宽容大度(通常他们会从权威者那里得到忠诚,善良等标签作为奖励),同时又获得了一种安全感,没有什么比同权威者思想一致更让人感到安全的了。
事实是,他们只不过有意或无意地沦为了权威的附庸,帮凶或者打手,有如狗。狗是忠诚的动物,它会因为忠诚而得到骨头。
他们不觉得人云亦云不妥,也不以同流合污为耻(很多时候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言行是同流合污),甚至觉得与权威者音调一致是荣耀(他们当然不会认为那是沆瀣一气)。这类人并非没有思想,只不过都是驯化的思想,是忠于主子的思想,是可被预见可被忽略可被同情的思想,说到底是无用的思想。当然站在权威者的立场,这是最听话最可利用的思想。
而对于人类社会,真正有益的思想是独立、自由的思想,是不阿谀权贵的思想,是为广大手无寸铁的人民的利益着想的思想。
这样的人不依附于任何权势,甚至为了坚持自己的思想而敢于逆上。无论这种逆上正确与否(毕竟检验真理的标准是时间),它都带着清新的空气和勇气而来,是冲破铁房子的思想,是打碎试图驯服收买自己的权威者的思想,是刀剑一样的思想,是自行车的支架,汽车的跑轮,飞机的双翼,火箭的有效荷载……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向前进步的思想,是摆脱野蛮和愚昧,是真正的人的思想。
如此看来,假如思想的阶级性果然存在,那么看似光怪陆离千般万象的思想无非三种:主子,奴才,人。
主子与奴才中国向来是不缺的。有主子就必然会有一大群跟随的奴才,就像吸铁石和铁钉,成就他们这种吸附关系的是权力的磁场。有时候他们的阶级性并不显明,甚至为语言的烟幕遮蔽,然而一旦剥开他们思想的内里,就会看见隐蔽的作威作福和奴颜婢膝。
而一个真正意义的人对权威者来说是危险的——一旦人拥有了人的思想,那将是权威者的灾难。因为人具有独立的思考,人具有分辨的清醒,人具有反抗的勇气,人更具有推翻权威的魂魄和能力……
这样的人,他们不怕孤军作战,不怕流言蜚语,不怕被冠以世俗的各种恶名声,他们不怕被指责为罪人……很像鲁迅笔下的战士,但是我宁愿称他们为人——这是人该有的样子。
正如鲁迅本人,他从不为权威服务,从不向上显出媚态。在忠君护主和为民请命之间,他选择一生都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给了最薄弱最贫困的人群,为之哀,为之怒,为之辩护。
庆幸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文明的开化,这样的人并不为少数,并日渐地多了起来。当然也不乏有主子抛弃权力的诱惑,奴才挺身开始抗拒权威,而成为真正的人。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做一个思想上的人终究并非易事。权威者拥有权力的甜头,奴才们拥有主子们掷给他们的骨头,只有人,除了他锋利的思想的投枪,一无所有。
为此,我向所有具有真正的人的思想的人致敬——为他们从不仰仗权威的手段而持守的真正的平等,正直和勇气,以及为此所要承受的各种打击,莫须有的罪名和孤独。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烟火人间 人间 抽象派的笼子 回忆 ##活动##【春天的畅想】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推荐看看。解释了不少东西。
没有的话,思想就从内容到运行方式都是灌输的,独立的所指就很难讲。这个题目是近期某个著名啥啥脑神经学家在加州的应邀演讲,我听朋友转述的,自己没听到。所以争议看来还是很厉害的。
我是反对他讲的。但这都属于微弱的反对声,没要紧,呵呵。
这些应当都是产生自由意志的基础和前提吧。。。
压制肯定是不利于产生自由独立意志的。。。
今晚或者明天,我来试试跟帖回复我的一些粗浅理解。
我特别感受到的是你的很诚恳的探讨的心意。
我一般比较注意不在公共论坛讨论这种敏感话题,但跟帖没事的
。而且你这么真诚,我也真诚的聊几句。
结构决定功能的基础可以从自然科学,一直回到古希腊的理性论。「鼓励独立思考,允许言论自由」,大概是打不倒他的。
思想的差别直接归入保守派和自由派之争,是不是容易一点划分一点。就不需要划为三流九等以及social economic status
一个人可以有卑劣的社会阶级地位,但是不影响他、她有高贵的灵魂
各种阶级。
我不懂,随便乱说两句:)
因为英文的翻译在我看来是翻译的相当好,但我承认,没读过中文,暂时也没有兴趣找中文版来读。怪不得这本书在美国大学校园是被读的最多的书之一,该是前十的。真是幽灵!幽灵!在美国校园流串的幽灵!
但是马克思确实是一个思想家,我觉得也是一个理论的集大成者。从他以后,阶级这个近代铸造的中文单词,却是带着浓郁的对于绝对权力的仇恨色彩的,因为他还没有时间生活在一个有一定自由的社会里,没有看到权力的平衡。最为生动的例子,到该是法国大革命。经济学家们习惯于归根于资产阶级的兴起,因为不同的阶级有了武装思想的财富和勇气了。所以马克思看到太好的例子,直接绘入了他的思维里面。
然而,在一个权力平衡的理想社会(我并非说乌托邦),那么阶级就趋于精英和草根的对立,而且转化就变得非常微妙了。在社会补给相对充裕的条件下,这个思想的对立和交锋就泛化为保守和自由的领地的斗争,因为无非就是什么是固守的和什么是激进的,固守近似于权威,激进近似于挑战权威。阶级这个定义,那就更接近于social economic status的区分,就很难再像以前那些等级森严的社会构架一样左右人的思想了。
写的是他在90年代当外教的经历。他对20多年前他的学生的观察: 其一更相信和服从权威 其二观念更非黑即白, 而没有中间的灰色。 我想信息封闭和传统文化是因。 比如我家男孩,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就要做题,分辨facts vs. opinion。 我自己在国内呆到20出头, 连这个awareness都没有。
再让我的心刺痛的还有他提出来的国内人们也许对小家小团体很好, 但没有a sense of bigger community。 再有比如三峡工程将淹没涪陵一些地带, 但没有任何人有任何担心或者不同想法。
他说到他让学生们写的Robin Hood在中国行侠仗义的故事。 绝大多数学生们写的都是都是Robin Hood在一群冷漠围观的人群里挺身而出, 或者抓小偷, 或者跳下河救人。 可20年后国内还是不能扶起路边摔倒的老人。
基辛格的On China一书也是这个观点--今天的中国政府体制后面,也是有其深层的历史文化原因的,比如几千年儒教的君臣父子, 比如几千年的中央集权, 比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文化和历史的土壤, 造就了今天国内政府的体制, 再manifest 到各个方面, 再反映到每个个体身上, 比如一种“看客”心态, 比如不怕神只怕皇帝。。。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特性确实还是在那里。。。
10个普通德国人--不普通的地方是, 这10个人在二战间参加了纳粹。这是他总结的德国人特点:
德国普通人喜欢叫自己“little men”,他们相信精英统治, 他们没有美国人那么强烈的自我意识, 也没有美国人骨子里相信的“天赋人权”的平等意识。 作者有很多具体例子, 比如他让德国朋友们想象如果自己当德国国家元首, 会怎么做。 德国人都不肯想象, 说自己怎么可能当国家元首。 他在美国教书时让大学生们想象当美国总统, 学生们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当时的德国人不关心外面的世界,也不想知道。 如果自己所在的群体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利益, 比如说就业机会增加,社会经济大为改善, 就不去想少数群体(比如犹太人)受到的极大的不公对待。 等轮到自己被不公对待, 就太晚了。
纳粹政府得到当时很多人的爱戴主要原因, 是因为他们解决了当时德国的就业问题和经济问题。 50年代作者采访的这些普通人,没有人愿意承认纳粹政府的邪恶和罪行。 50年代这些普通人认为希特勒犯的是军事错误, 而不愿意承认其犯下的反人类罪。他们反问作者在二战期间,美国不也把日本后裔关到集中营了嘛, 这不是50步笑一百步嘛。
听着都让人莞尔一笑啊,扑面而来的熟悉感
好像老婆是中国人,对吧?谢谢介绍,下次俺找来走马观花拜读一下
外人大概一眼就看清了,但是我们已经习惯,或者完全是懒惰,成为温水里的青蛙根本不知道跳出锅了。。。
还有,我原来不觉得,现在越来越注意到,很奇怪的一点,即使一些很有学问的人也没有自己的独立精神,一遇到权力就低眉顺眼的学问,尤其显得畏缩;而一旦他们沦为权力的拥趸,就格外显得狰狞。。。所以学问跟精神真是两回事。:(
竟然也能被洗脑成纳粹国家,真是不可思议的事。看了你这个帖子更明白了,丰富的知识甚至先进的知识跟独立精神都是两回事。。。
谢谢糯米分享。你把这两个帖子整理到一起,单独发主帖吧,藏在这里太可惜。不用担心争论,有争论才有收获,各个方面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