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闲聊:无理数和几何原本的故事 2

J
JSL2023
楼主 (文学峸)

这个无理数和几何原本还真有故事。

这老徐的几何原本共有六卷。
每卷由 界,求作,公论,题 四个部分组成。
界对应于定义(definitions),
求作和公论对应于公设和公理(postulates and axioms), [注 求作仅限第一卷]
题对应于 由定义,公设,公理推出的定理(propositions).

一提几何,相信大部分人跟我一样
首先想到的就是边边角角,知道有五大公理
和平行公理的演化。

Euclid 列出了五公设五公理
但这徐版第一卷有四求十九论。
我熟悉的五大公理只对应于第一二三求和第十,十一论。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听说过这个漏掉的第四求。

在一些定义公设后,老徐像是加了些"编者按"。
在这第四求中,为了说明无穷小,莊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都岀来了:)

更为称奇的是,结合这第四求,"几何"在第五卷第一界中就有了明确的意义。

这几何几分就是在为有理数无理数在测量中应用打基础。

我理解加不加第四求,
对几何原本的定位就大不相同。
不加,看起来欧氏几何在讨论纯逻辑公理体系,
加了,这个几何原本就像是一个测量学的手册。

就是这个第四求,引起了不少的争议。成了西方伪史辩论的前沿阵地:)
网上有很多有关的解读,例如这个

程碧波:纹明,《几何原本》来自中国的证据及其在西方的错误传播

测量学类比就是从程碧波那里看到的
(复旦物理系毕业的民科:)

我把两个相关的条文抄在一起供参考

[第一卷第四求]

徐版卷五第一界:“分者,几何之几何也。小能度大,以小为大之分。以小几何度大几何谓之分。
法曰,几何之几,何者谓非?此小几何不能为此大几何之分也。如一点无分亦非几何,即不能为线之分也。一线无广狭之分,非广狭之几何,即不能为面之分也。一面无厚薄之分,非厚薄之几何,即不能为体之分也。曰,能度大者谓小几何,大几何能尽大之分者也。如甲为乙、为丙之分,则甲为乙三分之一,为丙六分之一,无赢不足也。若戊为丁之一即赢,为二即不足,己为丁之三即赢,为四即不足,是小不尽大,则丁不能为戊己之分也。以数明之:若四于八、于十二、于十六、于二十诸数皆能尽分,无赢不足也。若四于六、于七、于九、于十、于十八、于三十八诸数,或赢或不足,皆不能尽分者也。本书所论皆指能尽分者。故称为分。若不尽分者,当称几分。几何之几如四于六,为三分六之二(即三分之二),不得正名为分,不称小度大也,不为大几何内小几何也”。

美国老师
古希腊数字不能四则运算,语言鸡同鸭讲,土地贫瘠,偏偏思想家超过先秦诸子

对了,就爱披床单开议会。

美国老师
古希腊不可能存在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也不具备“古希腊三贤”开展科研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更没有记载他们活动时间的历法。

在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中全是中国的计量单位,如:

 

    以六尺之线比三尺之线,则三尺为前率,六尺为后率也。[34]

 

    李之藻翻译的《同文算指》更有意思,一开篇便介绍度量衡标准,但是,不仅全是中国的度量衡,而且例子中的物品也全是中国物产,如:

 

    凡度,十丈曰引,五丈曰端……凡量,六粟为圭,十圭为撮……凡衡,以两为君,两有十钱……[35]

 

    问织绢每匹用丝一斤,工价即与丝四两。[36]

 

    在明末来华传教士的其他著作中,无不如此,如《名理探》:

 

    几何无悖,丈尺寸分,固不相悖。[37]

 

    那么,他们翻译的西洋原著底本中,使用的是哪一种度量衡标准呢?原来,欧洲中世纪以前本来没有统一的度量衡标准;直到19世纪,欧洲各国才完成了国内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

J
JSL2023
这些可能不能构成伪不伪的决定因素。网上民科水平高的眼尖,几何度和度的区别不知道为什么以前专家没看岀来:)

上次帖了古代数学思想的作者就抱怨欧式几何中

量的概念不清:)

美国老师
歌德在谈到中国的一部长篇小说时说:“中国人有成千上万这类作品,而且在我们的祖先还生活在森林里的时候就有这类作品了。”--

信仰

机场安检
把几何原本和伪史论扯在一起,这脑洞够

大的。

单看徐光启翻译的版本,就断定欧几里得几何是测量手册,是不是有点片面了?

数学的价值在于抽象和逻辑,别太快下结论,说它是为了测量而生的。

J
JSL2023
欢迎A I加入:)文章有点绕,多半我的表达让你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