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羽师兄最近在【奇闻怪谈】系统地诠释他对《金刚经》的理解,功德无量。《金刚经》是佛家的重要经典,对佛家最重要的思想,包括对空,性,相的本义,讲得非常透彻,对修行也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空,性,相直接联系到佛家思想的第一义,今天就来讲讲我自己的理解。
首先,佛家讲空,四大皆空,处处为空。但是,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和有到底又是什么关系呢?我先讲讲对空和有的几个常见的理解。第一种理解,空就是真实,有就是虚幻,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虚幻,只有永恒不变的空,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第二种理解,我们这个世界是由空和有所组成的,空是恒常不变的,有是永远在变化的,正是因为我们留不住那永远变化的有,所以我们应该抛开对有的执着,回到恒常的空里面去。第三种理解是,空和有是相对的,不能执着于空,也不能执着于有。这三种理解,相互之间都有联系,但是也有些细微的差异。而我自己的理解,和它们有相似之处,也有些不同的地方。
我曾经写过,佛家的“空”,一般是用来形容世间万物的本质(万物的本质,觉悟和解脱)。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万物的基础,可以是分子,更深入一点,是质子,再深入一点,是夸克。但是,如果再深入下去呢?佛家的思想是,不管到了哪一层,下面总有比它更基本的,无限可分,佛家叫它极微。学过极限的朋友肯定知道了,这个过程是无限的,意思就是没有可以具体量化的最基本粒子,终极的基础的就是空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我用这个比喻,也有破除概念的用意。您看,空是破除一切概念的,不管是分子,质子,夸克,只要您想得出的基础,基本粒子也好,空间也好,时间上好,它都会给您打破掉。所以佛家讲不要持实,并不是说不讲事实;而是说物质的基础,万法的基础,是没有基点的,这是指空的概念。
这个空,既不是空间的空,也不是空有的空,它是所有万物万法的终极基础,没法琢磨,没法想象,没法量化,但是我们一般都叫它空性。为什么叫空性而不是纯粹的空呢,因为这个空不是顽空死物,它存在的同时就是有功能的。空的这个功能很简单,就是显现出万物万法。我们可以把空的这个功能形容为性。所以空和性是一体的,有空必有性,必有空的自显现。有些宗门将空比作如来法身,将性比作如来法身功德,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比喻。法身周遍一切界,虽然无法形容,却是万物万法的基;法身与法身功德不一不异,从不分离。
空性的功能也是遍布所有时空的,还是没法琢磨,没法想象,不过要形容它还是可以的,比如说,光。其实它比光要厉害多了,因为空的无限性,空性的作用也是无限的,遍布时空,无处无时不在的。好了,讲了半天空和性,那什么是有呢?我刚才讲到了,万物万法都是空性的自显现,这个显现出来的万物万法,就是有,佛家也称它为相。因为相是由空性的自显现,它的本性是空,有相必依空,佛家叫本性自性空。那相有没有起点呢?注意,我讲的是空性是遍布时空,时间和空间都只是一个量化概念,都是相,它的基础也是空性,所以也是无始无终的。我们一般称为无生。
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点,空性的自显现也是无限的,也就是说,佛家认为,没有所谓的虚空,在时空中的任何一点,都有空性,也必然有空性的自显现。也就是说,相是无处不在的,想要在相与相之间找到无相的空,是做不到的。第二点,因为空性的作用是无限的,在这个世间或超世间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显现出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也正是因为空性的作用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不能持空。第三点,相是从来不会离开空性的。相千变万化,光怪陆离,但是,任何的相,都是具足空性圆满,因为所有的相,都是空性的自显现。
而我们人类,还有世间有情,也都是空性的自显现,也都是生活在相中的。打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的世界,就好像一个虚拟的电子游戏,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游戏中的角色。我们在游戏中生,在游戏中死,都遵循着这个游戏的规律,也就是相的规律。但是,如果把电源拔了,我们的世界就幻灭了。好在空性的作用是无限的,是永远不会断电,所以,我们的世界,永远都是在不断变化,缘生缘灭,相互作用,并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
但是,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这个千变万化的相的世界,我们能不能认识空性这个本性呢?答案是,可以的。相是虚幻的,是不断在变化的,但是它同时也是空性的自显现,它本具空性的所有功能,也就说,具足空性圆满。其实,如果打破时空的局限,您会发现,时空中的任何一个点,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也都是具足空性圆满的,这也是我们可以修行入道的因。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悟到的,都是相,但是,因为相是空性的自显现,具足空性圆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相,感应空性的功德,最终证悟空性的全部功能,这就叫由相入道。当然,空性的所有功能,我们与生俱来,不用解脱也是具足的,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修行呢?
我们自己的觉性,的确是具足空性圆满的,但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意识,只是觉性的一部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而觉性本身,也只是空性的一种显现。要想让我们有限的意识,和觉性融合,进而与无限的空性融合,就有一个修行的次第问题。我以前提到过的智识双运,就是这样一个修行的过程,它既是修行的果,也是修行的基,更是修行的道。智在这里就是指的空性,具体到不同的次第和层次,可以是证悟,可以是深层的智慧,也可以是觉性。而识,就是我们的意识,是我们对相的观察,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修行,其实就是在对相的不断深入观察和证悟中,认识到我们的意识本身,其实也是空性的自显现,其实本具空性圆满,进而可以体会到空性的无限功德,并最终解脱。正所谓,修行,非修行,是名为修行。
而修行本身,并不是佛家或是其他任何宗教的专利。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境界的提高,思想的进化,眼界的拓宽,都是修行。与各位人生路上的修行者共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这世间究竟有多少佛?
万物的本质,觉悟和解脱
死亡之后,新生之前,那一段灵魂的历程
生老病死
打坐的正确姿势,好处,和一些切身体会
我之所学本底是道家,道家最接近佛家的人是庄子。庄子通篇,只讲用,不涉及道的本体,除了寓言以外。用佛家的术语,就是庄子讲相,不讲空;但他那个相摆出来了,不是普通随便的相,而是自然有那个虚极静笃的空在后面,不然不能成立。庄子讲,有影,有半影,相就如那个影,那个半影,不打破,就没有根本认识。然而最根本在于是谁去打破。没有那个主人,即便找到了形成影的那个体,也竹篮打水,中无主而不止。黄鹤升先生率先将诸子时代的主人称谓找了出来,他说人的那个内在的主人是吾,外在的那个在思维的、感觉的、和社会性的只是我。他总结出,老庄孔孟里的吾和我,都是这个意义。庄子讲,吾丧我。这样才真正能盛住了,不再是竹篮了。所以道家最根本的,就是吾的自我发现、觉醒,然后生出用来——不是空生用,而是吾生用,虚室生光。别人仍然不能知道一个人是否找到了他的吾,但会从他的「我相」和「我之用」得知。这就与禅宗相当接近了。但禅宗不注重道家那些极致的用,如庖丁解牛,认为那些只是副产品,但话头却偏多。我个人认为佛教在禅宗后的衰微,与此有关。宋儒讲,惟变是用,惟化是体。不去用、不化、不结新缘、不生缘起,不进则退,体就只能衰亡。当然,这只是相,那个灯是不断电的。呵呵。
佛家的思想和别的宗教,包括基督教,道家,印度教,耆那教,伊斯兰教,以及和无神论相比,不好也不坏,它只不过是一种我们人类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信仰哪一种都可能是有益处的,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路。
我以前写过好几篇关于空,性,相的思辨文章,杨兄如果有兴趣,不妨一读,也想听一听您的意见。
空,性,相
就是无二,也就是非有非非有,不一不异。一味追求出世或是入世,都不是究竟之道。
举个例子吧,苹果看俺是出世还是入世?
大乘佛家也是两边深。换言之,只讲入世,入得不够深,因为不磨刀。
张良入世深,转头也很容易。诸葛亮不入世,入了也就死而后已。没觉得《庄子》里有什么可怕的。
有一个简单的反例,释迦牟尼有剃度出家吗?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的觉悟者,都是所谓在家的居士。我不认为自己是个佛教徒,因为我从来不认为佛家是一个宗教崇拜的教派。我信仰的,是佛家的道理,而不是什么金光灿烂的泥菩萨。
最后,没有一个实体,就是那么一股能量在那里。
我个人的理解啊,空——说的就是 This world is a simulation.
张良就是汉初的那个,不知学了什么,见解很了不起,除了刘邦别人都不理解他讲什么,他说刘邦是「天授」的,就帮刘邦打天下。打下来,就闭门修道,估计学问是道家的。吕后说,人生短暂,何必自苦,强要他享受,他也无所谓。外物不可必,但他自有主见。把他头按在入世里,他也是出世的人。
诸葛亮不愿意出山,被刘备感动了,就答应帮忙,回头再隐居。刘备将死,让他选择取代刘禅还是怎么,将了他一军,他就答应鞠躬尽瘁。出世就出世,入世就入世,顺其自然。他没有说,俺想当高人,当丞相,打人二十下都要操心,我三心二意吧。庄子有,游水的人,随着漩涡进去,随着涌水出来,就是道喽。
这两人选择相反,但都有极高明的人生。庄子说,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也就是说,「我」不很重要。「吾」却需要自主,然后能用身、用我;用身用我的极高明,又只能从吾来。诸葛亮给儿子讲真心话,说,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前一句讲静远之用,后一句讲虚明之用,他是按照道家来的。道家多隐居,因为得到「吾」就够行道的了,「我」是谁,实在不很重要。
关于空性的理解和阐述在我看来非常全面深入,似乎无懈可击。;)
关于怎么修行,平兄的观点似乎是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体验新事物,来提高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总的来说没错,只是略显笼统了些。如果平兄能写一些具体的切入点可能回更好;)
我实在找不着问题,只好乱说了:)
肯定轮回就意味着肯定有个永恒的存在,阿赖耶识?如来藏?阿卡西记录?you name it.说有永恒的存在在我来说好像和空矛盾。。。你可以说空是永恒的,但那为什么又换名词来反复论证呢?似乎说明这些永恒又不同于空,空是从形而上层面说的,这个存在似乎是有物质属性的,最起码是有信息属性的。。。你写得很好,是我自己总无法说服自己。
佛有多少?佛家说,有情、无情皆能成佛。那是不可计量了,比恒河沙数多,因为沙子是子集么。无情成佛,因为莫不有法。解释起来困难,但《西游》《红楼》里,都是石头成佛,脱了那个相,也就顺过去。
道家讲,修道可以立刻解决一些当前的小问题,生活问题、生命问题。道家认为人本来是可以尽命的,该活多长,就活多长。但人在世上,与物和其他人,互相摩擦伤害而早亡(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不知道自己在害自己伤害别人,却以为自己很聪明。有人认为按照现代科学吃维生素就能尽命,按照心理学就能不痛苦:你别学道了,多不科学呀。
普通人能尽命就可以了。但这只是开头,人的认识也需要清楚,不带眼镜。这还是道家。道家认为莫不有道,莫不有德。道不可逃,人在其中却不知道,当然是没有觉悟的问题。这样不认识自己的人,只能从外物的魔镜认识自己,但那个只是映出他能看到的、想看到的,被魔镜左右的。人的德,又与物不同。人要自由,人要有德,而且希望自己的德永恒,所以实现自我,真正的践形,不枉人道走一回,还得觉悟。
再其次,才跨入道教,这回出了这个世界,那就非我所知了。
我个人认为,要读懂老庄,需要有个口袋,能把西方哲学、科学、老庄孔孟,诸子百家什么的一股脑都装进去,然后慢慢试用。用这个方法,我发现西方哲学思维不是一套的。这很重要,要是从西方哲学科学最终能推出老庄,实在是没必要拿老庄打岔,虽有至知,万人谋之。但是不能。那没办法,只能套用80/20 定律,信科学的多,80, 但没远远小于20的重要。
“
没有欲望能够把我打开 因为我已经完全开放 生活在自己的自然的白日韵律里 我不会因为波折与推拒 把自己关闭
我无欲无求 我随波而动
在随波逐流之中 我充盈完善着自己的王国
”
打坐的正确姿势,好处,和一些切身体会(上)
打坐的正确姿势,好处,和一些切身体会(下)
simulation的源程序都是虚幻的,还是simulation。这样一层接一层,直到无穷,最终的本质,就是空性。
以前近兄提到了一个问题,说有人认为修佛最好的就是人道,而在其它道基本不可能。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赵州和尚说狗子无佛性的故事。在不同佛家宗派的论述中,也往往语焉不详。我自己的宗门里,也有两种貌似矛盾的说法,一种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一种说,有情皆具佛性,诸有情皆得成佛。那到底是我们人道才能成佛,还是有情皆可成佛呢?
我觉得这两点其实并不矛盾。按我的理解,是有情皆可成佛;而人道珍贵,是成佛的最佳时机。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见地。我估计大家都和我一样,对空性有了基本的了解,可以认同空性不二,无始无终,具足圆满的观念了。而有情皆是空性的随缘自显现,当然就具足空性,也就是说佛性圆满。当然具足佛性不代表我们已经成佛,还有一个修行,觉悟,和解脱的过程,但是最起码的,我们有了成佛的因。这不仅仅是我们,而是所有的有情,都具足佛性,都有成佛的因。
但是在现实的世界中,得道者多是人类,那又是为什么呢?首先,按佛教的说法,六道里面:
地狱道的有情,无时无刻不在受苦。我想任何一种生灵,当它们在身体和精神上正遭受极度痛苦的时候,是几乎不可能去平心静气地修行的。我知道的唯一在地狱道里修行的大修行者,是地藏菩萨,那是让我无比景仰的。顶礼,顶礼!顶礼!
饿鬼道的有情,极度贪婪,却又不能拥有,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我想,在这种状态下的有情,想要得道,需要超凡的毅力和智慧,应该是非常不容易的。
畜牲道的有情,智慧有限,往往愚钝无知,即使有佛缘,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当然,极个别得道的例子还是有的,这在佛经里,民间传说里的都有一些。
阿修罗道的有情,享有天人福报,能力超强,但是沉迷于争强好胜,出人头地。在一众战神中,成功解脱的,除了悟空,我还真想不出第二个。
天道的有情,福报最高,有几十万年,甚至百万年的寿命,一生幸福,无需生产,各取所需,完全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模板。问题是,太幸福的有情,还有修行的动力吗?很难,很难!但是也的确是有的。
人道居中,不好也不坏。各类有情的特点,在我们身上都有体现。如果不迷信的说,我觉得六道轮回其实就是个比喻,我们身边的各色人等,其实就是六道有情的具体显现。当然,正是因为执中不落边,我们人类得道者比比皆是。我觉得我们真的是非常幸运,估计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才积了这么好的佛报,能有修佛的条件和机会。下一世谁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还能有这么好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宗门都要一再强调,要珍惜现在,精进修行。
其实我还是有一个更难一点的问题,那就是无情,也就是无生命的个体,小如砾石,沙土,大如星球,宇宙,它们到底有没有佛性?我有自己小小的一点想法,不过不太确定,很想听听大家的体会。
好了,我来谈谈个人的浅见。怎么说呢?我觉得这本来不是个问题,为什么成了问题,是因为有个谁成佛的误区。我们修佛者,追求是超越和解脱。如果说我们追求的是我要成佛;我估计那就成不了佛,问题就出在我持上面。
都是包含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也还是空性的自显现。
相和空性是一体的,是不一不异的关系。
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这么绕口和重复的否定就是为了警醒大家不要在文字上下功夫。
一旦如此,就离开了本来面目,而开始了随波逐流。
什么是解脱?我们本来就具足空性圆满,没有增,也没有减,只不过见相无相,不为所动,也就见到了所有!
孔雀羽师兄最近在【奇闻怪谈】系统地诠释他对《金刚经》的理解,功德无量。《金刚经》是佛家的重要经典,对佛家最重要的思想,包括对空,性,相的本义,讲得非常透彻,对修行也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空,性,相直接联系到佛家思想的第一义,今天就来讲讲我自己的理解。
首先,佛家讲空,四大皆空,处处为空。但是,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和有到底又是什么关系呢?我先讲讲对空和有的几个常见的理解。第一种理解,空就是真实,有就是虚幻,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虚幻,只有永恒不变的空,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第二种理解,我们这个世界是由空和有所组成的,空是恒常不变的,有是永远在变化的,正是因为我们留不住那永远变化的有,所以我们应该抛开对有的执着,回到恒常的空里面去。第三种理解是,空和有是相对的,不能执着于空,也不能执着于有。这三种理解,相互之间都有联系,但是也有些细微的差异。而我自己的理解,和它们有相似之处,也有些不同的地方。
我曾经写过,佛家的“空”,一般是用来形容世间万物的本质(万物的本质,觉悟和解脱)。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万物的基础,可以是分子,更深入一点,是质子,再深入一点,是夸克。但是,如果再深入下去呢?佛家的思想是,不管到了哪一层,下面总有比它更基本的,无限可分,佛家叫它极微。学过极限的朋友肯定知道了,这个过程是无限的,意思就是没有可以具体量化的最基本粒子,终极的基础的就是空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我用这个比喻,也有破除概念的用意。您看,空是破除一切概念的,不管是分子,质子,夸克,只要您想得出的基础,基本粒子也好,空间也好,时间上好,它都会给您打破掉。所以佛家讲不要持实,并不是说不讲事实;而是说物质的基础,万法的基础,是没有基点的,这是指空的概念。
这个空,既不是空间的空,也不是空有的空,它是所有万物万法的终极基础,没法琢磨,没法想象,没法量化,但是我们一般都叫它空性。为什么叫空性而不是纯粹的空呢,因为这个空不是顽空死物,它存在的同时就是有功能的。空的这个功能很简单,就是显现出万物万法。我们可以把空的这个功能形容为性。所以空和性是一体的,有空必有性,必有空的自显现。有些宗门将空比作如来法身,将性比作如来法身功德,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比喻。法身周遍一切界,虽然无法形容,却是万物万法的基;法身与法身功德不一不异,从不分离。
空性的功能也是遍布所有时空的,还是没法琢磨,没法想象,不过要形容它还是可以的,比如说,光。其实它比光要厉害多了,因为空的无限性,空性的作用也是无限的,遍布时空,无处无时不在的。好了,讲了半天空和性,那什么是有呢?我刚才讲到了,万物万法都是空性的自显现,这个显现出来的万物万法,就是有,佛家也称它为相。因为相是由空性的自显现,它的本性是空,有相必依空,佛家叫本性自性空。那相有没有起点呢?注意,我讲的是空性是遍布时空,时间和空间都只是一个量化概念,都是相,它的基础也是空性,所以也是无始无终的。我们一般称为无生。
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点,空性的自显现也是无限的,也就是说,佛家认为,没有所谓的虚空,在时空中的任何一点,都有空性,也必然有空性的自显现。也就是说,相是无处不在的,想要在相与相之间找到无相的空,是做不到的。第二点,因为空性的作用是无限的,在这个世间或超世间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显现出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也正是因为空性的作用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不能持空。第三点,相是从来不会离开空性的。相千变万化,光怪陆离,但是,任何的相,都是具足空性圆满,因为所有的相,都是空性的自显现。
而我们人类,还有世间有情,也都是空性的自显现,也都是生活在相中的。打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的世界,就好像一个虚拟的电子游戏,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游戏中的角色。我们在游戏中生,在游戏中死,都遵循着这个游戏的规律,也就是相的规律。但是,如果把电源拔了,我们的世界就幻灭了。好在空性的作用是无限的,是永远不会断电,所以,我们的世界,永远都是在不断变化,缘生缘灭,相互作用,并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
但是,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这个千变万化的相的世界,我们能不能认识空性这个本性呢?答案是,可以的。相是虚幻的,是不断在变化的,但是它同时也是空性的自显现,它本具空性的所有功能,也就说,具足空性圆满。其实,如果打破时空的局限,您会发现,时空中的任何一个点,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也都是具足空性圆满的,这也是我们可以修行入道的因。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悟到的,都是相,但是,因为相是空性的自显现,具足空性圆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相,感应空性的功德,最终证悟空性的全部功能,这就叫由相入道。当然,空性的所有功能,我们与生俱来,不用解脱也是具足的,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修行呢?
我们自己的觉性,的确是具足空性圆满的,但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意识,只是觉性的一部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而觉性本身,也只是空性的一种显现。要想让我们有限的意识,和觉性融合,进而与无限的空性融合,就有一个修行的次第问题。我以前提到过的智识双运,就是这样一个修行的过程,它既是修行的果,也是修行的基,更是修行的道。智在这里就是指的空性,具体到不同的次第和层次,可以是证悟,可以是深层的智慧,也可以是觉性。而识,就是我们的意识,是我们对相的观察,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修行,其实就是在对相的不断深入观察和证悟中,认识到我们的意识本身,其实也是空性的自显现,其实本具空性圆满,进而可以体会到空性的无限功德,并最终解脱。正所谓,修行,非修行,是名为修行。
而修行本身,并不是佛家或是其他任何宗教的专利。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境界的提高,思想的进化,眼界的拓宽,都是修行。与各位人生路上的修行者共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这世间究竟有多少佛?
万物的本质,觉悟和解脱
死亡之后,新生之前,那一段灵魂的历程
生老病死
打坐的正确姿势,好处,和一些切身体会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打坐的正确姿势,好处,和一些切身体会(下) 对不起,江苏省的最新调查报告,我不信! 借着冬奥会,推动中国政府承认双重国籍 谷爱凌的荣耀,和对人贩子的恐惧 过年的印象 — 甲鱼和团圆
我之所学本底是道家,道家最接近佛家的人是庄子。庄子通篇,只讲用,不涉及道的本体,除了寓言以外。用佛家的术语,就是庄子讲相,不讲空;但他那个相摆出来了,不是普通随便的相,而是自然有那个虚极静笃的空在后面,不然不能成立。庄子讲,有影,有半影,相就如那个影,那个半影,不打破,就没有根本认识。然而最根本在于是谁去打破。没有那个主人,即便找到了形成影的那个体,也竹篮打水,中无主而不止。黄鹤升先生率先将诸子时代的主人称谓找了出来,他说人的那个内在的主人是吾,外在的那个在思维的、感觉的、和社会性的只是我。他总结出,老庄孔孟里的吾和我,都是这个意义。庄子讲,吾丧我。这样才真正能盛住了,不再是竹篮了。所以道家最根本的,就是吾的自我发现、觉醒,然后生出用来——不是空生用,而是吾生用,虚室生光。别人仍然不能知道一个人是否找到了他的吾,但会从他的「我相」和「我之用」得知。这就与禅宗相当接近了。但禅宗不注重道家那些极致的用,如庖丁解牛,认为那些只是副产品,但话头却偏多。我个人认为佛教在禅宗后的衰微,与此有关。宋儒讲,惟变是用,惟化是体。不去用、不化、不结新缘、不生缘起,不进则退,体就只能衰亡。当然,这只是相,那个灯是不断电的。呵呵。
佛家的思想和别的宗教,包括基督教,道家,印度教,耆那教,伊斯兰教,以及和无神论相比,不好也不坏,它只不过是一种我们人类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信仰哪一种都可能是有益处的,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路。
我以前写过好几篇关于空,性,相的思辨文章,杨兄如果有兴趣,不妨一读,也想听一听您的意见。
这世间究竟有多少佛?
万物的本质,觉悟和解脱
空,性,相
就是无二,也就是非有非非有,不一不异。一味追求出世或是入世,都不是究竟之道。
举个例子吧,苹果看俺是出世还是入世?
大乘佛家也是两边深。换言之,只讲入世,入得不够深,因为不磨刀。
张良入世深,转头也很容易。诸葛亮不入世,入了也就死而后已。没觉得《庄子》里有什么可怕的。
有一个简单的反例,释迦牟尼有剃度出家吗?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的觉悟者,都是所谓在家的居士。我不认为自己是个佛教徒,因为我从来不认为佛家是一个宗教崇拜的教派。我信仰的,是佛家的道理,而不是什么金光灿烂的泥菩萨。
最后,没有一个实体,就是那么一股能量在那里。
我个人的理解啊,空——说的就是 This world is a simulation.
张良就是汉初的那个,不知学了什么,见解很了不起,除了刘邦别人都不理解他讲什么,他说刘邦是「天授」的,就帮刘邦打天下。打下来,就闭门修道,估计学问是道家的。吕后说,人生短暂,何必自苦,强要他享受,他也无所谓。外物不可必,但他自有主见。把他头按在入世里,他也是出世的人。
诸葛亮不愿意出山,被刘备感动了,就答应帮忙,回头再隐居。刘备将死,让他选择取代刘禅还是怎么,将了他一军,他就答应鞠躬尽瘁。出世就出世,入世就入世,顺其自然。他没有说,俺想当高人,当丞相,打人二十下都要操心,我三心二意吧。庄子有,游水的人,随着漩涡进去,随着涌水出来,就是道喽。
这两人选择相反,但都有极高明的人生。庄子说,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也就是说,「我」不很重要。「吾」却需要自主,然后能用身、用我;用身用我的极高明,又只能从吾来。诸葛亮给儿子讲真心话,说,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前一句讲静远之用,后一句讲虚明之用,他是按照道家来的。道家多隐居,因为得到「吾」就够行道的了,「我」是谁,实在不很重要。
关于空性的理解和阐述在我看来非常全面深入,似乎无懈可击。;)
关于怎么修行,平兄的观点似乎是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体验新事物,来提高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总的来说没错,只是略显笼统了些。如果平兄能写一些具体的切入点可能回更好;)
我实在找不着问题,只好乱说了:)
肯定轮回就意味着肯定有个永恒的存在,阿赖耶识?如来藏?阿卡西记录?you name it.说有永恒的存在在我来说好像和空矛盾。。。你可以说空是永恒的,但那为什么又换名词来反复论证呢?似乎说明这些永恒又不同于空,空是从形而上层面说的,这个存在似乎是有物质属性的,最起码是有信息属性的。。。你写得很好,是我自己总无法说服自己。
佛有多少?佛家说,有情、无情皆能成佛。那是不可计量了,比恒河沙数多,因为沙子是子集么。无情成佛,因为莫不有法。解释起来困难,但《西游》《红楼》里,都是石头成佛,脱了那个相,也就顺过去。
道家讲,修道可以立刻解决一些当前的小问题,生活问题、生命问题。道家认为人本来是可以尽命的,该活多长,就活多长。但人在世上,与物和其他人,互相摩擦伤害而早亡(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不知道自己在害自己伤害别人,却以为自己很聪明。有人认为按照现代科学吃维生素就能尽命,按照心理学就能不痛苦:你别学道了,多不科学呀。
普通人能尽命就可以了。但这只是开头,人的认识也需要清楚,不带眼镜。这还是道家。道家认为莫不有道,莫不有德。道不可逃,人在其中却不知道,当然是没有觉悟的问题。这样不认识自己的人,只能从外物的魔镜认识自己,但那个只是映出他能看到的、想看到的,被魔镜左右的。人的德,又与物不同。人要自由,人要有德,而且希望自己的德永恒,所以实现自我,真正的践形,不枉人道走一回,还得觉悟。
再其次,才跨入道教,这回出了这个世界,那就非我所知了。
我个人认为,要读懂老庄,需要有个口袋,能把西方哲学、科学、老庄孔孟,诸子百家什么的一股脑都装进去,然后慢慢试用。用这个方法,我发现西方哲学思维不是一套的。这很重要,要是从西方哲学科学最终能推出老庄,实在是没必要拿老庄打岔,虽有至知,万人谋之。但是不能。那没办法,只能套用80/20 定律,信科学的多,80, 但没远远小于20的重要。
“
没有欲望能够把我打开 因为我已经完全开放
生活在自己的自然的白日韵律里
我不会因为波折与推拒 把自己关闭
我无欲无求 我随波而动
在随波逐流之中 我充盈完善着自己的王国
”
打坐的正确姿势,好处,和一些切身体会(上)
打坐的正确姿势,好处,和一些切身体会(下)
simulation的源程序都是虚幻的,还是simulation。这样一层接一层,直到无穷,最终的本质,就是空性。
以前近兄提到了一个问题,说有人认为修佛最好的就是人道,而在其它道基本不可能。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赵州和尚说狗子无佛性的故事。在不同佛家宗派的论述中,也往往语焉不详。我自己的宗门里,也有两种貌似矛盾的说法,一种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一种说,有情皆具佛性,诸有情皆得成佛。那到底是我们人道才能成佛,还是有情皆可成佛呢?
我觉得这两点其实并不矛盾。按我的理解,是有情皆可成佛;而人道珍贵,是成佛的最佳时机。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见地。我估计大家都和我一样,对空性有了基本的了解,可以认同空性不二,无始无终,具足圆满的观念了。而有情皆是空性的随缘自显现,当然就具足空性,也就是说佛性圆满。当然具足佛性不代表我们已经成佛,还有一个修行,觉悟,和解脱的过程,但是最起码的,我们有了成佛的因。这不仅仅是我们,而是所有的有情,都具足佛性,都有成佛的因。
但是在现实的世界中,得道者多是人类,那又是为什么呢?首先,按佛教的说法,六道里面:
地狱道的有情,无时无刻不在受苦。我想任何一种生灵,当它们在身体和精神上正遭受极度痛苦的时候,是几乎不可能去平心静气地修行的。我知道的唯一在地狱道里修行的大修行者,是地藏菩萨,那是让我无比景仰的。顶礼,顶礼!顶礼!
饿鬼道的有情,极度贪婪,却又不能拥有,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我想,在这种状态下的有情,想要得道,需要超凡的毅力和智慧,应该是非常不容易的。
畜牲道的有情,智慧有限,往往愚钝无知,即使有佛缘,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当然,极个别得道的例子还是有的,这在佛经里,民间传说里的都有一些。
阿修罗道的有情,享有天人福报,能力超强,但是沉迷于争强好胜,出人头地。在一众战神中,成功解脱的,除了悟空,我还真想不出第二个。
天道的有情,福报最高,有几十万年,甚至百万年的寿命,一生幸福,无需生产,各取所需,完全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模板。问题是,太幸福的有情,还有修行的动力吗?很难,很难!但是也的确是有的。
人道居中,不好也不坏。各类有情的特点,在我们身上都有体现。如果不迷信的说,我觉得六道轮回其实就是个比喻,我们身边的各色人等,其实就是六道有情的具体显现。当然,正是因为执中不落边,我们人类得道者比比皆是。我觉得我们真的是非常幸运,估计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才积了这么好的佛报,能有修佛的条件和机会。下一世谁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还能有这么好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宗门都要一再强调,要珍惜现在,精进修行。
其实我还是有一个更难一点的问题,那就是无情,也就是无生命的个体,小如砾石,沙土,大如星球,宇宙,它们到底有没有佛性?我有自己小小的一点想法,不过不太确定,很想听听大家的体会。
好了,我来谈谈个人的浅见。怎么说呢?我觉得这本来不是个问题,为什么成了问题,是因为有个谁成佛的误区。我们修佛者,追求是超越和解脱。如果说我们追求的是我要成佛;我估计那就成不了佛,问题就出在我持上面。
都是包含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也还是空性的自显现。
相和空性是一体的,是不一不异的关系。
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这么绕口和重复的否定就是为了警醒大家不要在文字上下功夫。
一旦如此,就离开了本来面目,而开始了随波逐流。
什么是解脱?我们本来就具足空性圆满,没有增,也没有减,只不过见相无相,不为所动,也就见到了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