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针打完了吗?”,电话另一端是晓妍爽朗的声音。
“打了打了,一切顺利,谢谢你!”,我太太回答。
“太好了。昨天晚上我还在祷告,祈求圣母保佑一切顺利”,晓妍说。
“是吗、太感谢了!”,除了感谢,还能说什么呢?
话说前一天一大早起床后,赶紧洗漱、早餐、保温盒cooler四周用冰盒覆盖、再把针剂从冰箱拿出来放进去;一切就绪,准备出发!
诊所在丽池公园南边,坐上六路地铁十分钟就到了;下地铁给晓妍发微信,告诉我们快到了。
晓妍是我们的保险经纪,在温哥华申请西班牙签证的时候请她帮忙办理健康保险;她回微信说马上到。
我太太这个慢性病快三十年了,虽然可控但不能根治。三年前在多伦多复发后时好时坏,前年在温哥华病情加重、看急诊见到一位特别好的专科医生;她建议用生化靶标药治疗。这个方案安全有效,打了两针症状就完全消失了;每八周一次静脉注射,简单易行。唯一的问题是这个药非常昂贵,自费一年需要四万刀;还好通过制药公司的药物计划、不需要自己付费。
来西班牙定居意味着一切都从头开始。先是担心西班牙没有同样的靶标药,晓妍特意去药房询问确认:好消息是西班牙有这个药,坏消息是这个药比加拿大更贵,自费一年近三万欧(剁手)!
我太太的医生担心到西班牙后治疗中断,为她开了两剂旅行处方针剂travel doses,为她争取到四个月的缓冲期,她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在马德里找到专科医生。药房用冰盒包装快寄到多伦多,医生开了诊断报告、处方、注射指南以及出境所需的医疗文件,我们把这些文件翻译成西班牙语备用;晓妍提前两个月为她约好了马德里的注射诊所,我们背着保温盒飞往西班牙。
九月初到了预定的注射时间。晓妍提前一天跟诊所核实,还告诉我太太第二天陪我们一起到诊所,我们自是感激不尽。
晓妍清秀干练,有山东人的快人快语、热于助人。在诊所相遇后她马上帮忙去前台登记,然后陪我太太一起进注射室。我太太把针剂和翻译好的说明拿给护士,护士研究了一下然后跟晓妍说了一嘟噜西班牙语、晓妍脸色开始凝重,告诉我太太这里不能注射、必须去另外一个注射诊所;晓妍帮我们联系好第二个诊所,语带歉意地说她必须去上班了。
这个注射诊所在我家附近的格林大道。走完同样程序,进入注射室,护士打开药盒看了一下说“这是静脉注射、我们打不了,必须去医院”;问她哪一家医院,护士说任何医院都可以。我们一想麻烦了,不会西班牙语怎么联系啊,只好再找晓妍。这一次她帮我们约好了下午三点Sanitas保险公司的附属医院。
打车去医院!前台领号、叫号、进注射室,把药和说明书递给护士。护士看了药说“你等一下”;我太太以为这回行了。一会儿护士回来说“我们出来吧”,又完了!
前台有五六个人,英语都没流利到自由沟通的地步、但是显然都是在试图帮忙;其中一个打了十几分钟电话,最后用谷歌翻译跟我们解释,她请示了医院专家、因为药和处方都是“外来”的、他们打针是要担责的,如果医院专科医生再开一次处方、他们“也许”能注射、不过暂时约不到专科,还一再抱歉。
一个针剂价值好几千刀,延误过久意味着浪费。“温哥华医生的热心、药物团队的准备、带药的艰辛、打针的奔波;一路背着冰盒从多伦多到马德里,一天内跑了两个诊所一个医院,结果却是…”,我太太沮丧极了。 在出租车上我一路安慰太太会有办法的、虽然我自己心里也没底。到家后我马上在脸书群组连发了几个询问信息,有瓦伦西亚的热心人回答她自己就是护士可以帮助注射、可惜离我们太远了;又有人说有专门的外国人expats医疗服务中心可以做。我连忙给其中一个服务中心打电话,对方说会有一个医生跟我们联系;正在这时候晓妍打电话过来。她已经知道第三个医院也不能帮忙,告诉我们她知道在乌塞拉Usera中国城有一个诊所很可能可以,然后把地址和电话用微信发过来了;我太太马上约好了第二天中午。
诊所看起来很整洁,王医生和太太在中国都是医生,移居西班牙后开了这个诊所;王医生自己没有行医执照,雇用了一个医生坐台,他自己辅诊;他太太是马德里医院的护士,业余时间在这里做前台和护士。王医生把我们带来的药物和文件看了一遍,告诉我们问题不大,收费是100€;然后带着我太太跟坐台医生见面、说明情况,医生看了文件显然同意了;于是去注射室,配药、消毒、静脉注射,半个小时后大功告成!
西班牙除了公立、私立医院和诊所,还有专门针对外国人的诊所;这些私立诊所的所有者一般曾经是医生,来到西班牙不能取得行医执照,于是自己开诊所,为病人提供语言服务并辅诊、雇佣西班牙医生开处方。这种体制外的诊所不接受保险、灵活、收费高,但是却解了我太太的燃眉之急,真是天无绝人之路!
后续
打完第一针要想办法约西班牙的专科医生了。用保险公司app约了医院专科门诊,四周以后、医院在北郊Chamartín。这个专科医生能讲英语,听完我太太的叙述后告诉我太太她这个病比较特殊、需要见这方面的专家。
这一点我们早就知道:因为不是常见病,在加拿大这个专科主要集中在多伦多和蒙特利尔,温哥华只有一间;西班牙情况类似,集中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幸运的是,马德里四家医院有这样的专科门诊。
这位医生写下专家的名字,让我们到前台约。前台服务说专家不在这家医院坐诊,然后非常热心地打电话给诊所约下了第二天,并把诊所信息打印下来。
专家个子很高、非常有学者风度,平易近人,最主要的是,英语好极了!他耐心地看医疗报告、听我太太讲病情和在马德里打旅行针剂的情况,然后说了他的看法:这个靶标药是最有效的药,缺点过于昂贵,在西班牙需要先用一种廉价靶标药(廉价是相对的,其实还是很贵的)、无效才能使用现在这个药;他建议等把第二个旅行针剂打完、化验后再决定,然后开了化验单,嘱两个月以后再见他。
后来两次的化验结果非常好,医生建议改成保守治疗;我太太经过慎重考虑,接受了医生的建议。
注:医生是这个专科的研究室主任,西班牙最著名的专家之一;有这样的专家做主治医师,太太感到非常幸运。另外,为了我太太能顺利携带旅行针剂,温哥华的专科医生、护士、药物团队和药房,前后7个人帮助协调,并一路跟踪直到我太太在马德里找到专科医生就诊。感恩西班牙!感恩加拿大!
相关
《病了怎么办?》
《马德里万花筒:衣食住行住最难》
《马德里万花筒:居留卡的故事》
《马德里万花筒》
《马德里的圣诞彩灯》
《下一站,西班牙!》
得病看医生很烦,但这真是了解一个社会的重要渠道,类似的还有租房买房,小孩入学,税收保险等。
不過你們胆子也大 有這麼一個 chronic disease needed regular attention abd expensive drug, 仍然決定遠走它乡。万一解決不了問題怎麼辦?幸好西班牙的系统比較人性化 未進入正式系統 (醫院和专科醫師)之前 那个診所让注射外來針劑 也挺冒險的。美國和加拿大極大概率找不到這樣的診所
可能她运气特别好,先后看过十几个医生、好像对她都很nice
但是温哥华这个专科医生包括那个药物计划团队做的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
本来只是问她如果我们去西班牙生活对她的病会不会风险,没想到她不仅消除了我们的疑虑、而且way beyond;而且那个药物团队一直跟踪到去年年底,直到打完了两个旅行针剂并跟马德里的专家制定好了药物计划才停止跟踪。
在决定去西班牙前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包括专科医生和她需要的药物(甚至我们的保险经纪专门去马德里的药房看了)。
实际上,我太太的这个慢性病跟寒冷有关、而且每一次发病都是在寒冷的冬天,第一次在新罕布什尔、后面几次都是在多伦多;这是我们来地中海沿岸国家的考量之一。
至于travel doses,药物团队告诉我们以前也做过;有的病人离开加拿大几年,回来后还可以继续。
所有文件都是完整的:诊断报告、处方、注射指南等,还请翻译公司译成西班牙语了;而且也提前联系好了注射诊所,只是没想到保险公司医疗系统内不给注射。
还好有私立的clinic做;BC和安省都没有私立诊所,所以不大可能找到类似西班牙这样的私立诊所。
实际上药是一样的,都是武田Takeda Pharmaceutical,加拿大和西班牙的成分一模一样,不过产地可能不同。
保险公司附属医院说如果他们的专科医生写一个处方他们也能打,问题是当时约不到专科医生。
马德里有不少私立的、针对外国人的expats medical centers,我联系的一个也明确说可以给我太太注射。
我们用的那个诊所是有执照的医生坐台、每一个病人都要见她的;诊所的owner辅诊。
我當年幫忙親戚急性膽石 進急診 隨後住院的過程 真是一言難盡。在 Richmond 的醫院 印象極差。
是不是 RA? 這個生化靶向藥也是要冷藏的針劑。我一位美國朋友的太太 有這個病幾十年了。 他們飛長途一直盡量直飛 就是因為要保持冷藏的溫度。她一直用 enbrel 但後來失效 转药的過程很漫長 試了幾個都不大行。仍然在試。 他們在巴黎有個小公寓十多年了。 疫情前剛排除萬難搞到個二年居留簽證 然後疫情了。幸好在簽證有效期限終於回到巴黎。
在温哥华时看到过一个报道,Surrey市人口直追温哥华市,但温哥华有五个医院、Surrey有一个,所以天天拥挤不堪。
BC公共医疗远不如安省,我们住了一年也排不上家庭医生(甚至我太太专科医生的护士自己也排不到家庭医生)。
前年八月我太太去温哥华St. Paul's Hospital看急诊,等了一个多小时就排到专科医生,第二天就安排专科检查、当天就开药了。
看急诊时有一个老人院来的、坐轮椅,送她的人走了,一直排不到医生、后来我跟护士说老太太急需见医生;直到我太太看完病、我们离开的时候才有医生见她。
我运气不如我太太,但是看专科医生包括胃镜检查什么的等的时间也不是很长。
那个药是粉状针剂,药房说冷藏可以保存很长时间;静脉注射前需要生理盐水稀释。
你现在在哪里,美国家里还是在旅行?
马德里这一周热死了,我现在白天都不出门了;还好前几天在北部Oviedo奥维耶多呆了几天。
关键还是要在发达国家,反正我是不认同那些说什么真正得了大病只能回国的说法~ 无论医疗水平、尖端新药,还是人性化服务方面,这个世界还得看西欧北美,我大学校队时期一队友的孩子,去年患了一种罕见的白血病,惊动了整个魁省和安省以及美国的儿童医院,也是需要一种美国最新的药物,目前加拿大只有多伦多病童医院有条件实施治疗,最后两省医院合作顺利完成转院和治疗,整个过程可以说无微不至,令人动容,电台电视台都进行了采访和报道,反正但凡碰上生命攸关的病例,欧美国家的医疗系统运作起来会毫不含糊。
在人性化和尖端医学这几个方面,国内还有一些差距。
我太太运气确实好,但我在加拿大、西班牙也没遇到不好的医生、也没有耽误过治疗。
下面我会讲讲在马德里植牙的经历
生活里、网上都是热心人
好像我們那次陪親戚去急診 我每三十分鐘就去催。真是很shocking 的經驗。
全民医保只能这样,要死的先整,其他先一边呆着。有时分诊的搞错了,你就上了头条。
除了買菜 做各種 dental or nedical appointments, 絕對不出門。
香港做只要四分一不到。也有一點點保險幫助。但是植牙這回事有 follow up 不能為這個經常飛長途的。
还以为一切都准备好了。
第一天中午不顺利的时候想过,实在不行就回多伦多打针。
还好当天下午晚饭前搞定了
“怎么样、针打完了吗?”,电话另一端是晓妍爽朗的声音。
“打了打了,一切顺利,谢谢你!”,我太太回答。
“太好了。昨天晚上我还在祷告,祈求圣母保佑一切顺利”,晓妍说。
“是吗、太感谢了!”,除了感谢,还能说什么呢?
话说前一天一大早起床后,赶紧洗漱、早餐、保温盒cooler四周用冰盒覆盖、再把针剂从冰箱拿出来放进去;一切就绪,准备出发!
诊所在丽池公园南边,坐上六路地铁十分钟就到了;下地铁给晓妍发微信,告诉我们快到了。
晓妍是我们的保险经纪,在温哥华申请西班牙签证的时候请她帮忙办理健康保险;她回微信说马上到。
我太太这个慢性病快三十年了,虽然可控但不能根治。三年前在多伦多复发后时好时坏,前年在温哥华病情加重、看急诊见到一位特别好的专科医生;她建议用生化靶标药治疗。这个方案安全有效,打了两针症状就完全消失了;每八周一次静脉注射,简单易行。唯一的问题是这个药非常昂贵,自费一年需要四万刀;还好通过制药公司的药物计划、不需要自己付费。
来西班牙定居意味着一切都从头开始。先是担心西班牙没有同样的靶标药,晓妍特意去药房询问确认:好消息是西班牙有这个药,坏消息是这个药比加拿大更贵,自费一年近三万欧(剁手)!
我太太的医生担心到西班牙后治疗中断,为她开了两剂旅行处方针剂travel doses,为她争取到四个月的缓冲期,她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在马德里找到专科医生。药房用冰盒包装快寄到多伦多,医生开了诊断报告、处方、注射指南以及出境所需的医疗文件,我们把这些文件翻译成西班牙语备用;晓妍提前两个月为她约好了马德里的注射诊所,我们背着保温盒飞往西班牙。
九月初到了预定的注射时间。晓妍提前一天跟诊所核实,还告诉我太太第二天陪我们一起到诊所,我们自是感激不尽。
晓妍清秀干练,有山东人的快人快语、热于助人。在诊所相遇后她马上帮忙去前台登记,然后陪我太太一起进注射室。我太太把针剂和翻译好的说明拿给护士,护士研究了一下然后跟晓妍说了一嘟噜西班牙语、晓妍脸色开始凝重,告诉我太太这里不能注射、必须去另外一个注射诊所;晓妍帮我们联系好第二个诊所,语带歉意地说她必须去上班了。
这个注射诊所在我家附近的格林大道。走完同样程序,进入注射室,护士打开药盒看了一下说“这是静脉注射、我们打不了,必须去医院”;问她哪一家医院,护士说任何医院都可以。我们一想麻烦了,不会西班牙语怎么联系啊,只好再找晓妍。这一次她帮我们约好了下午三点Sanitas保险公司的附属医院。
打车去医院!前台领号、叫号、进注射室,把药和说明书递给护士。护士看了药说“你等一下”;我太太以为这回行了。一会儿护士回来说“我们出来吧”,又完了!
前台有五六个人,英语都没流利到自由沟通的地步、但是显然都是在试图帮忙;其中一个打了十几分钟电话,最后用谷歌翻译跟我们解释,她请示了医院专家、因为药和处方都是“外来”的、他们打针是要担责的,如果医院专科医生再开一次处方、他们“也许”能注射、不过暂时约不到专科,还一再抱歉。
一个针剂价值好几千刀,延误过久意味着浪费。“温哥华医生的热心、药物团队的准备、带药的艰辛、打针的奔波;一路背着冰盒从多伦多到马德里,一天内跑了两个诊所一个医院,结果却是…”,我太太沮丧极了。 在出租车上我一路安慰太太会有办法的、虽然我自己心里也没底。到家后我马上在脸书群组连发了几个询问信息,有瓦伦西亚的热心人回答她自己就是护士可以帮助注射、可惜离我们太远了;又有人说有专门的外国人expats医疗服务中心可以做。我连忙给其中一个服务中心打电话,对方说会有一个医生跟我们联系;正在这时候晓妍打电话过来。她已经知道第三个医院也不能帮忙,告诉我们她知道在乌塞拉Usera中国城有一个诊所很可能可以,然后把地址和电话用微信发过来了;我太太马上约好了第二天中午。
诊所看起来很整洁,王医生和太太在中国都是医生,移居西班牙后开了这个诊所;王医生自己没有行医执照,雇用了一个医生坐台,他自己辅诊;他太太是马德里医院的护士,业余时间在这里做前台和护士。王医生把我们带来的药物和文件看了一遍,告诉我们问题不大,收费是100€;然后带着我太太跟坐台医生见面、说明情况,医生看了文件显然同意了;于是去注射室,配药、消毒、静脉注射,半个小时后大功告成!
西班牙除了公立、私立医院和诊所,还有专门针对外国人的诊所;这些私立诊所的所有者一般曾经是医生,来到西班牙不能取得行医执照,于是自己开诊所,为病人提供语言服务并辅诊、雇佣西班牙医生开处方。这种体制外的诊所不接受保险、灵活、收费高,但是却解了我太太的燃眉之急,真是天无绝人之路!
后续
打完第一针要想办法约西班牙的专科医生了。用保险公司app约了医院专科门诊,四周以后、医院在北郊Chamartín。这个专科医生能讲英语,听完我太太的叙述后告诉我太太她这个病比较特殊、需要见这方面的专家。
这一点我们早就知道:因为不是常见病,在加拿大这个专科主要集中在多伦多和蒙特利尔,温哥华只有一间;西班牙情况类似,集中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幸运的是,马德里四家医院有这样的专科门诊。
这位医生写下专家的名字,让我们到前台约。前台服务说专家不在这家医院坐诊,然后非常热心地打电话给诊所约下了第二天,并把诊所信息打印下来。
专家个子很高、非常有学者风度,平易近人,最主要的是,英语好极了!他耐心地看医疗报告、听我太太讲病情和在马德里打旅行针剂的情况,然后说了他的看法:这个靶标药是最有效的药,缺点过于昂贵,在西班牙需要先用一种廉价靶标药(廉价是相对的,其实还是很贵的)、无效才能使用现在这个药;他建议等把第二个旅行针剂打完、化验后再决定,然后开了化验单,嘱两个月以后再见他。
后来两次的化验结果非常好,医生建议改成保守治疗;我太太经过慎重考虑,接受了医生的建议。
注:医生是这个专科的研究室主任,西班牙最著名的专家之一;有这样的专家做主治医师,太太感到非常幸运。另外,为了我太太能顺利携带旅行针剂,温哥华的专科医生、护士、药物团队和药房,前后7个人帮助协调,并一路跟踪直到我太太在马德里找到专科医生就诊。感恩西班牙!感恩加拿大!
相关
《病了怎么办?》
《马德里万花筒:衣食住行住最难》
《马德里万花筒:居留卡的故事》
《马德里万花筒》
《马德里的圣诞彩灯》
《下一站,西班牙!》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马德里万花筒:打针惊魂 马德里万花筒:病了怎么办? 马德里万花筒:衣食住行住最难 马德里万花筒:居留卡的故事 马德里万花筒
得病看医生很烦,但这真是了解一个社会的重要渠道,类似的还有租房买房,小孩入学,税收保险等。
不過你們胆子也大 有這麼一個 chronic disease needed regular attention abd expensive drug, 仍然決定遠走它乡。万一解決不了問題怎麼辦?幸好西班牙的系统比較人性化 未進入正式系統 (醫院和专科醫師)之前 那个診所让注射外來針劑 也挺冒險的。美國和加拿大極大概率找不到這樣的診所
可能她运气特别好,先后看过十几个医生、好像对她都很nice
但是温哥华这个专科医生包括那个药物计划团队做的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
本来只是问她如果我们去西班牙生活对她的病会不会风险,没想到她不仅消除了我们的疑虑、而且way beyond;而且那个药物团队一直跟踪到去年年底,直到打完了两个旅行针剂并跟马德里的专家制定好了药物计划才停止跟踪。
在决定去西班牙前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包括专科医生和她需要的药物(甚至我们的保险经纪专门去马德里的药房看了)。
实际上,我太太的这个慢性病跟寒冷有关、而且每一次发病都是在寒冷的冬天,第一次在新罕布什尔、后面几次都是在多伦多;这是我们来地中海沿岸国家的考量之一。
至于travel doses,药物团队告诉我们以前也做过;有的病人离开加拿大几年,回来后还可以继续。
所有文件都是完整的:诊断报告、处方、注射指南等,还请翻译公司译成西班牙语了;而且也提前联系好了注射诊所,只是没想到保险公司医疗系统内不给注射。
还好有私立的clinic做;BC和安省都没有私立诊所,所以不大可能找到类似西班牙这样的私立诊所。
实际上药是一样的,都是武田Takeda Pharmaceutical,加拿大和西班牙的成分一模一样,不过产地可能不同。
保险公司附属医院说如果他们的专科医生写一个处方他们也能打,问题是当时约不到专科医生。
马德里有不少私立的、针对外国人的expats medical centers,我联系的一个也明确说可以给我太太注射。
我们用的那个诊所是有执照的医生坐台、每一个病人都要见她的;诊所的owner辅诊。
我當年幫忙親戚急性膽石 進急診 隨後住院的過程 真是一言難盡。在 Richmond 的醫院 印象極差。
是不是 RA? 這個生化靶向藥也是要冷藏的針劑。我一位美國朋友的太太 有這個病幾十年了。 他們飛長途一直盡量直飛 就是因為要保持冷藏的溫度。她一直用 enbrel 但後來失效 转药的過程很漫長 試了幾個都不大行。仍然在試。 他們在巴黎有個小公寓十多年了。 疫情前剛排除萬難搞到個二年居留簽證 然後疫情了。幸好在簽證有效期限終於回到巴黎。
在温哥华时看到过一个报道,Surrey市人口直追温哥华市,但温哥华有五个医院、Surrey有一个,所以天天拥挤不堪。
BC公共医疗远不如安省,我们住了一年也排不上家庭医生(甚至我太太专科医生的护士自己也排不到家庭医生)。
前年八月我太太去温哥华St. Paul's Hospital看急诊,等了一个多小时就排到专科医生,第二天就安排专科检查、当天就开药了。
看急诊时有一个老人院来的、坐轮椅,送她的人走了,一直排不到医生、后来我跟护士说老太太急需见医生;直到我太太看完病、我们离开的时候才有医生见她。
我运气不如我太太,但是看专科医生包括胃镜检查什么的等的时间也不是很长。
那个药是粉状针剂,药房说冷藏可以保存很长时间;静脉注射前需要生理盐水稀释。
你现在在哪里,美国家里还是在旅行?
马德里这一周热死了,我现在白天都不出门了;还好前几天在北部Oviedo奥维耶多呆了几天。
关键还是要在发达国家,反正我是不认同那些说什么真正得了大病只能回国的说法~ 无论医疗水平、尖端新药,还是人性化服务方面,这个世界还得看西欧北美,我大学校队时期一队友的孩子,去年患了一种罕见的白血病,惊动了整个魁省和安省以及美国的儿童医院,也是需要一种美国最新的药物,目前加拿大只有多伦多病童医院有条件实施治疗,最后两省医院合作顺利完成转院和治疗,整个过程可以说无微不至,令人动容,电台电视台都进行了采访和报道,反正但凡碰上生命攸关的病例,欧美国家的医疗系统运作起来会毫不含糊。
在人性化和尖端医学这几个方面,国内还有一些差距。
我太太运气确实好,但我在加拿大、西班牙也没遇到不好的医生、也没有耽误过治疗。
下面我会讲讲在马德里植牙的经历
生活里、网上都是热心人
好像我們那次陪親戚去急診 我每三十分鐘就去催。真是很shocking 的經驗。
全民医保只能这样,要死的先整,其他先一边呆着。有时分诊的搞错了,你就上了头条。
除了買菜 做各種 dental or nedical appointments, 絕對不出門。
香港做只要四分一不到。也有一點點保險幫助。但是植牙這回事有 follow up 不能為這個經常飛長途的。
还以为一切都准备好了。
第一天中午不顺利的时候想过,实在不行就回多伦多打针。
还好当天下午晚饭前搞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