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看到一个大陆妈妈写的;夫妻俩都清北毕业,然后一同到了美国,读PhD,后来也都拿到faculty位置,任职某藤校。后来又决定回去大陆。
女儿出生在美国,回去后一路私校,国际学校,但没有拿到一个藤校offer。
这个妈妈反思自己所有走的路/做的决定,觉得自己影响了孩子的发展。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留在这里做faculty,自己藤校的录取还是非常高。
读了之后,心有戚戚焉。
看到清华夫妇的孩子去了MIT。
人在国内没考上美藤这不是太正常吗? 人走茶凉这事,古今中外都适用
孩子也不能马虎。
表面上不一定会说。
我高中同学加上我老公的高中同学+大学同学, 总共有10几个, 只有1个NYU,剩下都是IVY+。
从中国考来的,Cal和UCLA的多一点。
那时候还是新鲜事儿, 我们都仰慕。
那以后,一连串儿都是好消息,不管私立高中还是公立高中, 都是好消息。
生,主要是有海外关系的留学生比较多,上海广东福建江浙或有海外亲戚的出国自费留学的比较多,很多有亲戚在台湾香港或国民政府时期的“名门望族”的后代也通过自费留学出国。
你只要看老一代的老留,除了公派未归留在美国的,自费的基本一查家族都有点“老底”,有条件办理经济担保自费留学。
90年代后,留美主要是看成绩和学校了,清北学生比较多,再往后的小留,属于大陆富余起来后的自费一代。
当时怕办不成护照,所以人家说多少就给多少。
人生赢家?可以到这里吹了!
前一阵子看到一个大陆妈妈写的;夫妻俩都清北毕业,然后一同到了美国,读PhD,后来也都拿到faculty位置,任职某藤校。后来又决定回去大陆。
女儿出生在美国,回去后一路私校,国际学校,但没有拿到一个藤校offer。
这个妈妈反思自己所有走的路/做的决定,觉得自己影响了孩子的发展。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留在这里做faculty,自己藤校的录取还是非常高。
读了之后,心有戚戚焉。
看到清华夫妇的孩子去了MIT。
人在国内没考上美藤这不是太正常吗? 人走茶凉这事,古今中外都适用
孩子也不能马虎。
表面上不一定会说。
我高中同学加上我老公的高中同学+大学同学, 总共有10几个, 只有1个NYU,剩下都是IVY+。
从中国考来的,Cal和UCLA的多一点。
那时候还是新鲜事儿, 我们都仰慕。
那以后,一连串儿都是好消息,不管私立高中还是公立高中, 都是好消息。
生,主要是有海外关系的留学生比较多,上海广东福建江浙或有海外亲戚的出国自费留学的比较多,很多有亲戚在台湾香港或国民政府时期的“名门望族”的后代也通过自费留学出国。
你只要看老一代的老留,除了公派未归留在美国的,自费的基本一查家族都有点“老底”,有条件办理经济担保自费留学。
90年代后,留美主要是看成绩和学校了,清北学生比较多,再往后的小留,属于大陆富余起来后的自费一代。
当时怕办不成护照,所以人家说多少就给多少。
人生赢家?可以到这里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