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的儿子要上高三了,他的父母想着将来把他送到中国上一所好的大学,比如到清华读本科,大家是怎么样的看法?孩子在美国出生,从来没有到过中国,父母皆美国公民,中文说的还行,读写差一些,在高中一直上中文课学中文(繁体中文)。
如果是为了将来的优势,那就要再考虑。
国际生是受歧视的, 毕业了没人当他们是清北的普通学生对待。
清华的牛,在于学生是万里挑一选出来的。。。
这事儿我们这儿前两年就有孩子这么干过,拿到了清华的offer但没去。
Impossible is nothing. Just do it
结果退学了。根本跟不上清华的课程。
如果是真的学霸,而且中文很强那可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405686/answer/1923397875926307616
陈立人杀妻案里面主角基本上都是清华人,除了于轩一单纯善良之外,其他人都是穷凶极恶之徒。我在想清华到底培养了什么人,有太多这样的人:信奉优绩主义、精于投机取巧、擅长PUA、习惯勾心斗角、缺乏同理心。因为在资源匮乏、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不这样就无法生存,必须踩着别人向上爬。
来到美国后,经历了一些事情,我深刻意识到自己身上也沾染了不少这样的习气。但无论是导师、labmate,还是教会的朋友,都像阳光一样,帮我一点点洗去内心的黑暗,让我学会做一个善良、爱人的人。
清华在知识教育方面如何,我这里先不展开,真要说清楚得单独开一篇长文写上几小时都写不完。这里只谈“育人”这一块:清华的育人教育基本是匮乏的。所谓的思想教育大多停留在非常抽象的层面,对象往往是“国家”“民族”“社会”这些宏大的概念,却缺少对“良善”的教育,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去爱身边的人,爱你的邻舍(我在美国学到You should love your neighbors as yourself)。如果连身边的人都不爱,怎么能相信他们会真心爱国家?国家不正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吗?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是,有一次暑期支教实践,队里的一个女生身体不舒服,带队的学生会干部不仅没有安慰,反而嫌她“事多”并发脾气;还有一次我在清华食堂吃坏了肚子,当场吐了一地,没有一个人理我,大家都绕着走,最后是食堂的阿姨扶起我,关心地问我有没有事。
有些实验室里的情况更夸张,简直像缩小版的宫斗剧场:曾经有个lab的师姐故意给师妹的实验材料做手脚,让她做不出实验结果,最后查监控才发现。
如果学习成绩不好,有时还会遭到老师当众羞辱。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学堂班的活动,管事的老师公然嘲讽保送生:“竞赛保送进来的也不过如此,成绩还不如高考生”,可想这种环境多么judgemental,多么toxic。学生似乎是招进来帮领导实现业绩的工具,而不是培养教育的对象。
在清华读书的那些年,我把所有的感受和见闻都记录在日记里。每次回看,都会震惊自己曾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过。我并不是说所有清华的人都如此,但那种有毒的氛围对人格的塑造极其不利。我相信有人能出淤泥而不染,但更多人可能会近墨者黑。
我衷心希望看到这段话的清华的学弟学妹们,能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或许你无法改变环境,但至少可以选择不作恶,尊重身边的人,爱身边的人。
还要学习社会,学习把知识用到解决问题中去。所以中美大不一样。如果想在中国发展那就回去。回国如果没有大粗腿抱,你先想想国内如今的就业市场吧。
医学生和法学生录取率往往与本科学校知名度有关,本科学校排名高的对录取博士和职业学院,特别是名校名专业的program有优势,所以,对那些今后想读名校博士医法职业学院的,好的本科大学排名还是很重要。
反之,若只是本科就毕业找工作的,估计比同专业博士毕业的难得多,现在CS就是例子,工程也差不多。
除非,海归把子女也带回,海归。
数字计算和文字表述能力可能还未达到小学毕业生的水平。里面各式花样描述更像是拼凑的网络段子
一朋友的儿子要上高三了,他的父母想着将来把他送到中国上一所好的大学,比如到清华读本科,大家是怎么样的看法?孩子在美国出生,从来没有到过中国,父母皆美国公民,中文说的还行,读写差一些,在高中一直上中文课学中文(繁体中文)。
如果是为了将来的优势,那就要再考虑。
国际生是受歧视的, 毕业了没人当他们是清北的普通学生对待。
清华的牛,在于学生是万里挑一选出来的。。。
这事儿我们这儿前两年就有孩子这么干过,拿到了清华的offer但没去。
Impossible is nothing. Just do it
结果退学了。根本跟不上清华的课程。
如果是真的学霸,而且中文很强那可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405686/answer/1923397875926307616
陈立人杀妻案里面主角基本上都是清华人,除了于轩一单纯善良之外,其他人都是穷凶极恶之徒。我在想清华到底培养了什么人,有太多这样的人:信奉优绩主义、精于投机取巧、擅长PUA、习惯勾心斗角、缺乏同理心。因为在资源匮乏、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不这样就无法生存,必须踩着别人向上爬。
来到美国后,经历了一些事情,我深刻意识到自己身上也沾染了不少这样的习气。但无论是导师、labmate,还是教会的朋友,都像阳光一样,帮我一点点洗去内心的黑暗,让我学会做一个善良、爱人的人。
清华在知识教育方面如何,我这里先不展开,真要说清楚得单独开一篇长文写上几小时都写不完。这里只谈“育人”这一块:清华的育人教育基本是匮乏的。所谓的思想教育大多停留在非常抽象的层面,对象往往是“国家”“民族”“社会”这些宏大的概念,却缺少对“良善”的教育,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去爱身边的人,爱你的邻舍(我在美国学到You should love your neighbors as yourself)。如果连身边的人都不爱,怎么能相信他们会真心爱国家?国家不正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吗?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是,有一次暑期支教实践,队里的一个女生身体不舒服,带队的学生会干部不仅没有安慰,反而嫌她“事多”并发脾气;还有一次我在清华食堂吃坏了肚子,当场吐了一地,没有一个人理我,大家都绕着走,最后是食堂的阿姨扶起我,关心地问我有没有事。
有些实验室里的情况更夸张,简直像缩小版的宫斗剧场:曾经有个lab的师姐故意给师妹的实验材料做手脚,让她做不出实验结果,最后查监控才发现。
如果学习成绩不好,有时还会遭到老师当众羞辱。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学堂班的活动,管事的老师公然嘲讽保送生:“竞赛保送进来的也不过如此,成绩还不如高考生”,可想这种环境多么judgemental,多么toxic。学生似乎是招进来帮领导实现业绩的工具,而不是培养教育的对象。
在清华读书的那些年,我把所有的感受和见闻都记录在日记里。每次回看,都会震惊自己曾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过。我并不是说所有清华的人都如此,但那种有毒的氛围对人格的塑造极其不利。我相信有人能出淤泥而不染,但更多人可能会近墨者黑。
我衷心希望看到这段话的清华的学弟学妹们,能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或许你无法改变环境,但至少可以选择不作恶,尊重身边的人,爱身边的人。
还要学习社会,学习把知识用到解决问题中去。所以中美大不一样。如果想在中国发展那就回去。回国如果没有大粗腿抱,你先想想国内如今的就业市场吧。
医学生和法学生录取率往往与本科学校知名度有关,本科学校排名高的对录取博士和职业学院,特别是名校名专业的program有优势,所以,对那些今后想读名校博士医法职业学院的,好的本科大学排名还是很重要。
反之,若只是本科就毕业找工作的,估计比同专业博士毕业的难得多,现在CS就是例子,工程也差不多。
除非,海归把子女也带回,海归。
数字计算和文字表述能力可能还未达到小学毕业生的水平。里面各式花样描述更像是拼凑的网络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