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象不走小兔子所走的道路,它所走的是大道路。
‘大悟不拘于小节’:真正大彻大悟的人,是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无人无我的,不拘小节。你看大彻大悟的人,有时候也骂人,有时候也打人。要是说一个修道人,怎么可以骂人呀?怎么可以打人呀?可是因为他开悟,他观机,他看应该打的,就打一顿,应该骂的也骂一顿,不拘小节,不在斯文绉绉,礼仪绉绉上用功夫,他甚么也不管。
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
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嘿嘿。我也是好奇,一般不追问这些。不过经常看有人用“你这是分别心”来打人,好像人一有分别心就不善了,就觉得不服气。。。
唯本性自在。一但分善恶,就分边着相,就入轮回。
所以空相很关键,住相了,比如把人分好人坏人,就是住相,因为本无好人坏人,也本无人
与忧忧说完,邻兄快立地成佛了(这句话就表明邻兄还没有)
被追捧千年的大思想家,这几句在我看来是非常有智慧的。当然再后来,我发现不是年龄段到了,这些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做到。是要不断的学习才能做到的。
所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你贴出来的是佛学思想,跟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的
多谢浮云精彩的点评。我个人觉得儒家对我的影响更多;)
道歉,道歉:)
转一首旧作以表歉意!
【五绝】题“诗儒佛”以自勉
佛学根深扎, 儒家可作干。 无文人厌弃, 枝叶以诗安。
一般都是在生命垂危时或极度痛苦时方才想起来
邻兄来解答一下。
"平常心即是佛":对马祖来说,在他的那个境界,是的,因为他心无二,无平常与不平常,他如此说,只是要人保持恒心不变。
"不除妄想不求真":在玄觉大师证悟的基础上,既无妄想也无真,自然不除妄想不求真。
总结:理解不等于证悟,一日的悟不等于一生的悟。只有时时刻刻都能如此,言行一致,方能是证悟。
二了一天后,邻兄居然长进了
佛陀在因地修行时,有一世曾为商主,名字叫做“善御”。一次善御行商出海,船上有五百个商人入海求宝,这其中有一个性情暴恶的恶人也在船上,这个恶人意图不轨,想谋害同行的五百个商人,来谋取他们的资财。
一天夜里,善御梦见海中的神祇对他说:这个恶人意图谋财害命,准备杀了船上的五百个商人。善御心生悲悯,不忍发生如此惨状,心里想:“我如果把这件事告诉那五百个商人,他们一定会合力杀了这个贼,将来他们每一个人都会因此而堕入一次无间地狱的果报;如果我不说,这五百商人性命休矣,此恶人也会因此而堕入一次地狱,我也等同于见死不救。”
善御算来算去怎么都觉得不合适,又见这恶人愚痴难度,恶意凶顽,于是决定亲自杀贼,自己承担下地狱的果报。
如果善御不杀掉这个恶人,如此让他杀害五百人,就是无间地狱果报。为了这五百人的性命,也为这恶人不要做出更大的恶行,善御发心自己杀贼,宁可自己下地狱,也要为救度这五百人和恶贼不堕入无间地狱。这就是释迦牟尼佛过去世在因地修行时杀一贼而救五百人的故事,即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智、大悲的精神。
善御商主悲悯五百商人和这个作恶多端的恶人,于是以霹雳手段,成就菩萨心肠,如果没有大悲心和无我的智慧,以及甘愿于地狱中忍受苦难的精进之心,是万难做到的。所以经中赞叹善御云“此杀因者,设於百千劫中获地狱报亦当忍受。”而恶人因为善御的悲悯,没有造作更大的恶业,并在这种慈悲心的摄护下,“时彼恶人既此命终得生天界
心理学则要临床上可以在一定的样本量上重复。
心理学大牛Amos Tversky总结出来的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象不走小兔子所走的道路,它所走的是大道路。
‘大悟不拘于小节’:真正大彻大悟的人,是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无人无我的,不拘小节。你看大彻大悟的人,有时候也骂人,有时候也打人。要是说一个修道人,怎么可以骂人呀?怎么可以打人呀?可是因为他开悟,他观机,他看应该打的,就打一顿,应该骂的也骂一顿,不拘小节,不在斯文绉绉,礼仪绉绉上用功夫,他甚么也不管。
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嘿嘿。我也是好奇,一般不追问这些。不过经常看有人用“你这是分别心”来打人,好像人一有分别心就不善了,就觉得不服气。。。
唯本性自在。一但分善恶,就分边着相,就入轮回。
所以空相很关键,住相了,比如把人分好人坏人,就是住相,因为本无好人坏人,也本无人
与忧忧说完,邻兄快立地成佛了(这句话就表明邻兄还没有)
被追捧千年的大思想家,这几句在我看来是非常有智慧的。当然再后来,我发现不是年龄段到了,这些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做到。是要不断的学习才能做到的。
所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你贴出来的是佛学思想,跟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的
多谢浮云精彩的点评。我个人觉得儒家对我的影响更多;)
道歉,道歉:)
转一首旧作以表歉意!
【五绝】题“诗儒佛”以自勉
佛学根深扎,
儒家可作干。
无文人厌弃,
枝叶以诗安。
一般都是在生命垂危时或极度痛苦时方才想起来
邻兄来解答一下。
"平常心即是佛":对马祖来说,在他的那个境界,是的,因为他心无二,无平常与不平常,他如此说,只是要人保持恒心不变。
"不除妄想不求真":在玄觉大师证悟的基础上,既无妄想也无真,自然不除妄想不求真。
总结:理解不等于证悟,一日的悟不等于一生的悟。只有时时刻刻都能如此,言行一致,方能是证悟。
二了一天后,邻兄居然长进了
佛陀在因地修行时,有一世曾为商主,名字叫做“善御”。一次善御行商出海,船上有五百个商人入海求宝,这其中有一个性情暴恶的恶人也在船上,这个恶人意图不轨,想谋害同行的五百个商人,来谋取他们的资财。
一天夜里,善御梦见海中的神祇对他说:这个恶人意图谋财害命,准备杀了船上的五百个商人。善御心生悲悯,不忍发生如此惨状,心里想:“我如果把这件事告诉那五百个商人,他们一定会合力杀了这个贼,将来他们每一个人都会因此而堕入一次无间地狱的果报;如果我不说,这五百商人性命休矣,此恶人也会因此而堕入一次地狱,我也等同于见死不救。”
善御算来算去怎么都觉得不合适,又见这恶人愚痴难度,恶意凶顽,于是决定亲自杀贼,自己承担下地狱的果报。
如果善御不杀掉这个恶人,如此让他杀害五百人,就是无间地狱果报。为了这五百人的性命,也为这恶人不要做出更大的恶行,善御发心自己杀贼,宁可自己下地狱,也要为救度这五百人和恶贼不堕入无间地狱。这就是释迦牟尼佛过去世在因地修行时杀一贼而救五百人的故事,即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智、大悲的精神。
善御商主悲悯五百商人和这个作恶多端的恶人,于是以霹雳手段,成就菩萨心肠,如果没有大悲心和无我的智慧,以及甘愿于地狱中忍受苦难的精进之心,是万难做到的。所以经中赞叹善御云“此杀因者,设於百千劫中获地狱报亦当忍受。”而恶人因为善御的悲悯,没有造作更大的恶业,并在这种慈悲心的摄护下,“时彼恶人既此命终得生天界
心理学则要临床上可以在一定的样本量上重复。
心理学大牛Amos Tversky总结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