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邮筒

铃兰听风
楼主 (文学峸)

父亲是一个喜欢写信 / 收信的人, 幸运的是, 他有一个喜欢收信 / 写信的女儿.

大概从小学二年级开始给父亲写信, 寄信. 每次, 外婆交到我手上的邮资, 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在信封的右上角贴邮票时, 战战兢兢的唯恐贴歪了, 然后, 踮脚尖, 瞄准邮筒微微张开的嘴巴, 喂它一封信, 用小手指探查好几遍, 确定信件已然被吞噬, 进入邮筒的肚子里.

我的信是与朝露, 或是与冷夜一同送到父亲的手里, 不晓得, 但是, 想象中, 邮差将字迹扭扭稚嫩的信封递给父亲时, 飘忽的笑意在眼角闪烁. 于是, 分明听见海风嘘拂他的呼吸声: 我女儿来信了! 妈妈说, 爸爸读罢, 我的信就在他的同事之间传阅. 儿时写给父亲的私信, 一些在中国南海海防的铮铮汉子都读过了. 以至后来, 后来的后来, 我长大, 他们老了, 即使初见, 相逢似是燕归来; 看似陌生, 也是远亲. 

父女互通书信的习惯, 终止于他从海军转业回穗, 又重新开始于我漂洋过海到北美. 小时候用铅笔和格子纸写的信, 找不到了, 甚至忘了写过些什么. 我把离开岭南后居住云城, 父亲寄来的信, 连同信封, 小心翼翼地放在结实漂亮的盒子里, 这些是我的, 在时间滔滔长河中, 只属于我一个人的泉眼.

记忆中, China Post 的身躯浑厚包容, 它外衣的颜色, 比浅绿深, 比深绿浅, 一直是那样的颜色, 如情书中的那一句 “海枯石烂不变心”. 世事变迁, 如今, 谁还殷殷地在笺纸上写信, 或, 巴巴地等收信? 全是电信, 飞信, 短信, 彩信, 闪信了呀. 通信和通讯, 代之以电话 (移动, 网络, 卫星), 以及语音, 视讯, 网际网络; 信息速递, 数字时代之后, 以视觉图像交流的体验时代, 即将到来; 未来, 将是生物识别, 人脑是宏数终端. 

打开信箱, 不论实体的或电子的, 有地产经纪, 车行经纪的信, 各行各业促销的广告 / 优惠券, 当然, 还有帐单. 如山泥倾泻的信件或信息, 有多少巴仙是心之所盼, 值得收, 值得藏的呢?

那天, 阳光含笑, 从头到脚打量我的衣饰. 在越秀区环市东路, 与一个绿色的圆柱状邮筒不期而遇, 人来人往, 谁会再多看它一眼? 这才意识到, 旧邮筒恐怕快要进博物馆成为历史文物了, 拍照一张, 题为《邮筒不要哭》, 回家细看, 骤然发现一位非智能 Lady 的身影装了进去, 身穿一件枣红色  COACH 限量版 2024 龙年卫衣, 围一条 Fendi 丝巾, 左肩右斜背 Fossil 的包包, 朦朦胧胧, 回味无穷, 我把自己寄给了我想念牵挂的人, 天意啊!

木心说, 信是写给别人的日记, 日记是写给自己的信. 从前慢, 简单, 质感, 丰满.
从前也离诗意很近 ----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点击年代, 博文是写给别人的日记, 日记是写给自己的博文. 风韵犹在么? 

人们早已不喜欢通过绿色, 红色, 蓝色, 紫色的, 或者, 圆形的, 方形的邮筒寄信了. 三少 ---- 寄的少, 情书少, 好信少. 《往事只能回味》艾怡良

为人父
这篇要点赞,怀旧总是让人很感慨。我是个不喜欢收藏的人,但过去的信件我几乎都收藏着,每次回国都会翻出来看看,

感觉这些信件和明信片越来越像古董了。恍如隔世。

酒后真言
凉风有信?情怀有信!:))
A
AP33912
好有回忆的绿色,还有绿皮火车。潘司令守护过西沙吗? 好文笔得益于小学写信。
姚顺
文心绚目。
J
JSL2023
我妈妈也喜欢写信收藏信,可惜我能打电话后就再也没有动笔.
铃兰听风
谢谢! 能想象你的念旧. 有一点点好奇, 为先生会翻看自己的旧博文吗?
铃兰听风
信, 可以是哄哄骗骗的小把戏. 一个男人一旦擅长写信, 那么,

无论写作或调情, 都将所向披靡 

铃兰听风
你似乎曾经是潘司令手下的兵, 什么都知道 : )
铃兰听风
那你目不转睛, 还是, 眯眼了?
铃兰听风
缺少了信, 生活好像缺了一块. 文字流露的心意, 抹不去的. 从另一角度看, 信是会留下

把柄的. 

为人父
有时会翻。比如,想不起什么事时,会翻翻旧文。有时为了旧文重发,也会去翻。写那个走廊到茶坛系列时没少翻旧文。

而且是在论坛里翻,为的是能看到没被删除的当时的跟贴。

A
AP33912
俺老伯管过东海与南海舰队滴:)
铃兰听风
你和我, 都是南海宝宝.
A
Armweak
差点miss了这篇文章。铃兰小妹的这篇文章,倒是把俺一个老男人给感动了。天底下所有天真无邪年龄中的女儿给父亲写信,

不管写的是什么,首先被感动的父亲,其次是感动了天下所有其他知道写信这件事情的人。另外,这篇文章最能打动俺的是那些朴实的语言。

俺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男人,还在给自己快91岁的老父亲写信。每年至少两封,每封至少十页,并有照片插图若干。:)因为老父亲听力很差,每次电话上俺尽管大声叫喊,他听清楚能理解的依然很少。没办法,自若干年前,俺就开始给父亲写信。打电话只是问“您好吗?”,写信,才是聊天和交流。:)

父亲是语文老师,俺小时候,他给俺认真修改作文,还给俺修改写给他的信。在他的训练下,虽然俺一个理工男,但也喜欢写字。:)他到了耄耋之年,居然还有个人不断地给他写信。这是不是也叫报应?一种好的报应。:)

铃兰听风
想象一位昔日当语文老师的老父亲, 在灯下读在美国大学当教授的儿子的来信, 画面温馨动人. 诗人洛夫有一首诗《子夜读信》

子夜的灯
是一条未穿衣棠的
小河

你的信像一尾鱼游来
读水的温暖
读你额上动人的鳞片
读江河如读一面镜
读镜中你的笑
如读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