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偶遇(三)

为人父
楼主 (文学峸)

今天雪后天晴,阳光明媚,是个散步的好日子。

过马路等信号的时候,突然被一只手拽住。回头一看,是老朋友老王,也出来散步。平时散步总是碰到他们两口子,今天就他一人,我就纳闷:你太太呢?老王答道:她腿疼,不爱出来。岁数大了,总是有点毛病的。

每次遇到老王都要和他聊一阵,老王是生物学博士,一直在爱因斯坦医学院做研究,满肚子学问。每次和他聊天我都收获不少。我俩边走边聊,我说:我家遗传不好,我几个姑姑都是老了腿疼,是不是基因缺陷啊?老王说:别信什么基因说法,不靠谱。接着老王给我讲起美国著名生物学作家Philip Ball的一本新书《How Life Works: A User’s Guide to the New Biology》。

在这本书里,菲利普认为人体并不像生物学家描述的那样简单,用基因图谱解释人体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因为细胞和基因并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和软件的关系。基因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复生和再造。书中介绍了一个实验,即将一个猴子身上控制心脏搏动的基因去除,猴子的心跳变得紊乱,但猴子并没有因此死亡,一个月后,猴子的心脏波动恢复正常。检查后发现,被去除的基因又出现了。因此,菲利普认为,基因决定论是一种新的教条。

因此,菲利普提出一个哲学问题:是什么让一个生物体具有生命力。主题是代理能力——生物体带来对自己或环境的变化以达到目标的能力。他认为,这种代理能力归因于整个生物体,而不仅仅是它们的基因组。基因、蛋白质和进化等过程并没有目标,但人类当然有。植物和细菌也有,在更简单的层面上——例如,细菌可能会避开某些刺激并被吸引到其他刺激。这种方式上的推翻基因组的地位颠覆了当前对生物学的标准观点,我认为这样的挑战是当下迫切需要的。

今天聊的第二个话题是关于断食和辟谷的。我虽然相信辟谷对身体有好处,这是基于我自己的辟谷实践,但什么机理一直不清楚。我太太做糖尿病研究时也发现这个现象。大约十几年前,我太太做糖尿病研究时发现,每天吃的很饱的小白鼠大约有一半会得糖尿病,而且寿命也大大不如挨饿得小白鼠。挨饿得小白鼠不仅没有得糖尿病的,而且寿命也比吃饱的小白鼠明显长不少,具体长多少我忘了。但什么机理他们不清楚,也没有进一步研究。

老王告诉我,这个机理早就由分子生物学解释了。这个实验他自己都做过,在人吃饱的时候,肝脏里的四十多种酶都处于休眠状态,但断食12小时候后,这些酶都被激活,开始工作,即开始清理细胞里的垃圾。这就是断食功能的分子生物学解释。

他是专门研究肝脏功能的,主要研究身体自带的分子机器人,即能够在细胞里走动的蛋白,他说这个分子机器人有头有腿,腿就叫protein motor。我听了觉得很神奇。

在林荫大道走了俩来回后,我和老王分手。我说明天再散步我约你一起,你继续给我讲故事吧。你这些故事比看科幻小说还有意思。:)

s
solo1
这样说,和尚的过午不食可能有道理,或者说一日两餐。问问他的看法如何?
为人父
不止和尚,道家也讲避谷养生。那时不知道机理,但实践经验是有的。
L
LinMu
断食和辟谷有一定风险
美国老师
线粒体,自噬细胞,过氧化,还能想到啥?
美国老师
缺食夺气,天人合一
法眼
身体偏胖的人可以适当谨慎地尝试一下辟谷;一般人饭吃六、七分饱,到下一顿饭有点饥饿感就好。

其实,气足不思食;辟谷并不是生硬地忍饥挨饿的;断食不当会伤身体。

杨别青
philip, doctorate in physics 不懂基因的,移除的基因再出现是个不可能的事,除非没有真正移除.

Life[edit]

Ball holds a degree in chemistry from Oxford and a doctorate in physics from Bristol University.

As of 2008 he lives in London.

为人父
掌握好度没问题。我自己有过实践,我同学每年都有一次三天以上的辟谷实践,也没发现问题。

当然,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要自己体会摸索。

为人父
总之,我们对人体的了解还差的远呢。
为人父
练习气功和辟谷结合起来更好。
为人父
看来你是学生物的了?我是门外汉,都是听人家讲的。:)
杨别青
其实我是担心王博士被误导了,有些生物博士不是做基因这块的,你太太的实验和适度饥饿延年小鼠结果是一致的
s
snowandlotus
那那个实验是谁做的?到底移除了啥?能重复不?
为人父
没细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