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当亚马孙雨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中)

金笔
楼主 (文学峸)

前面说了,气候改变和环境灾难主要影响的是局部地区。顺便提一下,为了写这个帖子,我在谷歌上搜索“global warming”,它给我的结果几乎全部是“climate change”的词条。

下面的讨论以中美两国为例。

美国这十多年是在认认真真的执行减排协议的。前两年有报道说,2021年度美国的碳排放,比1990年度降低了百分之二点三(东京都协议),它也比排放年度最高的2007年降低了百分之十六。

相比中国呢?碳排放还是在持续的增加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没有这方面限制的--金笔注)。仅2023年度,中国每周仍以许可和建立两座燃煤电厂的节奏在加速中(见:中国煤电热潮可能导致排放峰值前新增300多个燃煤电厂:https://globalenergymonitor.org/zh-CN/press-release/chinas-coal-power-spree-could-see-over-300-coal-plants-added-before-emissions-peak/ )。

我们知道水泥的制造是烧制的过程,有大量的碳排放。中国过去这十几年或几十年间烧制的水泥产量,每年是二百四十亿吨。而美国,在过去一百年间(1900-1999年),所使用的水泥总量仅四百四十亿吨(https://www.sustainabilitybynumbers.com/p/china-us-cement#:~:text=From%201900%20to%201999%2C%20the,2.5%20billion%20tonnes%20in%202021.)。这个是不是一个非常疯狂和令人抓狂和吃惊的对比?!

美国的房屋(低层的多)用的多是木料加灰板或砖块。如果保养的好,据说可以使用六七百年。这个我不知道真假,但美国百年老屋比比皆是。中国建造的基本都是钢筋水泥高楼。钢筋水泥固然更加坚固。但是如果按照高楼的承重和坚固标准,则钢筋水泥未必那么坚固和永久了。尤其是在中共治下,高楼是一窝蜂的盖,很多质量存在问题。以前有人统计这些高楼的平均寿命是六七十年。最近我看到中共高干黄奇帆(前上海和重庆市长)在一个内部会议上的讲话(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油管视频连接:

https://youtu.be/uEz8trRgHGA?si=PtX59brGpt8iufyw
 。该讲话核心部分是在十三分钟左右--金笔注)中提到,中国现在建造的楼房平均寿命是五十年(按折旧率的2%)。五十年?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共第二波建房大潮数年内又要开始了?!按照中共自己的统计,中国目前已经建造的住宅有六亿套。很多住宅可能永远不会有人居住。然后它们就要被推倒了。

按目前每年统计的碳排放,中国目前约占全世界百分之四十左右,美国是二十,欧盟则只占百分之十左右。虽然中国人可以辩解说,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不到,虽然中国的碳排放是美国的两倍,但人均只是美国的一半左右。而且从历史来看,美国高碳排放有百年多的历史,而中国只是近三四十年而已。

此话也没错。

但是我想指出,如果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造成的温室效应主要是影响本地的话,那么对碳排放量的衡量,更应该是建立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即以每平方公里土地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和能够承受多少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效应的衡量标准。因为中国和美国的国土面积大致相等,那么中国单位土地面积基础上的碳排放量是美国的两倍左右。也许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虽然中国的人均排放还不高,但就目前中国环境灾难如此严峻,以单位地表面积的碳排放来看,中国的碳排放量可能已经达到了某个临界点。


上图:1973-2019年全国年均降雨量年度趋势图。显示上升趋势,较1973年度,2019年度的年均降雨量,增加百分之十左右。

 

上图:1973-2019年四大地理分区年均降雨量差异逐渐扩大。资料显示华南,华东地区的年均降雨量增加百分之五十左右。对华中地区的影响也较大。同时也揭示其他一些地区可能受干旱的影响较大。

(以上图片均来自知乎,图片并已注明资料来源)

局部地区的降雨量的增加是相当惊人的。

到此人们可能还是会问,二氧化碳排放不是还有大气流动和扩散吗?今天刮东风明天刮西方风,不是可以吹散的吗?我已经举例过每年华北大地春天的沙尘暴。它是季节性的。当春天过后,沙尘暴对北方环境的影响就消失了。可是二氧化碳排放是持续的。你可以想象中国大地上一个巨大的烟囱,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北京奥运期间的“奥运蓝”),一天二十四小时,从不间断的向大气层排放着二氧化碳。试想如果沙尘暴也是持续性的,那么这种遮天蔽日的景象也是持续性的。所以只要把沙尘的细微尘粒换成二氧化碳就可以理解了。只不过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嗅,你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所以,持续性的温室效应就解释了为什么近些年来,中国的环境灾难如此频繁,那么严重。几乎每年都有百年一遇,甚至五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等环境灾难,这样高的发生频率高于中国历史,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持续的温室效应的结果。

当然我是赞同“蝴蝶效应”的说法,可是这并不是说我污染,你倒霉。因为事实并非如此。

 

 

 

老键
你这个观点有道德意义听上去也有些道理但恐怕不是事实,大气是高度动态的,CO2进入大气很快就参与全球循环
老键
北极和南太平洋岛国可能是气候异化下变化最大的区域,但它们的碳排放却是最低
老键
另外气候异化的本体问题并不是蝴蝶效应,而是简单的排放累积扩散分布和温室效应,但它引起的一些气象和气候变化包含蝴蝶效应
老键
澄清一下我不是说你的理论是不合理的,而是指与全球效应比,其局部效应远不足为道,忽略不计
老键
这和空气污染很不同,微悬浮颗粒会由于地理和气象譬如逆温而被陷本地,但CO2与大气的结合性极高,很快就扩散,局部浓度难累积
老键
但中国依然逃不脱因果,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表大气结构也复杂,即使气候异化全是全球效应,中国分摊到的恶果比分也极高
老键
再加人口密度高,居民和社会受到的总体损害也高
老键
一次暴雨泥石流在荒山野岭只是个自然现象,但在中国往往就击中一个几十上百户的村落而成为灾害
金笔
回老健,举例如要消除燃烧不完全产生的烟雾,首先要控制排放源,消灭了源头,烟雾也不很快消失。但如果烟雾遮天蔽日,则风就没了

就像是我文中所说的,如果二氧化碳在持续排放,试想一下,这个浓度梯度一直是存在的。而这个浓度梯度在产生二氧化碳的源头是最高的。

这个就是我要cross的观点啊。

金笔
温室效应最大特点是二氧化碳吸收阳光,当阳光被吸收后,大气层的气流减弱,造成二氧化碳的扩散减慢,持续的形成温室效应
金笔
我去过中国的北方和加州的中部,那里的阳光是金黄色耀眼,没风。我还经历过加州大火,燃烧后的烟雾遮天蔽日可以持续一周以上!
金笔
呵呵,温室效应等,我在下面做了补充啊~。总结的话,就是温室效应下,气流的运动减弱,二氧化碳的扩散减慢,要不怎么叫温室效应
金笔
你是在空气清新的澳大利亚待了太久了哈~
老键
山火的烟雾是短暂的。空气中的水汽也是很好的温室气体,这倒有局部效应,中国东南沿海空气湿度长年很高
老键
精确说是大气中的CO2阻挡了地面吸收阳光后向空间的热辐射,而CO2 对阳光几乎是透明的
冯墟
涉嫌地域歧视
金笔
呵呵,问好!
老键
澳洲确是空气最清新的国家之一,除了山火季和沙尘暴,是努力的结果,自豪,但代价也大,譬如汽车制造业全关了,全依靠全球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