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时间可能争议不大,因为在1984年11月1日,深圳特区宣布取消所有购物票证。这是粮食够吃的标志,可以说这一年基本解决了吃饱的问题。但对于解决吃饭问题的主要原因,看法就不大一样。
FarewellDonkey18 网友在“ 点数五十年,中国经济没有奇迹(五)”一文中写道:
“1952年4万吨化肥的产量,相对15亿亩耕地,约等于零。1972年以前的化肥都是煤炭或其它化工副产品为基础的,氮肥以氨水为主。1978年后的增长才是石化产品,氮肥以尿素为主。中国的耕地经世代耕种,特别是公社化后无轮作,土地基本没了肥力,产出全靠施肥。1972年的化肥产量,平均到耕地面积尚不足世界平均施用量的三分之一。1978年有七八成,1982年达到世界平均。1985年后继续增长,很快超过安全施用量,形成滥用。
在全国耕地没多大变化前提下,食产量与化肥使用量高度正比(1972到1985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线在300kg/人(印度是200kg/人)。上表中1952年碰巧是个大丰收年,1965和1972都是典型的“平年”。从1978年后,由于化肥保证供应,其它农资供应逐年增加(主要是农药、农机、电、柴油),粮食产量再没有出现过大波动。其实我们吃的已不再是粮食,而是石油和天然气。到1985年粮票可有可无(黑市价跌半)。说什么是包产到户解决了吃饭问题,是个精巧的政治宣传(精神胜利法)。”
在FarewellDonkey18看来, 化肥是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关键。
在FarewellDonkey18文中例举的表格中,1985年的的化肥产量是1278万吨, 是1972年的3.6倍。 粮食产量前者是后者的1.8倍。 表面看来, 两者同步增长,可能有相关性。 但是,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
因为1978年之前,中国农产品实行严格的统购统销政策, 农民不能私自买卖,否则以投机倒把论处。最为关键的是,农民没有钱买化肥,1979年家庭年收入农民从集体分得的收入,每人平均为83.4元【1】,
在我看来,正如198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所说,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主要靠两个政策的改变: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取代人民公社制度,农民开始承包土地, 为期15年。198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向全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迅速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
2. 农产品放开搞活
1981 年 7 月,国家物价总局等 8 个部门联合 发布《农副产品议购议销价格暂行管理办法( 草 案) 》,推动农副产品议购议销活动的发展,搞活 市场【2】。
“1985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 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除个别品种 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 按照 不 同 情 况 分 别 实 行 合 同 定 购 和 市 场 收 购。”[10]根据这一政策,国务院各个部门对分别主 管的农副产品陆续取消了统购统销制度。1991 年 10 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 通的通知》,之后,除棉花、烟草、蚕茧、四种名贵 中药材、部分林产品、边销茶等小部分农副产品 外,大部分农副产品都已基本实现自由购销,全国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由市场调节价格的比例达到 81.8%[10]。”
另有“评价农 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 体 系 及 其 应 用”一文指出:“收入 水平 , 指平均每个 农村居 民的全年纯收入 额 , 它是 一个货币指标 。 在我 国 , 1 9 7 9年 以 前用人均分 配收入表 示收入水平 , 1 9 7 9后 则用人 均纯收入 来表 示收入水平 ,”
“据调查 , 1 9 8 5一 1 9 8 8年 , 陵县农 民人均 年总 支 出增 长了 2 1 . 9% , 但是 同期人 均生活 消费 支 出却由 40 1元 下 降到 3 93 元 , 下 降了 2 个百 分点 。 造 成这 种状 况的 原因 , 一是农 民 家庭 经营费 用和购 置生 产性 固定 资 产 支 出 增 长 较 快 , 这 显然是 农 民增加生产 投入和 农业生 产资料 涨价两个 方面 合力 作用 的 结果 【3】。
前者解决了农民的积极性, 后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工业化进程的速度没那么快,包产到户和农产品放开的作用显示是在5年内(1979-1984),这是决定性的因素。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化肥的使用应该也起了一定作用。
杨别青
1-16-2024
引用文献
1.198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https://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0778.htm
2. 中国农产品流通 体制改革六十年回顾与展望https://jxndsk.jxau.edu.cn/_upload/article/82/30/18a392004d85b28fa727653730ef/65b2213e-e45a-4094-a85b-904e17cbdd7a.pdf
3. 评价农 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 体 系 及 其 应 用
http://shxyj.ajcass.org/Admin/UploadFile/20130926008/2015-09-19/Issue/aualhe1d.pdf
1。化肥
大连条件优越,四三计划完成前就使用化肥,大连化工厂30万吨硫酸铵,还有很多小化肥。干燥的砂土地(石头风化的)使用农家肥底肥,追加化肥一次,除草一次,亩产玉米800斤,这是东北。
大化也引进日本的20万吨尿素。
大连还有磷肥厂,钾肥厂。
2。科技进步:袁隆平杂交水稻多养活7000万人。中国农科院张锦曦研究员的小麦也增产,晋杂5号高粱高产,贼拉子难吃。
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水浇地8亿亩,育种,农业机械。
3。国家工业化进程使得国家富裕,有钱买饲料饲养家禽猪牛羊鱼,增加肉鱼蛋。
而生产这些饲料需要大量耕地,饲料肉蛋转化率很低,远远不如人直接吃粮食划算。
八字宪法起码不是主要贡献。
工业化进程的速度没那么快,如果对解决粮食问题有什么贡献的话,那也应该是农用机械和农药等相关产品。
包产到户的作用显示是在5年内(1979-1984)。没有资料表明农用机械和农药等相关产品在此期间的重要变化。
而且承包在人多地少的地方效果好,但人少地多、机械化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地方就起反作用了。当然这个反作用也是按当时的情况而言:穷的时候跟有了钱能个人买大农机以后是不一样的。
我想驴大师的本意并不是否认邓的经济政策,而是针对对前三十年的全面否定言论做一个澄清:)我觉得他做的很有必要,我又一次明白前面有过多少个馒头
你们继续讨论吧,我做笔记:)
三自一包是指前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刘少奇等人于1962年推出的农村经济政策,目的是解决大跃进时期发生的全国性大饥荒、恢复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存条件。 「三自」指自留地、自由市场及自负盈亏;「一包」即包产到户。
我1975年插队,我们播种时既有农家肥,也有化肥,主要是氮肥和磷肥。搞农田基本建设时自制的炸药就是化肥炒制的。那时农村日子苦不是粮食产量的问题,而是以粮为纲闹的,农民没有自由度,不能随便种经济作物,必须种粮食。
这也是老邓不愧为老邓的原因。
那么辛苦时候做好人,你把大老板放在哪里:)
一个馒头和三个馒头的问题,吃完第三个馒头吃饱了,记住了第三个馒头。
农业八字宪法所起的作用是长期的,渐进的。
土:改良土壤,增加耕地6亿亩。比如修梯田,挖河泥,栽防风林,改良盐碱地,新开垦目土地。
肥:养猪积肥,植物堆肥,草木灰,河泥湖泥,小化肥,氮肥,磷肥,钾肥等。
水:根治黄淮海河,建8.6万大型水库,100多个小型水库,引水渠320万公里,水浇地8亿亩等,修梯田也是水土保持。
种:改良种子,使其抗病虫害,耐寒耐旱耐涝,缩短生长期,杂交高产。比如晋杂5号高粱高产难吃,袁隆平杂交水稻等。
密:密植,比如保持系高粱矮化密植,粒大米白好吃。美国玉米都是矮化密植的。
保:防病虫害,防风沙,防水涝,防干旱,防冻害,及时收割等。
管:耕种收割计划,田间管理等。
工:机械化播种,撒药,施肥,灌溉,收割,运输,烘干,入库,加工等等。
这些一直在起作用,增加粮食产量,是人们向着吃饱迈进。
有些地方不适合人类居住常年吃饭销量,永远无法自给自足,习近平把他们迁移出来异地安置了1000万人。
有些穷乡僻壤也只能吃个半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没有用。
农业若大发展,必须大规模集约经营才能降低成本,科学管理。主席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70年代初各生产队就到处找关系买化肥。买不到化肥就到企事业单位包厕所(付钱或农副产品)。甚至绝望到上门挨家挨户收尿的。。
1978年化肥产量就上来了,其实73、74年就开始大批进口化肥了(尿素袋子做衣服)。这是心中先有底了,才敢搞什么联产到户,到后来分田。否则国家领导人怎么也不敢将粮食统购权从集体中放出去,否则很容易再出饥荒。先解决了粮食紧张,才能有田能搞其它副业。否则农民自己吃饭就只能种粮。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在于1979年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那也只是一次性造了些万元户。以后就没有这种效应了。后面农村发展的现实证明,小规模农业是没效率低收益的。
犹豫不决。一是农业资本化,资本下乡;二是重新搞合作化,集体化。这两条路目的都是一个,就是如何使农业生产集约化,高效化。但前一条道路会造成新的土地兼并,农民廉价失去土地的可能,后一条路则需要重新获得农民的支持和认同。都挺难办。目前农村最大的麻烦是农业劳动力后继无人,农二代几乎很少务农的,老农民退出农业劳动后,很多地可能被撂荒。我曾问过一个村支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说没啥好办法,只能把地包给种粮大户。
云桂那些梯田很难机械化,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也很难。
起来。这是我亲眼所见的。
指导思想就不是要赚钱,而是多打粮。学大寨学成了形式主义。
这是1977年又下乡在星星大队王家村小队(浙江省嘉兴桐乡)的情况。
https://txhistory.zjol.com.cn/system/2018/01/29/030671421.shtml
剩下来的钱除以总工分,得出今年一个工分多少。工分值多少钱和队里的开支规模没有太大关系。
收入是统购粮食款,加上各种副业收入。有些队三年请一次鱼塘,这一年分的钱就多。丰收年可以多卖余粮,钱多一点。都是先分好口粮再决定卖多少。有的地方产的粮食不够口粮的,就要吃返销粮,有可能工分值是负数,要倒缴口粮钱。有的年份生产队正好买了牛或者拖拉机,则当年分红就少一些。
农民都清楚,施多少化肥可以增产多少,买化肥的钱不会亏本。当时拿不出钱可以记账,到秋后从卖粮款里扣的。
表3 第9队27户历年人均实物折款和现金收入统计 单位:元
年份
人均实物折款
工分值(每10分元)
人均应分款(总收入)
人均实物折款占比
人均余款
人均亏款
人均现金收入
1974
60.00
0.592
65.70
91.32%
9.75
4.05
5.78*
1976
59.04
0.518
59.95
98.48%
6.06
5.15
1.16*
1978
72.55
0.635
73.69
98.45%
8.19
7.05
1.14
1979
81.49
0.746
89.00
91.56%
11.72
4.21
7.51
1980
45.39
0.522
50.58
89.74%
6.97
1.78
5.19
5年平均
63.40
0.611
67.42
94.04%
8.48
4.46
4.08*
资料来源:根据9队各年总决算表整理。工分值由全年生产队可分配的收入除以全年生产队的总工分而得。实物折款占比是指所分配的实物折款占应分款(劳动工分所得)的比例。应分款与实物折款的差额就是余款或亏款。*包含补助款。1975、1977两年无完整数据,不计入。
表3显示,9队的工分值差强人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当地村干部和老农回忆说,在人民公社时期,工分值超过0.6元就算不错了。统计表明,农户每人的实物折款,历年平均,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超过94%。[11]也即,农户劳动报酬的94%都用实物支付了。于是,农户所得现金微乎其微,历年平均,每人仅得4.08元而已。有的年份,甚至只有1块多钱。另外,根据会计资料的统计得知,上述27户在5个年份之中,先后有79户次有余款,56户次有亏款。余款户次、人均余款均超过亏款者,但5个年份中亏款户次超过41%,也很惊人。[12]更何况人均现金寥寥无几!
http://economy.guoxue.com/?p=9638
不言有罪网友在博客跟贴说:我老家江南鱼米之乡,好的年份,2分钱,差的年份,只有8厘。也就是说,一个成年人干一天活,只挣到8分人民币。当时一斤猪肉7毛,一个鸡蛋一毛钱。不要说吃肉吃鸡蛋了,吃米饭也是稀有的事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3924/201705/28773.html
大家对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时间可能争议不大,因为在1984年11月1日,深圳特区宣布取消所有购物票证。这是粮食够吃的标志,可以说这一年基本解决了吃饱的问题。但对于解决吃饭问题的主要原因,看法就不大一样。
FarewellDonkey18 网友在“ 点数五十年,中国经济没有奇迹(五)”一文中写道:
“1952年4万吨化肥的产量,相对15亿亩耕地,约等于零。1972年以前的化肥都是煤炭或其它化工副产品为基础的,氮肥以氨水为主。1978年后的增长才是石化产品,氮肥以尿素为主。中国的耕地经世代耕种,特别是公社化后无轮作,土地基本没了肥力,产出全靠施肥。1972年的化肥产量,平均到耕地面积尚不足世界平均施用量的三分之一。1978年有七八成,1982年达到世界平均。1985年后继续增长,很快超过安全施用量,形成滥用。
在全国耕地没多大变化前提下,食产量与化肥使用量高度正比(1972到1985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线在300kg/人(印度是200kg/人)。上表中1952年碰巧是个大丰收年,1965和1972都是典型的“平年”。从1978年后,由于化肥保证供应,其它农资供应逐年增加(主要是农药、农机、电、柴油),粮食产量再没有出现过大波动。其实我们吃的已不再是粮食,而是石油和天然气。到1985年粮票可有可无(黑市价跌半)。说什么是包产到户解决了吃饭问题,是个精巧的政治宣传(精神胜利法)。”
在FarewellDonkey18看来, 化肥是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关键。
在FarewellDonkey18文中例举的表格中,1985年的的化肥产量是1278万吨, 是1972年的3.6倍。 粮食产量前者是后者的1.8倍。 表面看来, 两者同步增长,可能有相关性。 但是,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
因为1978年之前,中国农产品实行严格的统购统销政策, 农民不能私自买卖,否则以投机倒把论处。最为关键的是,农民没有钱买化肥,1979年家庭年收入农民从集体分得的收入,每人平均为83.4元【1】,
在我看来,正如198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所说,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主要靠两个政策的改变: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取代人民公社制度,农民开始承包土地, 为期15年。198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向全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迅速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
2. 农产品放开搞活
1981 年 7 月,国家物价总局等 8 个部门联合 发布《农副产品议购议销价格暂行管理办法( 草 案) 》,推动农副产品议购议销活动的发展,搞活 市场【2】。
“1985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 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除个别品种 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 按照 不 同 情 况 分 别 实 行 合 同 定 购 和 市 场 收 购。”[10]根据这一政策,国务院各个部门对分别主 管的农副产品陆续取消了统购统销制度。1991 年 10 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 通的通知》,之后,除棉花、烟草、蚕茧、四种名贵 中药材、部分林产品、边销茶等小部分农副产品 外,大部分农副产品都已基本实现自由购销,全国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由市场调节价格的比例达到 81.8%[10]。”
另有“评价农 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 体 系 及 其 应 用”一文指出:“收入 水平 , 指平均每个 农村居 民的全年纯收入 额 , 它是 一个货币指标 。 在我 国 , 1 9 7 9年 以 前用人均分 配收入表 示收入水平 , 1 9 7 9后 则用人 均纯收入 来表 示收入水平 ,”
“据调查 , 1 9 8 5一 1 9 8 8年 , 陵县农 民人均 年总 支 出增 长了 2 1 . 9% , 但是 同期人 均生活 消费 支 出却由 40 1元 下 降到 3 93 元 , 下 降了 2 个百 分点 。 造 成这 种状 况的 原因 , 一是农 民 家庭 经营费 用和购 置生 产性 固定 资 产 支 出 增 长 较 快 , 这 显然是 农 民增加生产 投入和 农业生 产资料 涨价两个 方面 合力 作用 的 结果 【3】。
前者解决了农民的积极性, 后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工业化进程的速度没那么快,包产到户和农产品放开的作用显示是在5年内(1979-1984),这是决定性的因素。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化肥的使用应该也起了一定作用。
杨别青
1-16-2024
引用文献
1.198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https://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0778.htm
2. 中国农产品流通 体制改革六十年回顾与展望https://jxndsk.jxau.edu.cn/_upload/article/82/30/18a392004d85b28fa727653730ef/65b2213e-e45a-4094-a85b-904e17cbdd7a.pdf
3. 评价农 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 体 系 及 其 应 用
http://shxyj.ajcass.org/Admin/UploadFile/20130926008/2015-09-19/Issue/aualhe1d.pdf
1。化肥
大连条件优越,四三计划完成前就使用化肥,大连化工厂30万吨硫酸铵,还有很多小化肥。干燥的砂土地(石头风化的)使用农家肥底肥,追加化肥一次,除草一次,亩产玉米800斤,这是东北。
大化也引进日本的20万吨尿素。
大连还有磷肥厂,钾肥厂。
2。科技进步:袁隆平杂交水稻多养活7000万人。中国农科院张锦曦研究员的小麦也增产,晋杂5号高粱高产,贼拉子难吃。
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水浇地8亿亩,育种,农业机械。
3。国家工业化进程使得国家富裕,有钱买饲料饲养家禽猪牛羊鱼,增加肉鱼蛋。
而生产这些饲料需要大量耕地,饲料肉蛋转化率很低,远远不如人直接吃粮食划算。
八字宪法起码不是主要贡献。
工业化进程的速度没那么快,如果对解决粮食问题有什么贡献的话,那也应该是农用机械和农药等相关产品。
包产到户的作用显示是在5年内(1979-1984)。没有资料表明农用机械和农药等相关产品在此期间的重要变化。
而且承包在人多地少的地方效果好,但人少地多、机械化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地方就起反作用了。当然这个反作用也是按当时的情况而言:穷的时候跟有了钱能个人买大农机以后是不一样的。
我想驴大师的本意并不是否认邓的经济政策,而是针对对前三十年的全面否定言论做一个澄清:)我觉得他做的很有必要,我又一次明白前面有过多少个馒头
你们继续讨论吧,我做笔记:)
三自一包是指前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刘少奇等人于1962年推出的农村经济政策,目的是解决大跃进时期发生的全国性大饥荒、恢复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存条件。 「三自」指自留地、自由市场及自负盈亏;「一包」即包产到户。
我1975年插队,我们播种时既有农家肥,也有化肥,主要是氮肥和磷肥。搞农田基本建设时自制的炸药就是化肥炒制的。那时农村日子苦不是粮食产量的问题,而是以粮为纲闹的,农民没有自由度,不能随便种经济作物,必须种粮食。
这也是老邓不愧为老邓的原因。
那么辛苦时候做好人,你把大老板放在哪里:)
一个馒头和三个馒头的问题,吃完第三个馒头吃饱了,记住了第三个馒头。
农业八字宪法所起的作用是长期的,渐进的。
土:改良土壤,增加耕地6亿亩。比如修梯田,挖河泥,栽防风林,改良盐碱地,新开垦目土地。
肥:养猪积肥,植物堆肥,草木灰,河泥湖泥,小化肥,氮肥,磷肥,钾肥等。
水:根治黄淮海河,建8.6万大型水库,100多个小型水库,引水渠320万公里,水浇地8亿亩等,修梯田也是水土保持。
种:改良种子,使其抗病虫害,耐寒耐旱耐涝,缩短生长期,杂交高产。比如晋杂5号高粱高产难吃,袁隆平杂交水稻等。
密:密植,比如保持系高粱矮化密植,粒大米白好吃。美国玉米都是矮化密植的。
保:防病虫害,防风沙,防水涝,防干旱,防冻害,及时收割等。
管:耕种收割计划,田间管理等。
工:机械化播种,撒药,施肥,灌溉,收割,运输,烘干,入库,加工等等。
这些一直在起作用,增加粮食产量,是人们向着吃饱迈进。
有些地方不适合人类居住常年吃饭销量,永远无法自给自足,习近平把他们迁移出来异地安置了1000万人。
有些穷乡僻壤也只能吃个半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没有用。
农业若大发展,必须大规模集约经营才能降低成本,科学管理。主席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70年代初各生产队就到处找关系买化肥。买不到化肥就到企事业单位包厕所(付钱或农副产品)。甚至绝望到上门挨家挨户收尿的。。
1978年化肥产量就上来了,其实73、74年就开始大批进口化肥了(尿素袋子做衣服)。这是心中先有底了,才敢搞什么联产到户,到后来分田。否则国家领导人怎么也不敢将粮食统购权从集体中放出去,否则很容易再出饥荒。先解决了粮食紧张,才能有田能搞其它副业。否则农民自己吃饭就只能种粮。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在于1979年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那也只是一次性造了些万元户。以后就没有这种效应了。后面农村发展的现实证明,小规模农业是没效率低收益的。
犹豫不决。一是农业资本化,资本下乡;二是重新搞合作化,集体化。这两条路目的都是一个,就是如何使农业生产集约化,高效化。但前一条道路会造成新的土地兼并,农民廉价失去土地的可能,后一条路则需要重新获得农民的支持和认同。都挺难办。目前农村最大的麻烦是农业劳动力后继无人,农二代几乎很少务农的,老农民退出农业劳动后,很多地可能被撂荒。我曾问过一个村支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说没啥好办法,只能把地包给种粮大户。
云桂那些梯田很难机械化,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也很难。
起来。这是我亲眼所见的。
指导思想就不是要赚钱,而是多打粮。学大寨学成了形式主义。
这是1977年又下乡在星星大队王家村小队(浙江省嘉兴桐乡)的情况。
https://txhistory.zjol.com.cn/system/2018/01/29/030671421.shtml
剩下来的钱除以总工分,得出今年一个工分多少。工分值多少钱和队里的开支规模没有太大关系。
收入是统购粮食款,加上各种副业收入。有些队三年请一次鱼塘,这一年分的钱就多。丰收年可以多卖余粮,钱多一点。都是先分好口粮再决定卖多少。有的地方产的粮食不够口粮的,就要吃返销粮,有可能工分值是负数,要倒缴口粮钱。有的年份生产队正好买了牛或者拖拉机,则当年分红就少一些。
农民都清楚,施多少化肥可以增产多少,买化肥的钱不会亏本。当时拿不出钱可以记账,到秋后从卖粮款里扣的。
表3 第9队27户历年人均实物折款和现金收入统计 单位:元
年份
人均实物折款
工分值(每10分元)
人均应分款(总收入)
人均实物折款占比
人均余款
人均亏款
人均现金收入
1974
60.00
0.592
65.70
91.32%
9.75
4.05
5.78*
1976
59.04
0.518
59.95
98.48%
6.06
5.15
1.16*
1978
72.55
0.635
73.69
98.45%
8.19
7.05
1.14
1979
81.49
0.746
89.00
91.56%
11.72
4.21
7.51
1980
45.39
0.522
50.58
89.74%
6.97
1.78
5.19
5年平均
63.40
0.611
67.42
94.04%
8.48
4.46
4.08*
资料来源:根据9队各年总决算表整理。工分值由全年生产队可分配的收入除以全年生产队的总工分而得。实物折款占比是指所分配的实物折款占应分款(劳动工分所得)的比例。应分款与实物折款的差额就是余款或亏款。*包含补助款。1975、1977两年无完整数据,不计入。
表3显示,9队的工分值差强人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当地村干部和老农回忆说,在人民公社时期,工分值超过0.6元就算不错了。统计表明,农户每人的实物折款,历年平均,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超过94%。[11]也即,农户劳动报酬的94%都用实物支付了。于是,农户所得现金微乎其微,历年平均,每人仅得4.08元而已。有的年份,甚至只有1块多钱。另外,根据会计资料的统计得知,上述27户在5个年份之中,先后有79户次有余款,56户次有亏款。余款户次、人均余款均超过亏款者,但5个年份中亏款户次超过41%,也很惊人。[12]更何况人均现金寥寥无几!
http://economy.guoxue.com/?p=9638
不言有罪网友在博客跟贴说:我老家江南鱼米之乡,好的年份,2分钱,差的年份,只有8厘。也就是说,一个成年人干一天活,只挣到8分人民币。当时一斤猪肉7毛,一个鸡蛋一毛钱。不要说吃肉吃鸡蛋了,吃米饭也是稀有的事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3924/201705/28773.html
不言有罪网友在博客跟贴说:我老家江南鱼米之乡,好的年份,2分钱,差的年份,只有8厘。也就是说,一个成年人干一天活,只挣到8分人民币。当时一斤猪肉7毛,一个鸡蛋一毛钱。不要说吃肉吃鸡蛋了,吃米饭也是稀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