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荒诞的现实
上次我的分析到此为止。结论是中国经济发展中规中矩,既没耽误,也没啥奇迹。但是读者非常不满意,因为我没有批判文革动乱,也没体现改革开发的优越性。总之是政治不正确。特别是题目用了“中国在文革期间经济增长不能算慢”,更是炸锅了。
这就是个临时拍脑袋出来示意,我也并没指望能用来证明什么。那就和实际比较一下吧。以1952年的实际工农业生产总值为基础,用上述模型产生的年增长率来预测以后每年的产值是多少,然后与实际比较一下:
说实话这个效果出来,都吓了我自己一跳。本来没什么意思的简单模型,与实际能如此吻合,倒有点意思了。难道这五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能被一个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就充分解释了吗?这两条线几乎重合,直到1988年才开始分道。但这也可能并没有分开。因为我用的是本币当年价。1988年起通货膨胀彻底失控。如果去掉通胀,这两条线在89年后依然很接近。
(在一个产品结构快速变化的时期用不变价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扭曲。六七十年代中国基本没有通货膨胀。所以用当年价更可靠。用美元则受汇率影响过大。)
为了消除大家对上图仅是比例效果的怀疑,我将计算列表贴出来。
年份
实际生产总值(亿元)
模型预测生产总值
实际增长率
模型增预测长率
1952
679
1953
824
717
21.4%
5.5%
1954
860
757
4.3%
5.6%
1955
912
800
6.0%
5.7%
1956
1,031
847
13.1%
5.8%
1957
1,071
897
3.9%
1958
1,312
952
22.5%
6.1%
1959
1,448
1,011
10.3%
6.2%
1960
1,470
1,074
1.6%
6.3%
1961
1,232
1,143
-16.2%
6.4%
1962
1,162
1,218
-5.7%
6.5%
1963
1,248
1,299
7.4%
6.6%
1964
1,387
17.8%
6.8%
1965
1,734
1,482
18.0%
6.9%
1966
1,889
1,585
8.9%
7.0%
1967
1,794
1,698
-5.0%
7.1%
1968
1,744
1,820
-2.8%
7.2%
1969
1,962
1,953
12.5%
7.3%
1970
2,280
2,098
16.2%
1971
2,457
2,256
7.8%
7.5%
1972
2,552
2,429
7.6%
1973
2,756
2,617
8.0%
7.7%
1974
2,828
2,822
2.6%
1975
3,040
3,045
7.9%
1976
2,989
3,290
-1.7%
1977
3,250
3,557
8.7%
8.1%
1978
3,679
3,849
13.2%
8.2%
1979
4,101
4,168
11.5%
8.3%
1980
4,588
4,517
11.9%
8.4%
1981
4,936
4,900
8.5%
1982
5,373
5,318
1983
6,021
5,776
12.1%
8.6%
1984
7,279
6,277
20.9%
1985
9,099
9,300
25.0%
48.2%
1986
10,376
10,396
14.0%
11.8%
1987
12,175
11,650
17.3%
1988
15,180
13,085
24.7%
12.3%
1989
17,180
14,733
12.6%
1990
18,873
16,628
9.9%
12.9%
1991
22,006
18,813
16.6%
1992
27,195
21,336
23.6%
13.4%
1993
35,673
24,257
31.2%
13.7%
1994
48,638
27,644
36.3%
1995
61,340
31,579
26.1%
14.2%
1996
71,814
36,160
17.1%
14.5%
1997
79,715
41,502
11.0%
14.8%
1998
85,196
47,743
15.0%
1999
90,564
55,045
15.3%
2000
100,280
63,603
10.7%
15.5%
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际经济发展是波动很大的,反映了每年的具体情况,能清楚分辨出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大跃进前后的高速效应,到三年自然灾害间全部抵消了。文革带来两年动荡,但下两年又补长回来了。这么多不确定性,却能一次次地回到这个模型预测数周围。仿佛这个固定增长率的模型是从实际增长中平滑出来的。最后这两道线在1988年左右分道扬镳,也是一次重大事件,就是八九学运。这其实是持续五年的通货膨胀引起的不满爆发。88年后不是经济腾飞了,而是物价起飞了。
魔幻般的现实,居然能和一个拍脑袋玩意儿合拍,极可能是偶然的,可五十年都配合得很好,却一定有非偶然因素在其中。这是个工业化进程模型,结构变化带来经济加速增长本身不能算奇迹。但别忘了我们的模型假设工业年增长速度一直是10%。能如此假设保持五十年,胆子够大的。因为没有别的国家,特别是在没有通过殖民战争抢夺原料和市场的前提下,达成这个成就。凭什么?
(二)
和南北韩
(发自我的文学城离线浏览器)
人均住房3平米,却全国深挖洞防毛强迫症里的臆想敌。
所以现在按当时工农业产值转换的GDP都是不准确的,是严重低估了的。
大家在谈GDP数据,你没必要那么激动,谈论数据需要理性,不需要感性和热血。
中印相比要比具体产品,两个国家与美元的汇率都是混乱和失真的。网上找了一个:
1952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绝大多数已经超过了1949年以前历史最高年产量。 粮食产量:1952年,中国16391.5万吨,印度6475万吨。1978年,中国30476.5万吨,印度15584万吨。 棉花产量:1952年,中国130.4万吨,印度54.2万吨。1978年,中国216.7万吨,印度125.0万吨。 粗钢产量:1952年,中国135万吨,印度160万吨。1978年,中国3178万吨,印度995万吨。 生铁产量:1952年,中国193万吨,印度189万吨。1978年,中国3479万吨,印度972万吨。 焦炭产量:1952年,中国289万吨,印度212万吨。1978年,中国4690万吨,印度1210万吨。 煤炭产量:1952年,中国6600万吨,印度3689万吨。1978年,中国6.18亿吨,印度1.05亿吨。 原油产量:1952年,中国44万吨,印度26万吨。1978年,中国10405万吨,印度1127万吨。 天然气产量:1952年,中国0.08亿立方米,印度无。1978年,中国137.3亿立方米,印度16亿立方米。 发电量:1952年,中国73亿度,印度61亿度。1978年,中国2566亿度,印度1010亿度。 水泥产量:1952年,中国286万吨,印度359万吨。1978年,中国6524万吨,印度1962万吨。 汽车产量:1955年,中国0.01万辆,印度2.3万辆。1978年,中国14.91万辆,印度9.4万辆。 载重汽车:1955年,中国0.01万辆,印度0.9万辆。1978年,中国9.61万辆,印度4.9万辆。
分析说,印度很多人一年也吃不到一回肉,没钱买,所以无需凭票,肉也够。粮食也一样。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就可以调整到表面上的供应充足。价格贵到穷人买不起,自然就供应充足了。
二. 荒诞的现实
上次我的分析到此为止。结论是中国经济发展中规中矩,既没耽误,也没啥奇迹。但是读者非常不满意,因为我没有批判文革动乱,也没体现改革开发的优越性。总之是政治不正确。特别是题目用了“中国在文革期间经济增长不能算慢”,更是炸锅了。
这就是个临时拍脑袋出来示意,我也并没指望能用来证明什么。那就和实际比较一下吧。以1952年的实际工农业生产总值为基础,用上述模型产生的年增长率来预测以后每年的产值是多少,然后与实际比较一下:
说实话这个效果出来,都吓了我自己一跳。本来没什么意思的简单模型,与实际能如此吻合,倒有点意思了。难道这五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能被一个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就充分解释了吗?这两条线几乎重合,直到1988年才开始分道。但这也可能并没有分开。因为我用的是本币当年价。1988年起通货膨胀彻底失控。如果去掉通胀,这两条线在89年后依然很接近。
(在一个产品结构快速变化的时期用不变价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扭曲。六七十年代中国基本没有通货膨胀。所以用当年价更可靠。用美元则受汇率影响过大。)
为了消除大家对上图仅是比例效果的怀疑,我将计算列表贴出来。
年份
实际生产总值(亿元)
模型预测生产总值
实际增长率
模型增预测长率
1952
679
679
1953
824
717
21.4%
5.5%
1954
860
757
4.3%
5.6%
1955
912
800
6.0%
5.7%
1956
1,031
847
13.1%
5.8%
1957
1,071
897
3.9%
6.0%
1958
1,312
952
22.5%
6.1%
1959
1,448
1,011
10.3%
6.2%
1960
1,470
1,074
1.6%
6.3%
1961
1,232
1,143
-16.2%
6.4%
1962
1,162
1,218
-5.7%
6.5%
1963
1,248
1,299
7.4%
6.6%
1964
1,470
1,387
17.8%
6.8%
1965
1,734
1,482
18.0%
6.9%
1966
1,889
1,585
8.9%
7.0%
1967
1,794
1,698
-5.0%
7.1%
1968
1,744
1,820
-2.8%
7.2%
1969
1,962
1,953
12.5%
7.3%
1970
2,280
2,098
16.2%
7.4%
1971
2,457
2,256
7.8%
7.5%
1972
2,552
2,429
3.9%
7.6%
1973
2,756
2,617
8.0%
7.7%
1974
2,828
2,822
2.6%
7.8%
1975
3,040
3,045
7.5%
7.9%
1976
2,989
3,290
-1.7%
8.0%
1977
3,250
3,557
8.7%
8.1%
1978
3,679
3,849
13.2%
8.2%
1979
4,101
4,168
11.5%
8.3%
1980
4,588
4,517
11.9%
8.4%
1981
4,936
4,900
7.6%
8.5%
1982
5,373
5,318
8.9%
8.5%
1983
6,021
5,776
12.1%
8.6%
1984
7,279
6,277
20.9%
8.7%
1985
9,099
9,300
25.0%
48.2%
1986
10,376
10,396
14.0%
11.8%
1987
12,175
11,650
17.3%
12.1%
1988
15,180
13,085
24.7%
12.3%
1989
17,180
14,733
13.2%
12.6%
1990
18,873
16,628
9.9%
12.9%
1991
22,006
18,813
16.6%
13.1%
1992
27,195
21,336
23.6%
13.4%
1993
35,673
24,257
31.2%
13.7%
1994
48,638
27,644
36.3%
14.0%
1995
61,340
31,579
26.1%
14.2%
1996
71,814
36,160
17.1%
14.5%
1997
79,715
41,502
11.0%
14.8%
1998
85,196
47,743
6.9%
15.0%
1999
90,564
55,045
6.3%
15.3%
2000
100,280
63,603
10.7%
15.5%
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际经济发展是波动很大的,反映了每年的具体情况,能清楚分辨出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大跃进前后的高速效应,到三年自然灾害间全部抵消了。文革带来两年动荡,但下两年又补长回来了。这么多不确定性,却能一次次地回到这个模型预测数周围。仿佛这个固定增长率的模型是从实际增长中平滑出来的。最后这两道线在1988年左右分道扬镳,也是一次重大事件,就是八九学运。这其实是持续五年的通货膨胀引起的不满爆发。88年后不是经济腾飞了,而是物价起飞了。
魔幻般的现实,居然能和一个拍脑袋玩意儿合拍,极可能是偶然的,可五十年都配合得很好,却一定有非偶然因素在其中。这是个工业化进程模型,结构变化带来经济加速增长本身不能算奇迹。但别忘了我们的模型假设工业年增长速度一直是10%。能如此假设保持五十年,胆子够大的。因为没有别的国家,特别是在没有通过殖民战争抢夺原料和市场的前提下,达成这个成就。凭什么?
(二)
和南北韩
(发自我的文学城离线浏览器)
人均住房3平米,却全国深挖洞防毛强迫症里的臆想敌。
所以现在按当时工农业产值转换的GDP都是不准确的,是严重低估了的。
大家在谈GDP数据,你没必要那么激动,谈论数据需要理性,不需要感性和热血。
中印相比要比具体产品,两个国家与美元的汇率都是混乱和失真的。网上找了一个:
1952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绝大多数已经超过了1949年以前历史最高年产量。
粮食产量:1952年,中国16391.5万吨,印度6475万吨。1978年,中国30476.5万吨,印度15584万吨。
棉花产量:1952年,中国130.4万吨,印度54.2万吨。1978年,中国216.7万吨,印度125.0万吨。
粗钢产量:1952年,中国135万吨,印度160万吨。1978年,中国3178万吨,印度995万吨。
生铁产量:1952年,中国193万吨,印度189万吨。1978年,中国3479万吨,印度972万吨。
焦炭产量:1952年,中国289万吨,印度212万吨。1978年,中国4690万吨,印度1210万吨。
煤炭产量:1952年,中国6600万吨,印度3689万吨。1978年,中国6.18亿吨,印度1.05亿吨。
原油产量:1952年,中国44万吨,印度26万吨。1978年,中国10405万吨,印度1127万吨。
天然气产量:1952年,中国0.08亿立方米,印度无。1978年,中国137.3亿立方米,印度16亿立方米。
发电量:1952年,中国73亿度,印度61亿度。1978年,中国2566亿度,印度1010亿度。
水泥产量:1952年,中国286万吨,印度359万吨。1978年,中国6524万吨,印度1962万吨。
汽车产量:1955年,中国0.01万辆,印度2.3万辆。1978年,中国14.91万辆,印度9.4万辆。
载重汽车:1955年,中国0.01万辆,印度0.9万辆。1978年,中国9.61万辆,印度4.9万辆。
分析说,印度很多人一年也吃不到一回肉,没钱买,所以无需凭票,肉也够。粮食也一样。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就可以调整到表面上的供应充足。价格贵到穷人买不起,自然就供应充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