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学佛】之 浅说无明

W
WXCTEATIME
楼主 (文学峸)

先说一个故事。唐朝时,佛法兴盛,有一次唐代宗和国师不空三藏讨论佛法,丞相鱼朝恩对佛法了解很多,也一同在座。谈论间,鱼丞相问国师:"佛说一切众生都原有佛性,那么无明从何而起?"
不空三藏说:"你不配问这个问题!"
鱼朝恩听了这句话之后大为不悦,可是在皇帝的面前,不敢发作,只好忍著气,满脸气愤,不空三藏缓缓的说:"无明即从此而起"。

对这个故事印象很深,一直记在心里。鱼朝恩因为国师“不尊敬”、“羞辱”自己而愠怒,用佛教用语来说就是起了嗔恨心,现在人常说“心头升起无明之火”就是类似这样的情形。

鱼朝恩因为国师的羞辱而生嗔恨,象他这样深谙佛法的人遇到别人的不尊敬尚且恼怒,那么我们大多数的平常人遭遇别人的不尊敬乃至羞辱当然更是火冒三丈了。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需要列举了。就是在虚拟的网上,一句有意或无意的冒犯的话也常常会导致一片谩骂,版面一片狼籍。

鱼朝恩问国师问题这个行为本身没错,错在他对国师“羞辱”言语的反应上。你向国师请教问题,国师“不屑”解答还侮辱你,这是国师的错而不是你的错,你为什么要生气呢?

因为他心里有个“我”,把自己太当回事了。别人欺负了这个“我”,心里就不开心,就想替“我”打抱不平。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智慧不够,所谓“无明”。倘若智慧通达,鱼朝恩就会以旁观者(第三者)的眼光去观察那个鱼朝恩与国师之间的互动,旁观者会一眼看出谁对谁错,看清之后再重回鱼朝恩本体,扪心自问:我本无错,错在国师,我为什么要生气呢?当下释然,也就不再会恼羞成怒。就是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不要因为别人的错而惩罚自己,让自己受罪。

有“无明”吗?亦有亦无。当智慧不够时就会升起无明,当智慧足够时无明自消。正如六祖慧能所言“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心经》里说的一清二楚,“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怎么消除瞬间升起的“无明”,以及如何让“无明”一尘不起呢?佛经里说以般若熏无明。般若包含“智慧”的意思,但比智慧更广阔深远,所以佛经一般只说般若,而不译成“智慧”。

具体到如何去“嗔”,就是应当修行忍辱,象佛祖说的“唾面自干”,永嘉大师说的: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
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在贪嗔痴一点点消除的过程中,你的智慧也在一点点增长,无明也在慢慢的消退。持之以恒,无明终将无影无踪。

心存善念
佛祖说的“唾面自干”是境界,就象家长告诉小孩要得5分一样,but how?
尘凡无忧
怎么办,我这些天心里也一直升着一股无明之火。。。。
尘凡无忧
为与己无关的事嗔怒,算有明还是无明,有智还是无智?
心存善念
无忧有菩萨心肠,何苦怪自己呢?
W
WXCTEATIME
学习啊,温故知新;)
W
WXCTEATIME
该怒则怒非是无明,应怒不怒则是愚暗。凡事不能一刀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尘凡无忧
唉,这件事,是个人都能气死。。。对整件事了解越多越气,到恨自己无能。。。。:(
W
WXCTEATIME
这是金刚怒目;)不是无明,
W
WXCTEATIME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三毒去,般若现。
a
applebee3
这个晚点读啊,先问候一下茶兄。
W
WXCTEATIME
苹果早安:)
糯米粥
你的这个“无明”的故事很精彩,也留在我的心间了
W
WXCTEATIME
谢糯米。有我生无明,且用般若照。无我无无明,无智亦无得。
成功的熊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夫认定万事万物都是真实的,这个就是无明。
c
cxyz
有我生无明 无我灭无明,有我无我是根本。
W
WXCTEATIME
说的简洁,谢谢。
成功的熊
如果深信因果,就知道这是过去世的恶业现前;如果真发菩提心,正好代众生受一切苦;如果证悟空性,如梦如幻中
W
WXCTEATIME
深以为然:)
鲁冰花
读完此贴,觉得智慧在滋儿滋儿地长啊。。到了“从他谤。任他非”“唾面自干”就很高的境界了吧?很难。
W
WXCTEATIME
慢慢修。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可能成功的P
有执念,就难无无明。
W
WXCTEATIME
所以佛教主张福慧双修。
浮云驰
无明从我而来,无我却又做不到
W
WXCTEATIME
用智慧观照可行:)
糯米粥
你给我的留言非要说“般若”,半文盲这次去问google了,原来也是智慧

W
WXCTEATIME
说明什么呢?

我帖子有对般若的简单解释:)

糯米粥
说明我在故意跟你搭讪呀

我看帖有时候太快了,那会儿真没看到“般若”的解释,又没好意思暴露自己的无知。

以后接着不懂就问

W
WXCTEATIME
:)
n
nearby
W
WXCTEATIME
:)
忒忒绿
茶兄的佛故事有意思!我不懂佛:)觉得佛说佛,就如是东北人冬天坐炕上聊天嗑瓜子儿,打发时光:)佛需要消磨时光,所以说佛;)

茶兄要打我了,快跑

W
WXCTEATIME
绿兄说是东北人唠嗑,也不算错。佛学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是解决精神上的空虚和不安。

纯粹讲佛学佛经可能会显得枯燥乏味,加上一些故事会增添一点趣味。

谢绿兄读帖跟评:)

小乐即安
赞!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