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anujan, was self-taught and with a singular working style. He had no notion of logic and didn't even know what constitutes a mathematical"proof". Consequently he would fail many elementary problems.
Grothendieck, was well trained and worked in a highly abstract style. Once he was giving a talk about prime numbers 貭數. Baffled by his wildly generalized and abstract arguments, the audience asked : would you provide with an instance of a prime number and proceed with it? G answered: 51 (which in fact can be decomposed into 17x 3). Certainly this didn't mean G could not do some elementary problems, but for sure he could be quite clumsy when handle them.
在和网友辩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还挺有意思的小陷阱,觉得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该网友的论证如下:
“中国人的逻辑没有如西方一样成为系统方法,可能是中国人的逻辑太弱,也可能是中国人的逻辑不弱,只是中国不喜欢这种分析方法。
要证明一定是中国人的逻辑太弱,就至少要排除另一种可能。
这么简单的逻辑,能混到海外的、仰慕西方的、推崇逻辑的网友,会不懂吗?
必懂吧?
必懂而不用,非要违背这么简单的逻辑,直接跳到结论说中国人的逻辑有缺陷。如果不是逻辑问题,那么就是智力问题或者动机问题了。
智力问题俺不敢怀疑,要分析原因,就只能试着归为动机了。
俺也不乐意直接拿污秽的政治跟网友的行为相联系。但这么违背简单的逻辑,粗暴地断言中国人的逻辑有缺陷,俺就不得不怀疑有政治动机了。
当然,如果有其他可能原因,欢迎您提出来。如果您能论证别的原因存在,俺愿意收回相关判断并且道歉。”
我在这里先再简单总结一下论证的部分,有两条路A和B能通到出口,现在人已在出口,那么为了证明人是从A走到出口的,我们只能排除人不是从B走的。
乍一看,是不是很符合逻辑?是的,前提是,我们没有其他办法证明人是从A走到出口的。也就是说,排除人不是从B走的,是证明从A走的方法之一,但这不是唯一的方法。如果有人看到人是从A走的,或者在A路上有B路上没有的气味,泥土等等,我们可以直按证明A,而不需要排除B。
这其实是一个非形式Fallacy,叫作假两难:要不就是黑,要不就是白,但没有论证黑白是仅有的两种选择。这位网友也是这么给我们安排的:要不然我们证明不了A,要证明则必须排除B。
于是,我回了下面一段话:
如果有人说我数学弱,我说我不弱。结果别人出了几道基础数学题我作错了,然而人家说,看吧,说了你数学不好。我说不,我作错有两种可能,一. 可能是我数学弱,二. 可能我数学不弱,只是我不喜欢这种分析方法。你要证明我数学弱,必须排除第二种可能,就是我数学不弱,我只是不喜欢。什么,你不排除第二种可能,只是因为我作不出基础数学题,你就说我数学弱?我不能将你的结论归结为智力原因,只能问你居心何在了。
我觉得我已经点的很清楚啦,就是除了排除B,还有直接证明A这条路:我作不出基础数学题,可以推出我数学弱。
那么该网友认可他前面说的,大家“必懂”的假两难困境,其实是不存在的了吗?
当然没有!他转头开始论证“作不出基础数学题”推不出“我数学弱”这个命题。
我非常感谢他对我的鼓励,因为他为了不让我对自己的数学失去信心,作出了很有趣的一系列论证,包括但不限于,为了推出我的命题,我需要首先定义什么是数学,再定义什么是弱,再论证一次考试就能代表数学能力这种说法是不是合理(虽然我说得是作不出基础数学题)……。
总结一下,不管“作不出基础数学题”推不推得出“我数学弱”这个命题。但毋庸置疑,不用排除B就能证明A的方法是存在的。如果要否认其它方法不存在,就要劳动对方来证明没有直接证实A存在的任何可能性。
最后,那么“作不出基础数学题”推不推得出“我数学弱”这个命题呢?请大家且听下回分解。
典型的”中国式逻辑“分成以下三类:
第一, 问态度,不问事实
第二, 问动机,不问是非
第三, 问亲疏,不问道理;
Both are mathematicians of the highest rank.
Ramanujan, was self-taught and with a singular working style. He had no notion of logic and didn't even know what constitutes a mathematical"proof". Consequently he would fail many elementary problems.
Grothendieck, was well trained and worked in a highly abstract style. Once he was giving a talk about prime numbers 貭數. Baffled by his wildly generalized and abstract arguments, the audience asked : would you provide with an instance of a prime number and proceed with it? G answered: 51 (which in fact can be decomposed into 17x 3). Certainly this didn't mean G could not do some elementary problems, but for sure he could be quite clumsy when handle them.
对小鼠来说,奶酪与电击感受不同。
如果走A门得奶酪,B门遭电击,小鼠经历几次后,只走A门不走B门,说明小鼠的意识已经发现了规律,发现A与B不同。这是小鼠在判断中“具有逻辑”。如果依然随机走这两个门,那么小鼠的意识中没有发现规律。这是小鼠在判断中“缺乏逻辑”。
如果走A门得奶酪,B门得果汁,小鼠经历几次后,饿了走A渴了走B,说明小鼠的意识已经发现了规律,发现A与B不同。这是小鼠在判断中“具有逻辑”。如果依然随机,那么小鼠的意识中没有发现规律。这是小鼠在判断中“缺乏逻辑”。
现在看一个茶坛现象:
A门(词)叫“差异”,B门(词)叫“缺陷”。母语为汉语的人都知道正确区分这两个词的不同。
面对一种现象差异,逻辑机制正常人的选择,比如科学家,或者小学生,就会选择以A指称不同。这说明他们知道A与B的不同,且做出正常选择。他们既不缺乏逻辑,也不缺乏语文知识。如实描述,让他们觉得舒服。
如果有人随机使用A或者B,这意味着他们不知道这两个词的不同。这说明,要么他们缺乏逻辑,要么缺乏语文知识。他们选什么都同样舒服或者同样不舒服。
如果有人每次都绕过A,专门使用B这个词,这也能说他们知道这两个词的不同。知道不同,却故意选择一个不准确的词,尤其是在特定情境下(比如描述中国),这又是什么逻辑呢?
这依然是小鼠吃奶酪的逻辑--------建立“中国的缺陷”这种印象他会感到更舒服。
为什么会这样呢?
呵呵呵。
形式逻辑论者的逻辑匮乏症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736097.html
你的数学例子,退一百步,说你自己判断自己,不能算准确,但你愿意接受就接受。
你拿它来类比某网友的“中国人的逻辑有缺陷”还是不合适。
其中的范畴差异你明白吗?
要换人。
并向真正的逻辑致敬
最常做的,不是唯一做的,明白不?
俺不评估您的理解力,但对您的这类行为表示厌倦,纯感性的,可以不?
您歪曲俺的意思追问,俺表示没有兴趣。您就来这个,
呵呵。真有开三式逻辑啊。
了,对您的“严谨”表示无比敬佩。
您玩儿好。俺告退。
die Chine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