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与中国人治的思想文化和轮回宿命。。

小二哥李白
楼主 (文学峸)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文字是思想的载体。

中国古代乃至近代五四运动之前的正式文字还是文言文,然而文言文并非客观的文字,而是带有依赖主观诠释的特性。在文言文基础上形成的所有思想,都带有强烈的依赖主观和权威诠释的特性。

例如《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开宗明义地摆出需要权威解释主观观点,通过“玄之又玄”的客观现象不易知的推论,得出“大道无形,大象希声”的客观规律不可知论这个违背科学的结论。不认识客观之形,客观规律当然不可知。基于客观现象有形和客观规律可测的西方哲学,用望远镜观测到了的宇宙加速膨胀,用喇叭天线听见了的宇宙背景辐射,证明了,大道有形,大象留声。

相反地,客观的语言具有自动纠错的特性,例如儒家文言文文献所推崇的“仁义道德”的秩序,为了彰显仁的理念,扭曲了 -- 道--客观规律,德--价值体系,仁--价值取向,义--行为规范 -- 这个应该为“道德仁义”的客观关系,把客观规律放在了价值取向之下。然而这个扭曲的秩序却被非文言文的口语贬义化,萃取出意思相反的思想,并且存在于非主流的中文口语的思想文化当中。每当在人为政治薄弱的时候,这个与文言文意思相反的口语思想就会成为造反行为的思想基础。

因为文言文思想的主流化,使得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具有权威主义的特性。这个脱离实际的权威性与实际情况的客观性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已经在中国历史的“乱-治-乱”的历史规律得到验证,和广泛接受的“中国人治政治轮回论”得到验证。中国权威政治高层的政治哀叹,“吾民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正是政治高层对这个现象的宿命性的哀叹。

中国政治要走出这个轮回,需要结构性地重塑国人的客观观念。

第一步就是要扬弃文言文。这一点在五四运动之后已经做到了。感谢胡适,赵元任,他们完成了历史赋予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还任重道远,因为中国人使用文言文几千年形成的思维习惯,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经受过客观言论概念的基本训练,还没有真正重视言论的客观性。

中国知识分子依赖权威的思想有三种形式,一个是依赖自我权威,即说话不说尽,保留自我解释权,是为圆滑。另一个是依赖过去说不清的古典权威,而自己又没有新的观点,是为迂腐。第三个是依赖政治权威,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软弱和失去脊梁的真正原因。

作为现代的中国的知识分子,要深刻认识到文言文基因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要深刻认识“原罪”,并且广泛地普及和推广客观概念,和具有客观概念的思想,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这个思想习惯。

有了客观的概念,客观的个人人权才会被尊重,客观的制度才能够被理解,被接受,并付诸实现,中国政治才能够走出人治轮回的宿命。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西方文艺复兴的三个里程碑 文言文与中国人治的思想文化和轮回宿命。。 一些有关甲骨文的思考的火花 历史是很有耐心的,特别是中国人的历史。 康奈尔大学毕业典礼的最后一门功课
盈盈一笑间
文字飞扬
为人父
我猜文言文的出现是是与当时没有纸张,书写载体昂贵有关。后来文言文就变成了一种书面语言。

不知道古文没有标点,当时的人是怎么断句的。

 

方外居士
文言文的出现在当时的条件下解决了书面语的问题。从一开始就不是口语。
v
viBravo5
在西风东渐以前,中国人就没有客观主观的概念。在中药谱或食谱中常见到“少许”就是例证

客观主观这二个词还是从日语中引进的,客观主观概念当然源自西方。

有言
赞一家之言!但觉得论点很单薄,古代在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分子不乏独立人格的。用西方的来套很勉强。-:)
小二哥李白
文言文有彼有此,有吾有之,主观客观都有,只是文献一到重点就模糊其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屑把道理讲明白。。
小二哥李白
或许有,凤毛麟角,大多数都是以倔强的脾气立论,而不是像欧几里德那样以客观之理立论。。
小二哥李白
竹木简足够写口语了,不是材料问题,是文人不屑,是等级思想问题。。
小二哥李白
竹木可以当柴烧,不是材料昂贵的问题。。
有言
代代都有,而且多数是有自己的思想,当然倔强脾气可能少不了。-:)
小二哥李白
代代都有,你举几个例子?我想考查一下他们思想中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内容,做个比例。
s
stonebench
要不二哥先比例一下这个?

二哥考察了几个朝代,哪些人,多少篇著作,什么类别,什么题材,从哪里看出是以倔强的脾气立论,怎么确定的大多数。。。

小二哥李白
石凳兄就是第一个。。

你说的天理,是客观的天理还是主观的天理?显然不是客观的天理,因为客观的天理是宇宙学,日月星辰,万有引力,太阳系,银河系,宇宙背景辐射,大爆炸,起源,时间的起点,这些客观的概念都不是你的天理的内容。

你的天理是关于人的天理。其实就是人伦。人的天理,即人伦,最基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就是事物的外沿,人伦即人与人的关系。

孔子说,推己及人,推己什么?就是推己的欲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自己的话,为什么不说清楚欲望?因为欲望太客观了,孔子不屑把客观到事情讲明白,导致石凳不能够把这个基本概念搞清楚,却盲目批判西方基于客观欲望的人伦。

 

有言
汗。俺去店小二里去闷座一会儿喝杯茶。-:)
紅塵
文言文多是半吊子话, 看不懂作者中心观点是什么,读起来很累
s
stonebench
二哥的思路很清楚。就是

主观性太强。

天理就是天的理,哪有主观性客观性?

宇宙运行,管你有没有经典力学,量子理论?管你知道不知道?

主观客观都是人观。

人能不能超出人观?

当然可以,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古今中外,不断有人超出。

但人可以人之所是而超出,不能以人之所想而超出。

中外圣贤言说,不过是火星。遇到合适的材料就燃烧发光。遇不到,就只是火星,火种。

不是给陷在人观中不肯反省之人之是的人准备的。

 

 

小二哥李白
基于客观的思维都会很清晰。我不是欧几里德,但是我思维跟他的一样清晰,我也不是孔子朱子,但是我的理比他们的更加合乎逻辑。。
小二哥李白
文言文是主观性的语言 出了主观的范畴,一到客观的领域,文言文就不说了,所以给人半吊子的感觉。
小二哥李白
楼上我帮你搬出了孔子朱子和石凳。。
s
stonebench
当然当然。逻辑中的逻辑比逻辑外的逻辑更合逻辑如果逻辑泛指思维规律的话

但逻辑只在逻辑范围内有价值。

而人的存在不只在逻辑范围内。

v
viBravo5
打个比方,文言文相当于整数集,白话文相当于有理数集,英文相当于实数集
小二哥李白
你读古文感觉半吊子,是因为你的思想载体是现代文。现代文有客观的概念,自带批判性,要求逻辑自洽,这是古文没有的特性。
方外居士
这个比方很好有创意。从人脑的承受力来讲,人至多能装下有理数。实数则高了一个维度,不适合人类的自然思维习惯。
邵丰慧
竹简重呀,不方便携带,如果口语化,一封密信几十斤,运输成本当然是极高的。
白云蓝天
文言文就是最初的口语,经过文人稍许的润饰。比如《尚书》用的语言就是作者时代的口语,连韩愈也只能读懂百分之七十。
白云蓝天
文言文就是最初的口语。后来口语通俗化发展要快很多,所以自战国以后口语与书面语言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