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南昭国叛乱,据说原因之一是唐朝减少了入贡使节的名额。
无论这是不是叛乱的主因,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唐政府要缩减开支。
缩减开支跟减少使节名额有什么关系?关系是以往入贡使节都得到唐政府的大量赏赐,现在唐朝无力承担了。
这就是中国人的虚伪:特别好面子,好到牺牲里子的地步。小国来贡,拿回去的比拿来的还要多。
这有什么可说的?
对比一下西方强国对弱国的态度就有意义了。
与中国对弱小政权的态度相反,西方强国对弱国的态度是拿来的一定要比送去的多。
西方人不虚伪。坦诚到没有面子可牺牲的地步。
为啥?
因为中国人分得开心与物,理与利。而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总是把心置于物上,理置于利上。
到了力不从心的时候还要如此,就表现为虚伪了。
但明知虚伪也要做样子,这就是理在中国人心中的作用。
这也是理解中国政治与历史的重要线索。
站在利的角度,这是虚伪。
站在文化的角度,这是更高的文明意识。
普通人之间这种意识看不出什么特别,还让人厌恶。
但放到国与国之间,则意义非常重大。
简单地说,就是它让人类文明显得更象人类文明。
原因是这个文明效率比较低,技术创新能力受限制,商业也受限制,权力的制衡也不能随文明而进步。这最后一点可能是最关键。每一次政权更替都是破坏性很强,因为缺乏创新又不得不周而复始地循环。
正是左右逢源也
而且限制不住
俺这心操的
“但明知也要做虚伪样子,这就是理在中国人心中的作用。“理并不教中国人虚伪。明知也要做虚伪样子,挖深了说,不定是一种自卑。
没有这种理大于欲的思想架构,自卑会通过别的方式体现。
自卑以这种方式体现,说明这种架构存在于思想中。
哈哈,循环论证,哪说理去
上钩来
这个根挖得深
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复国,可以说是有原因的。
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蚕食与对加沙人的压迫也可以说有以色列的考虑。
问题是,依同样的逻辑,巴勒斯坦人反对并且反抗以色列的扩张也是有原因的。
两方不能和平相处,为什么?
斗争针对平民,为什么?
自我正义的互殴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会停下来?
一深挖,就想到西方的斗争哲学与斗争历史上。
劝以色列退让?如果阿拉伯国家有一天联合起来要灭以色列,那以色列还是大一点儿好。
纵容以色列?如果激起阿拉伯世界的怒火,群起而攻之,那还是让以色列克制一点儿好。
问题是,谁也不知道哪种态度会导致什么结果。
这就是俺认为的:无尽的欲望是斗争的根源。
以欲望为驱动,和平是不会实现的。
但美国给不出更好的方案。
这就是俺说的思维问题,文化问题。
谢谢石教授!
中华这一次深入中东,已有凝聚阿拉伯的势态;以色列尊畏强者,也非常在意中华。觉得两种文明和思维找到了很好的检验交汇场所,比任何其他地区要好的多了。-:)
牧民爱财物,商人爱信誉。
(发自我的文学城离线浏览器)
所以才在更深层表现了自卑。
我曾让绿绿听一首歌,你有没让他看一本书?
俺读过绿绿的诗,难道不算
唐末南昭国叛乱,据说原因之一是唐朝减少了入贡使节的名额。
无论这是不是叛乱的主因,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唐政府要缩减开支。
缩减开支跟减少使节名额有什么关系?关系是以往入贡使节都得到唐政府的大量赏赐,现在唐朝无力承担了。
这就是中国人的虚伪:特别好面子,好到牺牲里子的地步。小国来贡,拿回去的比拿来的还要多。
这有什么可说的?
对比一下西方强国对弱国的态度就有意义了。
与中国对弱小政权的态度相反,西方强国对弱国的态度是拿来的一定要比送去的多。
西方人不虚伪。坦诚到没有面子可牺牲的地步。
为啥?
因为中国人分得开心与物,理与利。而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总是把心置于物上,理置于利上。
到了力不从心的时候还要如此,就表现为虚伪了。
但明知虚伪也要做样子,这就是理在中国人心中的作用。
这也是理解中国政治与历史的重要线索。
站在利的角度,这是虚伪。
站在文化的角度,这是更高的文明意识。
普通人之间这种意识看不出什么特别,还让人厌恶。
但放到国与国之间,则意义非常重大。
简单地说,就是它让人类文明显得更象人类文明。
原因是这个文明效率比较低,技术创新能力受限制,商业也受限制,权力的制衡也不能随文明而进步。这最后一点可能是最关键。每一次政权更替都是破坏性很强,因为缺乏创新又不得不周而复始地循环。
正是左右逢源也
而且限制不住
俺这心操的
“但明知也要做虚伪样子,这就是理在中国人心中的作用。“理并不教中国人虚伪。明知也要做虚伪样子,挖深了说,不定是一种自卑。
没有这种理大于欲的思想架构,自卑会通过别的方式体现。
自卑以这种方式体现,说明这种架构存在于思想中。
哈哈,循环论证,哪说理去
上钩来
这个根挖得深
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复国,可以说是有原因的。
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蚕食与对加沙人的压迫也可以说有以色列的考虑。
问题是,依同样的逻辑,巴勒斯坦人反对并且反抗以色列的扩张也是有原因的。
两方不能和平相处,为什么?
斗争针对平民,为什么?
自我正义的互殴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会停下来?
一深挖,就想到西方的斗争哲学与斗争历史上。
劝以色列退让?如果阿拉伯国家有一天联合起来要灭以色列,那以色列还是大一点儿好。
纵容以色列?如果激起阿拉伯世界的怒火,群起而攻之,那还是让以色列克制一点儿好。
问题是,谁也不知道哪种态度会导致什么结果。
这就是俺认为的:无尽的欲望是斗争的根源。
以欲望为驱动,和平是不会实现的。
但美国给不出更好的方案。
这就是俺说的思维问题,文化问题。
谢谢石教授!
中华这一次深入中东,已有凝聚阿拉伯的势态;以色列尊畏强者,也非常在意中华。觉得两种文明和思维找到了很好的检验交汇场所,比任何其他地区要好的多了。-:)
牧民爱财物,商人爱信誉。
(发自我的文学城离线浏览器)
所以才在更深层表现了自卑。
我曾让绿绿听一首歌,你有没让他看一本书?
俺读过绿绿的诗,难道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