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着胡着,就洋了

s
snowandlotus
楼主 (文学峸)

 

以和为贵、温良恭俭的中国人在历史上对待外部的事务也有比较自大、傲慢的一面,也难怪,雄踞世界的巅峰三千年,《山海经》就已经以自我为中心,之后更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地叫着,胡来胡去的早就习以为常,直到十九世纪中期被洋枪洋炮打趴在了地上,开始仰视外国的一切。由此,那些跟胡有关的称呼,胡着胡着就变成洋了。

 

小时候管连衣裙叫洋衫子,西红柿叫洋柿子,土豆叫洋芋,洋东西可真不少。胡萝卜显见是很早就传入中土了,不然也会称为洋萝卜。不过在新疆,胡萝卜这个称呼很少有人用,作为为数不多的宝贝蔬菜之一,又有偏红、偏黄两种颜色,新疆人通常就叫做红萝卜或黄萝卜,讲究一点的做抓饭时两种都放,色泽更诱人。洋葱这一沾满洋气的词在新疆也听不到,人们按其特征给它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皮芽子。

 

胡笳早早就记载入汉文的文献中,不过并未在汉地流传开来,在胡地也几近失传,幸亏由阿尔泰山一带的图瓦人保存下来。但是波斯、西域的艾捷克胡琴成功地传到中原,变成了家喻户晓的二胡;唢呐则扯着大嗓门震耳欲聋一声响,把中原人震得找不着北,想不出该叫它什么好,干脆直接音译吧。琵琶就更不用说,骑在马上弹的粗放型乐器被温婉的江南女子演绎得想不起它的前世。中土的乐器也没闲着,木质的鼍鼓到了西域变成铁质的纳格拉鼓,在大漠边可着劲儿地展现着威力;女娲发明的笙也传到龟兹的乐舞中,在繁复的七音中继续流转。起源于希腊、元朝时名叫“兴隆笙”的管风琴曾从欧洲传到西域、直至元大都,可惜后来在西域和中原都失传了,成为文字记载中的古代乐器。丝绸之路上这样的来来往往,是该称为胡化、洋化,还是汉化?互通有无,乃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于是有融合,于是有进步。人类学家、艺术史家尽管仔细研究其中的来龙去脉,其他人嘛,好听就行、好用就行,何必有分别心,毕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国内现在流行一种玎珰玉镯,几个纤细的晶莹玉镯为一套,跟飘飘仙袂的薄丝汉服搭配,走起路来环佩玎珰,甚是悦耳,也很古风。说起来玉饰不止汉人喜欢,胡人,或者按姚先生的说法,古代的洋人,也喜欢。在丝绸之前,那条路可以称为玉石之路,新疆出土的文物中,玉器绝对不可缺席。早先生活在西域的多是印欧人种,也有古羌人。罗布泊小河墓地的女子们用羊毛线串起颗颗玉珠打盼自己,死后带进棺材,爱美到了骨子里。有趣的是,这个夏商时期仍处于母系社会的族群都长着蓝眼晴、高鼻粱,确实称得上是古代的洋人,但其实这是个混血的族群,年代越早混有的东亚血统越多,从下葬方式及陪葬品来看,东亚血统含量越高地位就越高。不过年代近一些的则是白种人血统变多了。这是什么化呢?几千年后,到了近代,西域大地上的白种人只剩下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这又是什么化?

 

“洋”本意是大海,给“洋”字赋予外国的、外来的意思始于明朝郑和航海时期,最早只是按地理方位而言。大航海拓展了久居内陆的国人的视野,开始把生活在东边的洋、西边的洋、南边的洋一带的人对应地称为东洋人、南洋人、西洋人,外贸而来的货物也就成了洋货,代表货源的方位,当然也暗示着新奇,就如同现在人们在World Market一类的店里买到没见过的进口物件,觉得少见、稀罕而已,尽管喜欢,并不崇。真正崇洋的心理当然是始于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以后。那么之后的“洋”,包含些什么呢?似乎从人到物、从精神到物质、从科技到文化、从饮食到歌舞,包罗万象,代表着现代化,暗示着高级、高等、高贵。

 

海洋蓝是醉人的颜色,洋气,自然赏心悦目。土气又何尝不可以?一双红红绿绿的绣花鞋拿近了仔细看,花瓣上的根根丝线、叶子上的条条脉络,细节之处见真章,屋里还有熏香,精致、讲究得明明是小资情调的鼻祖。大地色系的服饰接近土色,风衣、大衣配上丝巾也可以优雅得不要不要的。土块砖土得掉渣吧,可你看那吐鲁番的苏公塔,蓝天下耸立着二百余年的庄重、典雅,够洋气!

 

中土的丝绸,传到西域的时候就跟前些年的苹果手机一样拉风,至高无上地垄断着市场。在丝绸之路上,不确定是东方某大囯还是沿途的某小国,一开始也设有贸易壁垒、技术封锁,当时的蚕卵抽丝与丝织技术曾是一项技术机密。但一位远嫁的公主把蚕卵藏在头上的花冠里,偷偷地带到了丝路重镇和田,于是和田的艾德莱斯绸成了西域的正统,千年来赫赫有名,而那位公主则深受当地人民爱戴,把她画进了多处的壁画里。

 

 

 

西洋文明的祖师爷希腊、罗马帝国当年视奢侈的丝绸为洋物,不遗余力地去模仿打造自己的丝绸产业链,让其本土化,好在整个产业链中抢到一部分市场份额。这操作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

 

同高端的丝绸相比,月饼的传播就低调多了。不怎么为世人所知的和田老月饼,外形跟中土的月饼无差,有广式的、苏式的,清真版,足料的核桃填满了月饼馅,混着当地传承了千年的大马士革玫瑰做成的玫瑰糖,那叫一个香!不知哪朝哪代的汉人留下的工艺,却由维吾尔老乡手工制作,代代相传。而新疆的汉人呢,拿起签子就能串羊肉串。是好东西就自发地去学,文化、习俗的融合就这样喜闻乐见地在民间互通有无。

 

就让“洋”这个词继续代表先进、现代化好了,欧洲的人文、美国的科技的确是人类文明的骄傲,而“汉”可以继续代表以和为贵的融和,这融和是双向的,是双方自愿趋同、互相包容,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跟历史上所有文明冲突比起来都足够仁义。这才是“汉”化的功力,并且“汉”也终将达到“洋”的水准。能眼见的是中华文明的影响正随着经济体量的增长而扩大,随着对贫困国家的扶持、对弱势一方的悲悯嬴得世界的尊重。老挝国家副主席在说到老挝人民对铁路的盼望、中老铁路终于通车时百感交集,白发苍苍的老人哽咽了,令人为之动容。

 

偏偏“胡”又有另外的意思,常常组词为胡乱、胡搞、胡整,也就是石凳的论述中所取的谐音多义。中国这百余年来的历史,什么洋务运动、德先生赛先生的,以及文革与改革开放,都曾经漫无章法地四面碰壁,甚至从民国政府就开始汉字的简化与拼音化,到新中国继续推广,从国家到民间都失去本我。小提琴曾叫梵阿玲,虽然词不达意,听着还算有韵味,毕竟之前没这个洋物件,而当今还有人把樱桃叫车厘子,喂,这不是洋化,是胡乱化,简称胡化。

 

一个民族在自强不息的过程中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胡乱学、胡乱化,弯路是必经之路,所谓螺旋式上升不就是一个迂回的上升过程?但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走,胡着胡着,就能洋了。到那时,经历过自大、自卑、自恨的国人就该成熟了,可以真正地平视世界,淡定地面对先进于自己、落后于自己的不同文明,不再妄自菲、妄自薄。

 

2023年10月18日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寂哉寥哉唱山歌 悟空,情义难断 细说出嫁和跳槽 戏说婆家与娘家 一物降一物
s
snowandlotus
接着石凳、姚先生的话题:)“民国政府就开始汉字的简化与拼音化”——一段时间前跟大圣学习得知的,在此感谢。
有言
赞!请问雪莲君:新疆是不是已有人工海,出产海鲜如三文鱼?-:)
盈盈一笑间
写得有趣!说文解字“洋“和“胡”!久不见,问好雪莲~
s
snowandlotus
有的有的!也不准确:)有人说新疆是淡水,是虹鳟鱼,但新疆确实有盐度等同海水养的像三文鱼的鱼,不知到底该不该叫三文鱼:)

本计划去一个鱼塘参观的,可以人算不如天算,没去成:(

s
snowandlotus
盈盈好,上次你的如梦令写得很灵动!“洋“和“胡”原是石凳的调皮贴,把姚先生给弄晕了,我帮他做些注解,再加些私货:)
有言
谢谢雪莲君!太好了。胡尔海悦,气候变化,新疆胜江南。-:)
为人父
洋洋洒洒一篇宏论,博古通今,言之有料,从胡到洋见证了中国由自信到自卑的历程。
s
snowandlotus
有言大侠有趣,胡尔海悦,胜江南不可能,没那么多水,盼着江南人多多移民,把新疆建设得像江南:)
s
snowandlotus
谢为兄。这一跤摔得不轻呀,一个半世纪都缓不过来。。。
有言
嗯,好的好的。新疆有江南难以企及的美。-:)
中间小谢
有些人還是很淡定的,在社會與國家的風暴中可謂中流砥柱,事後方見其正。最近讀了李小龍傳和部分楊振寧的

他們都是這樣的人物。楊的傳統修養和信心都不淺。

我们廣東人還管叫"車厘子"。

 

s
snowandlotus
车厘子是这么来的呀,提子也是广东话!嗯,中流砥柱的人总会有,不但少,还坎坷。我前些天读了本非虚构小说《可可托海往事》,

新疆作协董立勃写的,泪奔了,几个晚上没睡成

O
OMGWXC
车厘子应该是 Cherry 的音译
盈盈一笑间
对,应该是这样的
s
snowandlotus
对,是英语。我的意思是可能广东人以前不知道已经有樱桃这个词了,所以叫车厘子,他们嗓门大,以至于其它地方的人也跟着叫:)
盈盈一笑间
可能是车厘子洋味更足吧,哈哈
s
snowandlotus
胡味,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