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先生认为现代汉语受到西方影响。
俺同意。
观先生引列文森的观点,认为西方改变了汉语,促成了汉语变革。
俺不太同意。俺认为西方对汉语的影响主要限于词汇,而不是语法结构。俺请观先生提供汉语因西方影响而产生的结构性变化。
观先生举“多个动词共管一个宾语”的现象在现代白话中的大量出现为例,认为这是西方的影响。
俺不同意。
俺认为产生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中国社会现代化,产生大量的更加复杂的表达需求。
二是文言退位,白话登堂,原来的严肃复杂的表达方式需要有新的替代。
这两者才是白话结构复杂化的主因。
也就是说,没有西方的影响,而只有上面这两个因素,普通话依然会朝今天的方向发展。
一个反证,就是观先生自己提到的,共管现象并不是古代白话中没有,只是不普遍。既然有,就不是西方的影响。从有到多,可以说是西方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形式所迫。要证明是西方的影响,必须排除形式所迫。但是遗憾,俺看不到排除形式所迫的可能性。毕竟,现代化产生的复杂表达要求就摆在那里,西方的影响则没有同样的迫切。
另一个反证,也是观先生自己提到的。他举的共管例子,是《宪法》。这正好可以证明,白话要表达严肃的内容,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你不能通篇市井语言来表述法律条文。而共管现象可以说是适应了公文严肃、严密的需求。
事实上,白话的口语与书面语本来就存在巨大差异。
共管现象多与少的差异,是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还是汉语与西方语言的差异?
俺看还是口语与局面语的差异的可能更大。如上所说,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分要求实实在在,而为西方而西方的要求则不那么强烈。同样地,要证明共管是西方的影响而汉语自发要求,需要排除严肃文体的要求。而实际上,这不可能。因为严肃文体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与市井语言不同。
综上,俺认为西方对汉语的影响存在,但限于词汇,不是结构性的。
八十年代以来,学界有崇洋之风,写出的东西诘屈聱牙不伦不类,倒可以视为西方的影响。但他们毕竟是少数,不能代表汉语。
俺以为法律条文与正式书面语中的大量出现不足以说明是西化的结果。
* 英语强调表述的客观性,被动态很常见。而被动句在传统汉语里很少用。
欧化汉语:信件要被检查。
传统汉语:信件要检查。
* 主语由人转为事
欧化汉语:他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
传统汉语:他因收入减少而改变了生活方式。
* 复数
欧化汉语:各国元首们齐聚一堂。
传统汉语:各国元首齐聚一堂。
*“As”和不定冠词 a/an
欧化汉语:作为一名教师,他很成功,但是作为一名父亲,他很失败。
传统汉语:他做教师很成功,做父亲却很失败。
* 大量使用“的”和“地”
欧化汉语: 白色的兔 轻轻地穿过 浅浅的草
传统汉语:白兔轻过浅草
* 动词的名词化
欧化汉语: 对你的提案我们将会有一个决定。
传统汉语:我们将会决定你的提案。
* 介词的使用
欧化汉语:在公共场合不要喧哗。
传统汉语:公共场合不要喧哗。
* “性”将形容词转为名词。
欧化汉语:他证明了这一报告的客观性和正确性。
传统汉语:他证明了这一报告是客观和正确的。
* 连词
欧化汉语:他看上去有些忧愁和不安。
传统汉语:他看上去忧愁不安。
上面的只是一部分例子。
标点的影响,是的。
句式结构的影响,证据不足。最常提及的是被字句的使用,但这是习惯变化,不是句式变化。被字句不是新产生的。介词或者们的滥用也是使用习惯变化,不是汉语结构变化。
逻辑影响,没看到证据。说汉语者的什么逻辑变了?
另一个层面,西化的定义标准。
被影响了多少算西化?发生在多大范围内算西化?
例子存在,且有代表性。但对西化没有准确定义之前,例子没有给一种语言整体定性的价值。
比如你想证明咳嗽是新冠影响,于是选了一百个新冠病人,他们都咳嗽,于是得出结论,得新冠的人会咳嗽。
这完全没错。
但你不能以此证明产生这一百个人的群体(比如一百万人)都得了新冠。
假设你选一百种西化病句,都准。
但如果这一百种都是学英文的时间多于学语文的中国人说的(假设10%,那么还有90%不如此),那么就只能证明这群人的汉语西化,而不能证明汉语西化。
俺不反对西化的结论,也不反对你的例子,但你的例子目前不支持你的论点。
恢复疲劳。
邓小平,党内第二号走资派,梦想复辟。
不就是为了保证逻辑正确,无歧义嘛。
现搜现卖
不得不使文字更简约凝练。
比如《三国演义》里,
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出问。
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玄德曰:“你只说刘备来访。”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第二时期为发展时期 (1936—1948)。
也就是说,20世纪前,汉语还没有自己的系统语法理论。
什麽叫傳統漢語?文言?白話?你說的傳統漢語正是自然的現代漢語。
你的那些歐化漢語大多数正是我指出的那些不倫不類的失败之作。
偽造一個"歐化漢語 vs. 傳統漢語'' 來自欺欺人,你真是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愚昧透頂。
逻辑时,你拿英语不规则动词说事,风马牛不相及。
没有人否认马氏对汉语语法理论的贡献,也没有人否认西式语法理论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
但我们讨论的是西语对汉语的影响。
语言是语言,语法是语法。
两个概念。
不要混。
发过高质量学术论文的人,咋看不出来学术素养呢?
所以,起码是愚昧。
愚不可及。
而非承認或認可其傾向。
汉语。
国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要表达的东西复杂到什么程度。
近代以来,社会现代化,复杂概念与复杂表述的要求增加,符合西方思维规范的要求也在增加。
汉语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调节,这并不是表述能力变化,也不是结构变化,而是表述内容变化,形式当然要变化。
扶犁黑手翻持笏。手没有变,但工作变了,手上拿的东西就变了。
汉语也一样。汉语本身没有结构变化,但表达的任务变了,表述方式也跟着变。这不是语言本身的变化,而是习惯的变化。
牛顿的力学和数学,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谁愚钝呢?
争论的原因有因为不确定答案,有帮助别人认清问题,有为了争一口气的,但是这几个原因我一个也没有。
即可。
观先生认为现代汉语受到西方影响。
俺同意。
观先生引列文森的观点,认为西方改变了汉语,促成了汉语变革。
俺不太同意。俺认为西方对汉语的影响主要限于词汇,而不是语法结构。俺请观先生提供汉语因西方影响而产生的结构性变化。
观先生举“多个动词共管一个宾语”的现象在现代白话中的大量出现为例,认为这是西方的影响。
俺不同意。
俺认为产生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中国社会现代化,产生大量的更加复杂的表达需求。
二是文言退位,白话登堂,原来的严肃复杂的表达方式需要有新的替代。
这两者才是白话结构复杂化的主因。
也就是说,没有西方的影响,而只有上面这两个因素,普通话依然会朝今天的方向发展。
一个反证,就是观先生自己提到的,共管现象并不是古代白话中没有,只是不普遍。既然有,就不是西方的影响。从有到多,可以说是西方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形式所迫。要证明是西方的影响,必须排除形式所迫。但是遗憾,俺看不到排除形式所迫的可能性。毕竟,现代化产生的复杂表达要求就摆在那里,西方的影响则没有同样的迫切。
另一个反证,也是观先生自己提到的。他举的共管例子,是《宪法》。这正好可以证明,白话要表达严肃的内容,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你不能通篇市井语言来表述法律条文。而共管现象可以说是适应了公文严肃、严密的需求。
事实上,白话的口语与书面语本来就存在巨大差异。
共管现象多与少的差异,是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还是汉语与西方语言的差异?
俺看还是口语与局面语的差异的可能更大。如上所说,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分要求实实在在,而为西方而西方的要求则不那么强烈。同样地,要证明共管是西方的影响而汉语自发要求,需要排除严肃文体的要求。而实际上,这不可能。因为严肃文体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与市井语言不同。
综上,俺认为西方对汉语的影响存在,但限于词汇,不是结构性的。
八十年代以来,学界有崇洋之风,写出的东西诘屈聱牙不伦不类,倒可以视为西方的影响。但他们毕竟是少数,不能代表汉语。
俺以为法律条文与正式书面语中的大量出现不足以说明是西化的结果。
* 英语强调表述的客观性,被动态很常见。而被动句在传统汉语里很少用。
欧化汉语:信件要被检查。
传统汉语:信件要检查。
* 主语由人转为事
欧化汉语:他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
传统汉语:他因收入减少而改变了生活方式。
* 复数
欧化汉语:各国元首们齐聚一堂。
传统汉语:各国元首齐聚一堂。
*“As”和不定冠词 a/an
欧化汉语:作为一名教师,他很成功,但是作为一名父亲,他很失败。
传统汉语:他做教师很成功,做父亲却很失败。
* 大量使用“的”和“地”
欧化汉语: 白色的兔 轻轻地穿过 浅浅的草
传统汉语:白兔轻过浅草
* 动词的名词化
欧化汉语: 对你的提案我们将会有一个决定。
传统汉语:我们将会决定你的提案。
* 介词的使用
欧化汉语:在公共场合不要喧哗。
传统汉语:公共场合不要喧哗。
* “性”将形容词转为名词。
欧化汉语:他证明了这一报告的客观性和正确性。
传统汉语:他证明了这一报告是客观和正确的。
* 连词
欧化汉语:他看上去有些忧愁和不安。
传统汉语:他看上去忧愁不安。
上面的只是一部分例子。
标点的影响,是的。
句式结构的影响,证据不足。最常提及的是被字句的使用,但这是习惯变化,不是句式变化。被字句不是新产生的。介词或者们的滥用也是使用习惯变化,不是汉语结构变化。
逻辑影响,没看到证据。说汉语者的什么逻辑变了?
另一个层面,西化的定义标准。
被影响了多少算西化?发生在多大范围内算西化?
例子存在,且有代表性。但对西化没有准确定义之前,例子没有给一种语言整体定性的价值。
比如你想证明咳嗽是新冠影响,于是选了一百个新冠病人,他们都咳嗽,于是得出结论,得新冠的人会咳嗽。
这完全没错。
但你不能以此证明产生这一百个人的群体(比如一百万人)都得了新冠。
假设你选一百种西化病句,都准。
但如果这一百种都是学英文的时间多于学语文的中国人说的(假设10%,那么还有90%不如此),那么就只能证明这群人的汉语西化,而不能证明汉语西化。
俺不反对西化的结论,也不反对你的例子,但你的例子目前不支持你的论点。
恢复疲劳。
邓小平,党内第二号走资派,梦想复辟。
不就是为了保证逻辑正确,无歧义嘛。
现搜现卖
不得不使文字更简约凝练。
比如《三国演义》里,
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出问。
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玄德曰:“你只说刘备来访。”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第二时期为发展时期 (1936—1948)。
也就是说,20世纪前,汉语还没有自己的系统语法理论。
什麽叫傳統漢語?文言?白話?你說的傳統漢語正是自然的現代漢語。
你的那些歐化漢語大多数正是我指出的那些不倫不類的失败之作。
偽造一個"歐化漢語 vs. 傳統漢語'' 來自欺欺人,你真是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愚昧透頂。
逻辑时,你拿英语不规则动词说事,风马牛不相及。
没有人否认马氏对汉语语法理论的贡献,也没有人否认西式语法理论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
但我们讨论的是西语对汉语的影响。
语言是语言,语法是语法。
两个概念。
不要混。
发过高质量学术论文的人,咋看不出来学术素养呢?
所以,起码是愚昧。
愚不可及。
而非承認或認可其傾向。
汉语。
国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要表达的东西复杂到什么程度。
近代以来,社会现代化,复杂概念与复杂表述的要求增加,符合西方思维规范的要求也在增加。
汉语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调节,这并不是表述能力变化,也不是结构变化,而是表述内容变化,形式当然要变化。
扶犁黑手翻持笏。手没有变,但工作变了,手上拿的东西就变了。
汉语也一样。汉语本身没有结构变化,但表达的任务变了,表述方式也跟着变。这不是语言本身的变化,而是习惯的变化。
牛顿的力学和数学,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谁愚钝呢?
争论的原因有因为不确定答案,有帮助别人认清问题,有为了争一口气的,但是这几个原因我一个也没有。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