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长啥样?

肖庄
楼主 (文学峸)

稻谷脱粒后的谷糠是这样的。

不同于麦糠,这个壳是硬的,也没有什么营养。磨碎以后人吃下去,大便会非常困难。所以我们只是用它来垫鸡窝,鸡吃不吃糠我没有仔细观察过,但糠不能用来喂猪是一定的。

磨碎后的样子:

谷糠用途:

https://m.zhiwushuo.com/baike/4906202012184906.html

https://shopee.tw/%F0%9F%8F%B0%E7%8F%BE%E8%B2%A8-%E7%A8%BB%E6%AE%BC(%E7%B2%97%E7%B3%A0)-20%E5%85%AC%E5%8D%87%E3%80%90%E8%8A%B1%E5%9C%92%E5%9F%8E%E5%A0%A1%E3%80%91-i.159522366.6415165403

http://www.mitnews.com.tw/news/news.php?id=399

麦糠,湖北叫麸子,磨碎了不是很难吃,跟白面掺在一起,不就是现在的“全麦”吗?但湖北不是产麦区,麦面相对大米,要金贵得多,我们并没有多少麦糠可吃。

我们老家米不够吃时(说的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再早的我不知道),会往大米里面掺红薯叶、胡萝卜叶、黄荆叶(不确定写对没有,只知道我们方言这么叫)之类,一起煮,或者是喝稀饭。

村里(那时叫大队、生产队)最穷的,是那些五保户,他们无儿无女,又没有劳动能力。而他们中间最可怜的,是那些成分还不好的。他们穿、住、用的真的是太破了!但我村的五保户们,在七十年代中期,没有一个吃糠的。我为什么知道?除了大家住的太近,谁家吃什么邻居都知道之外,我家生活相对好一点点,奶奶常偷偷接济他们,送吃的的时候,我总是跟着奶奶一起去他们的家。

我高中同学,来自全县所有地方,最穷的一个,是我的好朋友。她父母都是农民,父亲是盲人,母亲有病,她是老大,下面的弟妹中也有身体有残疾的。高考成绩下来后,她去问成绩,班主任因为高兴,就逗她,说她考的很惨,她当即晕倒在老师家门口 -- 因为她家根本承受不起这样的打击!在学校食堂,那是八十年代,她基本只吃米饭,不要菜。我这个同学也没有吃过糠,不是因为不需要,而是吃野菜比吃糠更经济实惠。

这是我村、我县的情况,我县的土壤、天气及耕种条件在湖北属于中下,比冯墟网友老家要差很多。故此我有疑问,但也只是停止于疑问,我并没有100%否定掉冯网友家七十年代吃糠的可能性。

 

 

V
Vivian32817
哎哎~~~稻谷脱粒后的,是谷壳,好像没看见有糠耶~~~
肖庄
那个“谷壳”,就是我们叫做糠的。:)
老生常谈12
谷壳磨碎猪都不吃。
肖庄
如果吃,我们一定不舍得用来垫鸡窝,白白浪费掉。
F
FarewellDonkey18
你那个叫稻壳,是扬(吹)出来的。能吃的糠是脱壳后的米过筛出来的,细的并含有少量碎米。机器脱壳后不多见了。。。

文革间我们那里每年要吃的忆苦饭,就是菜叶子加糠煮的,难吃但能吃。有小孩吃了说好吃,自己还要求再添一碗,大人们一脸尴尬。。。政治不正确呀!

U
Undine
你也别叫肖庄了,以后叫康庄吧,跟糠过不去了,一遍一遍没完没了:)开个玩笑

本来质疑一遍也没什么,质疑到人家说要不要吐出来证明就太过分了(个见)。

你们咋对康的定义还不一样呢?有没有标准答案啊。

冯墟
第三图是谷糠,当年猪的主食。要煮熟了猪才吃。麦麸不用解释,美国有卖的, wheat bran. 做全麦面包用的,没人单独

吃。麸糠之类,属于高纤维,少吃有助健康。单独吃导致大便堵塞,就像我和王新华先生描述的那样。

为人父
文革时吃忆苦饭时吃过糠菜团子,并不难下咽,就是味道真是受不了。我插队是七五年,

那时农村一到春天也缺粮,有的人家要靠玉米糊糊煮野菜度日。我们知青那时要吃俩月发霉苞米面,我们储存的玉米一到春天就发霉了,不懂如何储存玉米。

冯墟
纯糠团是很难吃的。我永远不会忘记。
F
FarewellDonkey18
这个不会是饿极了偷吃的吧?家里做饭绝对不会不掺菜的。不掺菜不仅吃不下,还会出问题,拉不出屎来。。。
肖庄
不得已啊!树欲静风不止,被像你这样的不断“围攻”(哈哈开玩笑),逼的。
肖庄
谢谢坛友们回帖讨论。不得已写此主帖,为少占用版面,不一一回帖了。
盈盈一笑间
我听我爸爸妈妈回忆小时候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说过有人是吃过糠。另外黄岗中学很牛。向你致敬!
冯墟
谢谢,我只是一个幸运儿。
尘凡无忧
我家先生是湖北人,72年初生,家庭成分地富反坏类,小时候(大约2,3岁)吃过糠,导致大便不出来,要大人帮忙抠。他长大后,

父母跟他说起这些,所以他印象很深。不过他记事后没有记得吃过糠了。

从冯墟的文章判断,他应当比我家先生大三四岁。关于冯墟说记事后吃过糠这件事,我跟我家先生提起,他立即说冯墟说的情况是可信的。他说即使同是湖北农村,各家情况也很不一样。冯墟家6个小孩,只有两个半劳力,分到的口粮肯定不够,没有可吃的情况下,为了填饱肚子,只能吃糠。

我曾经在书香坛分享过一篇我家先生的文章,一并贴到这里。

https://bbs.wenxuecity.com/sxsj/120866.html

 

 

金笔
反正我发现,红军歌曲歌词:小米粥南瓜汤。那绝对都是好东西啊~!
U
Undine
给冯先生平反昭雪了:)
冯墟
这才是吃过糠的人说的话。没吃过的装都难得装出来。谢谢无忧!
老生常谈12
红米饭南瓜汤

军队要行军打仗,吃这个是不行的。

据说红米饭难吃没营养。

冯墟
我现在叫它“非议”,首先称之为围攻的是我的一个支持者。
肖庄
那不是先从道德和真伪上把有异议的人打下去了吗?虽然打击角度不同,但并不比“围攻”更公平客观。
肖庄
谢谢无忧补充。这样说,当地政府真是左得令人发指,难以相信了。

我们那边到文革后期政策和生活已经在逐渐好转了,虽然还是苦。湖北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不差,在我家那边,农民有一点点自留地可以种菜,河里、沟里的鱼虾可以随便捞(水库和堰塘里的属于集体,不可以私自打捞),再不济山上田边还有野菜,总之无论如何不用吃糠了。猜想你先生和冯墟家那边是公粮上缴过多,对农民的各种管束又过严所致。真的是太过分了!

你先生家那样的情况最不容易。幸运他娶到了你这么通情理的好女孩。谢谢你!

那篇旧网文写的情真意切,再赞我们湖北的好媳妇。

肖庄
任何物质上的苦都不能跟这个相比。理解你家大哥宁可饿着都不吃,也理解了你。
尘凡无忧
我只是代我先生说出他经历的事实。:)
尘凡无忧
冯墟放松些,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有疑问很正常。我先生第一次跟我说他小时候的事,我一直问他,真的吗真的吗?:)
尘凡无忧
嗯,我先生家是因为成分受欺负所致,冯墟家应当就是孩子多口粮少的缘故。。谢谢夸奖,脸红,我这就转告我先生给他洗洗脑去。:)
知识越多越敢动
说点不同信息

肖庄和老生周末愉快。我家离湖北不远,我们那里把磨碎的谷皮叫糠,它是猪食的重要成份,一大锅由薯藤野草等组成的猪食中一般加一升米糠,当然如果有麦麸就更好了。只是南方自家种的麦子很少,粮店的麦麸需要有很硬的关系才能买到。我家住公路旁,当时有个在粮食局当小干部的经常把他给家里买的麦麸寄存我家,不过他没有主动提出,我父母从来没有求他给我家买过

冯墟
集体经济是个骗局。分产到户解决了我们家的问题。
知识越多越敢动
问好尘凡版主。我觉得你老公家和冯网友家没有可比性

70年代的农村,家里男主人工作的(我们那里叫半边户)应该是生活条件比较好的,然后是劳力充足的家庭,再次是五保户等,而成份不好的家庭基本基本在最底层

冯墟
确有人讽刺挖苦、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什么才叫围攻?
三颗松
我相信,我听过很多前辈沉痛地说过,曾经在某个阶段中国饿死了很多人。
盈盈一笑间
是的,饿死人的时候,吃观音土的都有,别说糠了
老生常谈12
北方是

把高粱脱壳时也把高粱米的皮一块脱下来磨成糠放在大缸里,每天的刷锅水倒在缸里,干草粉碎也放到缸里,一起发酵。喂猪时候从大缸里淘出来在大锅里煮熟,也消毒,再喂猪吃。

偶尔给猪加点豆饼,即黄豆榨完油后的豆饼。

一般家一年长的猪可以长到150斤-200斤重。有一家肥猪长到了800斤重,附近部队要拿黄豆和玉米来换,想杀猪给部队改善生活,老农没换。

三颗松
真是难以置信,听说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j
jinjiaodw
就是人祸
尘凡无忧
呀,问好,这里就别喊我版主了。:)对,我先生家在他们村那时算是最底层的。我先生也说,半边户在农村是好的,但是,冯墟家问题

是孩子多,劳力少,能分到的口粮就少,虽然冯墟父亲有工资,我先生的话解释是,那时即使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三颗松
哈哈,我差点把你的网名看成:知识越多越激动,还打算找个机会劝劝你别那么激动原来是敢动,

中国的知识分子可不会怎么敢动他们只会感动

Q
QualityWithoutName
老驴说的对。这些东西小辈们不知道,应该谦虚点。
Q
QualityWithoutName
看来是南北有别了。高梁做窝窝头吧?所说很难吃。
肖庄
好久不见,问好敢动!

谢谢补充。

驴兄和老生兄一再提及,我没有真正理解。看来对糠到底是什么,我和冯墟网友两人都没有弄清楚,我们都认定是磨碎的谷壳。我记的是这个谷壳猪都不吃,所以寄希望冯墟说的“糠”是指的别的,比如麦麸。

你一说我也想起来了,母亲喂猪时也是要舀一瓢糠的。这个糠,应该是你们说的,介于米粒和谷壳之间的那一层谷皮。冯墟吃的,应该也是这一层,而不是我主帖图中的谷壳。

好惭愧啊!一会儿给家里打电话,再好好问问爸妈。

老生常谈12
高粱米粥(很稠的粥)很好吃,不用吃菜也行,有的家往高粱米粥里放酱油就吃得很香。

高粱米面饼子特别难吃。

原来东北高梁米好吃,70年代为了提高产量种植“晋杂5号”非常难吃,农民就把晋杂5号交公粮,自己吃东北高粱。

还有一个品种“保持系”,矮棵密植,米粒很大,非常好吃,农民把它当作大米吃。

在中国,吃高梁米的人群身体最高大强壮硬实。

每天在农民晚上收工前的2个小时前把高粱米粥煮好,装在陶瓷盆里,盖上盖子放在火炕上,用被盖上捂2个小时。放工的回来,那高粱米粥很粘稠真好吃,一口气吃3大碗。还在那时候东北基本没饿着。

肖庄
喜欢听这样的故事,长知识了。
有一天我会
100% 人祸
肖庄
哈哈哈,驴兄说的好,谢谢指点。
三颗松
找个空我得了解了解咋回事
老生常谈12
这样的真实小故事

有几千个。

知识越多越敢动
南北方的饮食差异确实很大

不只是人,猪也如此。我们那里一般每天给猪煮一大锅。喂猪的时候,有些人家图省事就喂凉的,我家一般都热一下。猪伙食比较好的时候是收土豆或者地瓜的季节,自留地里产的这些高淀粉食物大部分给猪吃了。我家算生活比较好一点的,有时候为了猪长得快猪食里也会加一点米。不过那时候猪个头都不大,150斤算很大个的了,和品种及食物都有关系,太大确实也没那么多东西喂它

肖庄
有机会就给大家伙儿讲讲

今后我争取一个不漏地听下来。:)

知识越多越敢动
你说的那种谷壳有个特别的用途

用来薰东西,如鱼泥鳅黄鳝等,特别香。我小时候不务正业,天天去河里抓这些东西

老生常谈12
我们

青年点养的猪一年就长到360斤。

知识越多越敢动
老生兄博学多闻,我在回首读过他不少文章
肖庄
羡慕。

回头我也试试。。。

小时候家里管的严,这些有趣的事我基本都没有机会参与。

肖庄
人也实在厚道。
知识越多越敢动
南方东西都比较小

我们那里的土豆刚开始比较小,后来引起的品种大家叫蒙古土豆,一下大了很多。猪也是,本地品种个头小(大多为黑色),70年代末有纯白色的我们叫苏联猪,长到两三百斤就比较常见了

肖庄
喂的啥?打算取完经飞奔四十年回去让父母效仿。:)

我家喂的猪最重没有超过160斤的。

知识越多越敢动
各家情况不一样

从你以前的介绍,我家和你家情况有点类似,我家情况稍好一点。我爸很早干生产队会计,然后大队会计(那时叫文书,可能相当于村长了)然后去了公社管企业,属于半工半农的干部。小时候除了需要放学回家做饭,父母很少管我

知识越多越敢动
孩子多确实是问题,我有个满爷爷(爷爷的小弟)七个孩子

每年早稻出来之前都要到我家借米。他家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小爷爷身体不是很好干不了重活,小奶奶生完最小的孩子就不幸去世了。那时候有钱买到米是没问题的,比如有些家里困难的为了孩子上学等不得不卖米交学费,当然价格比国家牌价要高

肖庄
我家

也差不多。我父亲也是大队会计,从二十岁一直做到包产到户,大队解散为止。叔叔十七八岁开始,从大队青年书记、半工半农乡镇干部,做到吃商品粮的干部(不知道最后是什么头衔),两个姑姑中的一个招工进了棉纺厂,后来做到车间主任。所以我并没有吃过苦。

知识越多越敢动
我们都比较幸运,算是在农村条件好一点的

我有几个叔叔也在外面工作,工人老师干部都有。姑姑在农村,但姑父有工作。你姑姑能出去工作很好了,那时候农村女的出去工作的很少。

知识越多越敢动
确实
肖庄
是的

我祖母是个大牛人,一人带大0.5-9岁的四个孩子,还送其中三人读了书。我们都是在吃祖母的红利。:)

农村真正彻底的农民家庭,如果也不是地富反坏的话,基本没有可能有孩子读书读出来的。

免疫力真的好
原来这就是所谓谁骂咱的那句“山猪吃不了细糠”的糠,这个科普楼真是太好了,城里还是很有趣的。谢谢。
s
snowandlotus
这是做学问的态度:)图很清楚,学习了。
s
snowandlotus
我对东北的几种粥印象极深,太香了!感觉比猪肉炖粉条还过瘾。还有一种小窝窝头也极香。
U
Undine
我看明白了,你昨天以前压根儿不知道糠是什么,然后还质疑网友撒谎,有够荒唐!你应该对冯墟说声对不起。
肖庄
先跟你说声“对不起”,因为我接下来要对你说:滚一边儿去!对不起了哈。
U
Undine
露出真面目吧,你真是没有一丝教养,白活这么大年纪了,老了还给你老爸老妈丢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