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有人说中国没有,西方才有。
这太对了,这太好了。
因为哲之成为哲学,本来就是西方人乐于做且擅长做的事;中国人不乐于,没有这种东西当然正常不过。
而哲之成为学,就是成了思考与研究的对象。哲学就成了一门研究哲的学问。
这就象厨师的画饼学,学生的考试学一样------没有一点儿实际价值。
有人说哲学启蒙思想。这其实是搞反了。并不是哲学引导了思潮,而是思潮体现在了哲学中。就象是脚踩出了脚印,而不是脚印塑了脚一样。
有人说哲学指导实践。这也一样是反了。从实践中来的哲学才能指导实践,空想出来的东西就不能。所以,只要是有这个功能的,都是实践在先,认识在后。
哲学没有用。西方哲学尤其没有用。它既不能让不懂的人懂,也不能让不同意的人同意。
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满足一小撮爱动脑筋的人的快乐追求。
因为它如果揭示了真理,那么就只是符合,而不是创造。
如果它不能,那么它。。。。不就是胡想吗?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多数中国人喜欢追捧西方哲学并不是因为它有关于哲,甚至不是因为它有关于学,而只是因为它有“西方”二字。至于追捧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则完全不知道或者大部分不知道。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些说起西方哲学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会说你看人家的体系,你看人家的逻辑,你看人家的科技成就,你看人家的社会制度。。。。
可惜,这些东西没有一样是哲学驱动的。相反,如果有某种哲学相伴,那只是说明思维到了相应的水平,在不同领域都有所反映----只有先后之别,而无决定被决定之异。
西方哲学之“无用”,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它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而思维活动能产生什么结果?
你走在一条路上,能“创造”沿途景色吗?你不能。你只能看到以前没看到过的。而你第一次看到,并不等于是你发现的。
西方哲学就是这样,它努力地在林中踩出一条路来,说“我发现。。。。”。
而事实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我发现”的,你能发现的东西,它们都早就在那里。而不在那里的东西,你永远也发现不了。
思维与思维的产物,只能是这样的活动,只能是这样的结果。
那么,这么无聊的事,思维为什么会做呢?
因为思维是思维,它有局限。它的局限就是只能一个点一个点地按照一个方向移动。
这就意味着1. 它没有到过的点,对它来说就是“新”的。2. 它一旦进入了一个方向,就不可逆,比如进入因果关系,就一定会找第一因,逃不掉这种方向限定。
思维的乐趣就是这两个方面决定的。
而这两个方面,只对思维本身有意义。
但思维的线型存在,就是存在的真实面目吗?
对线型思维中的人来说是。对“二维思维”中的人来说就不是。
因此,中国没有“哲学”,相当于说中国没有被限制在线型思维中,这不是太幸运了吗?
如果仔细辨析,其实会发现,古希腊哲学,苏柏及以前的哲学没有被线型控制;而其后,则被严格控制了,到康黑,二元线型思维已经高度发达,对线型之外的世界完全没有想象力了,搞什么绝对理念,物自体,全靠硬猜,为了自圆其说,大部头一部又一部,其实不过是一根线在那里绕。
中国古代之哲与古希腊之哲当然不同,但还有重叠部分。那是因为两者的线型特征都不明显。
而线型特征不明显,就为超越线型的自由提供了可能。
神马?超越线型思维的自由是神马鬼?
就是一种不被线型的惯性驱使的境界,比方说,不把“我首次到达美洲大陆"叫做"我,发现,新,大陆“的谦逊。
当然,这种自由,当下自我中心的线型思维可能理解不了。
多可怕,不能接受
但世界观确实不太准确。西方体系中哲学的划分与界定其实很细,世界观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他们会说“严格意义上”
赞你
说出了
真理
糾纏中國没有這没有那的人,骨子里是人格的表现: 嫌貧愛富、趨炎附势。。種種。
讓他們回到唐宋,看一眼當時的歐洲,論調就會倒過來。
現在西方人裏頭的種族主義者、新納粹之類,大約也就是這類人。
因为俺要说的是,中国,因为没有西方“哲学”,将有可能创造另一个更高级的文明
有哲学是文明不够高的特点之一,结果一看你已经说了,剩下的你继续说.....
不能参与~~~沙夫君呢?
下次考试得个及格?
总是满分。
一想,就不及格了
宣布咋还带问号?
我只想一点点猪头肉下酒~~~
“中国人不习惯逻辑思维”这种说法本身就相当不逻辑。
在俺看来,中国人不是不习惯逻辑思维,而是不习惯线型驱动。
逻辑思维这种东西,正常人都有。俺举过例子,两岁的孩子第一次见到猫,会以为四条腿的都是猫。但再见一次狗,就不会把狗也叫作猫了。这就是逻辑能力。
谁没有?
谁能离开?
谁不习惯?
西方与中国在逻辑运用上的不同:是西方线型驱动唯一,而中国的线型驱动不唯一,中国发散的究竟更大。
如果康德的框架排除了儿童认知的逻辑基础,那俺怀疑的肯定不是儿童的逻辑能力,而是康德的框架。
然而事实上,儿童的逻辑能力与成人的逻辑能力并非二物。
儿童对事物对观察与推理虽然不及成人细致严密,但是基本原理则完全相同。如果你了解儿童心理或者语言习得,比如说英文的孩子,会在标志过去时态时,把不规则动词规则化(eated, goed...)。这背后的认知原理就是最基础的逻辑:动词(其实是多数)这样,那么这个动词也这样。
这种逻辑原理依然存在于成人世界,即使是科学家做实验也没有更高级:假设A那么有B;实验制造A条件,看结果是不是B。然后检验两者相关性。
如果你见过其他思路的实验设计,请举例:)。
当然,说到细致的分析与控制,受脑力与知识所限,儿童当然与成人不同。但那是量的不同,而不是质的不同。
苏格拉底相当有钱啊。
如果看苏子对话,确实提问者都挺按套路出牌的:基本没有刁钻问题,也看不出质疑反驳的欲望。
所以,不知道苏格拉底有钱,还是对他的哲学感兴趣的人有钱。
哲学,有人说中国没有,西方才有。
这太对了,这太好了。
因为哲之成为哲学,本来就是西方人乐于做且擅长做的事;中国人不乐于,没有这种东西当然正常不过。
而哲之成为学,就是成了思考与研究的对象。哲学就成了一门研究哲的学问。
这就象厨师的画饼学,学生的考试学一样------没有一点儿实际价值。
有人说哲学启蒙思想。这其实是搞反了。并不是哲学引导了思潮,而是思潮体现在了哲学中。就象是脚踩出了脚印,而不是脚印塑了脚一样。
有人说哲学指导实践。这也一样是反了。从实践中来的哲学才能指导实践,空想出来的东西就不能。所以,只要是有这个功能的,都是实践在先,认识在后。
哲学没有用。西方哲学尤其没有用。它既不能让不懂的人懂,也不能让不同意的人同意。
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满足一小撮爱动脑筋的人的快乐追求。
因为它如果揭示了真理,那么就只是符合,而不是创造。
如果它不能,那么它。。。。不就是胡想吗?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多数中国人喜欢追捧西方哲学并不是因为它有关于哲,甚至不是因为它有关于学,而只是因为它有“西方”二字。至于追捧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则完全不知道或者大部分不知道。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些说起西方哲学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会说你看人家的体系,你看人家的逻辑,你看人家的科技成就,你看人家的社会制度。。。。
可惜,这些东西没有一样是哲学驱动的。相反,如果有某种哲学相伴,那只是说明思维到了相应的水平,在不同领域都有所反映----只有先后之别,而无决定被决定之异。
西方哲学之“无用”,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它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而思维活动能产生什么结果?
你走在一条路上,能“创造”沿途景色吗?你不能。你只能看到以前没看到过的。而你第一次看到,并不等于是你发现的。
西方哲学就是这样,它努力地在林中踩出一条路来,说“我发现。。。。”。
而事实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我发现”的,你能发现的东西,它们都早就在那里。而不在那里的东西,你永远也发现不了。
思维与思维的产物,只能是这样的活动,只能是这样的结果。
那么,这么无聊的事,思维为什么会做呢?
因为思维是思维,它有局限。它的局限就是只能一个点一个点地按照一个方向移动。
这就意味着1. 它没有到过的点,对它来说就是“新”的。2. 它一旦进入了一个方向,就不可逆,比如进入因果关系,就一定会找第一因,逃不掉这种方向限定。
思维的乐趣就是这两个方面决定的。
而这两个方面,只对思维本身有意义。
但思维的线型存在,就是存在的真实面目吗?
对线型思维中的人来说是。对“二维思维”中的人来说就不是。
因此,中国没有“哲学”,相当于说中国没有被限制在线型思维中,这不是太幸运了吗?
如果仔细辨析,其实会发现,古希腊哲学,苏柏及以前的哲学没有被线型控制;而其后,则被严格控制了,到康黑,二元线型思维已经高度发达,对线型之外的世界完全没有想象力了,搞什么绝对理念,物自体,全靠硬猜,为了自圆其说,大部头一部又一部,其实不过是一根线在那里绕。
中国古代之哲与古希腊之哲当然不同,但还有重叠部分。那是因为两者的线型特征都不明显。
而线型特征不明显,就为超越线型的自由提供了可能。
神马?超越线型思维的自由是神马鬼?
就是一种不被线型的惯性驱使的境界,比方说,不把“我首次到达美洲大陆"叫做"我,发现,新,大陆“的谦逊。
当然,这种自由,当下自我中心的线型思维可能理解不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宜乎中国没有“哲学”论 石头与姚老先生的对话录(二) 石头与姚老先生的对话录(苏格拉底风格) 苏格拉底最深刻的教导 论中国人与民主
多可怕,不能接受
但世界观确实不太准确。西方体系中哲学的划分与界定其实很细,世界观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他们会说“严格意义上”
赞你
说出了
真理
糾纏中國没有這没有那的人,骨子里是人格的表现: 嫌貧愛富、趨炎附势。。種種。
讓他們回到唐宋,看一眼當時的歐洲,論調就會倒過來。
現在西方人裏頭的種族主義者、新納粹之類,大約也就是這類人。
因为俺要说的是,中国,因为没有西方“哲学”,将有可能创造另一个更高级的文明
有哲学是文明不够高的特点之一,结果一看你已经说了,剩下的你继续说.....
不能参与~~~沙夫君呢?
下次考试得个及格?
总是满分。
一想,就不及格了
宣布咋还带问号?
而不习惯于逻辑思维。而你却将此导入了“死胡同”----曲解为中国有没有哲学之中去了。这不是严肃的辩论的态度。我不赞成如此。讨论问题,当然是“线性”为佳,这是精细的做法,粗糙的比喻容易产生顾左右而言他的现象。
我只想一点点猪头肉下酒~~~
“中国人不习惯逻辑思维”这种说法本身就相当不逻辑。
在俺看来,中国人不是不习惯逻辑思维,而是不习惯线型驱动。
逻辑思维这种东西,正常人都有。俺举过例子,两岁的孩子第一次见到猫,会以为四条腿的都是猫。但再见一次狗,就不会把狗也叫作猫了。这就是逻辑能力。
谁没有?
谁能离开?
谁不习惯?
西方与中国在逻辑运用上的不同:是西方线型驱动唯一,而中国的线型驱动不唯一,中国发散的究竟更大。
理意义上的人类思维能力的最高峰)----人类思维的十二种结构。
如果康德的框架排除了儿童认知的逻辑基础,那俺怀疑的肯定不是儿童的逻辑能力,而是康德的框架。
然而事实上,儿童的逻辑能力与成人的逻辑能力并非二物。
儿童对事物对观察与推理虽然不及成人细致严密,但是基本原理则完全相同。如果你了解儿童心理或者语言习得,比如说英文的孩子,会在标志过去时态时,把不规则动词规则化(eated, goed...)。这背后的认知原理就是最基础的逻辑:动词(其实是多数)这样,那么这个动词也这样。
这种逻辑原理依然存在于成人世界,即使是科学家做实验也没有更高级:假设A那么有B;实验制造A条件,看结果是不是B。然后检验两者相关性。
如果你见过其他思路的实验设计,请举例:)。
当然,说到细致的分析与控制,受脑力与知识所限,儿童当然与成人不同。但那是量的不同,而不是质的不同。
不知,一接触,就可以分高下。此话题另立楼再聊吧。可以谈很深,也可以联系现实。我手边有材料可以拿来給你参考。
苏格拉底相当有钱啊。
如果看苏子对话,确实提问者都挺按套路出牌的:基本没有刁钻问题,也看不出质疑反驳的欲望。
所以,不知道苏格拉底有钱,还是对他的哲学感兴趣的人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