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贴略改,重发如下:
**************
检索论语,”知“大概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智,智慧的智;一种是知,知道的知。
知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用作动词当然就是知某事某物的知,知道的知(比如温故而知新)。用作名词,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智慧的智,是具体的程度非常高的聪明,每个人都不一样(比如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放在这句话里,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诚实的态度)就是知”。这是指明智,有智慧。第二种是知的能力,知冷知热知难知易知知知不知的知。这种能力不随个体秉赋而变化,每个人都一样。放在这句话里,就是“你(知道的时候)知道你知道,(不知道的时候)知道你不知道。知"知"知"不知"的那个,就是知(指能力,不是内容与对象)。”
第二种理解说得通吗?只看论语,其中知的用法多与内容连用,很少讨论知的能力本身。因此听起来有点牵强。但这种用法在儒家典籍中并非孤例,比如《礼记》中就有”物至知知”的说法(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知知,就是“知的能力知道了物至”。又说“凡生天地之間者,有血氣之屬必有知”。“有知”显然不是有智慧,明智,而是有知的能力。其他的例子,比如致知,知至,在“智慧”与“能力”之间,解释两可。
如以礼记中知的用法来印证,则“是知也”有可能指知的能力-----知之为知之:知道的时候让你知道你知道,不知为不知:不知道的时候让你知道你不知道,是知也:(那个能力)就是知。从语义到语法,似乎都说得通。
如果说得通,那么这句话不是在教做学问或者做人的态度,而是指明学的目标所在----心的活动本身。这个本体不在别处,就在寻常日用之中。知道时心里明白“我知道”,不知道时心里明白“我不知道”,这个明白的,就是心的本体。这个本体不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也不掩盖或者抗拒内容的变化。你找也找不到,丢也丢不掉。
这种理解不如传统的理解那么平实。其他的知,孔子都说得那么朴实,怎么这个知搞得这么突兀呢?其实不突兀,这本来是中国人常讲的道理,比如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斤两就算明,这个明与知知知不知是知也几乎完全是一个意思。又比如,知味,物物,都指向一种素质、能力。
神奇的是,这种能力只能通过对象体现,不能成为对象。因此才显得有点玄。比如好的木工,技术都在他的作品里体现,只看他的长相和手是看不出来技术在哪儿的。他有这个能力,但能力不能成为对象。写字画画科学研究,都一样,能力与素质都需要通过对象体现,没有对象时能力虽然在,但是你无法把握它。
这么简单的道理,却要么妄推为高明,要么妄贬为玄虚。为什么?因为没搞懂。
没搞懂而要定论,以不知为有知,是不知也。
但是我昏~~~
本坛旧贴,曾与小谢应答,转如下:
********************
如果非要要把这两样当成两个窍门,药方,就要明白它们解决什么问题,治什么病。
要明白它们解决什么问题,治什么病,就要明白锥画沙屋漏痕说的是什么。
到网上查一下,各种说法。其中不乏明白的。
其实,锥画沙说的不是神马起止无痕,而是每一笔的轮廓没有生硬的痕迹。锥尖细而硬,在沙上划过,沙粒向两边翻起,锥因人力而动,沙因锥动而起,但自然分布,没有人为的影响。这样,人为与自然就完美结合在一起了。
屋渥痕,一个道理。水在一个平面上向一个方向浸润,原理与效果与沙粒翻涌相似。
明白这两个说法的特征,就知道它们对治什么毛病了:人为造作,笔划轮廓如刀劈斧切泥塑木锯。
明白这两点,锥沙屋痕还有什么神秘的吗?
不神秘。
古人整天就是道家儒家水乎水哉的,这点儿道理需要细说吗?
应该不需要。
今天人思想上已经跟古人隔了十万八千里而不自知,以为自己不明白,就是古人说得不清楚,或者古人神秘。
其实不过是自己不明白。
反过来,你明白就能写出这个效果吗?
不行,还得练。
是先明白再练还是练了再明白?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理念。
这跟道理本身清楚不清楚没有关系。
知道昏,就说明还有知,这个知是纯粹的能力。
它不是对象,你没有办法知道它是什么。但是它就在那里。
你知昏是它的作用;知不昏,也是它的作用。
这个就是真正的纯粹的知。
平常我们说知寒知热知利知害,多侧重其内容。内容不是能力,只存在于关系中。
纯粹的知则超越关系。
哈哈,哈哈,哈哈哈。
When interpreted the way you are suggesting here, it is the profile of a deeper wisdom.
The profile suggests what is inside.
那时的感觉就一个字:玄
是不是更玄了
旧贴略改,重发如下:
**************
检索论语,”知“大概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智,智慧的智;一种是知,知道的知。
知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用作动词当然就是知某事某物的知,知道的知(比如温故而知新)。用作名词,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智慧的智,是具体的程度非常高的聪明,每个人都不一样(比如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放在这句话里,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诚实的态度)就是知”。这是指明智,有智慧。第二种是知的能力,知冷知热知难知易知知知不知的知。这种能力不随个体秉赋而变化,每个人都一样。放在这句话里,就是“你(知道的时候)知道你知道,(不知道的时候)知道你不知道。知"知"知"不知"的那个,就是知(指能力,不是内容与对象)。”
第二种理解说得通吗?只看论语,其中知的用法多与内容连用,很少讨论知的能力本身。因此听起来有点牵强。但这种用法在儒家典籍中并非孤例,比如《礼记》中就有”物至知知”的说法(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知知,就是“知的能力知道了物至”。又说“凡生天地之間者,有血氣之屬必有知”。“有知”显然不是有智慧,明智,而是有知的能力。其他的例子,比如致知,知至,在“智慧”与“能力”之间,解释两可。
如以礼记中知的用法来印证,则“是知也”有可能指知的能力-----知之为知之:知道的时候让你知道你知道,不知为不知:不知道的时候让你知道你不知道,是知也:(那个能力)就是知。从语义到语法,似乎都说得通。
如果说得通,那么这句话不是在教做学问或者做人的态度,而是指明学的目标所在----心的活动本身。这个本体不在别处,就在寻常日用之中。知道时心里明白“我知道”,不知道时心里明白“我不知道”,这个明白的,就是心的本体。这个本体不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也不掩盖或者抗拒内容的变化。你找也找不到,丢也丢不掉。
这种理解不如传统的理解那么平实。其他的知,孔子都说得那么朴实,怎么这个知搞得这么突兀呢?其实不突兀,这本来是中国人常讲的道理,比如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斤两就算明,这个明与知知知不知是知也几乎完全是一个意思。又比如,知味,物物,都指向一种素质、能力。
神奇的是,这种能力只能通过对象体现,不能成为对象。因此才显得有点玄。比如好的木工,技术都在他的作品里体现,只看他的长相和手是看不出来技术在哪儿的。他有这个能力,但能力不能成为对象。写字画画科学研究,都一样,能力与素质都需要通过对象体现,没有对象时能力虽然在,但是你无法把握它。
这么简单的道理,却要么妄推为高明,要么妄贬为玄虚。为什么?因为没搞懂。
没搞懂而要定论,以不知为有知,是不知也。
但是我昏~~~
本坛旧贴,曾与小谢应答,转如下:
********************
如果非要要把这两样当成两个窍门,药方,就要明白它们解决什么问题,治什么病。
要明白它们解决什么问题,治什么病,就要明白锥画沙屋漏痕说的是什么。
到网上查一下,各种说法。其中不乏明白的。
其实,锥画沙说的不是神马起止无痕,而是每一笔的轮廓没有生硬的痕迹。锥尖细而硬,在沙上划过,沙粒向两边翻起,锥因人力而动,沙因锥动而起,但自然分布,没有人为的影响。这样,人为与自然就完美结合在一起了。
屋渥痕,一个道理。水在一个平面上向一个方向浸润,原理与效果与沙粒翻涌相似。
明白这两个说法的特征,就知道它们对治什么毛病了:人为造作,笔划轮廓如刀劈斧切泥塑木锯。
明白这两点,锥沙屋痕还有什么神秘的吗?
不神秘。
古人整天就是道家儒家水乎水哉的,这点儿道理需要细说吗?
应该不需要。
今天人思想上已经跟古人隔了十万八千里而不自知,以为自己不明白,就是古人说得不清楚,或者古人神秘。
其实不过是自己不明白。
反过来,你明白就能写出这个效果吗?
不行,还得练。
是先明白再练还是练了再明白?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理念。
这跟道理本身清楚不清楚没有关系。
知道昏,就说明还有知,这个知是纯粹的能力。
它不是对象,你没有办法知道它是什么。但是它就在那里。
你知昏是它的作用;知不昏,也是它的作用。
这个就是真正的纯粹的知。
平常我们说知寒知热知利知害,多侧重其内容。内容不是能力,只存在于关系中。
纯粹的知则超越关系。
哈哈,哈哈,哈哈哈。
由表及里的论述,赞。希望能引出更多的“玉”来。
When interpreted the way you are suggesting here, it is the profile of a deeper wisdom.
The profile suggests what is inside.
那时的感觉就一个字:玄
是不是更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