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某个系列中提到的两个观点:
1. 文革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慢;
2. 改革开放后速度加快是实事,但外资作用被夸大,是政策改变宣传的需要,不是决定性的。政策同样也不是决定性的。
其中起作用的因素固然很多。有些需要很详细的专业背景去理解。好在我们现在海外华人都有很强的统计基础。干这一行的专家更多。我给大家演示个基本的统计算术,就知道为什么只要工业化进程正常,中国的经济发展自然会越来越快。
1985年前中国使用工农业生产总值为经济指标,除了生产性交通运输,其它行业都不算物质产品生产,只是再分配。其活动不计入经济总量。所以和1985年以后的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体系完全不同,无法精确换算。再有,有的网友说,你怎么解释为什么改革开发后发展更快,而以前一穷二白时反而慢呢?其实这里有很多因素,但主要的一条,就是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让我们先看单一因素的统计规律。
其中一个最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起步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生产因为受到耕地数量,土地肥力,气候水源等限制,增长速度不可能很快。1950年,中国农业产值是工业的两倍。让我们以1950为基年,总产值基数为一百,其中农业67,工业33。再假定农业每年增长3%,工业年增长10%(大约符合五十年平均值)。那么,其它什么都不需要做,经济总量增长率在工业化过程中会越来越快。这种结构改变带来的红利,要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基本吃完。
仅从这单一因素考察,文革期间7.1%平均工农业增长率中规中矩。到1971年,工农业地位翻转。到1980年,农业“拖后腿”效应基本消失。新的增长点被召唤。1985年,改变核算体系。加入了“第三产业”。在收入水平进入一个门槛时,第三产业发展会突然爆发。想像80、90年代,我们的口号正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算现代化。建了多少宾馆酒店,大学生数翻了几番,等等。这些在1984年前都不算产值的。加入第二个因素后,GDP增长率轻松超过10%。(我们假设一直保持20%年增长,有十年实际值超过30%)。而且,这个像当年的工业一样,在一段时期内有加速总量增长的效应。
当然影响的具体因素很多。固定其他不变,来测试其中一项的影响力(贡献度)是常用分析手段。在一个复杂并滚动的国民经济体系中,这种分析最容易做到的是帮助我们理解哪些仅仅是技术性现象,而不是政治家们宣称的是他们的某种特殊政策带来的。
具体因素的贡献度是随着时间改变的。五六十年代天气灾害带来的农业减产,对整体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但到了九十年代,同样的损失可以忽略。早期一个大项目投产,大油田发现开采等,都有重大影响。等我们将一个一个因素都加入进去,就可以逐步还原成现实的经济图谱。
改变核算体系,甚至几个统计口径,都会造成一系列影响,并无法精确还原过程。但中国的统计口径改变,总的来说还还都是些大层面上的“正招”。像近十年来,诸如印度突然要将“黑市”、“家务”估算进去。英国宣布要将走私犯毒等加入GDP. 这些,确实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用心良苦的毛招了。
天朝什么时候有可信的统计数字, 更何况文革时期?
请楼主或按时吃药,或睡醒后再写东西。
用主要工业品产量,粮食产量,煤产量,钢产量更有意义。
别的不说,59-61年,农业产值连年递增?怎么会有大饥荒饿死人(当然你不承认有饿死人也就算了)
66-68年,武斗,大串联,停产闹革命,工业产值也连年递增?(你不会不承认有武斗串联吧?)
这个供你参考(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那张表是个数字游戏。或者说,是个单变量的平滑预测模型。要能近似地模拟真实发展过程需要增加几十个变量。那个模型的唯一意义,就是说明在经济结构剧烈改变中统计数据的变化规律。并附带显示一下统计数据的简单解读有欺骗性。
很多人直言文革期间没统计数据,有依据吗?很显然是有的么,中文英文都能查到。数据的真实准确性是相对的。除非你有更好的数据,只能采用现有的完整的。我相信哪些数据相对可靠,不仅是在大学里做过专门研究,还具体认识和访问过很多长期专门采集汇总统计数据的基层工作者。我认为他们的工作是严肃认真的。至于人为干涉统计为政绩服务的,正是自邓小平始,改革开放后才愈演愈烈的。
毛泽东时代就是神话的时代,如果不歌颂的话,会让你生不如死。
但坏的数据他们深信不疑。双标不?
老百姓感受办不到是因为经济发展太侧重于重工业了,没有用于民生。比如我插队时一到冬天就搞农田基本建设,这个经济活动就没有被计入GDP,因为那是农业产值都是以农业产出来计算的。这个解释能接受吗?
当一个阅读测试, 多数愤怒回贴者都不及格
其实,驴十八说的是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那些数据只是个定性演示。
驴兄这是要战龙卷风啊
还是保障供应的。所以建国后数次减负,包括下放、解散部分院校,到知青下乡,都是供应不了庞大城市人口。到农村去就降低了人均消费。
这个问题只有等到了中国石油产量上来后才能解决。一是化纤解放了大量棉田。二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石油制品,让贫瘠的田也能稳产高产。
今天中国的猪牛都是吃的进口粮食做的饲料,那是因为中国工业出口挣了足够的钱能买。
我在某个系列中提到的两个观点:
1. 文革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慢;
2. 改革开放后速度加快是实事,但外资作用被夸大,是政策改变宣传的需要,不是决定性的。政策同样也不是决定性的。
其中起作用的因素固然很多。有些需要很详细的专业背景去理解。好在我们现在海外华人都有很强的统计基础。干这一行的专家更多。我给大家演示个基本的统计算术,就知道为什么只要工业化进程正常,中国的经济发展自然会越来越快。
1985年前中国使用工农业生产总值为经济指标,除了生产性交通运输,其它行业都不算物质产品生产,只是再分配。其活动不计入经济总量。所以和1985年以后的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体系完全不同,无法精确换算。再有,有的网友说,你怎么解释为什么改革开发后发展更快,而以前一穷二白时反而慢呢?其实这里有很多因素,但主要的一条,就是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让我们先看单一因素的统计规律。
其中一个最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起步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生产因为受到耕地数量,土地肥力,气候水源等限制,增长速度不可能很快。1950年,中国农业产值是工业的两倍。让我们以1950为基年,总产值基数为一百,其中农业67,工业33。再假定农业每年增长3%,工业年增长10%(大约符合五十年平均值)。那么,其它什么都不需要做,经济总量增长率在工业化过程中会越来越快。这种结构改变带来的红利,要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基本吃完。
仅从这单一因素考察,文革期间7.1%平均工农业增长率中规中矩。到1971年,工农业地位翻转。到1980年,农业“拖后腿”效应基本消失。新的增长点被召唤。1985年,改变核算体系。加入了“第三产业”。在收入水平进入一个门槛时,第三产业发展会突然爆发。想像80、90年代,我们的口号正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算现代化。建了多少宾馆酒店,大学生数翻了几番,等等。这些在1984年前都不算产值的。加入第二个因素后,GDP增长率轻松超过10%。(我们假设一直保持20%年增长,有十年实际值超过30%)。而且,这个像当年的工业一样,在一段时期内有加速总量增长的效应。
当然影响的具体因素很多。固定其他不变,来测试其中一项的影响力(贡献度)是常用分析手段。在一个复杂并滚动的国民经济体系中,这种分析最容易做到的是帮助我们理解哪些仅仅是技术性现象,而不是政治家们宣称的是他们的某种特殊政策带来的。
具体因素的贡献度是随着时间改变的。五六十年代天气灾害带来的农业减产,对整体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但到了九十年代,同样的损失可以忽略。早期一个大项目投产,大油田发现开采等,都有重大影响。等我们将一个一个因素都加入进去,就可以逐步还原成现实的经济图谱。
改变核算体系,甚至几个统计口径,都会造成一系列影响,并无法精确还原过程。但中国的统计口径改变,总的来说还还都是些大层面上的“正招”。像近十年来,诸如印度突然要将“黑市”、“家务”估算进去。英国宣布要将走私犯毒等加入GDP. 这些,确实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用心良苦的毛招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解释一下文革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慢 人渣是怎样炼成的 皮蛋你还能更皮一点吗 山闹海闹及网闹 文科生理科僧
天朝什么时候有可信的统计数字, 更何况文革时期?
请楼主或按时吃药,或睡醒后再写东西。
用主要工业品产量,粮食产量,煤产量,钢产量更有意义。
别的不说,59-61年,农业产值连年递增?怎么会有大饥荒饿死人(当然你不承认有饿死人也就算了)
66-68年,武斗,大串联,停产闹革命,工业产值也连年递增?(你不会不承认有武斗串联吧?)
这个供你参考(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那张表是个数字游戏。或者说,是个单变量的平滑预测模型。要能近似地模拟真实发展过程需要增加几十个变量。那个模型的唯一意义,就是说明在经济结构剧烈改变中统计数据的变化规律。并附带显示一下统计数据的简单解读有欺骗性。
很多人直言文革期间没统计数据,有依据吗?很显然是有的么,中文英文都能查到。数据的真实准确性是相对的。除非你有更好的数据,只能采用现有的完整的。我相信哪些数据相对可靠,不仅是在大学里做过专门研究,还具体认识和访问过很多长期专门采集汇总统计数据的基层工作者。我认为他们的工作是严肃认真的。至于人为干涉统计为政绩服务的,正是自邓小平始,改革开放后才愈演愈烈的。
毛泽东时代就是神话的时代,如果不歌颂的话,会让你生不如死。
但坏的数据他们深信不疑。双标不?
老百姓感受办不到是因为经济发展太侧重于重工业了,没有用于民生。比如我插队时一到冬天就搞农田基本建设,这个经济活动就没有被计入GDP,因为那是农业产值都是以农业产出来计算的。这个解释能接受吗?
当一个阅读测试, 多数愤怒回贴者都不及格
其实,驴十八说的是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那些数据只是个定性演示。
驴兄这是要战龙卷风啊
还是保障供应的。所以建国后数次减负,包括下放、解散部分院校,到知青下乡,都是供应不了庞大城市人口。到农村去就降低了人均消费。
这个问题只有等到了中国石油产量上来后才能解决。一是化纤解放了大量棉田。二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石油制品,让贫瘠的田也能稳产高产。
今天中国的猪牛都是吃的进口粮食做的饲料,那是因为中国工业出口挣了足够的钱能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