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灵魂之问
人们都非常熟悉柏拉图的灵魂之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但是没有人能有终极答案。原因是:这个问题属于“为学日增”的范畴;或者属于西方哲学三先贤说的“知识论”的范畴。它被局限于语言二元对立的边界;思维逻辑无法穿越“生”的来方,与“死”的去处。这样,个体生命就无法与【存在整体】建立某种联系;它使得生命本身拥有无穷困惑。而几千年以来,人类从来没有在此前进一步;更没有给人带来任何启示性的智慧。这样的现实似乎隐喻着,能否有更好的观察视角?千年前,老子说“为学日增”外,还有“为道日损”。那么在精神体验上,是否有更好角度来表达这灵魂之问呢?
精神从来不是任何主义的意识形态,或者伦理的价值理念。精神建立“为道日损”的基础上;即,为【悟道】而削弱自身分别心的持久修行基础上。简单地说,精神是一种深邃博大的直觉内在。而【精神】这两个字仅仅是指向这【直觉内在】的标签。 精神的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康熙皇帝的“正大光明”。一些人也许认为“正大光明”是政治伦理理念,它要求士大夫不要在背后搞阴谋诡计。作者认为这种解释不是康熙的本意;因为那样的政治理念是不配挂在乾清宫上的。康熙皇帝以“仁”著称;他的“正大光明”实际上是指一种感觉的特性。“正”是指感觉深邃而不偏不倚,使得道理得到圆融;而不单单以“公理”,或者“婆理”为本。“大”是指感觉的博大而产生包容宽容的心态。 “光明”是指觉知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与空灵性使得智慧涌现。这种感觉才是任何伦理的基础。脱离此感觉来讲价值讲主义,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然“正大光明”是指向人的感觉;作者不经意地想到它具有了艺术品的特征;也许在人类艺术的宝库中有作品已经表达了相同的境界和意向。于是在近两年里,作者在人类的绘画,音乐,书法,舞蹈,… 等等作品中寻找具有如此意境艺术范例。功夫不负有心人,最近终于在古典音乐中找到了一个自己认为能比较恰当表达“正大光明”的境界;那就是俄罗斯音乐家拉赫的作品 - 帕格尼尼狂想曲的主旋律。
有了“正大光明”的逻辑标签,以及拉赫音乐的感觉内涵作为参考坐标;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将灵魂之问以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即:“什么是自己的直觉内在”?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正大光明的根本在于正,正自然就大,自然就光明。什么是正?正= 一 + 止,止于一为正,或者说安住于不二为正,或者说无住而生心为正,或者说喜恕哀乐之未发,发则中和为正…
损到不能再损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直觉内在,什么是直觉内在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是不变的我?
吃完饭,弟子问师该干什么,师说,洗碗去。
道始于情,大概无住来自于有住吧:)
吃饭之后洗碗可以顿悟?不学佛的可以顿悟吗?好像理论上可以。没有明显佛教基础而顿悟的只听说过佛陀和六祖。一般顿悟之前是一个渐渐“损”的过程。
Beethoven.
I remember you once wrote that Beethoven derived his music from thoughts , but this isn't true. Beethoven derived his music from the Will. The Will is pure, bright and powerful.
But this is very common among Chinese arts.
唐詩整體品质即正大光明,甚至更好:空明。
宋詞就不行。
所有艺术品,绝大多数都是从脑中出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由心而发”。在音乐上,这些“由心而发”的可称为天籁。真正的天籁后面没有“人为”的推动力。是一种般若;通常是瞬间形成。
This is why the artist needs technical training which requires a lot of thoughts and disciplines too.
But at the end the physical artwork is only a container that holds the inspiration to that you are referring.
The inspiration may be free from intended effort, but not the physical artwork which must be carefully crafted.
老兄将本体论大挪移到认识论,在为哲学求生存哪。。。
我哪里敢大挪移,只不过隐隐约约觉得两者应当属于一个整体。
从德国古典到今天西方哲学关于本体的论述,基本是胡猜。
当代的灵魂之问
人们都非常熟悉柏拉图的灵魂之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但是没有人能有终极答案。原因是:这个问题属于“为学日增”的范畴;或者属于西方哲学三先贤说的“知识论”的范畴。它被局限于语言二元对立的边界;思维逻辑无法穿越“生”的来方,与“死”的去处。这样,个体生命就无法与【存在整体】建立某种联系;它使得生命本身拥有无穷困惑。而几千年以来,人类从来没有在此前进一步;更没有给人带来任何启示性的智慧。这样的现实似乎隐喻着,能否有更好的观察视角?千年前,老子说“为学日增”外,还有“为道日损”。那么在精神体验上,是否有更好角度来表达这灵魂之问呢?
精神从来不是任何主义的意识形态,或者伦理的价值理念。精神建立“为道日损”的基础上;即,为【悟道】而削弱自身分别心的持久修行基础上。简单地说,精神是一种深邃博大的直觉内在。而【精神】这两个字仅仅是指向这【直觉内在】的标签。 精神的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康熙皇帝的“正大光明”。一些人也许认为“正大光明”是政治伦理理念,它要求士大夫不要在背后搞阴谋诡计。作者认为这种解释不是康熙的本意;因为那样的政治理念是不配挂在乾清宫上的。康熙皇帝以“仁”著称;他的“正大光明”实际上是指一种感觉的特性。“正”是指感觉深邃而不偏不倚,使得道理得到圆融;而不单单以“公理”,或者“婆理”为本。“大”是指感觉的博大而产生包容宽容的心态。 “光明”是指觉知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与空灵性使得智慧涌现。这种感觉才是任何伦理的基础。脱离此感觉来讲价值讲主义,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然“正大光明”是指向人的感觉;作者不经意地想到它具有了艺术品的特征;也许在人类艺术的宝库中有作品已经表达了相同的境界和意向。于是在近两年里,作者在人类的绘画,音乐,书法,舞蹈,… 等等作品中寻找具有如此意境艺术范例。功夫不负有心人,最近终于在古典音乐中找到了一个自己认为能比较恰当表达“正大光明”的境界;那就是俄罗斯音乐家拉赫的作品 - 帕格尼尼狂想曲的主旋律。
有了“正大光明”的逻辑标签,以及拉赫音乐的感觉内涵作为参考坐标;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将灵魂之问以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即:“什么是自己的直觉内在”?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正大光明的根本在于正,正自然就大,自然就光明。什么是正?正= 一 + 止,止于一为正,或者说安住于不二为正,或者说无住而生心为正,或者说喜恕哀乐之未发,发则中和为正…
损到不能再损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直觉内在,什么是直觉内在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是不变的我?
吃完饭,弟子问师该干什么,师说,洗碗去。
道始于情,大概无住来自于有住吧:)
吃饭之后洗碗可以顿悟?不学佛的可以顿悟吗?好像理论上可以。没有明显佛教基础而顿悟的只听说过佛陀和六祖。一般顿悟之前是一个渐渐“损”的过程。
Beethoven.
I remember you once wrote that Beethoven derived his music from thoughts , but this isn't true. Beethoven derived his music from the Will. The Will is pure, bright and powerful.
But this is very common among Chinese arts.
唐詩整體品质即正大光明,甚至更好:空明。
宋詞就不行。
所有艺术品,绝大多数都是从脑中出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由心而发”。在音乐上,这些“由心而发”的可称为天籁。真正的天籁后面没有“人为”的推动力。是一种般若;通常是瞬间形成。
This is why the artist needs technical training which requires a lot of thoughts and disciplines too.
But at the end the physical artwork is only a container that holds the inspiration to that you are referring.
The inspiration may be free from intended effort, but not the physical artwork which must be carefully crafted.
老兄将本体论大挪移到认识论,在为哲学求生存哪。。。
我哪里敢大挪移,只不过隐隐约约觉得两者应当属于一个整体。
从德国古典到今天西方哲学关于本体的论述,基本是胡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