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中国人,而是一部分。甚至不是中国人的一部分,而是中国人的思想的一部分。比例大小就不说了。
晚清在挨打以前是自大。
被爆打了几次以后就变成自卑,崇洋,媚洋,畏洋了。
直到今天。
中间有一段时间又曾经扬眉吐气顶天立地,但那段时间一过,就又回到了三洋的轨道上。
以往俺觉得这是骨头不够硬是唯一原因,现在看,跟思维也有关系。
神马思维?
唯大思维----中国思维中天然就有寻找中心,依附中心,顺从中心的驱动力。别的帖子中说过,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别人强大就仰视之,二是自己强大就俯视别人。从国家到个人,大部分都如此。
晚清对外就是这两方面的典型。挨打以前,极度自大;挨打以后,极度自卑。
所以,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三洋,也就不能说是完全的没有骨气,也可以视为认识到差距后的自然反应。
发动机不行,三洋一波;芯片不行,三洋一波;大飞机不行,三洋一波;精密机床不行,三洋一波;新冠爆发,三洋一波;一波又一波,只要有差距,三洋就不停。
要比较中西文明的差距,这也是其一。
西方对差距的态度绝对值得中国人学习:如果比我的好,抢过来就是。
什么叫骨气?
西方的这种蛮抢精神肯定不能叫骨气。但他们确实另一种特别重要的类似骨气的人类素质:独立与创新(不能叫探索,中国人也探索,但多向内;西方的探索则是全力向外)。
----不存在的东西,可以创造出来。甚至没有怀疑,没有等待,没有观望,觉得可能就去试。
这种精神是抢掠文化的另一面。如果看物质文明对人类的作用,这种精神是人类需要的。
相比之下,中国人在这方面的骨气就完全被唯大思维耽误了-----看不到更好的,自己不知道开创;看到别人开创出更好的,自己就一副打死也追不上的丧气样。
又当然,俺说的是在器物文明上,中国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
三洋型思维的根源在于汉语这种语言组织原则:汉语总是通过参照形成表层意思,因此说话者总是在寻求意思的中心,然后把不同的成分归附上去。
如果只是这种功利上的唯大思维,中国文明早就依附到别的文明上,该完了。
所以,中国文明还存在,说明功利上的唯大思维不是中国思维的全部-----最重要的部分依然是唯大,但它不停在现象上,而是一路追溯,到了唯义,唯仁,唯天。这样,利与物上的唯大就不是唯一的动力。
也因此,中国文明才不断涌现圣贤和英雄,到今天依然屹立。
遇到事大叫大嚷,显得极度自信的,只要稍有挫折,就会极度自卑 - 自大的很容易自卑。极度崇拜洋文化的,另一面就很可能会变得极度蔑视洋文化。反之亦然。
所以,石凳下一篇文章需要写写为什么不能小看洋文化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说明都需要修行。
野马适应了驯养,个体生命延续成功,利益最大化,但野马这个种群就不存在了。
存在是否有价值也要看。比如一个存在对整体都有意义,那么这个存在对这个类就是有价值的。比如狼和羊各自的存在对森林生态。但一头狼一只羊的存在与消失则对森林生态没有意义。
逐利而动的存在是一种低级本能,动物都有,所以消失了也无所谓。
但因义而为的存在却非常珍贵,是人与动物或者多数动物的主要差别,消失了就是人类的损失。
如果定在长期整体利益,则见贤思齐知耻而后勇。
西方最大的优点俺认为就是本能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造的成本比买的价钱还高,那么不如买。
短期理想状态下确实如此。
但整体与长远来看则相反:你不开始造,就永远也不会有。永远不会有,则不得不听命于人。听命于人,则要付出更大代价。
西方文化的优点俺觉的不是创新 - 中国自古是刻意抑制西方的那种创新的,很多人以为中国在科技方面不如西方国家,俺认为正好相反,如果中国放开这方面,中国的创新肯定会远超,所以在科技上赶超只是时间问题。
西方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率真,由于人文的历史不够长不了够深,所以天然的品质保留的比较多。而中国民旋是个非常早熟的文明,几千年前就已经相当成熟,易经就是一个例子,有优势也有缺点。
西方不知科技之害,所以其实也不知科技之利,也许最终得由中国收拾科技带来的遗害。
能感到中國人大致對科学的天然興趣不大,尤其是抽象的純數學,除了這方面有特殊天賦的人。
中國人對藝術的天然興趣大。
其對藝術的興趣似又不如中國人。
這是創造力的倾向性。
谬论啊谬论
不对立。
俺说的是三洋
小人喻于利
不是所有中国人,而是一部分。甚至不是中国人的一部分,而是中国人的思想的一部分。比例大小就不说了。
晚清在挨打以前是自大。
被爆打了几次以后就变成自卑,崇洋,媚洋,畏洋了。
直到今天。
中间有一段时间又曾经扬眉吐气顶天立地,但那段时间一过,就又回到了三洋的轨道上。
以往俺觉得这是骨头不够硬是唯一原因,现在看,跟思维也有关系。
神马思维?
唯大思维----中国思维中天然就有寻找中心,依附中心,顺从中心的驱动力。别的帖子中说过,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别人强大就仰视之,二是自己强大就俯视别人。从国家到个人,大部分都如此。
晚清对外就是这两方面的典型。挨打以前,极度自大;挨打以后,极度自卑。
所以,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三洋,也就不能说是完全的没有骨气,也可以视为认识到差距后的自然反应。
发动机不行,三洋一波;芯片不行,三洋一波;大飞机不行,三洋一波;精密机床不行,三洋一波;新冠爆发,三洋一波;一波又一波,只要有差距,三洋就不停。
要比较中西文明的差距,这也是其一。
西方对差距的态度绝对值得中国人学习:如果比我的好,抢过来就是。
什么叫骨气?
西方的这种蛮抢精神肯定不能叫骨气。但他们确实另一种特别重要的类似骨气的人类素质:独立与创新(不能叫探索,中国人也探索,但多向内;西方的探索则是全力向外)。
----不存在的东西,可以创造出来。甚至没有怀疑,没有等待,没有观望,觉得可能就去试。
这种精神是抢掠文化的另一面。如果看物质文明对人类的作用,这种精神是人类需要的。
相比之下,中国人在这方面的骨气就完全被唯大思维耽误了-----看不到更好的,自己不知道开创;看到别人开创出更好的,自己就一副打死也追不上的丧气样。
又当然,俺说的是在器物文明上,中国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
三洋型思维的根源在于汉语这种语言组织原则:汉语总是通过参照形成表层意思,因此说话者总是在寻求意思的中心,然后把不同的成分归附上去。
如果只是这种功利上的唯大思维,中国文明早就依附到别的文明上,该完了。
所以,中国文明还存在,说明功利上的唯大思维不是中国思维的全部-----最重要的部分依然是唯大,但它不停在现象上,而是一路追溯,到了唯义,唯仁,唯天。这样,利与物上的唯大就不是唯一的动力。
也因此,中国文明才不断涌现圣贤和英雄,到今天依然屹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再说中国人的崇洋 论文化的属性 土地帝国与油汽帝国:罗马与美国 搜了一下。易这个小聪明耍得着实不聪明。 了解西方了解中国都重要:论中国当代学者的素质,从秦晖说起
遇到事大叫大嚷,显得极度自信的,只要稍有挫折,就会极度自卑 - 自大的很容易自卑。极度崇拜洋文化的,另一面就很可能会变得极度蔑视洋文化。反之亦然。
所以,石凳下一篇文章需要写写为什么不能小看洋文化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说明都需要修行。
野马适应了驯养,个体生命延续成功,利益最大化,但野马这个种群就不存在了。
存在是否有价值也要看。比如一个存在对整体都有意义,那么这个存在对这个类就是有价值的。比如狼和羊各自的存在对森林生态。但一头狼一只羊的存在与消失则对森林生态没有意义。
逐利而动的存在是一种低级本能,动物都有,所以消失了也无所谓。
但因义而为的存在却非常珍贵,是人与动物或者多数动物的主要差别,消失了就是人类的损失。
如果定在长期整体利益,则见贤思齐知耻而后勇。
西方最大的优点俺认为就是本能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造的成本比买的价钱还高,那么不如买。
短期理想状态下确实如此。
但整体与长远来看则相反:你不开始造,就永远也不会有。永远不会有,则不得不听命于人。听命于人,则要付出更大代价。
西方文化的优点俺觉的不是创新 - 中国自古是刻意抑制西方的那种创新的,很多人以为中国在科技方面不如西方国家,俺认为正好相反,如果中国放开这方面,中国的创新肯定会远超,所以在科技上赶超只是时间问题。
西方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率真,由于人文的历史不够长不了够深,所以天然的品质保留的比较多。而中国民旋是个非常早熟的文明,几千年前就已经相当成熟,易经就是一个例子,有优势也有缺点。
西方不知科技之害,所以其实也不知科技之利,也许最终得由中国收拾科技带来的遗害。
能感到中國人大致對科学的天然興趣不大,尤其是抽象的純數學,除了這方面有特殊天賦的人。
中國人對藝術的天然興趣大。
其對藝術的興趣似又不如中國人。
這是創造力的倾向性。
谬论啊谬论

不对立。
俺说的是三洋
小人喻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