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学院历史上的第一位“绿袍加身”的女作家院士尤瑟纳尔 ——哈德良回忆录总序

唐静安
楼主 (文学峸)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是法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玛格丽特德凯扬古尔,尤瑟纳尔是作家与父亲一起以姓氏字母重新组合后哈德昆回忆承—为自己起的笔名。尤瑟纳尔l903年生于布鲁塞尔,父为法国人,母为比利时人,她出生后仅l0天,母亲便不幸去世。玛格丽特从小受到父亲的加倍疼爱,在法国北部、南部和巴黎度过了优裕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得到数位女管家的呵护和家庭教师的悉心指导。与父亲一样,自青年时代起,尤瑟纳尔即长期奔走于欧洲多国和美加之间。l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赴美,从事记者、翻译和教师等工作,l949年定居美国东北海岸的芒特德塞岛。1951年,尤瑟纳尔的历史小说《哈德良回忆录》同时获得费米娜奖和法兰西学院大奖,这出人意料的成功为她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当《苦炼》1968年再获费米娜奖之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1980年尤瑟纳尔以77岁的高龄晋身法兰西学院,成为法国历史上第一位“绿袍加身”的女性不朽者。

 

作为作家,尤瑟纳尔拥有多种才华。她既是诗人(《幻想的乐园》1921年,《众神未死》l922年)、剧作家(《埃莱克特或面具的丢失》l954年,《阿尔赛斯特的秘密》l963年),又是长短篇皆佳、蜚声文坛的小说家(短篇小说集《死神驾车》1934年和《像水一样流》1982年;长篇小说《哈德良回忆录》l951年,《苦炼》l968年)和传记作家(《世界迷宫:虔诚的回忆》l974年,《北方档案》l977年),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位文笔优美的翻译家(曾经翻译过希腊诗人、英语作家亨利.詹姆斯和维吉妮娅·伍尔芙等人的作品,《深邃的江,阴暗的河》l964年,《王冠与竖琴》1979年)和思想深刻的文论家、批评家(《时间,这伟大的雕刻家》l983年)。在所有体裁的作品中,尤瑟纳尔的历史小说和自传体作品成就最高。开阔的视野使她的作品题材丰富,涉猎东西方文明和南北方文化。作家不断地从汗牛充栋的书海中获得源泉,赋予作品以浓厚的伦理内涵和思辨色彩。尤瑟纳尔坚信,历史是一所“获得自由的学堂”,是对人类进行哲理思考的跳板。因此,她特别青睐历史,她的虚构作品漫游于古代、文艺复兴时期以及20世纪初的广大空间;若用现代的文论言语表达,尤瑟纳尔的全部作品都是互文性的杰作,充满着今与古、此与彼、我与他、灵与肉、具体与抽象的对话。

 

每个读者都有权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社会文化背景解读尤瑟纳尔博大精深的作品。我们在此仅向读者提供几点思考线索,无意影响读者的自我理解。

 

首先是历史与小说体裁的关系,换言之,我们以为有必要检视历史资料在作家虚构作品中所发挥的诗学作用。泽农、哈德良、米歇尔等历史人物的一再出现也要求我们思考小说与生活的关系,因为历史片断亦是生活,而小说创作的逻辑总是要高于生活,或至少不同于生活。

 

在尤瑟纳尔的思想里,历史与小说或广而言之生活与小说的关系经常转移为历史与时间的关系,即作为历史或历史编撰学范围的过去与前进着的“时问这个伟大的雕刻家”之间的关系。尤瑟纳尔以史学家的身份思考过去,而必哲学家兼诗人的双重身份思考时间。不管是在尤瑟纳尔的全部文学作品里,还是在她的评论文字和说明文字中,作家对历史的兴趣随处可见:她写历史,建立一个地域(如芒特德塞岛、安达卢西亚地区、舍农索城堡)、~种现象(如乱伦现象)、一种传统(如印度宗教)、一个神话或一种题材的历史,也建立自己作品的历史,昭示她那些表面上风格迥异的文字之间存在的深刻的承继关系。

 

批评家帕若认为,作家审视历史、思考历史的批评目光是上溯性乖口综合性的(“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作品中的历史诗学和小说”见《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作品中的小说、历史和神话》,图尔,l995年,第330页)。为了重建事件的发展脉络和线索,确定不同的发展阶段等,她一方面要保持足够的距离,包括对她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则重在观察事物的“发展结局”。保持距离重在考察结局的方法使她看到了事物的种种片断和多重性,她承认自己的文学幻想植根于历史,承认漂泊不定的她经常想回到过去那些时代中去;然而,她更渴望文学幻想和暝思把这“时光中的旅行带到永恒的彼岸”(《朝圣与域外篇》,伽利玛出版社,1989年,第l74—175页),这时,历史的记述被超越,让位于更高的诗学追求,即追求时光之本质。尤瑟纳尔笔下的历史与作者目光中的时间既有相统一相和谐的一面,也有互相冲突和不和谐的一面。

 

上溯型历史舰与哲学式的时间诗学在尤瑟纳尔的作品中共存,体现为三种原则或三种手法。手法之一是戏剧化兼博学型的历史画面的再现,即作者从历史的重建中获取架构小说人物之环境、场景和氛围的资料,因此,重建历史是塑造小说人物的先决条件。历史背景为小说人物提供了自我展现、自我揭示的机遇。从历史资料的提供到小说人物的孕育和诞生,再到小说人物的价值化之间,是一段建设性的旅程。

 

手法之二是竭力激活史料,即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全部厚度融入史料之中,否则,史料就是死的。随着年岁的增长,随着人生经验的丰富,作者激活史料、与人物水乳交融的能力愈强。换言之,尤瑟纳尔历史小说的人物寄托着作者的全部心血,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的影子。尤氏历史小说主人公多以第一人称盼形式出现.其寓意是深远的。

 

手法三是对地点展开丰富的文学幻想,这是从历史诗学向小说诗学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任何小说作品都直接从它置身其间的环境中接受灵感,因为地点中浓缩着历史和时光,因为小说环境是历史真实与文学幻想汇聚、重叠和契合的空间。对历史源源不断地上溯,对地点或环境的丰富幻想,赋予小说脉络和逻辑以血肉之躯,以有张有弛的节奏和蕴涵深远的意义。

 

总之,尤瑟纳尔没有走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的叙事道路,也没有沉湎在创造神话的象牙塔之中。她坦承,创作现实题材或创作神话是她创作之路的死胡同(转引自《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作品中的小说、历史和神话》第340页)。她一头钻进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之中,醉心于历史,醉心于从历史中寻找真实的厚度和节奏,建构另一生活,另一更真实的小说生活空问,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理想补充;因为她从现实生活中确实找不到多少乐趣,也不愿心安理得地生活在神话世界之中。

 

作者不仅从爆发过两次世界大战的20世纪的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多少乐趣,而且从父亲家族和母亲家族的两份家族史中也看不到多拿希望。在两部传记作品中,尤瑟纳尔苒次显示了她的大气。她尽可能地追根溯源,上溯到最久远的过去。因为家族史的时间跨度愈大,它们与作者试图阐明之永恒的关系便愈密切,说服力便愈强。尤瑟纳尔传记作品的另一特点是,虽然作品中的历史标志、年代、日期非常准确,但历史在这里却似乎凝固了,世代相袭的家族浓缩为大千世界宏观时空中的两种“物种”,它们亦逃脱不了“大的命运”(《北方档案》,203版,l977年,第22页)。走马灯似的政治事件转瞬间就成了过眼烟云.“人们终于明白,这就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何谓永恒》,伽利玛出版社,l988年,第14页)。天不变道亦不变,一股神秘的永恒气息把所有的过去联为一体,作家尤瑟纳尔立于时空之上、之外,冷眼观察人类社会。我们可以把尤瑟纳尔的思路概括如下:在大的历史背景中抒写家族(人类),人类把历史浓缩为某种凝固,作者似乎在囊括并超越历史事件的拳观时空中抒写历史事件,那些大的历史日期只不过成了“描绘在时间荧屏,,上的标志(《虔诚的回忆》,4年,第363页)。描述时光之流逝无异于把时间静止化。通过回忆,时间获得了某种密度,取消了一切偶然性。静止化的历史成了人与世界之关系的某种假说,这种假说无法解释演变与发展,因此也从根本上拒绝了历史。尤瑟纳尔就这样从对最遥远的过去的娓娓叙述中,寻求着某种超历史的、原型化的、本体论的同一性。她笔下的偶然事件和芸芸众生都上升为具有永恒价值的象征,城市和乡村驾时空中重叠。它们不属于任何时代,只具有某种典范作用。因为自人类诞生之日起,阳光下就不曾出现过新生事物,某种“礼教”、“礼仪”、“礼数”统治着世界。

 

与这种“定数”礼仪并行或重叠的,是某种“没落”神话。在尤瑟纳尔眼里,历史徒具威严性和生命力,人类没有吸取自己的教训,顽固地走向毁灭。凯扬古尔家族和卡蒂埃家族正在走向虚无,两大家族的传人只剩下了一个女人,她没有子嗣,而且还改变了姓氏.选择了否定家族并与家族决裂的道路。而凯扬古尔家族和卡蒂埃家族的命运就是人类命运的象征。

 

 

 

 

 

唐静安
总序很长,我只摘出一少部分。写得非常好,我懒得剪裁了。
唐静安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作品全集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作品全集
[+展开]

 尤瑟纳尔(Yourcenar, Marguerite,1903-1987) 真名Marguerite de Crayencour(玛格丽特·德·凯扬古尔),尤瑟纳尔是作家与父亲一起以姓氏字母重新组合后为自己起的笔名。法国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翻译家。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是法兰西学院三百多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院士,她在生前已经赢得不朽者的地位,而她的作品在她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入选著名的“七星文库”,她也因此而跻身经典作家之列。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她 84岁高龄才去世。在她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在私下销毁自己的部分资料。她其实是一个不喜欢被别人写入传记作品的人。但是本书作者历经曲折,奔走于大西洋两岸,终于写完了本书。 尤瑟纳尔真正称得上是不世出的作家。然而正如让·勃洛特在《尤瑟纳尔论》中所说:“她作品中最缺少的东西似乎显而易见:没有作者。”这一点贯穿了尤瑟纳尔全部小说创作。甚至连这个表示性别的“她”,我们都难以察觉。与她的同时代人尤其是同为女性的作家比较一下,也许更能显示区别:波伏瓦或杜拉斯是喧嚣的,尤瑟纳尔则是缄默的;她们站在聚光灯下,而她置身黑暗之中。 尤瑟纳尔的写作过程,可以被形容为一场与人物或历史合谋针对作家自己的战争。为此,每部作品都花费很长时间,经过反复修改才告完成。她说:“我之所以选择用第一人称去写这部《哈德良回忆录》,就是为了让自己尽可能地摆脱任何中间人,哪怕是我自己。”至于摆脱“中间人”之后,第一人称的主人公对其选定的倾诉对象说什么,怎么说,那是另外一码事。相比之下,《哈德良回忆录》中哈德良坦诚自信,《阿列克西或徒劳之战解说》中阿列克西欲说还休,《一弹解千愁》中的埃里克则满口“流露真情的谎言”;因为这是些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语境。 尤瑟纳尔所写通常被称为“历史小说”,这一名目说明存在着一个面对过去亦即位于历史之外的点;作家藉此立足,由此出发,描述那些曾经有过或没有过的事件与人物;此时他所担当的正是前述“中间人”的角色。尤瑟纳尔则取消了这一立足点或出发点,或者说把它移到历史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她写的是“历史的现实小说”。她说,《苦炼》写到后三分之二,“我觉得自己才有些远离了再现十六世纪的生活,而更加接近了十六世纪的生活。” 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于理论而在于实践。一切都是具体的,微妙的。当尤瑟纳尔说:“通过《安娜姐姐》,我平生第一次领受小说家的最大特权,即完全进入人物角色,或者由他们牵制。在那几周时间里,我生活起居与交际虽然一如既往,却又一直活跃在这二人的躯体和心灵中,忽而由安娜化为米格尔,忽而由米格尔化为安娜……”意味着小说中那对贵族姐弟,因此得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逻辑去活,去爱,去死;尽管惊世骇俗,却又真实可信。尤瑟纳尔笔下的人物多有非同寻常之举;唯其合情,所以合理。尤瑟纳尔与众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她对人物体验得更深;当这种体验深切到“摆脱任何中间人,哪怕是我自己”的程度,也就成为她所特有的方法了。 尤瑟纳尔的《苦炼》、《安娜姐姐》和《默默无闻的人》等,都用第三人称写成。这时是历史而不是某位“现代叙述人”在讲述泽农等人的事情,所以才能那么沉着冷静,不动声色。而在《哈德良回忆录》、《阿列克西》和《一弹解千愁》中,主人公无不置身于终结之处去叙述既往事件,叙述者也很接近于我们称为“历史”的那个角色。笼统地讲作家消除自己与哈德良之间的距离还不够,关键要看她与什么时候的哈德良消除距离——不是进行中的他,是已完成的他;尤瑟纳尔是与“隐隐约约地看见我死亡的影子”的哈德良融为一体,重温的生命历程。她所写的,对历史来说是现实的,对人物来说是历史的。无论第三人称,还是第一人称,尤瑟纳尔小说的叙述主体几乎是相同的。对此可以借用《〈默默无闻的人〉跋》中有关主人公纳塔纳埃尔的话来形容:“对周围世界悄悄陈述自己的看法,而停顿迟疑的情况极少见,并不像口吃的人竭力向人表达一点儿思想那样。” 尤瑟纳尔的小说,以形式论都是精美之作;然而她的种种努力,不过是使形式哪怕在细微之处也不至于成为内容的障碍而已。其致力于让作品中“没有作者”,目的也在于此。作为一位作家,尤瑟纳尔胸襟甚高。勃洛特说:“尤瑟纳尔……通过重新理解和体验一个皇帝对其宠儿的感受来介入时代和爱情,通过哈德良或哲人泽农对人类的尽责来和智慧、仁慈、纯朴、正义感相结合。她正是通过它们来表现她面对世界现状的不安。”虽然从根本上讲,尤瑟纳尔并不针对一时一地写作,她所面对的是整个人类历史,从中寻找或创造与自己在思想与心灵上对称的角色。尤瑟纳尔与她笔下的哈德良、泽农等人息息相通,承受同一命运,享有同一精神世界;此种契合,超越古今而长存。
哈德良回忆录

简介:本书为作者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原名为Mémoires d'Hadrien (1951;《哈德里安回忆录》,1954年出版英译本),法美两国批评界一致对该书高度评价,曾同时获得费米娜奖和法兰西学院大奖。 这本小说是一个虚构的罗马皇帝的自传,以一封写给他收养的孙子、未来的皇位继承人马克·奥里略的书信形式出现。全书漫游于文艺复兴时期,是互文性的杰作,充满着今与古、此与彼、我与他、灵与肉、具体与抽象的对话。 《哈德良回忆录》讲述了:哈德良生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是法兰西学院三百多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院士,她在生前已经赢得不朽者的地位,而她的作品在她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入选著名的“七星文库”,她也因此而跻身经典作家之列。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她 84岁高龄才去世。在她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在私下销毁自己的部分资料。她其实是一个不喜欢被别人写入传记作品的人。但是本书作者历经曲折,奔走于大西洋两岸,终于写完了本书。

 

 

 

 

 

 

 

 

 

 

 

 

 

 

为人父
介绍的很好。没明白绿袍加身是什么意思。

可惜没看过她的小说。

唐静安
不是我写的。说明一下。
唐静安
一个答案

Collège de France成立于1530年,是法国著名的研究教育机构,设置有几十个教席( chairs ... 这些院士“绿袍加身”,绿线和金线在黑色的袍子上绣出橄榄枝叶的图案。

为人父
原来是衣服的颜色啊,我还以为有什么寓意呢。

唐静安
这个绿袍可了不得

法兰西学术院共有 40 个席位,一旦入选,终身都是院士。每当有院士去世,某个席位空缺出来,才会由其他院士提名候选人(也可以毛遂自荐),再由院士们投票选举。由于席位珍稀,有不少大文豪与法兰西学术院擦肩而过,比如赫赫有名的卢梭、萨特、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凡尔纳、加缪……由此也诞生了一种说法——“第41席”,专指无缘“不朽者”称号的文坛大家。值得一提的是,IPAG高等商学院的创建者雅克·吕夫正是法兰西学术院的院士,而且是当时40名院士中唯一的经济学家。

荣誉象征之一—— 绿袍

为人父
萨特比较另类,我记得他连诺贝尔奖都不屑于顾。
唐静安
哲学家不知柴米油盐。

s
snowandlotus
谁翻译的绿抛?这是黑袍绣绿图案:)
唐静安
这个还真是。
唐静安
别管袍子的颜色,这篇序是真好。值得一读。
s
snowandlotus
确实好,回头你贴全了:)
唐静安
懒蛋,太长。自己搜来看。

s
snowandlotus
那我就勤快一下

唐静安
哈哈。好的东西真让人沉迷。勤快是应该的。
一灯可除千年暗
生来就是做作家的

如果没有前世的累积,一个人怎么可能在一生一世中做到这种程度呢?写作就是她的天命吧。

.
.川晔
谢谢分享,我在九九藏书找到哈德良回忆录了,这就去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