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在院子里挖树坑时,挖出黄色的土,又瓷实又硬,不由得想起了新疆的土。心念一转,就费劲地取了些还带着雨水的泥土,堆成一道袖珍的小矮墙,用铁锨拍实,又夯了几下,想试试看能立多久。第二天,雷雨交加,眼瞅着我的试验墙被无情地雨打风吹去。怪不得在这边见不到土墙,一方水土养一方建筑啊。
在新疆,绝大部分地方都很少下雨,用黄土盖房就再合适不过了,而且还无所顾忌地把房顶盖成平的。夏天的房顶是晾各类干菜、果干的最佳场所,而少数民族老乡则喜欢拿块毡子在房顶上一铺,就天当房、房顶当床地躺在那,凉风习习,没有蚊子,安心地在星光与月光中进入梦乡。
黄色的土在五行中位居中央,能生万物。土遇水成泥,不用烧制就自带粘性,这种生土是天然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无污染,还能回收再利用,非常亲民。生土筑墙大致有夯土、土坯、土砖、草泥等类型,不管哪一种,隔热与保温性能都超好,完胜任何现代建筑材料。土墙优良的隔热特性在吐鲁番地区尤其实用:那是个炙热的火炉地带,夏天40多摄氏度高温能持续几个月,人在太阳底下被晒蔫了,一进厚厚的土墙屋就立刻凉爽,用不着空调就可以美美地睡午觉,不用急也不用慌,反正那一带有五个钟头的午休时间。
正因为干燥雨水少,新疆得以保存下来众多的古代遗址,都是用同样的土筑成的墙。大大小小的土墙遗址分散在全疆各地,有的是当年的城池,有的是曾经的驻军烽火台,也叫烽燧,”烽“指夜里点的火,”燧“则是白天烧的烟。在旷野中,烽燧之间靠这样的信号互相连接着。
新疆已经查证的最早的土墙遗址都建于汉朝时期,有些夯土成墙,有些是站在地上往下挖出空间,把留存的部分用作墙,也有些用土块堆砌而成。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吐鲁番的高昌故城,城市布局仿照长安城,曾是西域兴盛千年的经济与文化中心。同样位于吐鲁番的交河故城是当年车师前国的都城,从公元前二世纪就开始建造,在唐朝时又大规模地改建过,所以现在留存的是唐代建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土古建筑群。
在南疆的库车(龟兹)附近,耸立着克孜尔尕哈烽燧,像高塔般雄伟挺拔,墙体有些发红,所以被称为“红色哨卡”,是新疆境内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汉代烽火台遗址。离库车不远,南疆巴州的轮台县是当年西域都护府所在地,留存了汉朝时设立的烽燧,已经风化成一个不规则形状的土台。这样的用生土夯筑而成的烽燧遗址在丝绸之路沿线每隔一段就有一处,穿过罗布泊,一直绵延到阳关、玉门关。在这一千五百多公里的大漠上,那些断断续续的残墙,在两千年的风吹雨打中逐渐剥落一层层的黄土,有的已坍塌为一片碎土块,有的被用作田埂,有的还毅然挺立,在人被吹得站不稳的大风中竟不飘摇,显得沉重、苍凉。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都还在啊,汉朝长城的终点不是嘉峪关,有多少中国人知道?那些历史学家为什么热衷于科普明朝?
唐朝时,北庭都护府设在今天的吉木萨尔县,安西都护府一开始设在高昌,后来迁至龟兹,所辖的安西四镇是南疆的四大重镇,屯城与烽燧因而扩大到了丝绸之路的北线与南线,有些地方烽火台与驿站并置。清朝留下的遗址更多,包括伊犁的惠远古城、乌鲁木齐的老满城,昌吉的宁边古城,等等,都是生土筑墙。
此外,作为最早将佛教引入中国的中间地带,西域曾经有过很多佛门建筑,也都用生土建成。现今的留存中,除了那些在土山坡上凿出的洞窟,汉、晋时代的佛教圣地苏巴什佛寺遗址,新疆境内最大的佛教文化遗址,立于库车的郊外,龟兹高僧鸠摩罗什与唐玄奘都曾在此处讲经。如今,在一片黄土筑成的断壁残垣中,仍能辨别得出佛堂与楼阁式的佛塔形状。
说来奇怪,在新疆辽阔的戈壁滩上有那么多石头,很多山上还有巨大的岩石,为什么不用来做建筑材料?看着欧洲那些石头建筑,精雕细刻,不但美,还动辄上千年仍完好地保存下来,羡慕啊!不过,土质的比木质的还是幸运多了,总算能留下些遗迹,不像阿房宫,一把火就彻底烟消灰散,不剩一丝踪影,哪怕诗赋里描写得再美也没有实物证明。是思维方式还是所在的环境造成这样的差别?
一般来说,黄土墙看起来比较土,而且如果不维护就显得破败不堪,一片萧条。不过,吐鲁番的苏公塔就非同一般。整个高塔看起来古朴、典雅、端庄,尤其在蓝天下,蓝、黄两种色调在那片天地间组合得那么自然,一个蓝得澄碧纯粹,一个黄得不温不火。圆塔的基部直径有10米,塔身由一块一块的土砖砌成,从下往上逐渐缩小,每层的土砖也随着逐渐变小,但遍布塔身的花纹图案依旧精准地拼接着,一直砌筑了44米高,最后收成2.8米直径的圆顶。在15种由土块砖拼出的繁复波纹与团花锦簇中,流淌了两百余年的,是维吾尔建筑大师伊布拉欣卓然的才华和智慧。
同样古朴、大气的还有昌吉的“清代粮仓”:由于年久失修及人为破坏,到本世纪初时,乾隆时期的粮仓开裂成危房,于是当地政府进行招标修缮,在保持原有的风格基础上又增添了现代感,黑色的顶、暗黄色的墙,色调凝聚着厚重、苍桑,也蕴含着希望。粮仓主体、院内的摆设与外层的城墙、角楼交相呼应,旧貌添新颜的设计很巧妙,尽显新疆年轻一代设计师们的才华。
小时候,乌鲁木齐大都是用生土盖成的房子,厚厚的墙,只是没有精美的花纹。夏天,在院里找块土墙下的荫凉,在微风中静静地读书;冬天,躲在温暖的墙里看外面飘落的雪花。除了普通的民居,还有很多专门为苏联专家修盖的一层的洋房、两层的洋楼,规格都比较高,墙比一般的民居还要厚,绝对的冬暖、夏凉,非常舒适。这些专家房有些是清末、民国时期时修的,有些是新中国后增修,外墙通常都刷成黄色或红色,带着泥土的质感,周围是错落有致的庭院,掩映在绿树间,美得就像俄罗斯的风景画,很有档次。
可惜,这些小洋房现在已经剩得不多了,连同众多普通的民居一起,拆迁出来的地段都盖上了现代化的高楼,一栋栋带着四方的棱角,看着确实像一首歌中所描绘的火柴盒,以前只住几户人家的地盘,现在能装进去好几十、甚至上百户,很实用。但是,讲究实用就顾不上艺术了,人口并没有那么密集,有必要走这条路吗?
刚到美国时脑子有点转不过弯来:满眼都是各式各样的小洋房,散落在弯弯的道路两旁,草坪都修剪得很整齐,院落布局也有品味,到处都是园林风光。那些电影中常见的高楼大厦其实只存在于少数大城市中,而且还只集中在大城市的一些区域里,其它的地方全是小洋房。这才是具有普遍性的美国风情。原来人少就可以任性!那,新疆也应该可以呀。
多年前第一次知道Adobe公司时没在意,后来这家公司越来越红火,就特意查了查这个单词:呵,原来是盖房用的生土!这样的土,够原始,也够艺术。与我心有戚戚焉。于是相信,在大千世界,不论中西,总有人懂你,跟你有一样的喜好、一样的愿望。
既然土块垒起的墙可以有艺术感、有档次,又能坚固地使用上百年,为什么不在市区的僻静处建些原生态的院落呢?请崇尚生态的建筑设计师做专业设计,抛开钢筋混凝土材料,就用原生态的泥土,按照当年苏联专家的标准,把墙砌厚些,配上现代技术的密封窗,省去空调、少用暖气,多低碳呀!周围种树、种草,院里种花,搭上葡萄藤架,把土房建成花园式的高端住宅小区,让住在那里的人享受苏联专家级别的待遇。那么大的地盘,那么少的人,干嘛都盖成高楼挤在一起。
土砖都是由手工打造,费工、又辛苦,现在连农村里盖房、修院墙也用得越来越少了,农民们也趋向于用省事、省力、便宜的烧砖,都是现成的,买来就可以用了。不过烧砖盖成的房子还得考虑保温隔热,住起来并不如以前省心。怎么没有人发明制作土砖的机器呢,把弯着腰用木格框起土制砖变成机械化作业,成批地制出成本低廉的生土砖,是不是就能把这种来源于自然、又能回归自然的环保材料一直传承下去?
我的脑海里还憧憬这样的画面:在每个偏远的村落,地下都铺上自来水管、下水道、煤气或天然气管道、电网,住户可以自己选择:想要热一些的铺上地暖,喜欢地毯的就在墙边安装电暖。在地上是生土盖成的房子,那些院墙全都砌得齐齐整整的,有的用土砖摆成波纹,有的拼成团花,有的搭出菱形,有的干脆就是平面,只刷上好看的颜色,或者就保持本色,但所有的房子都定期维修,并设立维护、检修程序,保持不管多旧都看着像新房。在房的周围种上绿草,让每栋房都像一朵鲜花在草地上开放。风中不再有黄沙、尘土,打扮光鲜的村民住在里面安居乐业,脸上露着由衷的微笑。村子里,还有用土墙盖成的小型公共图书馆,活动中心里有舞台、有会场、有棋室、有球场,诊所里的医疗设备也被土墙庇护得妥妥的。住在火柴盒里的城里人大老远地跑到村里来体验:原来那些土不拉几的泥块是大自然赐予的宝。
让古老的土墙遇上现代的设备,变成新疆人舒心的日子。这是我设想的土墙式的小康。这个愿望已经在心里默默地空想了好几年,现在说出来,让负责城建规划的人员、愿意传承这一古老材料的市民、已经脱贫了的村民们都听到,慢慢地形成一种声音,促成一种行动。这样的小康应该不难实现吧......
2022年2月4日
附(感谢老乡提供的资料链接):
克孜尔尕哈烽燧(汉代):https://new.qq.com/omn/20210122/20210122A0BYP600.html
昌吉“清代粮仓”
https://new.qq.com/omn/20210512/20210512A001HF00.html
高昌故城https://kknews.cc/zh-cn/history/y28le4b.html
交河故城https://www.sohu.com/a/195198077_501362
什么是生土建筑?https://www.artdesign.org.cn/article/view/id/45766
高昌故城《史话新疆》第十五集 高昌故城 | CCTV纪录
《国宝档案》 20161208 丝路故事——交河故城 | CCTV-4
北庭故城《史话新疆》第十六集 北庭故城 | CCTV纪录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以我在呼吁,要传承下去,起码在新疆很有必要,毕竟更节省能源。现在的农民也懒得自己做土块砖了,所以我希望有谁读了这篇文章,能发明出制作生土砖的机器来,人们就愿意接着用土砖:)看看幻想能不能成真:)
小时候看见过邻居自己挖粘土,和泥,做土坯用来盖房子。和泥时会加一些干稻草。原始的方法,但很经济适用。自己盖的棚屋也很舒适的。
小学时,有同学来自附近的红旗公社。去同学家玩,见到的也都是土坯房。现在再也见不到土坯房,都是钢筋水泥房了。只有去吐鲁番,才能看见用来阴干葡萄用的,土坯搭建的晾干房。
做砖坯是个累活,在农村被列入四大累之一。我插队时干过这个活,一天下来,腰算腿疼,绝对是重体力劳动,一般都是劳改犯干的活。我看在新疆筑土墙都不用麻刀也多少年都不塌,就因为干旱。区高昌古城看那些上千年的古建筑,都是土堆的。
看过一部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电视剧,当时进疆的军人都是住在干打垒里,和朝鲜人住的地窨子很像。冬暖下凉,就是怕下雨。
把吃过的苦都变成经验、认知的积累,权当作历练,这份淡然,着实令人倾佩!
https://www.tspweb.com/key/%E7%A0%96%E5%9D%AF%E6%9C%BA%E4%BB%B7%E6%A0%BC.html
维族人用纯阴历,所以他们说的岁数可能需转换成阳历:)也有可能是49年之前用阴历计岁数,之后换阳历。
学习了,Adobe原来是这意思。
谢谢你对生土建筑的介绍。
去吐鲁番,看过交河故城。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33674/201709/12789.html
喀什噶尔古城的生土房民居最让我惊叹!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33674/201909/8528.html
遗憾没去成克孜尔尕哈烽燧,但库车国际酒店大堂的巨幅红色照片给人视觉冲击强烈,称“红色哨卡“贴切.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33674/201909/4232.html
我加到这一篇里了: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464/202201/32946.html
祝虎年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小时候看过父兄打土块,用木制的盒子……真的是力气活儿。提起新疆真是说不完道不尽。:)
小河墓地遺址,1934年瑞典考古學家去時坐著船,現在全部是黃沙。新疆愁的是幹旱,澇是偶然事件:)
小時候我爸打土塊時我也往那些格子裏填過泥巴,然後就被轟走,只記得好玩了:)
我不太敢在你的贴下乱写评论。因为你的内容比较厚重,我怕不小心说错什么。
我常常胡乱点评,惹了一身骚。。。。
这个电视剧是鬼吹灯系列之一,让人领略到不少新疆风光,故事也惊险传奇,希望你喜欢。
有的只显露一角或完全没有可见的痕迹,只有对这片土地饱含深情的人才会时时听到来自远方的吟唱
以后再不请假就玩失踪,就要受罚:)
夏天在院子里挖树坑时,挖出黄色的土,又瓷实又硬,不由得想起了新疆的土。心念一转,就费劲地取了些还带着雨水的泥土,堆成一道袖珍的小矮墙,用铁锨拍实,又夯了几下,想试试看能立多久。第二天,雷雨交加,眼瞅着我的试验墙被无情地雨打风吹去。怪不得在这边见不到土墙,一方水土养一方建筑啊。
在新疆,绝大部分地方都很少下雨,用黄土盖房就再合适不过了,而且还无所顾忌地把房顶盖成平的。夏天的房顶是晾各类干菜、果干的最佳场所,而少数民族老乡则喜欢拿块毡子在房顶上一铺,就天当房、房顶当床地躺在那,凉风习习,没有蚊子,安心地在星光与月光中进入梦乡。
黄色的土在五行中位居中央,能生万物。土遇水成泥,不用烧制就自带粘性,这种生土是天然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无污染,还能回收再利用,非常亲民。生土筑墙大致有夯土、土坯、土砖、草泥等类型,不管哪一种,隔热与保温性能都超好,完胜任何现代建筑材料。土墙优良的隔热特性在吐鲁番地区尤其实用:那是个炙热的火炉地带,夏天40多摄氏度高温能持续几个月,人在太阳底下被晒蔫了,一进厚厚的土墙屋就立刻凉爽,用不着空调就可以美美地睡午觉,不用急也不用慌,反正那一带有五个钟头的午休时间。
正因为干燥雨水少,新疆得以保存下来众多的古代遗址,都是用同样的土筑成的墙。大大小小的土墙遗址分散在全疆各地,有的是当年的城池,有的是曾经的驻军烽火台,也叫烽燧,”烽“指夜里点的火,”燧“则是白天烧的烟。在旷野中,烽燧之间靠这样的信号互相连接着。
新疆已经查证的最早的土墙遗址都建于汉朝时期,有些夯土成墙,有些是站在地上往下挖出空间,把留存的部分用作墙,也有些用土块堆砌而成。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吐鲁番的高昌故城,城市布局仿照长安城,曾是西域兴盛千年的经济与文化中心。同样位于吐鲁番的交河故城是当年车师前国的都城,从公元前二世纪就开始建造,在唐朝时又大规模地改建过,所以现在留存的是唐代建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土古建筑群。
在南疆的库车(龟兹)附近,耸立着克孜尔尕哈烽燧,像高塔般雄伟挺拔,墙体有些发红,所以被称为“红色哨卡”,是新疆境内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汉代烽火台遗址。离库车不远,南疆巴州的轮台县是当年西域都护府所在地,留存了汉朝时设立的烽燧,已经风化成一个不规则形状的土台。这样的用生土夯筑而成的烽燧遗址在丝绸之路沿线每隔一段就有一处,穿过罗布泊,一直绵延到阳关、玉门关。在这一千五百多公里的大漠上,那些断断续续的残墙,在两千年的风吹雨打中逐渐剥落一层层的黄土,有的已坍塌为一片碎土块,有的被用作田埂,有的还毅然挺立,在人被吹得站不稳的大风中竟不飘摇,显得沉重、苍凉。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都还在啊,汉朝长城的终点不是嘉峪关,有多少中国人知道?那些历史学家为什么热衷于科普明朝?
唐朝时,北庭都护府设在今天的吉木萨尔县,安西都护府一开始设在高昌,后来迁至龟兹,所辖的安西四镇是南疆的四大重镇,屯城与烽燧因而扩大到了丝绸之路的北线与南线,有些地方烽火台与驿站并置。清朝留下的遗址更多,包括伊犁的惠远古城、乌鲁木齐的老满城,昌吉的宁边古城,等等,都是生土筑墙。
此外,作为最早将佛教引入中国的中间地带,西域曾经有过很多佛门建筑,也都用生土建成。现今的留存中,除了那些在土山坡上凿出的洞窟,汉、晋时代的佛教圣地苏巴什佛寺遗址,新疆境内最大的佛教文化遗址,立于库车的郊外,龟兹高僧鸠摩罗什与唐玄奘都曾在此处讲经。如今,在一片黄土筑成的断壁残垣中,仍能辨别得出佛堂与楼阁式的佛塔形状。
说来奇怪,在新疆辽阔的戈壁滩上有那么多石头,很多山上还有巨大的岩石,为什么不用来做建筑材料?看着欧洲那些石头建筑,精雕细刻,不但美,还动辄上千年仍完好地保存下来,羡慕啊!不过,土质的比木质的还是幸运多了,总算能留下些遗迹,不像阿房宫,一把火就彻底烟消灰散,不剩一丝踪影,哪怕诗赋里描写得再美也没有实物证明。是思维方式还是所在的环境造成这样的差别?
一般来说,黄土墙看起来比较土,而且如果不维护就显得破败不堪,一片萧条。不过,吐鲁番的苏公塔就非同一般。整个高塔看起来古朴、典雅、端庄,尤其在蓝天下,蓝、黄两种色调在那片天地间组合得那么自然,一个蓝得澄碧纯粹,一个黄得不温不火。圆塔的基部直径有10米,塔身由一块一块的土砖砌成,从下往上逐渐缩小,每层的土砖也随着逐渐变小,但遍布塔身的花纹图案依旧精准地拼接着,一直砌筑了44米高,最后收成2.8米直径的圆顶。在15种由土块砖拼出的繁复波纹与团花锦簇中,流淌了两百余年的,是维吾尔建筑大师伊布拉欣卓然的才华和智慧。
同样古朴、大气的还有昌吉的“清代粮仓”:由于年久失修及人为破坏,到本世纪初时,乾隆时期的粮仓开裂成危房,于是当地政府进行招标修缮,在保持原有的风格基础上又增添了现代感,黑色的顶、暗黄色的墙,色调凝聚着厚重、苍桑,也蕴含着希望。粮仓主体、院内的摆设与外层的城墙、角楼交相呼应,旧貌添新颜的设计很巧妙,尽显新疆年轻一代设计师们的才华。
小时候,乌鲁木齐大都是用生土盖成的房子,厚厚的墙,只是没有精美的花纹。夏天,在院里找块土墙下的荫凉,在微风中静静地读书;冬天,躲在温暖的墙里看外面飘落的雪花。除了普通的民居,还有很多专门为苏联专家修盖的一层的洋房、两层的洋楼,规格都比较高,墙比一般的民居还要厚,绝对的冬暖、夏凉,非常舒适。这些专家房有些是清末、民国时期时修的,有些是新中国后增修,外墙通常都刷成黄色或红色,带着泥土的质感,周围是错落有致的庭院,掩映在绿树间,美得就像俄罗斯的风景画,很有档次。
可惜,这些小洋房现在已经剩得不多了,连同众多普通的民居一起,拆迁出来的地段都盖上了现代化的高楼,一栋栋带着四方的棱角,看着确实像一首歌中所描绘的火柴盒,以前只住几户人家的地盘,现在能装进去好几十、甚至上百户,很实用。但是,讲究实用就顾不上艺术了,人口并没有那么密集,有必要走这条路吗?
刚到美国时脑子有点转不过弯来:满眼都是各式各样的小洋房,散落在弯弯的道路两旁,草坪都修剪得很整齐,院落布局也有品味,到处都是园林风光。那些电影中常见的高楼大厦其实只存在于少数大城市中,而且还只集中在大城市的一些区域里,其它的地方全是小洋房。这才是具有普遍性的美国风情。原来人少就可以任性!那,新疆也应该可以呀。
多年前第一次知道Adobe公司时没在意,后来这家公司越来越红火,就特意查了查这个单词:呵,原来是盖房用的生土!这样的土,够原始,也够艺术。与我心有戚戚焉。于是相信,在大千世界,不论中西,总有人懂你,跟你有一样的喜好、一样的愿望。
既然土块垒起的墙可以有艺术感、有档次,又能坚固地使用上百年,为什么不在市区的僻静处建些原生态的院落呢?请崇尚生态的建筑设计师做专业设计,抛开钢筋混凝土材料,就用原生态的泥土,按照当年苏联专家的标准,把墙砌厚些,配上现代技术的密封窗,省去空调、少用暖气,多低碳呀!周围种树、种草,院里种花,搭上葡萄藤架,把土房建成花园式的高端住宅小区,让住在那里的人享受苏联专家级别的待遇。那么大的地盘,那么少的人,干嘛都盖成高楼挤在一起。
土砖都是由手工打造,费工、又辛苦,现在连农村里盖房、修院墙也用得越来越少了,农民们也趋向于用省事、省力、便宜的烧砖,都是现成的,买来就可以用了。不过烧砖盖成的房子还得考虑保温隔热,住起来并不如以前省心。怎么没有人发明制作土砖的机器呢,把弯着腰用木格框起土制砖变成机械化作业,成批地制出成本低廉的生土砖,是不是就能把这种来源于自然、又能回归自然的环保材料一直传承下去?
我的脑海里还憧憬这样的画面:在每个偏远的村落,地下都铺上自来水管、下水道、煤气或天然气管道、电网,住户可以自己选择:想要热一些的铺上地暖,喜欢地毯的就在墙边安装电暖。在地上是生土盖成的房子,那些院墙全都砌得齐齐整整的,有的用土砖摆成波纹,有的拼成团花,有的搭出菱形,有的干脆就是平面,只刷上好看的颜色,或者就保持本色,但所有的房子都定期维修,并设立维护、检修程序,保持不管多旧都看着像新房。在房的周围种上绿草,让每栋房都像一朵鲜花在草地上开放。风中不再有黄沙、尘土,打扮光鲜的村民住在里面安居乐业,脸上露着由衷的微笑。村子里,还有用土墙盖成的小型公共图书馆,活动中心里有舞台、有会场、有棋室、有球场,诊所里的医疗设备也被土墙庇护得妥妥的。住在火柴盒里的城里人大老远地跑到村里来体验:原来那些土不拉几的泥块是大自然赐予的宝。
让古老的土墙遇上现代的设备,变成新疆人舒心的日子。这是我设想的土墙式的小康。这个愿望已经在心里默默地空想了好几年,现在说出来,让负责城建规划的人员、愿意传承这一古老材料的市民、已经脱贫了的村民们都听到,慢慢地形成一种声音,促成一种行动。这样的小康应该不难实现吧......
2022年2月4日
附(感谢老乡提供的资料链接):
克孜尔尕哈烽燧(汉代):https://new.qq.com/omn/20210122/20210122A0BYP600.html
昌吉“清代粮仓”
https://new.qq.com/omn/20210512/20210512A001HF00.html
高昌故城https://kknews.cc/zh-cn/history/y28le4b.html
交河故城https://www.sohu.com/a/195198077_501362
什么是生土建筑?https://www.artdesign.org.cn/article/view/id/45766
高昌故城《史话新疆》第十五集 高昌故城 | CCTV纪录
《国宝档案》 20161208 丝路故事——交河故城 | CCTV-4
北庭故城《史话新疆》第十六集 北庭故城 | CCTV纪录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以我在呼吁,要传承下去,起码在新疆很有必要,毕竟更节省能源。现在的农民也懒得自己做土块砖了,所以我希望有谁读了这篇文章,能发明出制作生土砖的机器来,人们就愿意接着用土砖:)看看幻想能不能成真:)
小时候看见过邻居自己挖粘土,和泥,做土坯用来盖房子。和泥时会加一些干稻草。原始的方法,但很经济适用。自己盖的棚屋也很舒适的。
小学时,有同学来自附近的红旗公社。去同学家玩,见到的也都是土坯房。现在再也见不到土坯房,都是钢筋水泥房了。只有去吐鲁番,才能看见用来阴干葡萄用的,土坯搭建的晾干房。
做砖坯是个累活,在农村被列入四大累之一。我插队时干过这个活,一天下来,腰算腿疼,绝对是重体力劳动,一般都是劳改犯干的活。我看在新疆筑土墙都不用麻刀也多少年都不塌,就因为干旱。区高昌古城看那些上千年的古建筑,都是土堆的。
看过一部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电视剧,当时进疆的军人都是住在干打垒里,和朝鲜人住的地窨子很像。冬暖下凉,就是怕下雨。
把吃过的苦都变成经验、认知的积累,权当作历练,这份淡然,着实令人倾佩!
https://www.tspweb.com/key/%E7%A0%96%E5%9D%AF%E6%9C%BA%E4%BB%B7%E6%A0%BC.html
维族人用纯阴历,所以他们说的岁数可能需转换成阳历:)也有可能是49年之前用阴历计岁数,之后换阳历。
学习了,Adobe原来是这意思。
谢谢你对生土建筑的介绍。
去吐鲁番,看过交河故城。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33674/201709/12789.html
喀什噶尔古城的生土房民居最让我惊叹!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33674/201909/8528.html
遗憾没去成克孜尔尕哈烽燧,但库车国际酒店大堂的巨幅红色照片给人视觉冲击强烈,称“红色哨卡“贴切.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33674/201909/4232.html
我加到这一篇里了: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464/202201/32946.html
祝虎年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小时候看过父兄打土块,用木制的盒子……真的是力气活儿。提起新疆真是说不完道不尽。:)
小河墓地遺址,1934年瑞典考古學家去時坐著船,現在全部是黃沙。新疆愁的是幹旱,澇是偶然事件:)
小時候我爸打土塊時我也往那些格子裏填過泥巴,然後就被轟走,只記得好玩了:)
我不太敢在你的贴下乱写评论。因为你的内容比较厚重,我怕不小心说错什么。
我常常胡乱点评,惹了一身骚。。。。
这个电视剧是鬼吹灯系列之一,让人领略到不少新疆风光,故事也惊险传奇,希望你喜欢。
有的只显露一角或完全没有可见的痕迹,只有对这片土地饱含深情的人才会时时听到来自远方的吟唱
以后再不请假就玩失踪,就要受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