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白人双医生家庭,还都不是普通医生。两娃,做妈的从来都是对孩子无比自豪。老二是18年进一个坦子里也讨论过的西部一个小LAC,坦里说是很多富人送孩子去那里。先是说COVID缘故,孩子GAP一年,所以去年才毕业。23毕业了,妈妈又自豪得不得了。最近听说孩子回家和他们一起住,在酒吧打点零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去申请研究生院。然后妈妈又自豪地说全家会去听小娃参加的boy choir演出。我以为这种都是高中生,最多是大学生在做。
我扪心自问,我对孩子也是非常爱的,也不图回报,只希望他们能幸福,健康,快乐,然后自己能养活自己。孩子有困难我会尽全力帮助。但是我肯定不会是上面那种心态,换我,愁都愁死了。
我的某租客说她女儿马上要上我们这里州大nursing program了,我想这么厉害啊,其实事实是她连高中毕业都勉强,成绩非常差,现在在打零工,以后有可能去CC读书。
父母有信心只要小孩自几妖reset,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有时就是生活中的setback吧,父母也可以退一步,让他们有个时间段来慢慢消化?
我们老中第一代都吃过苦,有生存压力。所以大部分都不会说由着孩子自己来,多半还是会push,推出去让孩子自立。
那些让孩子回家啃老,(不用交租,吃饭还有人做),自己出去打工就是挣点给自己的零花钱。
估计这样的父母还庆幸孩子没吸毒,已经算lucky的。
不错,以后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多,尤其generationZ。
父母也觉得孩子不错啊,住家里,不就是添一双碗筷吗,又不用花什么钱。反正死后,钱也带不走,都是留给孩子的。
退一步,不语言上行动上逼迫和贬低,很难得
很多父母做不到,包括老美。
当然很多情况下也是无可奈何
人脉,哪里是什么人脉,是我可以做他想要的东西,累得要死,所以实在是不想跟了,找了个借口不去了。反正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哪门子人脉我是不信的,都是利益交换,你要给不了人家想要的东西,人家给你人脉?
这家医生如果会投资,俩娃生活一辈子倒是不用愁的,就是娃太没成就感了。
鸡娃的时间比我们这种盲得脚不粘地的多多了。我觉得我家反而小时候自生自灭的,当然是吃饱穿暖,生活安全的自生自灭
比如像LD的哥哥,换了四五所学校读本科,中间还在加州饭店里做过二厨。33岁才本科毕业。现在混得也不错。。
他当年虽然也混世魔王,本科一直是trust fund里取钱。直到trust fund里的钱都取光了,不得不自己弄学贷,就是最后一次读学位,因为是花自己申请的学贷,才认真起来,把学位读完。
所以只有有人接盘,有人兜底,不见得孩子会自主想着独立。
不是那个很简单的道理,花别人的钱都是容易的,花自己的钱就会珍惜,掂量掂量。
男的参政从市议员做到州议员。 女的孩子大一点有了行政职务,挺体面的权力也不大但显著。我知道你们会说那挣不了多少钱。地位是收入的基本啊。他一众的人想方设法拐弯抹角的给好处,不是自己也是家人,不愁工作。另一人待人非常亲切幽默可爱,后来和人创业,不会科技,估计公关能手,学习能力强 至少解释技术难不倒。还有拿学位后在大学幼儿教育做到dean. 这个学位在我们看来又太水了。总之,人人都有机会。机会青睐综合素质。
日子还得照过,自我安慰很重要
周围有两个小中大学辍学打工的,一个T10的父母都快抑郁了,另一个州大的父母照旧打牌喝酒吃饭,人跟人不同。
其实人家妈的自豪是真心和自然而然,哇毕业回家住,暂时没工作,打打零工是非常normal的事儿,人家娃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看着很棒的孩子。
是你的心态(或者老中)不对,都是急火火的push 孩子,娃都变成父母的trophy,娃一步不能停歇,稍微步子慢了,就联想到失业没钱不健康不阳光,所以人家悠闲,你都愁死了。你娃背负着太大的鸭梨,一步不能慢,更不能错,他们还没消极呢,你这已经depressed。所以人家的娃才是有福气,咱的娃,看着炫丽得成就,隐藏着很多危机,他们一辈子注定得负重前行。而这两位医生的娃,父母给了他们底气,做个一般人!
压死孩子的是父母无尽的期望和我们心里深层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
反正实话都不爱听,你要生气,我就删了。
而且,白人似乎总想展示他们轻松handle一切的那种姿态。不知道是真的如此,还是装的如此。
我也反省自己,是不是我的弦也绷得太紧。
我刚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中国妈妈说想死的心都有了。因为上初中的儿子偷偷把家里的旧手机藏起来玩游戏,玩了半年她才发现。觉得孩子怎么让她失望了。我想多大的事啊。。。。
看来还是有的人弦绷得比俺更紧。
1个花街,一个硅谷大厂,一个油交易公司,一个军工,还有一个去藤校读博了
我出国前也gap了一年。打工(经常出差那种口译),忙出国申请,同时还忙着在国内找工作(如果出国offer没有的话),虽然也是回家住。
我打工的钱,就相当于付了培养费和机票的钱。
但是如果我孩子出这样的事我会内疚,觉得没有养好他们。会想着怎么帮助他们,和他们谈。而不是还为那种鸡毛蒜皮的事自豪半天的。所以我也在检讨是不是爱的方式不同? 我不用拿孩子做trophy,我俩自己的生活工作已经安排得很好,尽情享受就好。但是总希望孩子好,哪怕忠言逆耳。而不是事事顺着孩子。
还有一点是白人爱面子,也可能关起门来怎么样,我也不清楚
老中也一样,摊上了不也就这样吗
我父母都没这么说过我,我妈当时还是挺开心我回来,她有人说话唠叨了。
然后转码。
其实任何阶段的人都是多样化的
他们是真心为孩子自豪。
他们对孩子要求没那么高,大部分时候平常心,就算很有上进心的父母,在老中这里都很laidback。大多数老美都很为孩子一点一滴的付出和进步来celebrate。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我羡慕日本社会女人都被expect 成家庭主妇,也有法律保护,但在中国不行,社会expect 女孩子自己养活自己。
同居,结果毕业人家要回国接家族企业,她不愿回国分手。工作后立马找了个码农30出头的,没两年已经要谈婚论嫁了。男的也年薪20多万。
这里我想谈谈我工作中遇到的一个老外牛人的例子,可以说是一个和大多数亚裔孩子决然相反的路。
我在一次户外挑战赛上遇到一个外国老头,一开始有点看不起他,觉得一个老头子凑什么热闹,如此高强度的比赛都是年轻人的天下。但比赛中我发现这个老头子首先身体底子很好,其次有着坚强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他十分聪明。比赛路线上有一些很难的智力puzzle,如果解出来就可以扣减完成任务的时间,如果解不出来就白白浪费了解谜的时间。每次遇到谜题这个老头都很有信心的说大家乘机休息一下,我来解谜。结果每次他都解了出来,给大家更多的休息同时还提高了全队成绩。最后全队完成任务远比其他队轻松,但成绩也不差。
我后来就对这个老头很感兴趣,聊天中发现他是一个很牛的牛人,走了一条亚裔家长无法想象的路。他高中时候不怎么爱学习,整天街上游荡还经常街头打架。打着打着他觉得自己挺能打,在街上打架已经太没有挑战。接下来就去拳馆学拳击去了,没想到接下来一发不可收拾,打拳一路打到英国冠军。拿到英国冠军以后觉得打拳已经没有什么可追求了,想起来自己之前一直没有好好学习,就从头申请大学。没想到一上大学觉得学习好简单,一点都不比打拳难,就这样一路读到博士毕业,化学博士。读博期间他做很多实验,慢慢觉得lab的活太boring,很难想象自己一辈子做这样的事情,因而又开始找新的方向。后来他去了华尔街做到高管,做的是衍生金融产品。我问他为什么选择做金融,他说:因为金融简单啊!
亚裔家长总是担心孩子迷失方向,其实阻止孩子走弯路,不让孩子自己探索才是真正的弯路。
有一个白人双医生家庭,还都不是普通医生。两娃,做妈的从来都是对孩子无比自豪。老二是18年进一个坦子里也讨论过的西部一个小LAC,坦里说是很多富人送孩子去那里。先是说COVID缘故,孩子GAP一年,所以去年才毕业。23毕业了,妈妈又自豪得不得了。最近听说孩子回家和他们一起住,在酒吧打点零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去申请研究生院。然后妈妈又自豪地说全家会去听小娃参加的boy choir演出。我以为这种都是高中生,最多是大学生在做。
我扪心自问,我对孩子也是非常爱的,也不图回报,只希望他们能幸福,健康,快乐,然后自己能养活自己。孩子有困难我会尽全力帮助。但是我肯定不会是上面那种心态,换我,愁都愁死了。
我的某租客说她女儿马上要上我们这里州大nursing program了,我想这么厉害啊,其实事实是她连高中毕业都勉强,成绩非常差,现在在打零工,以后有可能去CC读书。
父母有信心只要小孩自几妖reset,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有时就是生活中的setback吧,父母也可以退一步,让他们有个时间段来慢慢消化?
我们老中第一代都吃过苦,有生存压力。所以大部分都不会说由着孩子自己来,多半还是会push,推出去让孩子自立。
那些让孩子回家啃老,(不用交租,吃饭还有人做),自己出去打工就是挣点给自己的零花钱。
估计这样的父母还庆幸孩子没吸毒,已经算lucky的。
不错,以后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多,尤其generationZ。
父母也觉得孩子不错啊,住家里,不就是添一双碗筷吗,又不用花什么钱。反正死后,钱也带不走,都是留给孩子的。
退一步,不语言上行动上逼迫和贬低,很难得
很多父母做不到,包括老美。
当然很多情况下也是无可奈何
人脉,哪里是什么人脉,是我可以做他想要的东西,累得要死,所以实在是不想跟了,找了个借口不去了。反正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哪门子人脉我是不信的,都是利益交换,你要给不了人家想要的东西,人家给你人脉?
这家医生如果会投资,俩娃生活一辈子倒是不用愁的,就是娃太没成就感了。
鸡娃的时间比我们这种盲得脚不粘地的多多了。我觉得我家反而小时候自生自灭的,当然是吃饱穿暖,生活安全的自生自灭
比如像LD的哥哥,换了四五所学校读本科,中间还在加州饭店里做过二厨。33岁才本科毕业。现在混得也不错。。
他当年虽然也混世魔王,本科一直是trust fund里取钱。直到trust fund里的钱都取光了,不得不自己弄学贷,就是最后一次读学位,因为是花自己申请的学贷,才认真起来,把学位读完。
所以只有有人接盘,有人兜底,不见得孩子会自主想着独立。
不是那个很简单的道理,花别人的钱都是容易的,花自己的钱就会珍惜,掂量掂量。
男的参政从市议员做到州议员。 女的孩子大一点有了行政职务,挺体面的权力也不大但显著。我知道你们会说那挣不了多少钱。地位是收入的基本啊。他一众的人想方设法拐弯抹角的给好处,不是自己也是家人,不愁工作。另一人待人非常亲切幽默可爱,后来和人创业,不会科技,估计公关能手,学习能力强 至少解释技术难不倒。还有拿学位后在大学幼儿教育做到dean. 这个学位在我们看来又太水了。总之,人人都有机会。机会青睐综合素质。
日子还得照过,自我安慰很重要
周围有两个小中大学辍学打工的,一个T10的父母都快抑郁了,另一个州大的父母照旧打牌喝酒吃饭,人跟人不同。
其实人家妈的自豪是真心和自然而然,哇毕业回家住,暂时没工作,打打零工是非常normal的事儿,人家娃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看着很棒的孩子。
是你的心态(或者老中)不对,都是急火火的push 孩子,娃都变成父母的trophy,娃一步不能停歇,稍微步子慢了,就联想到失业没钱不健康不阳光,所以人家悠闲,你都愁死了。你娃背负着太大的鸭梨,一步不能慢,更不能错,他们还没消极呢,你这已经depressed。所以人家的娃才是有福气,咱的娃,看着炫丽得成就,隐藏着很多危机,他们一辈子注定得负重前行。而这两位医生的娃,父母给了他们底气,做个一般人!
压死孩子的是父母无尽的期望和我们心里深层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
反正实话都不爱听,你要生气,我就删了。
而且,白人似乎总想展示他们轻松handle一切的那种姿态。不知道是真的如此,还是装的如此。
我也反省自己,是不是我的弦也绷得太紧。
我刚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中国妈妈说想死的心都有了。因为上初中的儿子偷偷把家里的旧手机藏起来玩游戏,玩了半年她才发现。觉得孩子怎么让她失望了。我想多大的事啊。。。。
看来还是有的人弦绷得比俺更紧。
1个花街,一个硅谷大厂,一个油交易公司,一个军工,还有一个去藤校读博了
我出国前也gap了一年。打工(经常出差那种口译),忙出国申请,同时还忙着在国内找工作(如果出国offer没有的话),虽然也是回家住。
我打工的钱,就相当于付了培养费和机票的钱。
但是如果我孩子出这样的事我会内疚,觉得没有养好他们。会想着怎么帮助他们,和他们谈。而不是还为那种鸡毛蒜皮的事自豪半天的。所以我也在检讨是不是爱的方式不同? 我不用拿孩子做trophy,我俩自己的生活工作已经安排得很好,尽情享受就好。但是总希望孩子好,哪怕忠言逆耳。而不是事事顺着孩子。
还有一点是白人爱面子,也可能关起门来怎么样,我也不清楚
老中也一样,摊上了不也就这样吗
我父母都没这么说过我,我妈当时还是挺开心我回来,她有人说话唠叨了。
然后转码。
其实任何阶段的人都是多样化的
他们是真心为孩子自豪。
他们对孩子要求没那么高,大部分时候平常心,就算很有上进心的父母,在老中这里都很laidback。大多数老美都很为孩子一点一滴的付出和进步来celebrate。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我羡慕日本社会女人都被expect 成家庭主妇,也有法律保护,但在中国不行,社会expect 女孩子自己养活自己。
同居,结果毕业人家要回国接家族企业,她不愿回国分手。工作后立马找了个码农30出头的,没两年已经要谈婚论嫁了。男的也年薪20多万。
这里我想谈谈我工作中遇到的一个老外牛人的例子,可以说是一个和大多数亚裔孩子决然相反的路。
我在一次户外挑战赛上遇到一个外国老头,一开始有点看不起他,觉得一个老头子凑什么热闹,如此高强度的比赛都是年轻人的天下。但比赛中我发现这个老头子首先身体底子很好,其次有着坚强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他十分聪明。比赛路线上有一些很难的智力puzzle,如果解出来就可以扣减完成任务的时间,如果解不出来就白白浪费了解谜的时间。每次遇到谜题这个老头都很有信心的说大家乘机休息一下,我来解谜。结果每次他都解了出来,给大家更多的休息同时还提高了全队成绩。最后全队完成任务远比其他队轻松,但成绩也不差。
我后来就对这个老头很感兴趣,聊天中发现他是一个很牛的牛人,走了一条亚裔家长无法想象的路。他高中时候不怎么爱学习,整天街上游荡还经常街头打架。打着打着他觉得自己挺能打,在街上打架已经太没有挑战。接下来就去拳馆学拳击去了,没想到接下来一发不可收拾,打拳一路打到英国冠军。拿到英国冠军以后觉得打拳已经没有什么可追求了,想起来自己之前一直没有好好学习,就从头申请大学。没想到一上大学觉得学习好简单,一点都不比打拳难,就这样一路读到博士毕业,化学博士。读博期间他做很多实验,慢慢觉得lab的活太boring,很难想象自己一辈子做这样的事情,因而又开始找新的方向。后来他去了华尔街做到高管,做的是衍生金融产品。我问他为什么选择做金融,他说:因为金融简单啊!
亚裔家长总是担心孩子迷失方向,其实阻止孩子走弯路,不让孩子自己探索才是真正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