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When rude is polite". 作者发现中文的日常里面,”谢谢”,“请”这些礼貌用词频率较低。作者后来发现,两个动词叠用,就可以柔和语境。比如“坐坐”,比如“走走”,比如商场里说“我就看看”。想想的确是的呀。作者最喜欢的是“慢走”。的确是呀,这是中文里很温柔的告别。
第三章“Chinese play as a national sport", 中文的声调,同一个发音,不同的调,完全不同的字。作者指出中文有声调,是有原因的,中文音节有400多个,比较英文音节则有4000多个。所以中文必须有tones, 以满足日常用语的需要。
第九章 “hot and noisy", 英文里一半词都是来自法语。而中文外来词非常少。中文里面很多复合词,是把近义词或反义词放在一起,是东方“阴阳“平衡的体现,比如“东西”, “左右”,“开关”,“呼吸”等等。觉得有趣,这些我都take it for granted, 从来没想过深层的原因。这个作者的说法都让人耳目一新。
写于2017年6月
"Dreaming in Chinese", 一个美国语言学者在上海和北京住了3年后,写的一本有趣的书,每一章从语言学角度,西方看中文的一个小小的古怪事。飞机上都快看完了,随手写写读书笔记。
毕竟是女作者,第一章的名字就是“love". 作者发现中文里面的动词没有时态,难辨过去,现在,将来。比如“love", 英文里是一个受时间局限的一段状态。可是中文里“爱”却是一个存在,将过去和将来都绑在一起。(这一段理解很有意思)不过作者是美国的文化精英阶层,没有那么simple & naive, 笔锋一转,写了她和国内一些年轻妻子的交谈,侧面写了她们对爱的理解的实际和算计。
第二章,“When rude is polite". 作者发现中文的日常里面,”谢谢”,“请”这些礼貌用词频率较低。作者后来发现,两个动词叠用,就可以柔和语境。比如“坐坐”,比如“走走”,比如商场里说“我就看看”。想想的确是的呀。作者最喜欢的是“慢走”。的确是呀,这是中文里很温柔的告别。
第三章“Chinese play as a national sport", 中文的声调,同一个发音,不同的调,完全不同的字。作者指出中文有声调,是有原因的,中文音节有400多个,比较英文音节则有4000多个。所以中文必须有tones, 以满足日常用语的需要。
第九章 “hot and noisy", 英文里一半词都是来自法语。而中文外来词非常少。中文里面很多复合词,是把近义词或反义词放在一起,是东方“阴阳“平衡的体现,比如“东西”, “左右”,“开关”,“呼吸”等等。觉得有趣,这些我都take it for granted, 从来没想过深层的原因。这个作者的说法都让人耳目一新。
原来你在这里玩啊
那天听寂寞的落花讲在书坛与你相遇的故事,我先跑去书画坛找了一圈
抱抱
等你有空的时候香聊书,就过来一起聊书呀--可以一起天马行空的侃,是人生快乐的事情
像真的一样呢
好啊好啊,你也经常回去转转啊
会了说话的话,经过训练,基本会读写了…
法、德、意、西班牙语等都是类似性质。从小自然而然学会听说技能,读写很容易掌握
如果学了希腊语,更容易了…
中文,发音是发音,文字是文字,得从头硬学
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是的,所以美国的ABC很容易变成中文的文盲,
因为从小父母对他/她创造中文的环境的话,他/她中文听说是可以过关的。但是读写方面,如果仅仅依靠上个周末中文学校,自身不下大功夫的话,可能就过不了关。
首先声明一下我没读过她的书。
一:我感觉她用英文的时态来理解中文的时态。中文的时态是用到了时间副词,比如昨天,明天等来表达过去和将来。关于她谈到的对爱的理解实际和算计这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
二:关于礼貌用词是关于习惯,与个人的修养有关。
三:反而我觉得中文的语调毕竟平淡,不够婉转。如果你听朗读又不一样。
四:英语与法语都来自于拉丁语系。听说经典拉丁语是非常的简洁与优雅。她提到的近义词与反义词放在一块其实她不理解那些词组的含义。比如阴阳是一种文化的简易表达。东西放在一起也不是指方向,而是另一种含意了。
感觉她是用研究英语语言的方式来研究汉语。
我不是语言专家,也不是学语言专业。这是我简浅的理解。
谢谢你,我们再探讨。
白话体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与文言体小说《聊斋》对比下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