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要和传人同学唱个反调。他转方舟子那个视频,我一看标题就知道老方要讲什么。哎,老方没知识就开课很常见啦。
估计很多人不清楚,自古以来,和尚就是有科级处级和局级的,当然我指的是中国。
很多人读过《水浒》,知道鲁智深出家当和尚的故事。生活很自由哈,即使你犯了命案,被官府通缉,只要你答应戒酒戒色,把头发一剃找个寺庙当个和尚就没事了。靠,完全胡说八道,都这么干,社会不就乱了?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佛教(中国佛教)一个现状,藏污纳垢嘛。你想,杀人强奸偷盗等等重罪犯都随便当和尚保命,寺院还有个好?
比如那个鲁智深,在社会上不尊重法律,随便打人杀人。到了寺院他就老实了?不可能。他当和尚是走后门的,好像花钱不少。五台山文殊院是个和少林寺齐名的寺庙,结果呢,他在那里干什么。喝酒吃肉打人还破坏寺庙不动产。这都罢了,后来他还弄了两件凶器:一根60斤重的禅杖和一把30斤重的戒刀。
问题是: 当和尚自由,还俗也自由。比如鲁智深,哪天他看中了某家大姑娘,养上头发还俗就能和人家过日子了。可怜那个被他打死的杀猪佬老郑。
好在鲁智深小时候练铁裆功的时候被人把某器官踢坏了,他对色不感兴趣。一辈子没有强奸妇女,但杀人放火方面他没闲着。
好吧,不拽了,直接上硬货。佛组创建佛教的时候,忽视了一个事,就是如何管理这个宗教。注意哈,我说的是宗教,不是说信仰。佛祖把信仰说明白了。那时他没想到这个会被传播那么广,而且没想到会传到某个神奇的国度中国。
自佛教传到中国开始,政府部门就开始设立专门机构管和尚了。当时叫“僧录”,后来叫僧官制度:
“僧录始设于后秦,北魏、北齐称沙门统、昭玄统等,至唐代重设,掌管全国寺院、僧籍、僧官补授等,“统领天下诸寺,整理佛法”。唐中叶后设左、右街僧录二人,以后历朝多设立此职,并设有相应的僧官机构,如明、清时中央设僧录司等。僧官及其机构由鸿胪寺、礼部等政府部门辖制。僧官制度是封建专制政权监督和控制佛教事务的重要手段。”
这是对明清僧官制度的描述:
明代时期的僧官制度 僧官制度更为严密、更系统化,从中央到各府、州、县,建立了与行政体制相适应的四级僧官体系,并把僧司机构推行到青海、新疆、云南、西藏等边疆地区,从汉传佛教推行到藏传佛教中。各级僧官有明确的品阶、俸禄规定,僧官的铨选任免成制,考课有常,迁转有序,衣饰伞盖有别,在在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时代特点。其中央、府、州、县的僧司分别称为僧录司、僧纲司、僧正司、僧会司;中央僧官有善世、阐教、讲经、觉义;府、州、县僧官分别为都纲、僧正、僧会。
清代时期的僧官制度 僧官制度大体沿袭明制,略有损益,较有特色的是在僧官中实行了正副印制度和候补制度。另外,明清两代在西北、西南等藏传佛教地区实行‘番僧僧纲司’制度,自成一个独立体系,成为明清统治者对该地区实行羁縻政策的工具。总之,僧官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职官制度,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
除了这个国家佛教管理制度,各个寺院还有自己的和尚职称制度。很复杂啦,我抄几个:
------
烧戒是汉传佛教特有的出家僧人受戒仪式,指用香火在头顶灼烧戒疤作为永久标识。该仪式始于元代。烧戒实施于僧人剃度后、登坛受戒前,以香火在头顶烧灼形成疤痕,数量按三、六、九、十二个等级划分,象征“以肉身作香,燃点敬佛”的虔诚。
佛教的修行制度或修學制度,是指佛教關於修行、學習的各項主张、體系和制度,主要圍繞佛教寺院及出家文化展开叙述,包括僧伽、戒律、儀軌、傳承、寺院道場、機構、政府的宗教管理制度等。
佛教的修行制度,必须以佛、法、僧三宝爲依止,缺一不可。其中,佛陀的应化身已经般涅槃,故以佛像、佛足石、佛舍利等爲佛陀的表征,而法和僧伽尚在住世弘傳。
对于出家众,有多種稱呼。因佛教誕生古印度於“沙門思潮”,故佛教出家人亦稱沙門(梵語:?rama?a,巴利語:sama?a);因是出家求道,故稱出家人(巴利語:anagarika);因是僧伽團體之一員,故稱僧、僧伽(巴利語:Sa?gha,梵語:Sa?gha)等。一般尊称爲法师(梵語:dharma-bhā?aka,巴利語:dhamma-kathika;原是一類僧職,義爲說法教授的僧師,後成爲僧人的尊稱)、长老或上座(梵語:Sthavira,巴利語:Thera,戒腊高者)、聖者或尊者(梵語:ārya,巴利語:ariya,義爲尊聖的;或Bhante)、大德(梵語:bhadanta)、佛爷,这在各个佛教宗派都爲常见称谓,尤其在南傳上座部更為常用。
在汉地,也称和尚(本是教授师之意,现已变爲僧人的代称)、師父(不作師傅)、出家人、僧人、僧侣,还有称呼如大师(原指佛陀,後指高僧,現代爲俗称,不独用於佛教)、高僧、行者(谓修行人,一般指僧人,在俗居士也可自称)、上人等。在佛道相互吸收影響的過程中,也有僧人自稱真人、道人(義爲修道之人)等;另有執事和吸收自道教的住持、方丈、監院、知客等教職稱呼。
在藏傳佛教流行的藏地、蒙古地区,也有喇嘛(義爲上師)、堪布(教授師的藏譯,即等於漢地的和尚本意,一般為寺院住持)、仁波切(寧波車,義爲珍寶)、达赖、班禅、活佛(祖古,高僧轉世)、瑜伽師、瑜伽士等稱呼。 -------
不管怎么说吧,和尚有等级大家都同意吧。级别不同是不是待遇不一样? 是不是像现在的状态: 方丈开奔驰,法师坐宝马,实习小和尚骑自行车。
还有个事,不是什么人都能当和尚的。当然如果某个时期经济发展不错,大家都娶老婆养孩子,没人愿意到庙里戒色。庙里没人继承,突然有个人过来说要当和尚。那就直接录取了,面试呀,背景调查呀都免了。
中国历史上像上面那种和平富裕的日子不多啦。社会上很多吃不上饭的,所有当和尚的人很多。比如我们的朱洪武皇帝。
一般来说,当和尚和现在的职位应聘差不多。有钱你可以开个后门进去当一般和尚,一进去就可以看经书。没钱的就不行了,估计进去只能当苦力僧,做饭呀,挑水呀,给方丈同学按摩呀。
但是你要是杀了人,而且大家都知道你杀人的事,当和尚这个事就难了。真要收你,寺庙一定要和当局有相当的关系,公安人员如果来抓你,方丈能罩得住,劝退他们。
怎么讲呢,虽然比起道教来,佛教有教义,有宗教逻辑和思维系统,但在中国的发展还是被变了样。 没几个人去钻研佛法啦,顶多花钱让和尚帮他们念经。 念的是什么,他也不知道。
许多宗教活动被简单化庸俗化了,弄得和道教差不多那样充实迷信色彩, 比如:
1, 烧香许愿 ---- 一个协议,我花钱上香,佛祖你帮我忙,成了,我再来还愿。是不是和雇凶杀人的程序差不多,先给你50万,你把谁谁做了,成了我再给你另一半,总数100万; 2. 你出钱我出力: ---- 家里老人去世,想热闹一下。和尚过来给你做道场。收费标准是这样的...... 3. 功德箱: ---- 出钱就有功德? 是不是和公元1500年前后天主教的赎罪券差不多? 意思就是,你多给我钱,我给你记账,然后佛祖会重视你。
。。。。
不多说了,免得有人说我破坏宗教。
忽然发现走廊的咲媱非常适合当个僧官,或者直接到少林寺当个方丈。
被中文里吹的乱七八糟,就差是明说,跟我走吧,一步就到转世极乐世界。简直就是你这里晃着钱袋当胡萝卜引毛驴的损招儿。
佛教为什么在印度耍不开?
没把教义庸俗化,老百姓不会玩。
后来变通了点,弄个小乘佛教(名称是后来加的)。虽然庸俗化了一些,但对教义的学习还是重视的。
传到中国后,还是觉得没意思,太复杂。于是就弄了个大乘佛教。只要你对佛像低头双手合十,不管你懂不懂教义,你就是佛教徒了。
所以,高大并且很远就能看见的佛像显得重要起来。乐山大佛不是为了纪念佛祖而建的,而是为了方便长江上船上那些人加入组织
此“穿戴”同等肮脏。剑兄周四开心。
这次要和传人同学唱个反调。他转方舟子那个视频,我一看标题就知道老方要讲什么。哎,老方没知识就开课很常见啦。
估计很多人不清楚,自古以来,和尚就是有科级处级和局级的,当然我指的是中国。
很多人读过《水浒》,知道鲁智深出家当和尚的故事。生活很自由哈,即使你犯了命案,被官府通缉,只要你答应戒酒戒色,把头发一剃找个寺庙当个和尚就没事了。靠,完全胡说八道,都这么干,社会不就乱了?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佛教(中国佛教)一个现状,藏污纳垢嘛。你想,杀人强奸偷盗等等重罪犯都随便当和尚保命,寺院还有个好?
比如那个鲁智深,在社会上不尊重法律,随便打人杀人。到了寺院他就老实了?不可能。他当和尚是走后门的,好像花钱不少。五台山文殊院是个和少林寺齐名的寺庙,结果呢,他在那里干什么。喝酒吃肉打人还破坏寺庙不动产。这都罢了,后来他还弄了两件凶器:一根60斤重的禅杖和一把30斤重的戒刀。
问题是: 当和尚自由,还俗也自由。比如鲁智深,哪天他看中了某家大姑娘,养上头发还俗就能和人家过日子了。可怜那个被他打死的杀猪佬老郑。
好在鲁智深小时候练铁裆功的时候被人把某器官踢坏了,他对色不感兴趣。一辈子没有强奸妇女,但杀人放火方面他没闲着。
好吧,不拽了,直接上硬货。佛组创建佛教的时候,忽视了一个事,就是如何管理这个宗教。注意哈,我说的是宗教,不是说信仰。佛祖把信仰说明白了。那时他没想到这个会被传播那么广,而且没想到会传到某个神奇的国度中国。
自佛教传到中国开始,政府部门就开始设立专门机构管和尚了。当时叫“僧录”,后来叫僧官制度:
“僧录始设于后秦,北魏、北齐称沙门统、昭玄统等,至唐代重设,掌管全国寺院、僧籍、僧官补授等,“统领天下诸寺,整理佛法”。唐中叶后设左、右街僧录二人,以后历朝多设立此职,并设有相应的僧官机构,如明、清时中央设僧录司等。僧官及其机构由鸿胪寺、礼部等政府部门辖制。僧官制度是封建专制政权监督和控制佛教事务的重要手段。”
这是对明清僧官制度的描述:
明代时期的僧官制度
僧官制度更为严密、更系统化,从中央到各府、州、县,建立了与行政体制相适应的四级僧官体系,并把僧司机构推行到青海、新疆、云南、西藏等边疆地区,从汉传佛教推行到藏传佛教中。各级僧官有明确的品阶、俸禄规定,僧官的铨选任免成制,考课有常,迁转有序,衣饰伞盖有别,在在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时代特点。其中央、府、州、县的僧司分别称为僧录司、僧纲司、僧正司、僧会司;中央僧官有善世、阐教、讲经、觉义;府、州、县僧官分别为都纲、僧正、僧会。
清代时期的僧官制度
僧官制度大体沿袭明制,略有损益,较有特色的是在僧官中实行了正副印制度和候补制度。另外,明清两代在西北、西南等藏传佛教地区实行‘番僧僧纲司’制度,自成一个独立体系,成为明清统治者对该地区实行羁縻政策的工具。总之,僧官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职官制度,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
除了这个国家佛教管理制度,各个寺院还有自己的和尚职称制度。很复杂啦,我抄几个:
------
烧戒是汉传佛教特有的出家僧人受戒仪式,指用香火在头顶灼烧戒疤作为永久标识。该仪式始于元代。烧戒实施于僧人剃度后、登坛受戒前,以香火在头顶烧灼形成疤痕,数量按三、六、九、十二个等级划分,象征“以肉身作香,燃点敬佛”的虔诚。
佛教的修行制度或修學制度,是指佛教關於修行、學習的各項主张、體系和制度,主要圍繞佛教寺院及出家文化展开叙述,包括僧伽、戒律、儀軌、傳承、寺院道場、機構、政府的宗教管理制度等。
佛教的修行制度,必须以佛、法、僧三宝爲依止,缺一不可。其中,佛陀的应化身已经般涅槃,故以佛像、佛足石、佛舍利等爲佛陀的表征,而法和僧伽尚在住世弘傳。
对于出家众,有多種稱呼。因佛教誕生古印度於“沙門思潮”,故佛教出家人亦稱沙門(梵語:?rama?a,巴利語:sama?a);因是出家求道,故稱出家人(巴利語:anagarika);因是僧伽團體之一員,故稱僧、僧伽(巴利語:Sa?gha,梵語:Sa?gha)等。一般尊称爲法师(梵語:dharma-bhā?aka,巴利語:dhamma-kathika;原是一類僧職,義爲說法教授的僧師,後成爲僧人的尊稱)、长老或上座(梵語:Sthavira,巴利語:Thera,戒腊高者)、聖者或尊者(梵語:ārya,巴利語:ariya,義爲尊聖的;或Bhante)、大德(梵語:bhadanta)、佛爷,这在各个佛教宗派都爲常见称谓,尤其在南傳上座部更為常用。
在汉地,也称和尚(本是教授师之意,现已变爲僧人的代称)、師父(不作師傅)、出家人、僧人、僧侣,还有称呼如大师(原指佛陀,後指高僧,現代爲俗称,不独用於佛教)、高僧、行者(谓修行人,一般指僧人,在俗居士也可自称)、上人等。在佛道相互吸收影響的過程中,也有僧人自稱真人、道人(義爲修道之人)等;另有執事和吸收自道教的住持、方丈、監院、知客等教職稱呼。
在藏傳佛教流行的藏地、蒙古地区,也有喇嘛(義爲上師)、堪布(教授師的藏譯,即等於漢地的和尚本意,一般為寺院住持)、仁波切(寧波車,義爲珍寶)、达赖、班禅、活佛(祖古,高僧轉世)、瑜伽師、瑜伽士等稱呼。
-------
不管怎么说吧,和尚有等级大家都同意吧。级别不同是不是待遇不一样? 是不是像现在的状态: 方丈开奔驰,法师坐宝马,实习小和尚骑自行车。
还有个事,不是什么人都能当和尚的。当然如果某个时期经济发展不错,大家都娶老婆养孩子,没人愿意到庙里戒色。庙里没人继承,突然有个人过来说要当和尚。那就直接录取了,面试呀,背景调查呀都免了。
中国历史上像上面那种和平富裕的日子不多啦。社会上很多吃不上饭的,所有当和尚的人很多。比如我们的朱洪武皇帝。
一般来说,当和尚和现在的职位应聘差不多。有钱你可以开个后门进去当一般和尚,一进去就可以看经书。没钱的就不行了,估计进去只能当苦力僧,做饭呀,挑水呀,给方丈同学按摩呀。
但是你要是杀了人,而且大家都知道你杀人的事,当和尚这个事就难了。真要收你,寺庙一定要和当局有相当的关系,公安人员如果来抓你,方丈能罩得住,劝退他们。
怎么讲呢,虽然比起道教来,佛教有教义,有宗教逻辑和思维系统,但在中国的发展还是被变了样。 没几个人去钻研佛法啦,顶多花钱让和尚帮他们念经。 念的是什么,他也不知道。
许多宗教活动被简单化庸俗化了,弄得和道教差不多那样充实迷信色彩, 比如:
1, 烧香许愿 ---- 一个协议,我花钱上香,佛祖你帮我忙,成了,我再来还愿。是不是和雇凶杀人的程序差不多,先给你50万,你把谁谁做了,成了我再给你另一半,总数100万;
2. 你出钱我出力: ---- 家里老人去世,想热闹一下。和尚过来给你做道场。收费标准是这样的......
3. 功德箱: ---- 出钱就有功德? 是不是和公元1500年前后天主教的赎罪券差不多? 意思就是,你多给我钱,我给你记账,然后佛祖会重视你。
。。。。
不多说了,免得有人说我破坏宗教。
忽然发现走廊的咲媱非常适合当个僧官,或者直接到少林寺当个方丈。
被中文里吹的乱七八糟,就差是明说,跟我走吧,一步就到转世极乐世界。简直就是你这里晃着钱袋当胡萝卜引毛驴的损招儿。
佛教为什么在印度耍不开?
没把教义庸俗化,老百姓不会玩。
后来变通了点,弄个小乘佛教(名称是后来加的)。虽然庸俗化了一些,但对教义的学习还是重视的。
传到中国后,还是觉得没意思,太复杂。于是就弄了个大乘佛教。只要你对佛像低头双手合十,不管你懂不懂教义,你就是佛教徒了。
所以,高大并且很远就能看见的佛像显得重要起来。乐山大佛不是为了纪念佛祖而建的,而是为了方便长江上船上那些人加入组织
此“穿戴”同等肮脏。剑兄周四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