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存在
叁、拈花者谁
II. 拈花者谁
要谈「第三种存在」,必须先从「存在」说起。当我说一件事「存在」或者「不存在」,那是什么意思?就具体的事物而言,它的存在需要感官给出充分的依据。当我远望一棵树,我说「这棵树存在」;拾起一朵花,我说「这朵花存在」。又因为看不到月亮上抱着玉兔的嫦娥,所以我说「嫦娥不存在」,或者「不知道嫦娥是否存在」。简而言之,「存在」的意思就是「被看到」,或者「被听到」「被闻到」「被尝到」「被摸到」。我们且保持这种单纯的想法,就把信心安放在感官上。看到什么就信什么,看不到的一概悬置不谈。
但在这里暗含着一个问题,是「谁」在看?当我远望一棵树,手拈一朵花,被看的事物历历在目,这个能看的是「谁」?在三千年前的楞严法会上,这个问题被佛陀两次提出【3】。假如你的回答是「我在看」,这个能看的「我」又是什么呢?面对这个问题,法国哲学家笛卡尔【8】陷入沉思。
一六一九年,笛卡尔在德国南部隐居。那年冬天,天气苦寒,笛卡尔坐在炉火旁沉思。他反复追问「我是什么」?「为什么我看到的事物清清楚楚,看到事物的我却是模糊不清的【11】」?就在那个冬天,笛卡尔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第一哲学沉思录》【9】。这是一本很薄的小册子,我买的英文版只有六十页。但就是这么一本薄薄的书,启发了后来无数的哲学家,从洛克、康德、叔本华、尼采,到逻辑原子论的创始人罗素,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有趣的是,这本书的核心问题,与《楞严》开篇佛陀的两次提问异曲同工。
我们且把笛卡尔的问题放一放,转而思考一个相反的问题:「我不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要轻松容易得多。显而易见,当我远望一棵树,我不是树。当我拾起一朵花,我不是花。当我看山,我不是山。当我望月,我不是月。若我停步街头,凝视车辆往来人行穿梭,匆忙的脚步里找不到「我」。我又驻足平地,仰望云衬鸟飞风托尘起,目光所及之处全不是「我」【4】。因为这个「我」,不是落于眼中的「被看」,而是藏于目后的「能看」。
更进一步说,这个「我」,它不是眼中的外境,也不是眼中的自身。譬如此刻,我看着键盘上飞舞着打字的手,这双手不是「我」。我看着屋子里悠闲踱步的脚,这只脚不是「我」。我又想象把身体打开,看着血液在管道流淌,空气从两肺吸入,食物被肠胃吞噬,又有废料从孔窍排出。这里面的心肝脾胃,哪一个器官是「我」?外面的每一寸皮每一根发,又有哪一个是「我」呢?于是我点头认同笛卡尔的观点,他在书中断然写道「我不是器官拼凑起来的身体」【12】。
这个隐秘的「我」,不是树不是花,不是山不是月,不是手不是脚,不是心肝脾胃,也非眼耳鼻舌。那它到底是什么呢?简言之,它就是佛典中处处不离的「心」。这个「心」,非指体内鼓动血液游走全身的心脏。它是人的精神主体,隐藏在感官的背后,支撑着身体的功能【5】。
我们的身体,在佛法中称为「六根」,包括五种感官以及头脑。之所以称为「六根」,是因为它深深扎根在尘世之中,被「六尘」紧紧包围。于是,在我眼中布满色彩,耳中填满音声,头脑充斥着回忆和感受。若是无「心」,我的眼不能看,耳不能听,皮肤仅是光滑的布料,头脑不过软嫩的白浆。我的身体,就仿佛田野上空心的稻草人,随风挥舞着空荡的衣袖。因为有「心」,我的眼能看明,耳能听轻,鼻能闻香,舌能尝淡,皮肤能觉冷暖,头脑能知苦乐。因为有「心」,我不再仅仅是肉体。
藏于六根的心,在眼为见、在耳为闻
「心」是什么?它是「当下在看,此时在听」,是生命当下的自觉。因为「心」,鲜活的我们不仅是肉体,有情的生命区别于机器。生命的本质是心,心是生命,它为无情的世界赋予色彩,又给冰冷的土石增添温度。世界需要「心」的支撑。没有心灵的世界,就像一台没人看的戏,没人听的剧,直觉告诉我们必是如此。但是物理主义并不满足这样的回答,以下是他们的质疑。
【3】《楞严经》卷一:「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4】这一段模仿《楞严经》卷二:「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5】心,梵文citta。《楞严经》卷一:「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卷四:「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这两段经文说明「心」是「眼中见性」,也是「耳中闻性」。 【8】罗素《西方哲学史》:「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 1596-1650),通常都把它看作是近代哲学的始祖,我认为这是对的。他是第一个秉有高超哲学能力,在见解方面受新物理学和新天文学深刻影响的人。固然,他也保留了经院哲学的许多东西,但是它并不接受前人奠定的基础,却另起炉灶,努力缔造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这是亚里士多德以来未曾有的事,是科学的进展带来的新自信心的标志」。「在哲学和数学上,他的工作重要无比」。 【9】《第一哲学沉思录》是笛卡尔最重要的著作,原著是用法文写的。中译本很绕口,我在引用时做了适当加工,以求文字流畅并不失原义。这本书共分六个沉思,「我思故我在」出自第二个沉思。正是这句话奠定了精神世界的实在性,直到今天,它仍是物理主义解决不了的难题。在后面的四个沉思中,笛卡尔借用经院哲学的方法恢复了上帝,又借着上帝的踏板恢复了物质世界,从而形成物质精神对立的二元论。后四个沉思与前两个沉思体现的怀疑精神并不一致,所以罗素批评他对怀疑的应用「三心二意」,贝克莱讽刺笛卡尔「装腔作势的怀疑」。本文的讨论只限于笛卡尔的第二个沉思。 【11】《第一哲学沉思录》:「但是这个必然存在的我究竟是什么,我还没有充分的了解。」「那些我认为可疑的、不知道的和相异于我的东西,比起那些真实的和我所知道的东西,即我自己,反而被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这确实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中国社会科学院译本) 【12】《第一哲学沉思录》:「我不是那种被称为人体的肢体结构;我甚至也不是一些弥散于这些肢体中的稀薄气体——风、火、空气、呼吸或任何我用想象力虚构出来的东西。」(中国社会科学院译本)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莊周齐物论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
第三种存在
叁、拈花者谁
II. 拈花者谁
要谈「第三种存在」,必须先从「存在」说起。当我说一件事「存在」或者「不存在」,那是什么意思?就具体的事物而言,它的存在需要感官给出充分的依据。当我远望一棵树,我说「这棵树存在」;拾起一朵花,我说「这朵花存在」。又因为看不到月亮上抱着玉兔的嫦娥,所以我说「嫦娥不存在」,或者「不知道嫦娥是否存在」。简而言之,「存在」的意思就是「被看到」,或者「被听到」「被闻到」「被尝到」「被摸到」。我们且保持这种单纯的想法,就把信心安放在感官上。看到什么就信什么,看不到的一概悬置不谈。
一六一九年,笛卡尔在德国南部隐居。那年冬天,天气苦寒,笛卡尔坐在炉火旁沉思。他反复追问「我是什么」?「为什么我看到的事物清清楚楚,看到事物的我却是模糊不清的【11】」?就在那个冬天,笛卡尔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第一哲学沉思录》【9】。这是一本很薄的小册子,我买的英文版只有六十页。但就是这么一本薄薄的书,启发了后来无数的哲学家,从洛克、康德、叔本华、尼采,到逻辑原子论的创始人罗素,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有趣的是,这本书的核心问题,与《楞严》开篇佛陀的两次提问异曲同工。
我们且把笛卡尔的问题放一放,转而思考一个相反的问题:「我不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要轻松容易得多。显而易见,当我远望一棵树,我不是树。当我拾起一朵花,我不是花。当我看山,我不是山。当我望月,我不是月。若我停步街头,凝视车辆往来人行穿梭,匆忙的脚步里找不到「我」。我又驻足平地,仰望云衬鸟飞风托尘起,目光所及之处全不是「我」【4】。因为这个「我」,不是落于眼中的「被看」,而是藏于目后的「能看」。
更进一步说,这个「我」,它不是眼中的外境,也不是眼中的自身。譬如此刻,我看着键盘上飞舞着打字的手,这双手不是「我」。我看着屋子里悠闲踱步的脚,这只脚不是「我」。我又想象把身体打开,看着血液在管道流淌,空气从两肺吸入,食物被肠胃吞噬,又有废料从孔窍排出。这里面的心肝脾胃,哪一个器官是「我」?外面的每一寸皮每一根发,又有哪一个是「我」呢?于是我点头认同笛卡尔的观点,他在书中断然写道「我不是器官拼凑起来的身体」【12】。
我们的身体,在佛法中称为「六根」,包括五种感官以及头脑。之所以称为「六根」,是因为它深深扎根在尘世之中,被「六尘」紧紧包围。于是,在我眼中布满色彩,耳中填满音声,头脑充斥着回忆和感受。若是无「心」,我的眼不能看,耳不能听,皮肤仅是光滑的布料,头脑不过软嫩的白浆。我的身体,就仿佛田野上空心的稻草人,随风挥舞着空荡的衣袖。因为有「心」,我的眼能看明,耳能听轻,鼻能闻香,舌能尝淡,皮肤能觉冷暖,头脑能知苦乐。因为有「心」,我不再仅仅是肉体。
藏于六根的心,在眼为见、在耳为闻
「心」是什么?它是「当下在看,此时在听」,是生命当下的自觉。因为「心」,鲜活的我们不仅是肉体,有情的生命区别于机器。生命的本质是心,心是生命,它为无情的世界赋予色彩,又给冰冷的土石增添温度。世界需要「心」的支撑。没有心灵的世界,就像一台没人看的戏,没人听的剧,直觉告诉我们必是如此。但是物理主义并不满足这样的回答,以下是他们的质疑。
【3】《楞严经》卷一:「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4】这一段模仿《楞严经》卷二:「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5】心,梵文citta。《楞严经》卷一:「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卷四:「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这两段经文说明「心」是「眼中见性」,也是「耳中闻性」。
【8】罗素《西方哲学史》:「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 1596-1650),通常都把它看作是近代哲学的始祖,我认为这是对的。他是第一个秉有高超哲学能力,在见解方面受新物理学和新天文学深刻影响的人。固然,他也保留了经院哲学的许多东西,但是它并不接受前人奠定的基础,却另起炉灶,努力缔造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这是亚里士多德以来未曾有的事,是科学的进展带来的新自信心的标志」。「在哲学和数学上,他的工作重要无比」。
【9】《第一哲学沉思录》是笛卡尔最重要的著作,原著是用法文写的。中译本很绕口,我在引用时做了适当加工,以求文字流畅并不失原义。这本书共分六个沉思,「我思故我在」出自第二个沉思。正是这句话奠定了精神世界的实在性,直到今天,它仍是物理主义解决不了的难题。在后面的四个沉思中,笛卡尔借用经院哲学的方法恢复了上帝,又借着上帝的踏板恢复了物质世界,从而形成物质精神对立的二元论。后四个沉思与前两个沉思体现的怀疑精神并不一致,所以罗素批评他对怀疑的应用「三心二意」,贝克莱讽刺笛卡尔「装腔作势的怀疑」。本文的讨论只限于笛卡尔的第二个沉思。
【11】《第一哲学沉思录》:「但是这个必然存在的我究竟是什么,我还没有充分的了解。」「那些我认为可疑的、不知道的和相异于我的东西,比起那些真实的和我所知道的东西,即我自己,反而被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这确实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中国社会科学院译本)
【12】《第一哲学沉思录》:「我不是那种被称为人体的肢体结构;我甚至也不是一些弥散于这些肢体中的稀薄气体——风、火、空气、呼吸或任何我用想象力虚构出来的东西。」(中国社会科学院译本)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莊周齐物论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