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存在(序II):当佛陀遇见苏格拉底

赵拙
楼主 (文学峸)

佛教起源于东方,我却要从西方的一个人物说起,这个人就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四百七十年,比孔子小八十岁。他和孔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苏格拉底门下也聚集了很多雅典的年轻人。孔子一生「述而不作」。我们今天读到的《论语》,是他的弟子在他去世后收集整理的。苏格拉底一生同样「不立文字」,他的事迹主要记载在学生柏拉图的著作里。根据柏拉图的记载,苏格拉底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仍然在和学生们坐而论道。在生与死的边界上,苏格拉底谈笑风生,像天鹅一样引颈高歌。他对身边的学生说:「世界上存在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看得见的,一种是看不见的」【3】。

我初读苏格拉底,并没有特别在意这句话。但是哲人的话像酒,时间越长,回味越浓。我慢慢体会到,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实则意味深长,甚至可以说是西方哲学的点睛之笔。那么,苏格拉底所说的「两种东西」到底指什么呢?他所说「看得见的东西」,指的是现实中具体的事物,就像一杯清茶,一碗白米,一条小路,一座城市。他所说「看不见的东西」,从广义上说【4】,指的是头脑中抽象的事物,比如一个概念,一种观点,一条传闻,一门学问。

当我们在外面劳碌一天回到家,给自己泡上一杯清茶,或者端起一杯红酒。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人这一辈子,是不是被苏格拉底所说的「两种东西」耗尽了时光?一方面,我们不缀劳作,耗体力换取「看得见的东西」,买精美的食物滋补身体,用舒适的家居装点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断学习,劳心力汲取「看不见的东西」,用知识和观点填充头脑,借新闻和绯闻滋补心灵。我们的精神生活,似乎比物质生活还要繁花似锦。但是,我们可曾在某一刻停下来想想,到底是谁在蝇营狗苟的生活?这个每天早出晚归的又是谁呢?

佛法告诉我们,无论是腕子上「看得见」的金表,还是头脑中「看不见」的知识,都是天上的浮云。在「看得见」和「看不见」之外,还有第三种隐秘的存在。这个不出场的「第三者」,我们天天用它,却对它茫然不觉【5】。因此,佛典中常把它比做藏在衣服里的明珠。我们则好比流浪街头失忆的贵公子,怀揣宝珠,沿街乞讨【6】。在宋朝,有一位茶陵郁和尚。有一天他开悟了,写诗道【7】:

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紧锁。
今日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

这颗人人本有的明珠藏在哪?那个神秘的「第三者」又是谁?且听我慢慢道来。

【3】柏拉图的名著《斐多》(Phaedo),记载了苏格拉底就义当天与学生的对话,对西方文化影响巨大。本文引用的是杨绛先生的译本。
【4】狭义的说,苏格拉底所说「看不见的东西」,仅指概念。然而观点、新闻、学问等等,都是由一个个单独的概念搭建而成。后文中有更详细的解析。
【5】《楞严经》卷一:「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6】《楞严经》卷四:「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7】《五灯会元》卷十九:「舒州白云守端禅师,衡阳葛氏子。幼事翰墨,冠依茶陵郁禅师披削,往参杨歧。歧一日忽问:受业师为谁?师曰:茶陵郁和尚。歧曰:吾闻伊过桥遭有省,作偈甚奇,能记否?师诵曰: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第三种存在(序II):当佛陀遇见苏格拉底 第三种存在(序I):佛缘
咲媱
我对佛法的看法,其实就是加上时间的维度之后的看得见看不见而已。在某个时间你看得见的东西,在另外一个时间维度不存在
咲媱
所以,一切有为法,在加上时间之后,就都是如露亦如电,因为一切都会过去。一切过去之后,就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咲媱
过去存在的东西,现在不存在,但是还剩下的,就是因果。但是因果,放在时间里面,也会过去。以此穷推,最后剩下的就是不生不灭
咲媱
所谓修行,就是早日了结因果,进入不生不灭。
咲媱
而了结凡间因果最简单的办法,其实是信基督。耶稣承担了你的一切因果。你有信心就一念涅槃。
赵拙
关键是,这个进入不生不灭的主体是什么?
咲媱
没有主体就是这个主体。是空而非空,不染任何尘埃。明月照大江,明月不是主体,大江也不是主体,背后承载这些的才是主体
静安爷叔
灵体?
咲媱
不是灵体。灵体也是体,真正的本源不生灭,无垢净,不能说,不是任何你能描述的东西,否则就不是本源。
咲媱
古语有云:有型先天地,无物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遂四时凋。
赵拙
背后承载这些的是什么?
咲媱
而这个主体,不假外求。人人都有,就是被外在的表象和因果蒙蔽了而已。
静安爷叔
~~抬杠啊,天使是啥?总得有打工的。
J
JoyAnna.
今在昔在永在的只有一位
S
Shubin
那无为法呢?
咲媱
悟道的过程,就是脱去蒙蔽,但是脱去了一层蒙蔽,结果后面还有一层,无穷无尽,其实放下即可。吃饭喝酒,就是悟道,哈哈。
J
JoyAnna.
你跑人家佛陀的帖子里聊打工的天使,也是抬杠。妥妥哒
S
Shubin
既然因果能过去,那就不需要了结吧。
S
Shubin
没有主体谈何进入?
咲媱
无为是有为的一种方式。刻意的无为,也是一种有为,一切法,都是非法,正如执着空,和执着有没有区别,色空无二。
咲媱
这是不同层面的东西,天使和上帝的层面,不是人的层面。
咲媱
能说出来的都不是。
咲媱
内外无分别,你应该问如何出去。
S
Shubin
一念涅槃就进入本源了?
咲媱
没错,神是在高天之上,不是人能想,能估计,能领悟的。
咲媱
进入本源,就能一念涅槃。
咲媱
本来不需要,但是因果是苦,过去的时间很长,苦的时间就很长。你能一念万年,也就能加速。
S
Shubin
主体或本源在一边,臭皮囊在另一边,还没进入呢。
S
Shubin
咋个进入法? 先出去溜达一圈儿?
J
JoyAnna.
你信佛还是上帝?被绕晕了。lol
咲媱
是人就说人话,皮囊虽臭,那也是人的唯一渡船。
赵拙
后面的文章会谈到佛教和基督教的比较
咲媱
你知道猫?关在门外想进去,放它进来又想出去。其实人本来就在里面,当然找不到门进去。
S
Shubin
善因善果应该不痛苦吧,可能有人觉得很享受。
咲媱
我信上帝啊。我说的是我对佛教的理解。信耶稣其实也是涅槃的手段。这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咲媱
人生百年,悲多乐少。善恶相依,因果难逃。
S
Shubin
非有为非无为法,就不落两边。 : )
J
JoyAnna.
赞理论知识丰富。可以去讲主日学。:)
S
Shubin
请问,本人在此话题里哪一句不是人话?
S
Shubin
既然本来就在里面,那就谈不上进入。
咲媱
不要老想当老师,老师要受更重的审判,哈哈。
咲媱
都是人话,还带着人浓重的口气,哈哈。
J
JoyAnna.
同意放下即可。好好读透有真理的那本书就好。
静安爷叔
特别是有些正端斜说的老斯。
咲媱
那是因为分不清自己在哪里
咲媱
单纯的信心是最好的放下
S
Shubin
对普通人来说,因果是过不去的,所以才要修。
咲媱
还有外表道貌岸然,心里鬼胎的老师。
J
JoyAnna.
所以经上说,但你们不要受拉比的称呼,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夫子,你们都是弟兄。
咲媱
修就能过去?如果方向错误了,越走越远呢?
J
JoyAnna.
信而顺服
J
JoyAnna.
港真,你也不可以此为借口停止聚会。
咲媱
哈哈,我用野狐禅帮大师顶了这么多层楼,说不定都能上热贴榜了。善哉善哉!
S
Shubin
呵呵,是人就必然带着人的口气,不会带着神的口气。
咲媱
一念胜万法
咲媱
中间是大马路,有十八轮。。。哈哈。
S
Shubin
如果方向搞对了呢?
赵拙
谢谢啊
咲媱
如果没有正确指导,方向正确的几率是50%,还不如躺平。
S
Shubin
所以要先出去,到了外面才知道自己在哪里?
咲媱
出去发现门是单向的,哈哈。
S
Shubin
说来说去,还是在本源里头躺平无痛苦。 : )
咲媱
难说,人最喜欢装神
S
Shubin
不需要走门啊,据说一念涅槃就可以进吧?
J
JoyAnna.
能做到那四个字的,也非易事,不管是信心,还是顺服。
咲媱
进去发现其实还是在原地。。。
S
Shubin
这不正是了断因果的好机会么。 : )
J
JSL2023
我忍不住想猜一下,第三者是"无",无第三者:)
咲媱
最难的其实是知道你信的是什么,知道什么该顺服,什么该争战,太多的教会是用其它的东西替代耶稣
咲媱
但是先就吓尿了。你能对着冲过来的十八轮,起涅槃的快乐之心,而不是下意识的恐惧吗?
咲媱
进入“有为法”的困境,更别说像所有宗教那样,拜神是求利益的怪圈
咲媱
如果你恐惧了,然后挂了,因果就还在啊。十八轮的司机也被拖入因果。你说咋办?
J
JoyAnna.
本质上信仰,是人和神personal的关系。和教会有关,又无关。
S
Shubin
非有为非无为法与啥18轮不搭界的。 : )
咲媱
怎么不搭界?它们都是颠倒梦想。
赵拙
无,是属于苏格拉底所说的第二种存在,具体说,它就是人们头脑中的一个概念

类似的概念从古至今有很多,比如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提出的阿派朗(Boundless),还有普罗提娜提出的太一,近代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应该也属于这一类。

咲媱
教会是田地,地里长麦子,也长杂草
J
JSL2023
你这个胃口吊得好:)
赵拙
其实楼上那位朋友说的空,或者非空,或者不可说,基本上都还是属于第二类存在。

我以前听过台湾林慈信牧师讲的前提护教学,里面有一个观点至今还记得。大概意思是说,人所想象出来的无限,都是从有限的基础出发所做的猜测,其实也还是有限的。

S
Shubin
你对佛法与佛理,一念与本源等等,都不是很了解。
s
stillthere
Let's discuss Another third space...

Third spaces—such as dance clubs, book clubs, or recreational groups—are informal environments outside of home and work where individuals engage socially, creatively, and often spontaneously. They’re designed for leisure, connection, and expression, offering a relaxed setting that encourages diverse conversations and shared interests.

In contrast, faith-based clubs or spaces, like churches, mosques, synagogues, or temples, also function as third spaces but with a more structured and spiritual focus. These spaces center around shared beliefs and rituals, providing moral and emotional support, fostering community identity, and guiding personal values. While worship and religious teachings are core components, many faith communities also host non-religious activities—like potlucks, youth programs, or charity events—that echo the social bonding found in secular third spa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