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要容忍孩子去发现自己和发现世界
真的一开始就找到自己的路的是少数,做父母的不能希冀是这样的,不然就觉得失望,那是违反人性的不现实的。
看着他们摸摸索索地往前走,然后某天兴奋地告诉你,啊,我发现拨开草丛这里有一条路。。然后你说,啊,在哪儿?我也看一下。。
一开始就硬性地规定这个岁数做这个,那个岁数做那个,孩子有什么发现的自由度啊,早早地变成一个能挣钱的小老头,这是你想要的么。难道你自己年轻时候也是这么个没啥理想能挣钱的小老头么。
大放厥词之后惹一堆人不开心之后,联系一下现实。
其实我们那年代的孩子,大部分学个什么,并不知道以后是怎样的,除了极少数家长是做比较前沿的研究的。那时候即使是大学教授也大多数只是几十年教书,没有指导研究的能力或者比较差,更不用说家庭背景教育程度不高的了。
我大概十五岁的时候读了一本热力学的书,大为感兴趣,各种热机过程,前所未闻,想以后去学那个,清华有个热能系。结果大人说,那是造锅炉的。。所以,小时候有没有指导还是很重要的,到现在也一样,小孩不知道什么是什么。
许多年以后聚会,不少同学说,本科念到后来就对物理没兴趣了,但不允许换专业。
到了国外以后也是一样,CUSPEA相当一部分对物理没兴趣了,改行了,并不都是因为生存的压力。
这样其实挺好,是自然的,教育虽然不排除生意的一面,也不都是生意,学生学一半转专业了不需要痛心疾首算是废品。其实这种能发现自己试不同道路的以后才是出大才的,卡在一个槽子不敢动或者懒得动的反而可能庸庸一生,尽管社会也需要这种人。
我身边的孩子,绝大部分读的是LAC。和紫檀的孩子不同,很多在大学里换专业,也有换学校的。一步到位的有,但是不是常态。
大部分结果还行,一年,两年的成本。但是也有,一直迷茫的孩子。
和娃爸讨论了一下那个物理博士,觉得做父母的,还是要再拼一拼。万一娃无路可走,我们可以是他们最后的退路。
成自动驾驶
这次寒假,我就说到:如果妈妈现在有两米,就不那么担心。想让你先挣一米,good enough,再没有压力地去追梦。
在国内以前社会主义社会,人的价值和学位啥的还有个关联,知识分子就是受尊重一点,收入也稳定一点,大部分温饱也不成问题,美国不一样,没有啥你是博士就对你多尊重这么一回事。
既然用钱来衡量价值了,那当然转行比较理想。即使自己心里有个物理梦想,也架不住日常生活的鸡毛蒜皮,还不算很多家庭父母的期待,老公老婆的唠叨。
但是兜兜转转,还是心心念念设计专业。好在有了第二次选择的机会。
不过生活所迫转行,也可以算是为钱 lol. 我家里有两个理论物理做到博后,本科都是国内顶级大学之一,最后还是改行了,一个改到半导体,一个改到CS。半导体公司学物理出生的好多好多,CS行估计更多了?这些人的确是基础好,改行很方便。
说前要先表扬三件做得好的事 等等。
比如说我娃小学的时候有一阵非常抵触做two-step 分数应用题,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后来才发现被公校数学教废了,分数四则运算都稀里糊涂的,没法做难一点的应用题,赶紧送出去补习数学基础了。就这样公校还让数学跳三级,真害人啊!
还有娃小学突然说不想画画了,仔细问才知道课外画画班换了画画老师,规定孩子们必须按要求画,娃想加个小花小动物都不让,我觉得这的确没道理,给娃停了这art school 的画画课,再找好的画画老师,就好了。
校,大概什么专业方向了。现在回顾过去,和周围的推得热火朝天的家庭比,上不了名校也是正常。但这个放羊的过程是不是孩子就获得自由,探索自己,不得而知。
第一代,落地生根, 餐馆,房东。第二代,专业精英,医生,律师。第三代,不愁吃穿,音乐舞蹈政客。第四代,纨绔子弟,吸毒单亲。
(发自我的文学城离线浏览器)
其实要容忍孩子去发现自己和发现世界
真的一开始就找到自己的路的是少数,做父母的不能希冀是这样的,不然就觉得失望,那是违反人性的不现实的。
看着他们摸摸索索地往前走,然后某天兴奋地告诉你,啊,我发现拨开草丛这里有一条路。。然后你说,啊,在哪儿?我也看一下。。
一开始就硬性地规定这个岁数做这个,那个岁数做那个,孩子有什么发现的自由度啊,早早地变成一个能挣钱的小老头,这是你想要的么。难道你自己年轻时候也是这么个没啥理想能挣钱的小老头么。
大放厥词之后惹一堆人不开心之后,联系一下现实。
其实我们那年代的孩子,大部分学个什么,并不知道以后是怎样的,除了极少数家长是做比较前沿的研究的。那时候即使是大学教授也大多数只是几十年教书,没有指导研究的能力或者比较差,更不用说家庭背景教育程度不高的了。
我大概十五岁的时候读了一本热力学的书,大为感兴趣,各种热机过程,前所未闻,想以后去学那个,清华有个热能系。结果大人说,那是造锅炉的。。所以,小时候有没有指导还是很重要的,到现在也一样,小孩不知道什么是什么。
许多年以后聚会,不少同学说,本科念到后来就对物理没兴趣了,但不允许换专业。
到了国外以后也是一样,CUSPEA相当一部分对物理没兴趣了,改行了,并不都是因为生存的压力。
这样其实挺好,是自然的,教育虽然不排除生意的一面,也不都是生意,学生学一半转专业了不需要痛心疾首算是废品。其实这种能发现自己试不同道路的以后才是出大才的,卡在一个槽子不敢动或者懒得动的反而可能庸庸一生,尽管社会也需要这种人。
我身边的孩子,绝大部分读的是LAC。和紫檀的孩子不同,很多在大学里换专业,也有换学校的。一步到位的有,但是不是常态。
大部分结果还行,一年,两年的成本。但是也有,一直迷茫的孩子。
和娃爸讨论了一下那个物理博士,觉得做父母的,还是要再拼一拼。万一娃无路可走,我们可以是他们最后的退路。
成自动驾驶
这次寒假,我就说到:如果妈妈现在有两米,就不那么担心。想让你先挣一米,good enough,再没有压力地去追梦。
在国内以前社会主义社会,人的价值和学位啥的还有个关联,知识分子就是受尊重一点,收入也稳定一点,大部分温饱也不成问题,美国不一样,没有啥你是博士就对你多尊重这么一回事。
既然用钱来衡量价值了,那当然转行比较理想。即使自己心里有个物理梦想,也架不住日常生活的鸡毛蒜皮,还不算很多家庭父母的期待,老公老婆的唠叨。
但是兜兜转转,还是心心念念设计专业。好在有了第二次选择的机会。
不过生活所迫转行,也可以算是为钱 lol. 我家里有两个理论物理做到博后,本科都是国内顶级大学之一,最后还是改行了,一个改到半导体,一个改到CS。半导体公司学物理出生的好多好多,CS行估计更多了?这些人的确是基础好,改行很方便。
说前要先表扬三件做得好的事 等等。
比如说我娃小学的时候有一阵非常抵触做two-step 分数应用题,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后来才发现被公校数学教废了,分数四则运算都稀里糊涂的,没法做难一点的应用题,赶紧送出去补习数学基础了。就这样公校还让数学跳三级,真害人啊!
还有娃小学突然说不想画画了,仔细问才知道课外画画班换了画画老师,规定孩子们必须按要求画,娃想加个小花小动物都不让,我觉得这的确没道理,给娃停了这art school 的画画课,再找好的画画老师,就好了。
校,大概什么专业方向了。现在回顾过去,和周围的推得热火朝天的家庭比,上不了名校也是正常。但这个放羊的过程是不是孩子就获得自由,探索自己,不得而知。
第一代,落地生根, 餐馆,房东。第二代,专业精英,医生,律师。第三代,不愁吃穿,音乐舞蹈政客。第四代,纨绔子弟,吸毒单亲。
(发自我的文学城离线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