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回忆(三)
我渐渐神气起来,活跃起来。我想这总与穿上了严裆裤有关。几十年间,我的梦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自己会没了鞋子,没了裤子,赤裸着脚和屁股站在街上,窘得不行。直到前半年,这梦境还出现过。我很奇怪。现在我写到,才意识到,或许与煎熬了我小学一二年级的穿开裆裤的羞辱有关。
我对自己乍一穿上严裆裤走在人群中的欣喜之情一点也记不得了。但也可想而知。我的学习成绩总是全班第一第二的事实终于让同学老师注目。它她让自己越来越多嘴多舌,指手划脚。总之,全班“起立”“坐下”的口号归我哦了。在班上当个头,把我美得不轻,常常有种被架起来的感觉。随着我一声“起立”“坐下”,全班近五十号人随声起落,很使我有英雄感觉,领导感。老师时不时让我上台去领本子发本子,使我觉得满腹得意,无比荣光。由此我也变成了特别守规矩的学生。我会被规矩逼得就范,总觉得别的同学真的像老师讲的“你是班长,全班同学都盯着你”。当然了,与之相伴的是自己光荣的感受。我时刻提醒自己,我在被别人盯着,也在夸耀自己,同时也炫耀,我是班长。我确实因此上课少说了许多“随便说话”,少做了许多不许做的“小动作”,总端坐在在那儿。其实我的小心事一点不比别人开得少。譬如,炫耀感就让我晕乎乎的,老师讲的什么根本听不进一个字。譬如,我尽在想其他的事。等等。外界的东西对改变人的作用确实不可小视,但是如果这东西的形式大于内容的话,那改变人的也多是形式,人在其中会染上装腔做势的坏毛病。我想,自己在那段时间活得一定没有“普通同学”过得快活。
我变成了老师的尾巴。下课时,我常常尾随在老师的后面,抱着一大摞作业本,乐得屁颠颠的,全班有资格做这事的只有我。从教室到老师办公室的几十步,我像是踩着圣殿的红地毯走上圣坛,荣耀满怀。老师颁布了新规定,什么值日生规定啦,事后都由我去检查执行,并当着全班的面汇报。在老师赞许的目光里,我觉得自己像活在云里雾里。
难听的“讽刺打击”的话也听过,多半是来自高年级同学,老师的“狗腿子”“跟屁虫”。我那年龄没法去理会这些话中的真实。只当作“落后话”听。自己心里毫不动摇。现在回想起来,当年许多的“落后话”,绝大部分都是很具有识破意义的真实感受。就是从我记忆本身也证明它的意义,我对那些“积极话”几乎一句也记不得了。那多是些千篇一律的教训,或黑板报上的话,“落后话”却留下了许多片段。
我甚至会主动地拍马屁。拍得好的,就会得到老师的赞赏:表扬和赞许的目光。也有拍得不灵的,就让我尴尬万分了。有一回,语文老师上课前把块小黑板拿出教室,上面写着不少的拼音。我们猜到了那些个字。我就把它们写在拼音下面,想由此再去领一次赞赏。不料上课时那老师大为光火,问清是我做的,很不屑地说看着我,说的什么,记不得了。我那难过的,如坐针毡,想钻地缝。这使我初次领会到巴结的“阴暗面”,心里真是百交集。
这里说的巴结一词,真的,这心事我那时多少开始有点体验了。老师讲过什么,自己会马上顺着去想,去讲,甚至会发挥—— 顺着杆子爬。老师布置做什么,什么拔草啊,打扫教室啊,我总会忙不迭地去带头。做这些我企盼收获的,是老师的表扬和由此而引来的同学的羡慕。自己瞬间也也会反感自己,但经不住老师的一声表扬,学校到处也提倡啊!
这个经历,在日后读司马迁时,涌现出来。致使在读他的《报任安书》时,不致一味地信他只说的一面之辞:我冤枉,我委屈。后来,果然读到司马迁他是因巴结不成,自陷尴尬,却又不敢直面,穷尽心思给自己因巴结造成的悲惨命运找各种藉口解释自己的事实。这时,我回想起自作聪明的把字写在拼音下,那老师的发火和鄙夷的眼神。竟一下会觉得产生了对司马迁很贴切的理解。
卑鄙,并非尽由环境造成。看眼色,讨赞许,猜人心思并附和,是压住人灵魂不得上升的累赘。而它的形成,往往来自于早年的自身心思不正,和本身就有不是个东西的道德趋势。
对这个经历的反省,让自己看清了司马迁,在读《史记》时,总提着根绳,不致完全随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同时,也掂量出了自己的品质斤两,不再敢去奢望成为高尚之属。
现在的教育工作者都会修儿童心理学 儿童 少年时期的心理 经历 遭遇的确往往会影响以后的一生 如影随形
那些忘不了的细节, 是光阴的脚印.
世间最纯洁的是孩子, 最宽容的也是孩子, 别人一点点的好, 就念念不忘, 别人付出一点点, 就眷恋.
巴结好吗?巴结不好吗?卑鄙是累赘吗?卑鄙不是累赘吗?有人生而知之,有人学而知之,有人困而知之,困而不知的大概是大多数人吧。
换个條件,事情生起的方式就可能完全不同。現在令你沮丧的可能就會以令你振奋的方式表達出來。
"A thought is only a thought, don't identify with it."
其實一些事情也是。
''Identify with'' 這個詞有點難譯。認取?意指把某事物當成是自己。
Sometimes, an event is only an event, don't identify with it.
姚順就是認取的東西太多了。。一會兒想當希臘人,一會兒艳羡香蕉人,一會兒又想有給張愛玲畫眉的小確幸。。
姚顺敏感细腻,但是太拘于自身感受而让自己限于狭隘。好似你从小一直住在暗室里而从未踏足于阳光下。这是你的性格的原因。
假如我穿开裆裤感觉屈辱,我一定会告诉我的妈妈,让她给我换裤子。
我看西藏生死书看明白了很多。
因为人不认取这一个,就会转去认取另一个。
所以,更高级的就是不认取,啥都不认取。
但啥都不认取也不行。因为相当于认取了一个“啥都不认取”。
所以认取和不认取都要去掉。
而去掉“不认取”更没处下手。。。。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裤子话题 就想这么问 但是我转念一想 个中应该有不说的原因
其实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从童年带来的一些阴影 我也有 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也是在修炼中 还远远没有达到无我的境界 有一点我能体会到的就是对自己宽容一些 放自己一条生路很重要 即使因为年少做错了什么 也不要没完没了纠结 不原谅自己 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总是不原谅自己 也就不会真正去爱 和原谅别人 这样发展下去会走极端 不是太过自卑 就是太过自恋 我们如此 名人也如此 比如张爱玲
假如时光倒流,昔日重来,我相信现在的姚顺依然是当年的姚顺
唐家受宠的小女儿,想换件裤子,小事一桩!手帕和裤子,孰大孰小。同意阿紫。
男主角不停地回到过去 他也的确能回到过去 试图寻求办法避免因为偶然的小事件导致发生在他爱的女友身上的悲剧 到最后发现不管他怎么做都阻止不了悲剧的发生 保护不了他的女朋友 后来他明白了唯一能避免悲剧发生的就是永远不要相识 影片在两人长大之后在大街上的似曾相识又擦身而过的慢镜头中结束
人性有善恶 就是基督教里所说的原罪 即使重来该发生的也还是会发生 除非永远不要来到这个世界
所以才有宗教的产生 人们通过confession 来和神和自己达成和解 关键在于和解 放下包袱 继续 还能怎样呢?
也许没说到点上 差不多就是这意思吧:)
小学的回忆(三)
我渐渐神气起来,活跃起来。我想这总与穿上了严裆裤有关。几十年间,我的梦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自己会没了鞋子,没了裤子,赤裸着脚和屁股站在街上,窘得不行。直到前半年,这梦境还出现过。我很奇怪。现在我写到,才意识到,或许与煎熬了我小学一二年级的穿开裆裤的羞辱有关。
我对自己乍一穿上严裆裤走在人群中的欣喜之情一点也记不得了。但也可想而知。我的学习成绩总是全班第一第二的事实终于让同学老师注目。它她让自己越来越多嘴多舌,指手划脚。总之,全班“起立”“坐下”的口号归我哦了。在班上当个头,把我美得不轻,常常有种被架起来的感觉。随着我一声“起立”“坐下”,全班近五十号人随声起落,很使我有英雄感觉,领导感。老师时不时让我上台去领本子发本子,使我觉得满腹得意,无比荣光。由此我也变成了特别守规矩的学生。我会被规矩逼得就范,总觉得别的同学真的像老师讲的“你是班长,全班同学都盯着你”。当然了,与之相伴的是自己光荣的感受。我时刻提醒自己,我在被别人盯着,也在夸耀自己,同时也炫耀,我是班长。我确实因此上课少说了许多“随便说话”,少做了许多不许做的“小动作”,总端坐在在那儿。其实我的小心事一点不比别人开得少。譬如,炫耀感就让我晕乎乎的,老师讲的什么根本听不进一个字。譬如,我尽在想其他的事。等等。外界的东西对改变人的作用确实不可小视,但是如果这东西的形式大于内容的话,那改变人的也多是形式,人在其中会染上装腔做势的坏毛病。我想,自己在那段时间活得一定没有“普通同学”过得快活。
我变成了老师的尾巴。下课时,我常常尾随在老师的后面,抱着一大摞作业本,乐得屁颠颠的,全班有资格做这事的只有我。从教室到老师办公室的几十步,我像是踩着圣殿的红地毯走上圣坛,荣耀满怀。老师颁布了新规定,什么值日生规定啦,事后都由我去检查执行,并当着全班的面汇报。在老师赞许的目光里,我觉得自己像活在云里雾里。
难听的“讽刺打击”的话也听过,多半是来自高年级同学,老师的“狗腿子”“跟屁虫”。我那年龄没法去理会这些话中的真实。只当作“落后话”听。自己心里毫不动摇。现在回想起来,当年许多的“落后话”,绝大部分都是很具有识破意义的真实感受。就是从我记忆本身也证明它的意义,我对那些“积极话”几乎一句也记不得了。那多是些千篇一律的教训,或黑板报上的话,“落后话”却留下了许多片段。
我甚至会主动地拍马屁。拍得好的,就会得到老师的赞赏:表扬和赞许的目光。也有拍得不灵的,就让我尴尬万分了。有一回,语文老师上课前把块小黑板拿出教室,上面写着不少的拼音。我们猜到了那些个字。我就把它们写在拼音下面,想由此再去领一次赞赏。不料上课时那老师大为光火,问清是我做的,很不屑地说看着我,说的什么,记不得了。我那难过的,如坐针毡,想钻地缝。这使我初次领会到巴结的“阴暗面”,心里真是百交集。
这里说的巴结一词,真的,这心事我那时多少开始有点体验了。老师讲过什么,自己会马上顺着去想,去讲,甚至会发挥—— 顺着杆子爬。老师布置做什么,什么拔草啊,打扫教室啊,我总会忙不迭地去带头。做这些我企盼收获的,是老师的表扬和由此而引来的同学的羡慕。自己瞬间也也会反感自己,但经不住老师的一声表扬,学校到处也提倡啊!
这个经历,在日后读司马迁时,涌现出来。致使在读他的《报任安书》时,不致一味地信他只说的一面之辞:我冤枉,我委屈。后来,果然读到司马迁他是因巴结不成,自陷尴尬,却又不敢直面,穷尽心思给自己因巴结造成的悲惨命运找各种藉口解释自己的事实。这时,我回想起自作聪明的把字写在拼音下,那老师的发火和鄙夷的眼神。竟一下会觉得产生了对司马迁很贴切的理解。
卑鄙,并非尽由环境造成。看眼色,讨赞许,猜人心思并附和,是压住人灵魂不得上升的累赘。而它的形成,往往来自于早年的自身心思不正,和本身就有不是个东西的道德趋势。
对这个经历的反省,让自己看清了司马迁,在读《史记》时,总提着根绳,不致完全随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同时,也掂量出了自己的品质斤两,不再敢去奢望成为高尚之属。
现在的教育工作者都会修儿童心理学 儿童 少年时期的心理 经历 遭遇的确往往会影响以后的一生 如影随形
那些忘不了的细节, 是光阴的脚印.
世间最纯洁的是孩子, 最宽容的也是孩子, 别人一点点的好, 就念念不忘, 别人付出一点点, 就眷恋.
巴结好吗?巴结不好吗?卑鄙是累赘吗?卑鄙不是累赘吗?有人生而知之,有人学而知之,有人困而知之,困而不知的大概是大多数人吧。
换个條件,事情生起的方式就可能完全不同。現在令你沮丧的可能就會以令你振奋的方式表達出來。
"A thought is only a thought, don't identify with it."
其實一些事情也是。
''Identify with'' 這個詞有點難譯。認取?意指把某事物當成是自己。
Sometimes, an event is only an event, don't identify with it.
姚順就是認取的東西太多了。。一會兒想當希臘人,一會兒艳羡香蕉人,一會兒又想有給張愛玲畫眉的小確幸。。
姚顺敏感细腻,但是太拘于自身感受而让自己限于狭隘。好似你从小一直住在暗室里而从未踏足于阳光下。这是你的性格的原因。
假如我穿开裆裤感觉屈辱,我一定会告诉我的妈妈,让她给我换裤子。
我看西藏生死书看明白了很多。
因为人不认取这一个,就会转去认取另一个。
所以,更高级的就是不认取,啥都不认取。
但啥都不认取也不行。因为相当于认取了一个“啥都不认取”。
所以认取和不认取都要去掉。
而去掉“不认取”更没处下手。。。。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裤子话题 就想这么问 但是我转念一想 个中应该有不说的原因
其实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从童年带来的一些阴影 我也有 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也是在修炼中 还远远没有达到无我的境界 有一点我能体会到的就是对自己宽容一些 放自己一条生路很重要 即使因为年少做错了什么 也不要没完没了纠结 不原谅自己 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总是不原谅自己 也就不会真正去爱 和原谅别人 这样发展下去会走极端 不是太过自卑 就是太过自恋 我们如此 名人也如此 比如张爱玲
假如时光倒流,昔日重来,我相信现在的姚顺依然是当年的姚顺
唐家受宠的小女儿,想换件裤子,小事一桩!手帕和裤子,孰大孰小。同意阿紫。
男主角不停地回到过去 他也的确能回到过去 试图寻求办法避免因为偶然的小事件导致发生在他爱的女友身上的悲剧 到最后发现不管他怎么做都阻止不了悲剧的发生 保护不了他的女朋友 后来他明白了唯一能避免悲剧发生的就是永远不要相识 影片在两人长大之后在大街上的似曾相识又擦身而过的慢镜头中结束
人性有善恶 就是基督教里所说的原罪 即使重来该发生的也还是会发生 除非永远不要来到这个世界
所以才有宗教的产生 人们通过confession 来和神和自己达成和解 关键在于和解 放下包袱 继续 还能怎样呢?
也许没说到点上 差不多就是这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