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终于可以坐下来,总结一下我女儿的大学申请的历程。明年年初,她们Robotics team的Seniors也要向学弟学妹们介绍大学申请的经验,这篇也可以作为她到时发言的底稿。
我们的申请历程可以概括为:在前期广泛调研,层层推进,稳扎稳打,考虑风险。也可以用三个金字塔型来形容。
专业
我女儿在高中三年半的时间里,对专业的想法变了几回。九年级的时候,有点想学医。学校的一个老师介绍了一个Summer Program. 介绍里说和Tufts相关,就报了。结果一周的时间,连Tufts的门都没有进去,就在附近的几个小诊所转悠了几下。不过,完了以后,女儿就打消了学医的打算。和当地的朋友聊起来,朋友说花了三千多美金,能知道自己不想学什么,这钱花得还是值得的。
然后,十年级的时候,女儿说对天体物理感兴趣,自己还和同学创立了一个俱乐部。不过,没搞几次,又发现物理太难学了,就作罢了。
后来,在化学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对化学和材料感兴趣。逐步确立了材料的专业方向。
选取学校(第一个金字塔)
A。 初始研究
我们在刚开始选校的时候,是我在做工作。主要是广撒网,了解可能的学校以及这些学校的强项。前前后后大约研究了四十多所学校。
因为女儿对加州那边的学校不感兴趣,就集中于美国东部和加拿大的学校。
B。参观学校
我们在她们小的时候,也曾经在旅行的途中,有意参观过一些学校,不过现在她们都没有印象了。真正开始正式参观学校,要从去年夏天开始。
我们总共参观了31所学校,分为以下四个系列:
去年夏天,女儿正好去Florida参加游泳比赛,我们就让她随队飞过去,然后我们开车过去接上她。先在Orlando玩了几天,然后在回来的路上沿着95号高速沿线,一路看了7所学校(有的学校要绕点弯)。
因为我想知道她喜欢哪种学校,就尽量安排各种学校都试试。有在城市里的(大城市或中等城市),也有在小镇上的。既有非常大的学校,也有小的学校。同时,也有LAC的,或者非工程类要强一些的。
今年春假我又带她和弟弟一路向西看了十来所学校。这些学校都是理工科比较强的。
今年春天里,她在周边看了10所学校。有些是我开车带她去,但大多数是她自己去参观的(有时候,和同学一起相约去看的)。
出去玩或比赛,到当地也看一些学校。今年夏天我们去Toronto玩。她去年在Houston参加Robotics比赛,以及我们去纽约玩,都参观了几所当地的学校。
对于长途旅行,一般我先安排大约的行程,再同女儿和其他家人商量,然后定学校的Guided Tour,最后再根据学校的Tour时间,细化行程。
在这31所学校里,我们参加了22学校的Guided Tour。在Tour上,女儿和我总是问问题最多的人。我们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尽量多的了解学校。有时候,我们还会对感兴趣的地方在Tour完了以后再重新走一遍。
在这,除了MIT和Northwestern,恕我无法提供其它学校的校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和误会。因为我们心仪的学校可能其他人并不一定看上眼,当然,我们没选择的学校,也有可能是别人的香馍馍。
C. 选择有意申请的学校
通过访校,我们大致确定了选校方向 (Location, Size, Speciality)
Location
因为女儿是City Girl,她是希望有很丰富的city life,就对那些小镇或乡下的学校很不感兴趣。但同时她又对那些绝对在大城市市中心的学校,也不是很感兴趣。
Size
我们总体上希望学校不能太小。当然,我们对特别大的学校也有点发怵,因为有些基础课会有200来人上。不过,大学校的机会和活动也会多一些。
Speciality
女儿总体希望学校能在工程类要强一些,或者学校有很好的综合实力。
当然,我有时候也对女儿对某些学校的厌恶或好感有些无法理解,觉得女人的心思是猜不透的。不过这么多好学校足够她挑的。
通过讨论,我们确立了10所学校来申请。女儿自己做了表格来总结这些学校。我又在她的基础上做了一个更全面的表格,包括申请的方式(ED/EA/RD),截止日期,学杂费,是否提供Robotics方面的奖学金,学校的综合排名,工程排名和材料专业方面的排名,以及去年的录取率。根据录取的各种可能性和去年的录取率,我设想了7种可能的结果(Scenario),推算可能的最好和最基本的结果。根据我的计算,她在申请ED/EA以后,应该至少有80%概率成功上岸;如果把这10所学校都申请的话,应该有99%的机会(当然,从统计概率的角度,无论申请多少所学校,都不会有完全100%的几率)。
3. ED/EA (第二个金字塔)- 5所学校
在这个金字塔的底层是3所学校,都是外州的州立强校,我们EA申请。在第二层是Northwestern-我们的Target, 作为ED申请。在第一层是MIT,是我们的Reach。作为EA申请(我们是勇于做分母的)
4. RD(第三个金字塔)- 5所学校
在这个金字塔的底层是2所麻省的学校。学校已经答应提供奖学金(在申请之前)。在金字塔的第二层是Boston的2所私立学校。在第一层是在这附近的一所藤校。
在ED/EA申请完了以后,我让女儿做好RD申请的准备,但不要递交。我觉得我们还是有一定的把握,在ED/EA阶段结束战斗。当然,我也和家里的老板说,要做好Christmas假期还要冲刺RD的准备,就不要安排出去放松休假了。
后来我女儿又查到一所Boston的私立学校(本来就在RD的名单上),如果在12月1日之前递交申请的话,有可能Full Ride。她就在截止日期之前递交那所学校的RD申请。当然,那几天还因为家里一些其它的事情,搞得很紧张。
总结:
总体来说,这次的申请结果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当然也是最好的和看似最轻松的一种结果。
经验:
我们尽量努力,把申请工作做到前头,不希望把所有的事情都压到最后一刻来解决;当然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来掌握。
我们尽了最大努力来了解各个可能要申请的大学。也许因为各种原因毙掉了一些牛校。不过,因为美国的牛校还是挺多的,总有足够多的女儿喜欢的牛校。
我们没有用Private Counselor。首先我没钱,其次我不认为他会比我们自己更尽心尽力。当然,我只要有时间,就尽量参加各种Private Counselor搞的免费讲座。就当不听白不听,当然听了也白听(因为90%的时间他都在忽悠你)。女儿只是参加了当地night program里的一个关于Essay写作的系列讲座(主讲人是邻镇的一个高中老师),后来又花钱请那个老师审核了她写的Essay。这点小钱当然不算什么,也是值得的。
在申请的具体细节上,我不愿干涉。她写的Essay,只是念给我们听听。我们没有发表任何要修改的意见,当然我知道说了也是瞎指挥。
我和女儿一起填了CSS,当时还上来问了问题。我倒是没有感觉CSS有多么的刨根问底,攫取个人信息。当然,我们本身就穷,极度的希望学校能给点钱。最后,Northwestern也还是比较慷慨,几乎满足了我们的期望(当然在下限上)。
不足:
我以为无论哪所学校,ED/EA的结果都会在12月底之前出来,后来发现那两个州立大学的EA结果要到1月中旬出来,就有点担心12月底还要RD,时间和心情上是否能够承受。
不知道某些学校还有关于Full Ride的申请截止日期。
当然现在看起来,以上两点只是一些枝节,我不认为会对成败有什么关键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所记录的女儿申请学校的历程,希望能对后来人有所帮助。不过,那三个金字塔理论在申请之初是没有的,是我在总结时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也算是对自己的实践做了一次理论升华(也好显得高大上一些)。
家里的老板看完我这篇草稿,评价是我写的有点太啰嗦。这篇也的确是我出国以来写的最长的一篇中文。在这里也感谢您能耐着性子看完我所谓的“长篇大论”。
ED了任何一所就没必要EA M了。因为M能录的任何有ED的学校也是一定会录。除非计划就是M录了就要break the ED commitment
对孩子尽心尽力,真是个态度认真,文字可爱的妈妈!
藤迷就選康
得读phd
不能说是天坑,但必须是phd才有好职位。本科生能学个皮毛。
我就这行出身的,搞得也是大概楼主娃要学的。
manufacture管产品的都是phd,一个本科生,在customer跟前一点没底气。不懂深层知识,hold不住customer的。
而产品随着customer的需求随时开发,本科生做sales是可行的,做技术远远不够。这些都不是RD职位
不经过phd 的训练,做做sales可以。做engineer,也可以,但不是什么好的职位
nano 早不是啥新东西了,在传统工业应用很广泛。传统工业一样发展很快的
本科生可以做sales marketing。有些工业的sakes 和marketing都必须是phd
很多都有phd,没有的做不了很重要的工作。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5%9D%91%E4%B8%93%E4%B8%9A
不需要多少材料背景。
谢谢您分享看法。在申请之前,我和女儿也把这种两所学校都录的情况作为一种Scenario考虑过。当时的结论是还是去Northwestern。
MIT去年的录取率是5%,Northwestern去年ED的录取率是13%。这样,两所学校都录的可能性是0.65%. 单纯从概率的角度考虑,我不会为了一个极小概率的事件而不去争取一个有更大可能性的机会。如果被两所学校都录了,我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我立马去买彩票,这手气太冲。
当然,我不知道有ED学校没录,而MIT却EA录的Case,也没有去专门去查找。估计这种情况下,那人肯定回家偷着乐去了。我只是把这个作为一种Scenario来考虑。
最终,我个人认为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我也希望大家,不要有了MIT或其它更好的学校就忘了ED的承诺。毕竟这样的事情发生过,而且也败坏了名声。我也无意误导任何人。
这两个能是独立事件吗?
MIT就是试试。能被MIT EA录取,西北ED应该会录吧。真的发生了就难了。
这个可是很好的例子证明我没有夸大其词,这八十几个UG大部份还没过除草课呢。
我猜每年录50,第一年去掉一半剩25,第二年再去一半,第三年再发现自己更合适CS或者其他,最后一年的学生大概一只手足够数啦,
没请private的consulor,那高中是私校还是公校啊。他们指导意见怎么样?
这两天终于可以坐下来,总结一下我女儿的大学申请的历程。明年年初,她们Robotics team的Seniors也要向学弟学妹们介绍大学申请的经验,这篇也可以作为她到时发言的底稿。
我们的申请历程可以概括为:在前期广泛调研,层层推进,稳扎稳打,考虑风险。也可以用三个金字塔型来形容。
专业
我女儿在高中三年半的时间里,对专业的想法变了几回。九年级的时候,有点想学医。学校的一个老师介绍了一个Summer Program. 介绍里说和Tufts相关,就报了。结果一周的时间,连Tufts的门都没有进去,就在附近的几个小诊所转悠了几下。不过,完了以后,女儿就打消了学医的打算。和当地的朋友聊起来,朋友说花了三千多美金,能知道自己不想学什么,这钱花得还是值得的。
然后,十年级的时候,女儿说对天体物理感兴趣,自己还和同学创立了一个俱乐部。不过,没搞几次,又发现物理太难学了,就作罢了。
后来,在化学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对化学和材料感兴趣。逐步确立了材料的专业方向。
选取学校(第一个金字塔)
A。 初始研究
我们在刚开始选校的时候,是我在做工作。主要是广撒网,了解可能的学校以及这些学校的强项。前前后后大约研究了四十多所学校。
因为女儿对加州那边的学校不感兴趣,就集中于美国东部和加拿大的学校。
B。参观学校
我们在她们小的时候,也曾经在旅行的途中,有意参观过一些学校,不过现在她们都没有印象了。真正开始正式参观学校,要从去年夏天开始。
我们总共参观了31所学校,分为以下四个系列:
去年夏天,女儿正好去Florida参加游泳比赛,我们就让她随队飞过去,然后我们开车过去接上她。先在Orlando玩了几天,然后在回来的路上沿着95号高速沿线,一路看了7所学校(有的学校要绕点弯)。
因为我想知道她喜欢哪种学校,就尽量安排各种学校都试试。有在城市里的(大城市或中等城市),也有在小镇上的。既有非常大的学校,也有小的学校。同时,也有LAC的,或者非工程类要强一些的。
今年春假我又带她和弟弟一路向西看了十来所学校。这些学校都是理工科比较强的。
今年春天里,她在周边看了10所学校。有些是我开车带她去,但大多数是她自己去参观的(有时候,和同学一起相约去看的)。
出去玩或比赛,到当地也看一些学校。今年夏天我们去Toronto玩。她去年在Houston参加Robotics比赛,以及我们去纽约玩,都参观了几所当地的学校。
对于长途旅行,一般我先安排大约的行程,再同女儿和其他家人商量,然后定学校的Guided Tour,最后再根据学校的Tour时间,细化行程。
在这31所学校里,我们参加了22学校的Guided Tour。在Tour上,女儿和我总是问问题最多的人。我们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尽量多的了解学校。有时候,我们还会对感兴趣的地方在Tour完了以后再重新走一遍。
在这,除了MIT和Northwestern,恕我无法提供其它学校的校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和误会。因为我们心仪的学校可能其他人并不一定看上眼,当然,我们没选择的学校,也有可能是别人的香馍馍。
C. 选择有意申请的学校
通过访校,我们大致确定了选校方向 (Location, Size, Speciality)
Location
因为女儿是City Girl,她是希望有很丰富的city life,就对那些小镇或乡下的学校很不感兴趣。但同时她又对那些绝对在大城市市中心的学校,也不是很感兴趣。
Size
我们总体上希望学校不能太小。当然,我们对特别大的学校也有点发怵,因为有些基础课会有200来人上。不过,大学校的机会和活动也会多一些。
Speciality
女儿总体希望学校能在工程类要强一些,或者学校有很好的综合实力。
当然,我有时候也对女儿对某些学校的厌恶或好感有些无法理解,觉得女人的心思是猜不透的。不过这么多好学校足够她挑的。
通过讨论,我们确立了10所学校来申请。女儿自己做了表格来总结这些学校。我又在她的基础上做了一个更全面的表格,包括申请的方式(ED/EA/RD),截止日期,学杂费,是否提供Robotics方面的奖学金,学校的综合排名,工程排名和材料专业方面的排名,以及去年的录取率。根据录取的各种可能性和去年的录取率,我设想了7种可能的结果(Scenario),推算可能的最好和最基本的结果。根据我的计算,她在申请ED/EA以后,应该至少有80%概率成功上岸;如果把这10所学校都申请的话,应该有99%的机会(当然,从统计概率的角度,无论申请多少所学校,都不会有完全100%的几率)。
3. ED/EA (第二个金字塔)- 5所学校
在这个金字塔的底层是3所学校,都是外州的州立强校,我们EA申请。在第二层是Northwestern-我们的Target, 作为ED申请。在第一层是MIT,是我们的Reach。作为EA申请(我们是勇于做分母的)
4. RD(第三个金字塔)- 5所学校
在这个金字塔的底层是2所麻省的学校。学校已经答应提供奖学金(在申请之前)。在金字塔的第二层是Boston的2所私立学校。在第一层是在这附近的一所藤校。
在ED/EA申请完了以后,我让女儿做好RD申请的准备,但不要递交。我觉得我们还是有一定的把握,在ED/EA阶段结束战斗。当然,我也和家里的老板说,要做好Christmas假期还要冲刺RD的准备,就不要安排出去放松休假了。
后来我女儿又查到一所Boston的私立学校(本来就在RD的名单上),如果在12月1日之前递交申请的话,有可能Full Ride。她就在截止日期之前递交那所学校的RD申请。当然,那几天还因为家里一些其它的事情,搞得很紧张。
总结:
总体来说,这次的申请结果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当然也是最好的和看似最轻松的一种结果。
经验:
我们尽量努力,把申请工作做到前头,不希望把所有的事情都压到最后一刻来解决;当然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来掌握。
我们尽了最大努力来了解各个可能要申请的大学。也许因为各种原因毙掉了一些牛校。不过,因为美国的牛校还是挺多的,总有足够多的女儿喜欢的牛校。
我们没有用Private Counselor。首先我没钱,其次我不认为他会比我们自己更尽心尽力。当然,我只要有时间,就尽量参加各种Private Counselor搞的免费讲座。就当不听白不听,当然听了也白听(因为90%的时间他都在忽悠你)。女儿只是参加了当地night program里的一个关于Essay写作的系列讲座(主讲人是邻镇的一个高中老师),后来又花钱请那个老师审核了她写的Essay。这点小钱当然不算什么,也是值得的。
在申请的具体细节上,我不愿干涉。她写的Essay,只是念给我们听听。我们没有发表任何要修改的意见,当然我知道说了也是瞎指挥。
我和女儿一起填了CSS,当时还上来问了问题。我倒是没有感觉CSS有多么的刨根问底,攫取个人信息。当然,我们本身就穷,极度的希望学校能给点钱。最后,Northwestern也还是比较慷慨,几乎满足了我们的期望(当然在下限上)。
不足:
我以为无论哪所学校,ED/EA的结果都会在12月底之前出来,后来发现那两个州立大学的EA结果要到1月中旬出来,就有点担心12月底还要RD,时间和心情上是否能够承受。
不知道某些学校还有关于Full Ride的申请截止日期。
当然现在看起来,以上两点只是一些枝节,我不认为会对成败有什么关键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所记录的女儿申请学校的历程,希望能对后来人有所帮助。不过,那三个金字塔理论在申请之初是没有的,是我在总结时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也算是对自己的实践做了一次理论升华(也好显得高大上一些)。
家里的老板看完我这篇草稿,评价是我写的有点太啰嗦。这篇也的确是我出国以来写的最长的一篇中文。在这里也感谢您能耐着性子看完我所谓的“长篇大论”。
祝愿大家元旦快乐,心想事成。也祝愿各位学子能进入心仪的学校。正如女儿学校的Counselor说的,这几天将会是RD申请的关键,学子们在压力下可能情绪波动很大,希望家长能多多体谅和配合。ED了任何一所就没必要EA M了。因为M能录的任何有ED的学校也是一定会录。除非计划就是M录了就要break the ED commitment
对孩子尽心尽力,真是个态度认真,文字可爱的妈妈!
藤迷就選康
得读phd
不能说是天坑,但必须是phd才有好职位。本科生能学个皮毛。
我就这行出身的,搞得也是大概楼主娃要学的。
manufacture管产品的都是phd,一个本科生,在customer跟前一点没底气。不懂深层知识,hold不住customer的。
而产品随着customer的需求随时开发,本科生做sales是可行的,做技术远远不够。这些都不是RD职位
不经过phd 的训练,做做sales可以。做engineer,也可以,但不是什么好的职位
nano 早不是啥新东西了,在传统工业应用很广泛。传统工业一样发展很快的
本科生可以做sales marketing。有些工业的sakes 和marketing都必须是phd
很多都有phd,没有的做不了很重要的工作。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5%9D%91%E4%B8%93%E4%B8%9A
不需要多少材料背景。
谢谢您分享看法。在申请之前,我和女儿也把这种两所学校都录的情况作为一种Scenario考虑过。当时的结论是还是去Northwestern。
MIT去年的录取率是5%,Northwestern去年ED的录取率是13%。这样,两所学校都录的可能性是0.65%. 单纯从概率的角度考虑,我不会为了一个极小概率的事件而不去争取一个有更大可能性的机会。如果被两所学校都录了,我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我立马去买彩票,这手气太冲。
当然,我不知道有ED学校没录,而MIT却EA录的Case,也没有去专门去查找。估计这种情况下,那人肯定回家偷着乐去了。我只是把这个作为一种Scenario来考虑。
最终,我个人认为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我也希望大家,不要有了MIT或其它更好的学校就忘了ED的承诺。毕竟这样的事情发生过,而且也败坏了名声。我也无意误导任何人。
这两个能是独立事件吗?
MIT就是试试。能被MIT EA录取,西北ED应该会录吧。真的发生了就难了。
这个可是很好的例子证明我没有夸大其词,这八十几个UG大部份还没过除草课呢。
我猜每年录50,第一年去掉一半剩25,第二年再去一半,第三年再发现自己更合适CS或者其他,最后一年的学生大概一只手足够数啦,
没请private的consulor,那高中是私校还是公校啊。他们指导意见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