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觉虚无的夜晚川晔遇到了泡影和沙塔

.
.川晔
楼主 (文学峸)

我曾在一篇记事里提起不久前我曾因为政治观点不同在一个微信群里被群殴的故事,其实我对那事并不是很在乎,也不是想得到谁的认同,只是出于记事的习惯把那件事记录了一下。之后,泡影看见了那篇记录,与我有过一段挺有意思的对话:

泡影:我看了一下你的关于房子起火而后殃及邻居的故事,觉得真好笑:其实是你想不通,并没有什么你家我家邻居家,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就连你的纠结抑郁也只是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何必纠结啊?

我:(心里嘀咕:念金刚经?)你信佛啊?谢谢安慰,既然我的纠结我的抑郁只是梦幻泡影,那也请别在意。

泡影:其实你在意也没关系,都是你的能量流,你好好品味就行。

我:什么能量流?

泡影: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你的能量流的显现,都只是空性的,看似发生其实没有发生,所以说只是梦幻泡影,但不妨好好品味。

我:什么是空性?疫情是空性?死亡是空性?什么叫空性?我悟性低听不明白。

泡影:反正你只要记得:一切都是空性的,包括你的思想,你眼中的他人和整个世界,还有你心中认定的你自己,都是看似存在其实只是幻影。

我:什么意思?那我们活着干嘛?你活着干嘛?

泡影:你怎么确定我们是活着的?

我:。。。

泡影接着说:

“身体的死亡总有一天会到来,但别害怕,你怎么知道那就是死亡呢?不是这回事,没有你想象中的死亡。‘你’其实只是你的思想上所认定的一个幻像,其实没有实体的你可以死亡。你也不要为死亡之后离别的这个世界而惋惜。世界也仅仅是你的思想。根本没有实体的世界,只有无限的无法定义的That,也就是真正的你的意识显现.从来没有任何你、我、他这些人出现过,也从来没有任何世界、宇宙、时空出现过,一切都是类似于能量流的闪闪发光的显现效应,类似于你自己给自己放的小电影一样。”

泡影说完就神隐了。他的故弄玄虚的话在我听来,是类似于一个精神病患的胡思乱语而已。不过,我也怀疑:也许是我的悟性不高才听不懂他的话。因此我还是把这段话记录下来,万一有悟性高的人能听得明白呢?

当天晚上,有一个名叫沙塔的朋友向我谈起了王阳明的心学。他说:

“有一句很美的话,我很喜欢。现在想说给你听:‘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你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中。’

我:很美,谢谢分享。

沙塔:说这句话的人叫王阳明,他先研究佛道,后来弃佛趋儒,创造了自己的心学。归结起来是:心即理,行事从心出发,可以说是‘内圣外王’。心底要纯真,行事要合时合世。‘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还有:知行合一。这些是王阳明的心学精要。

我:先生,你怎么看这一段:“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我觉得王阳明的描述很美,令我想到艺术之美也是这种状态。

沙塔:他不是谈论艺术美,而是指出一个关键:看和被看是同步的。没有看就没有被看。当没有看了,比如在无梦沉睡中,完全没有任何世界,宇宙,你,我,他。看是幻觉效应,被看也是同步幻觉效应,主观和客观都是看似在其实不在的。释迦牟尼说的更直接,花是空花。看似是“花” ,其实不是,而是无限无法确定。王阳明说的 “我的心”指就是思想理智效应(英文MIND)。“花”是“心”投射的印象,好似光把不动的图像投射到屏幕上,其实没有“运动”也没有什么“花”,屏幕中看似“一位情郎给一位他所爱的人送上一支花”,这些都是看似的,其实没有情郎也没有爱人也没有花,都是空性的效应。所以,“心”(即思想理智或MIND)和“心中显现的花”一样,都是看似在其实不在的空的效应。何止是花了,整个思想理智认为存在的时空世界宇宙,就是看似在其实不在的效应。

我(没听懂,不管了!):王阳明还有一段很著名的四句口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把心、意、良知和格物分成不同阶段,强调用良知为善去恶,是不是太把人生当真了,所以也算不上是真正的悟者?

沙塔:这几句是说给成熟度不够、无法听明白真正觉悟的话的人听的。

我:真正的觉悟究竟是怎样一个状态?是回到无善无恶的心之体吗?但是,人只要一动心,便会有善有恶,而活着的人是不可能不动心的,所以才要知善知恶、为善去恶吗?

沙塔:你为什么要在意真正的觉悟状态呢?假如我告诉你:真正的觉悟状态不可描述,你能满足吗?而实际上,它的确是不可描述的。如果一个人从未见过玫瑰花,你要如何向他描述玫瑰花香呢?

我:我可能在潜意识里认为:真正的觉悟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如果王阳明是真正的悟者,我愿尽平生之力去研究和追随他的心学。

沙塔:没有任何事物有一个完美的特定状态,觉悟也好悟者也好也同样没有特定的完美状态。比如你喜爱登山,有人告诉你:珠穆朗玛峰是最高最美的,可是你的体能只能爬上它的1/10的高度,你会怎么做?还有,即使是那已经爬上珠峰的人,他可能也会意识到:飞在珠峰上空的人所看到的风景更高更美,这样一直往上推,永远也没有最高最美处。如果你是追求最高最美的视角,那是永无止境的和变化不定的。一切可以描述的状态和一切的追求都是如此。

我:所以我们只能返回自身吗?我记得《传习录》里提到《中庸》有一句话:“唯天下至诚者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难道我们满怀诚意尽心尽力也不可能明白这个世界的真理吗?

沙塔:真相是不可知的,比如山上的一条溪流,它在冬天会结成冰瀑,在阴云下暗淡无光,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从远处看是透明无色,从高处看则翡翠如玉。你以为哪个状态才是它的真实面目呢?我告诉你:每一种状态都是又都不是它的真貌。悟者会明白一切都是变幻不定的,都只是你的视觉效果,不是真相。连你看见后所产生的情绪、美感或丑感也只是你的内心的投射而已,也可以说只是幻觉。

我: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空吗?所以我们应该放弃执着,不加评判地面对眼前的一切?那么王阳明所强调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又有何意义?

沙塔:你现在还是问题太多了。当你达到再也没有问题可问时,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了。

我:怎样才能达到没有问题的境界?

沙塔:你还记得王阳明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吗?

我:此心光明,夫复何言。

沙塔:对的,那就是了。

我:可是可是,光明或黑暗,不也是虚幻吗?

沙塔:。。。

s
stonebench
真是泡影和沙塔啊:)

大话一堆,实在的东西一点儿也看不出来

看俺石头凳子:

实实在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
.川晔
石头,那些对话真的是没改动的真实记录啊!只是我悟性实在是差,可能有悟性高的朋友能明白一些?
s
stonebench
不是你的悟性差,而是你的悟性太好。他们只是在学舌:)

把“空”说出来的时候,“空”就成了一种东西。

把“放下”当成目标的时候,“放下”就成了一种执着。

把“悟”当成要求的时候,“悟”就成了一种障碍。

当他们拿这些翻来覆去说个不停的时候,这些就都成了束缚。

 

.
.川晔
我看过很多类似的说法,也有可能泡影沙塔是达到更加明白的境界,只是不好通过对话传达
s
stonebench
他们够热情,

但是不够明白。

明白的人,不会只说这些。

.
.川晔
石头,赶快说说真正明白的话!
.
.川晔
石头,请赶快多说说真正明白的话!我想知道什么是真正明白
为人父
其实修行没那么神秘,随时省察自己是否中了五毒,即贪嗔痴慢疑,是否说话办事为私欲左右,发现了就纠正,这就是我理解的修行。
s
stonebench
这个要求太高了

俺自己都不明白,咋能说明白

但是,俺可以提醒晔姐注意。你看那些禅师说话,他们并不讲道理。比如有人来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禅师会反问:即今是什么意?

俺来翻译一下,就是:

问:请问,祖师从西方来,他传授的是什么啊?

答:现在发问的是什么啊?

这个答话里就有门路。在这里发现门路,就出头有望。发现不了,抖机灵,搞玄辩,说空说无就没有用。禅宗公案语录一大部分都是在这里给人开锁。比如“说似一物即不中”“父母未生时本来面目”,都是要人从思辩中摆脱出来。

为啥要摆脱出来?因为方向不对。这个求知求得的心理想把真实绑架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中。

所以,答案不在这儿,不在思维的明白里。

 

 

 

简丹儿
有一年回国买了一本王阳明,大本很厚,翻了几页决定要认真读完,后去重庆,一位同学安排行宿,不知带啥礼物好,又去买了本送他

我以为我和他以后会聊王阳明,可从没有过,聊的尽是俗事家常。:))

简丹儿
再后来,得知他病情加重,有天突然回忆涌来,写了……

给 H

多年以后
我们相对而坐

你开始点烟又放下
你的声音已经生锈 斑斑驳驳落在地上
东拉西扯的家常
只在告诉我们生活的琐碎 象一地鸡毛
这个是真的 光鲜成功已不是我们喜欢的话匣          
就象今天我远道而来 没有待客的大餐     
点碗小面就是你我相处 真实的模样          
我们也笑谈生死 如在谈那天又牙疼一场          

所谓生 所谓死
一路走来 所见所历 都成平常
可 你要活 而且要活的尊严和爽

世界已建筑得如此坚硬
人们要不陌如路人 要不客气有加
可我还记得啊 你青涩的时光       
甚至那个在大木盆里欢快冲凉的溜光光的娃        
更有我从不提起却从未忘记你那次勇敢无私的傻

厨娘的面煮的太汃 因为她忙着和老公吵架
你一边悲悯地笑 一边说着谁人都有自己的伤
你呀,即便病魔折磨 时时跌入无底的黑洞   
我看见你的笑靥仍在热气蒸腾中鲜活的生长          
成透明的空气 成清澈溪水的流淌

晓月落花
谢谢石头,上面几段讲解得清楚明白
晓月落花
川川,之前也看到你对这些问题的纠结

没有参与回答也是因为自己也没弄明白,又不想做一个“歪嘴和尚”。但我想应该可以跟你分享一下我的感觉。

我以为所有宗教本质是面对一个真理的,但被渐渐歪解和教条了。而且以我目前的认知看,人的认识局限也没法达到那个真理,很多是只能意会无法言传,而且是“一说就错”的。

看到的很多的修行其实落入了“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但真实却应该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很理解你的“害怕”。我有,好像看到立的一次自言自语里也有。可能可以用具象的三个境界解释:

第一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层: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一和第三层的都不会害怕,在1/2,2&2/3 处的会害怕。

你的问题很大,明白的可能都已隐遁了。

 

s
stonebench
谢谢晓月鼓励:)

中间小谢
同意為人父和石凳說的,覺得你最後答得很好。

In fact, the arguments provided by 影 and 沙 are quite typical in this type of spiritual discussion. They contain a common fallacy: If the world isn't real, then they (in this case, 影 and 沙) are not real either since they are part of this world. If they are not real, what they say can not be authentic.

I once composed a little post about this issue.

If interested: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547391.html

Not saying that I am enlightened. I am not. I just do not think many individuals are enlightened though they act like they are.

 

 

 

V
Vivian32817
哦!”成清澈溪水的流淌“~~~~
中间小谢
那个文言故事简化一下,其實就這樣:

 

Monk:  The world isn't real, therefore the tiger isn't real. Hence no need to fear it.

Man:  But are you real? If you are real, then the world is real. If the world is real, the tiger is real.

Monk:  Even I am not real.

Man:  If you are not real, I can't trust what you say. 

 

 

 

 

 

 

中间小谢
這個简单的模型已經演示了邏輯不能揭示空性。

老键
关于人生,我们需要形而上的思维,但不该忘了还有科学,真知都将殊途同归,70年代末科学已经指向人类对事物的观测,赋予事物的存在性
简丹儿
VV,最矫情的一句让你抓出来了,:)其实我想说的是,在死亡这件事越来越清晰的时候,所有

曾努力想获取的东西都是那样微不足道,只有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的与亲人在一起……

V
Vivian32817
对啊,让事情自自然然地流啊~~~~
.
.川晔
谢谢石头,我对很多禅宗公案也是觉得玄而又玄,像这里举例的例子:

反过来问:“发问的是谁?”感觉就是让你转换思想方式。

又或者,就是让人返回追寻自身,就像马哈希的“我是谁”?

.
.川晔
谢谢晓月,你说的我基本上能看明白:)我觉得我肯定还在看山是山的第一阶段

的确还没能明白看山不是山。看来晓月和石头都能顺利去到第三阶段,敬慕一下 :)

.
.川晔
为版说得实在,这个我能听懂,哈哈!
.
.川晔
好诚挚又深情的诗!我最喜欢“你的笑靥仍在热气蒸腾中鲜活的生长”,谢丹儿分享!
.
.川晔
看来是要达到洒脱的境界才能联想到是让生死之事也自自然然流动。我一开始没想到这个呢.
.
.川晔
对,明白也与逻辑无关,看来逻辑反会变成枷锁
.
.川晔
是的,在这个方面我和老键的看法一致,所以我们是唯物主义者
简丹儿
聪明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