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游杂记:文艺复兴和巴罗克艺术源流 8. 北方的巴罗克:荷兰黄金时期 (这一节的内容来自我的书稿《流动的文化盛宴:话说欧洲两河》(暂定名)中莱茵河部分第四章第2节荷兰境内的莱茵河中阿姆斯特丹城相关的一小部分。) 阿姆斯特丹的艺术博物馆集中在城南博物馆广场(Museumplein),包括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梵高博物馆、音乐厅,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这其中梵高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是来阿姆斯特丹旅行的必到之处。我觉得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的大厦和阿姆斯特丹火车站,是全城最为气派,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了,它也是荷兰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于1885年建成开馆,基本形式是文艺复兴式的,比例宽大和谐。 为什么阿姆斯特丹全城的很多古老建筑都属于文艺复兴样式呢?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古代属于下洛林公国,后来下洛林公国解体之后,通过继承和买卖,转手给了法国的勃艮第公爵家族。到了近代,勃艮第家族绝嗣,女继承人嫁给奥地利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于是低地国家就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属地。但是16世纪中期开始,低地国家(包括今天的荷兰和比利时,当时是一个整体,比利时从荷兰独立是后来1830年的事情)人民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开始独立战争,其中的起因既有经济因素,也有宗教因素:低地国家北部,就是今天的荷兰信奉新教,而西班牙跟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帝国都是天主教占统治地位。低地国家的独立战争一打就是80年,从1568年到1648年,史称“八十年战争”,其中最后三十年又是全欧洲宗教大战“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的组成部分。随着新教和法国一方在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的最后胜利,尼德兰(包括荷兰和比利时)获得独立。从独立战争后期开始,到1672年太阳王路易十四入侵荷兰为止,17世纪的这段时间是荷兰经济最发达的时候,阿姆斯特丹很多留存至今的建筑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那个时代,开风气之先的意大利和法国艺术已经从文艺复兴末期进入了巴罗克时期。荷兰这边的建筑风尚稍为落后,基本还在文艺复兴风格向巴罗克过渡阶段,所以,荷兰国家博物馆的建筑为了和阿姆斯特丹极盛时期的建筑风貌保持一致,也采用文艺复兴式样。建造这座博物馆的时候毕竟已经是科技和经济更加发达的19世纪,博物馆建筑除了仿文艺复兴式之外,还加进了当时流行的哥特复兴式样的一些元素,更加华丽,比如你可以注意大厦装饰上用的彩色玻璃。 在这座博物馆里面,我觉得最大的看点,是荷兰“黄金时代”三位大师伦勃朗、哈尔斯、维米尔的代表作,尤其不可错过荷兰第一名画《夜巡》。 所谓“荷兰画派”,如果放到整个欧洲艺术风格的大背景下,应该说属于巴罗克运动的一个分支流派。中世纪的哥特艺术,横跨建筑与绘画,从法国开始,以法国为最正宗。同样道理,哥特之后的文艺复兴艺术和巴罗克艺术这前后两个流派,也是横跨建筑、绘画甚至音乐,是从意大利发源的,以意大利为最正宗,然后逐渐越过阿尔卑斯山,向西欧传播开去。在意大利以外,文艺复兴在德意志跟低地国家,也有一个相应的“北方文艺复兴”,大师是德国的丢勒、克拉纳赫、老勃鲁盖尔、凡艾克这些人,北方文艺复兴在低地国家的中心是在南方,就是今天的比利时。1517年马丁·路德开始宗教改革,为了和新教对抗,罗马天主教教廷赞助开始了巴罗克建筑风格。正宗巴罗克绘画的开山祖师是卡拉瓦乔和鲁本斯,卡拉瓦乔的光影明暗对比,鲁本斯的肉感和史诗题材,都特别强调戏剧性,而“戏剧性”的不对称和强烈情绪表达,正是巴罗克艺术的精髓,也是对四平八稳的文艺复兴风格的颠覆。后来巴罗克绘画从意大利传到荷兰,却变了味道:荷兰在80年战争(1568-1648)取得独立以后,到1670年代太阳王路易十四发动法荷战争以前,是绘画和经济最繁荣的时代。但是荷兰的经济结构和宗教跟意大利不同。在当时的欧洲,绘画的题材有等级,或者说是有鄙视链的:历史和宗教题材高于人物肖像,肖像画又高于生活场景画,生活场景高于风景画,鄙视链的底层是静物画。宗教画虽然高居鄙视链的顶层,但是荷兰属于新教加尔文派,他们不允许教堂里出现圣像画,所以整个荷兰黄金时期的画作,都很少出现宗教画。而且荷兰独立以后,艺术家的甲方客户都是比较有钱的资产阶级,不是诸侯、皇帝和教廷,家里没有那么大地方挂宏伟的史诗性巨幅画作,所以意大利、奥地利、弗兰德斯的正宗巴罗克绘画充满了史诗性和戏剧性(回想一下你看过的鲁本斯的杰作就知道了),荷兰的画幅较小,画风更加写实。这是小资产阶级的趣味。唯一例外的大幅画就是为团体而作的群像,比如《夜巡》。维米尔、哈尔斯、伦勃朗都属于这个荷兰黄金时期。一般来说,荷兰画家的肖像画水平最高,数量也最多,虽然技法出众但是颜色背景单调,多数都坐着,这是因为新教的教育:人要谦卑,不能张扬。只有哈尔斯的画神态特别生动和张扬。而民兵群像,比如《夜巡》,在姿态和表情上就张扬得多,也更像正宗的意大利巴罗克风格。荷兰画派一个显著特点是喜欢画日常生活场景和风景画,这是为了平民的家庭装饰需求。比如维米尔的《挤奶女工》。 每一个来国家博物馆的游客,都绝不会错过《夜巡》。其实《夜巡》原来不叫这个名字,而且画的分明是白天出发的场景。后世流传过程中,这幅画弄脏了,画面非常灰暗,收藏家们误以为画的是晚上,起了这个错误的名字。画《夜巡》时的伦勃郎也并不象有些书上讲的穷困潦倒,画作无人问津。相反,《夜巡》一问世就受到追捧,伦勃朗的声誉如日中天。订画的主要客户,那位画面中心的民兵队长对这幅画特别满意,很快请伦勃朗作了幅一模一样,但是画幅较小的《夜巡》放在家里天天看。后来《夜巡》原作被悬挂在阿姆斯特丹市政厅的时候,当局削足适履,把原作裁剪以适应不够宽的墙壁,还多亏这幅袖珍版《夜巡》,才让后人看到今天已经被裁剪掉的部分。现在这幅小型《夜巡》也和原作在一起展出。画这幅《夜巡》时候的伦勃朗意气风发,正是一生事业的顶峰时期。他1606年生于莱顿,家里是富裕的中产阶级,因为他父亲是新教徒,母亲是天主教徒,他自己没有明显的宗教倾向,后来他有5个孩子受洗为新教徒,又给另外4个孩子进行了旧教洗礼。伦勃朗14岁就上了莱顿大学,不过很快就转学画,但他从未去意大利学习过。伦勃朗的绘画生涯成功得很早,18、19岁就在莱顿跟人合伙开工作室,21岁开始教学生。1631年25岁搬去阿姆斯特丹,不但画画,也兼做艺术品经纪人生意。他的前半生一直很成功,但是花钱如流水,买了很贵的房子,1640-1642年间画《夜巡》的时候是他生涯的顶点,此后他的巴罗克式光影对比,渐渐向古典主义的平和中正转变,也逐渐不再受到市场和客户的追捧,晚年越来越穷,与他不轻易迎合客户的执拗艺术家脾气有关,当然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他花钱比挣钱还快的生活习惯,最后穷困潦倒而死,死后葬在穷人墓地,20年后尸骨被丢弃,所以今天你能在阿姆斯特丹找到伦勃朗故居博物馆,但是找不到他的墓。 伦勃朗是荷兰画派最伟大的画家,在国家博物馆,你能看到他的其他名画还有自画像,和晚年画的《犹太新娘》。 除了伦勃朗,荷兰国家博物馆的黄金时期荷兰大师还有哈尔斯(Hals)和维米尔(Vermeer)。弗兰·哈尔斯(Fran Hals)的岁数比伦勃朗大,1582年生于阿姆斯特丹附近的哈莱姆(Haarlem),他一辈子都住在哈莱姆,今天在那里有专门的哈尔斯博物馆。哈尔斯的绘画生涯和伦勃朗有点类似,也是一开始挺成功,但是老年以后变得不时尚,变穷了,但是名望还在,哈莱姆市政府一直接济他。哈尔斯在国家博物馆最著名的画作是《快乐的酒徒》,他一辈子几乎只画肖像画,特别善于抓住小人物瞬间的神态,笔触粗放,故意让人看出笔画。 另一幅哈尔斯的名画《吉普赛女孩》现在收藏在巴黎卢浮宫。两百年以后,莫奈、马奈、柯尔贝等印象派画家画人物肖像的手法都受过哈尔斯的影响,临摹过不少哈尔斯画作。 维米尔呢,他最伟大的画作其实不在荷兰国家博物馆,而在海牙的莫里斯博物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被誉为北方的维纳斯,近些年来的声名几乎不在《夜巡》之下。 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生于1632年,只活了43岁,一生都呆在代尔夫特城,他生前的名望不如伦勃朗和哈尔斯,不过在当地也是位有点名气的画家,曾数次当选当地画家行会的主席。他属于典型的慢工出细活类型,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只有三四十幅,一幅画总要画个一两年才能完工,而且喜欢用很贵的蓝色颜料。他要养活11个孩子,所以除了画画,还兼做艺术品买卖的生意,并经营旅店以补贴家用。他死于1673年法荷战争期间,他死后,荷兰由于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入侵,经济接近崩溃,艺术上的黄金时期也结束了。在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里,维米尔的名作是《倒牛奶的少女》和《情书》。 维米尔《倒牛奶的少女》 当然,鲁本斯也是荷兰人,更是世界艺术史上顶级的大师。不过他是给宫廷绘画的,经典的巴罗克大师,没有人会把他算作荷兰画派里的人物。 (未完待续)
的画一移到罗浮宫, 视觉美观完全不同,2017年 罗浮宫专题展览 Vermeer 的作品, 其中炒得最热是号称北方的 la joconde 牛奶姑娘, 当把她放在一个灯光投射很特殊的环境, 让人感叹不已,包括 Vermeer 的其他作品,在 Rijksmuseum, 无论你怎么改变观赏的角度, 根本就找不到这种美。2018 年去阿姆斯特丹专程再进 Rijksmuseum ,再仔细看,就是不同。看来光线角度对于名画是很重要的。
我家有一本装潢漂亮,印刷精美的大画册,里面有很多名画,上面提到的"夜巡""倒牛奶的女孩""情书""酒鬼",和鲁本斯的自画像等等都收集其中。文革后期遗失了,也许被抄家的顺走了。可惜我那时候太小,不会看是哪里出版的,收集的什么。但是,却被这些画惊艳了,至今不忘。
而流畅的电影,我本来想推荐大家看的。景色是荷兰的Delft
写了一个书评+影评: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42591/201704/31012.html
最近刚去了一趟荷兰,在Delft有一家维米尔博物馆,虽然没有他的作品,但是很详细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分析他的每部作品,作画的技巧,挺有看头的。。
我也是特别喜欢阿姆斯特丹的火车站和国家博物馆的建筑,看着雄伟大气,
Colin Firth演画家还好,但我觉得女主因为Johansson 出演有点太漂亮了,看着出戏。我觉得应该挑一个内秀的女演员,就像原画里的女孩子,乍一看不是什么大美女,但是越看越有味道。
从书中看到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和伦布郎的画,虽然是质量一般的黑白照片,在那个年代是稀有的宝贝。
说他们(特别是维米尔)运用了一种未知的光学投影仪,将影像投射到画布上,然后几乎是描出来的。
看过一个纪录片,一个研究人员用当时具有的技术,制造了投影仪并用这样的方法绘画,虽然他的水平一般,但也能画出像荷兰画派那样逼真的景物与光影。
影片提到荷兰画派的画作中有些光影根本不是肉眼能看到的,反而是用了投影仪后产生的。
很有趣的猜想与解密。
他告诉我“我妈生了15个儿女,当年牧师长挨家挨户去劝家庭主母多生孩子,所以我家有这样多子女。虽然这样多子孙聚集时办丧事挺麻烦,我却不认为这是个负担,而我做的很开心”。欧洲同事的父母祖辈去世时丝毫不悲伤,我是见了多次,他们的观念与中国人在这方面真地不小。
那教授聊天时还告诉我,荷兰天主教徒与新教徒的界限主要是荷兰国Mastericht附近内一条河。我现在想,那大约是罗马帝国当年势力的边界。这种情况与德国大约类似:为罗马所占据的地界现在大都信仰天主教,未占据 之地则大多信新教。
教授说他家乡那一带有种自己的方言,与荷兰的国语“荷兰话”完全不同, 他们家乡还办有自己语言的报纸,尽管说那种语言的人就限与一小片地方, 人数不多。有时阿姆斯特丹人去他们镇办理公务或者做其他事,他们自己彼此都说当地语,把来客晾在一旁, 让来客很不爽,他们不由得暗自开心。 荷兰可是个弹丸小国,但人群中居然还有这样分野,真地有趣。不过荷兰人都挺爱国,这个时刻能感觉到。
和罗马帝国的扩张有关,是天主教世界在宗教改革以后才分出来的。
荷兰和比利时佛兰芒人的区别就是荷兰人是基督教新教,而佛兰芒人是天主教。语言是一样的。
当时来说安特卫普属于弗兰德斯,可是今天的文章说弗兰德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是哪里。另一个提法更容易让大家理解,就是尼德兰,意译是低地国家。弗兰德斯或者尼德兰都包括整个荷兰跟比利时(还有不少是今天法国东北部的,大多数都是后来路易十四侵占的地方),当时大概是20个左右的省,其中北面信奉新教的7个省先宣布独立,叫做“联省共和国”,就是今天的荷兰这块地方。但荷兰获得完全独立以后,包括了信奉天主教的比利时和卢森堡。直到200年以后的1830年代,南部信奉天主教的比利时才又从荷兰独立出来。这个过程前后要解释清楚太复杂了,所以有时候我的说法就很笼统。
罗马帝国的东部边境在莱茵多瑙防线,所以莱茵河以西是罗马的疆界。后来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孙子在843年签的《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最重要的一条是中法兰克王国,从尼德兰经过莱茵河一直往南,包括了意大利,是长孙继承的,而且中法兰克国王兼任查理曼帝国这三个王国的总头领,就是皇帝。但中法兰克王国最早分裂,南部的意大利自己成了王国,后来被东法兰克整合进神圣罗马帝国。中部莱茵河流域加上北部弗兰德斯,是洛林公国。然后洛林公国再分裂成上洛林公国,在莱茵河中游,还有下洛林公国,就在弗兰德斯。而上洛林在后世被等同于整个洛林公国,加入东法兰克王国,也是后来东法兰克变成德意志王国的五大基干公国之一。下洛林,差不多就是弗兰德斯地区,进一步分裂。大致上以林堡公爵,弗兰德斯伯爵为首,很多小的贵族领土。这里的伯爵乔弗雷,就是11世纪第一次十字军征服耶路撒冷的领袖。在中世纪,包括弗兰德斯在内的大部分中法兰克王国分裂以后的各地,都算神圣罗马帝国的疆界。当时整个欧洲都是天主教徒,新教是157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我2018年夏天专门跑了一趟荷兰内地,莱茵河靠近德国鲁尔地区的部分,埃因德霍温,阿纳姆都去了,那里是1944年9月“市场花园”行动的战场,我去那儿看地形去了,为了写莱茵河的书。
鲁本斯有钱人,批量生产艺术品,就跟乾隆作诗一样。
我爸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他们的图书馆那时候有很多书出版的时候印着“仅供内部参考”,我看了不少,现在回想起来,很多书非常有价值,只是我当时看得懂内容,但是不知道史料价值在哪里。
荷兰的代尔夫特,德国的麦森,英国韦奇伍德,法国塞夫勒,这都是近代欧洲的名瓷
我记得大学时候看的大仲马小说《阿斯加尼奥》里面有个情节,说是法国国王身边的宠臣想要贬低塞里尼,把他的作品和古代大师的放在一起,然后用很普通的,很暗的光,就显得非常平庸了。所以灯光布展的设置肯定会影响艺术品观感的。
就设法硬是出兵支持比利时分裂出去,使得荷兰领土与人口都损失了一大块。
这让我想起老毛子硬把外蒙割裂出去(其实美国鬼子如今对新疆无底线抹黑根本不存在的所谓“大屠杀”,目的也是分裂新疆, 我们可不能让这帮狗娘养的得逞),连忙安慰他,说待时机合适你们把它收回来吧。他耸耸肩,说这没关系,欧盟已经把我们连成为一体。
教授也与我谈过这话题, 我出于同情忍不住做了类似提议,教授笑言“他们可能不感到自己是荷兰人了,我们看他们也不像荷兰人,现在这样挺好”。
这或许是自我安慰?荷兰弹丸之地国家太小,实际上根本无此实力。
他们的语言与德语就分化出那样大的差别,实在够惊人的。因为这个原因,我有天偶尔发现,拿起完全听不懂的荷兰文章仔细看,居然能读懂相当部分。
荷兰人种也与德国几乎完全相同,当然混有些法兰西的“高卢人”,也就是凯尔特人,这两种族的人好像一眼就能看出差别来。
依我看这就显示了拼音文字的巨大缺点:人类的语言发音总是在不断变化,甚至语法也会不知不觉地变,这是天律,没人能改。西方的拼音文字不得不跟着这两种变化走, 这使得西方人难以看懂祖上几百年前的作品,上千年的就想都别想 - 除了少数下大功夫学古文的专家。而中文书写文字与语音基本脱钩,中文文字的固定模式文字会把语法和词汇的变化在无形中往回拉,使得变化产生后又逐步消失(至少大为减小减少,比如这些年的网络流行语, 十年后估计就没了,而西方的网络流行语永远会留下来成为他们的新词汇)。所以自秦汉几千年下来到如今,我们中国人依然能无妨阻地读史记,诗经,唐诗宋词。这在西方人眼里绝对是奇迹,尽管他们口口声声说他们的拼音文字才是正宗。以我之见,这是货真价实的打肿脸充胖子。
但他为啥喜欢大胖子啊?那时候也不以胖为美。
制成视频自己欣赏:),谢谢分享介绍。
因为联合省从西班牙王国独立的时候,是以新教徒为主的,权力中心在阿姆斯特丹,独立以后的荷兰虽然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包括了瓦隆地区和弗莱芒地区,但语言和宗教都不一样,可以看作是新教徒的荷兰裹挟了这些地方独立的。而法国是天主教国家,所以后来支持比利时这块从新教的荷兰独立出去。今天的比利时地区归属荷兰有快两百年,但从语言和宗教来说,把他们都算进荷兰,也有点大荷兰沙文主义的意思。
民族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根据语言分的(当然也有时候以宗教划分,比如南部斯拉夫人的各族)。
从古代史来说,法兰克人是德意志人的一族。意大利的伦巴德人也是德意志族。这都是按照语言划分族属的。他们在罗马帝国末期的民族大迁徙时代打进的法国和意大利。
再往早里说,高卢人属于凯尔特人的一支,和今天的爱尔兰人,布列塔尼半岛的不列颠人同族(不列颠人是英伦三岛的原住民,后来民族大迁徙时代盎格鲁撒克森人入侵,把他们赶到了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上,这是布列塔尼半岛名字的由来,其实就是“不列颠半岛”,而英伦三岛本身则成了德意志族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天下)。后来凯撒征服高卢以后,高卢罗马化了,所以接受了拉丁语。再后来,民族大迁徙,再接受了德意志族的法兰克人的语言。
所以在今天,法国虽然自称高卢人,实际上法语中真正凯尔特高卢语的成分几乎没有。法语算是拉丁语系,那是因为罗马征服以后被罗马化,再加上法兰克的语言,那一部分属于德意志语族。意大利语也是,现代意大利语虽然属于拉丁语系,但也不是完全的罗马拉丁语,而是加入了大量的伦巴德语,而伦巴德语也是德意志语族之一。
缓冲国,十字路口,兵家必争之地。天涯海角,只要和一战二战相关的博物馆,必提到比利时的一些地方。比如连澳大利亚的一战二战纪念馆,进门就是Ieper的石狮子
参观的时候有一小段电影介绍历史,工艺流程的每个步骤,可以看技师现场作画,还有一些作品展览,都是非常精美的青花瓷。
欧游杂记:文艺复兴和巴罗克艺术源流






8. 北方的巴罗克:荷兰黄金时期
(这一节的内容来自我的书稿《流动的文化盛宴:话说欧洲两河》(暂定名)中莱茵河部分第四章第2节荷兰境内的莱茵河中阿姆斯特丹城相关的一小部分。)
阿姆斯特丹的艺术博物馆集中在城南博物馆广场(Museumplein),包括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梵高博物馆、音乐厅,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这其中梵高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是来阿姆斯特丹旅行的必到之处。我觉得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的大厦和阿姆斯特丹火车站,是全城最为气派,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了,它也是荷兰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于1885年建成开馆,基本形式是文艺复兴式的,比例宽大和谐。
为什么阿姆斯特丹全城的很多古老建筑都属于文艺复兴样式呢?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古代属于下洛林公国,后来下洛林公国解体之后,通过继承和买卖,转手给了法国的勃艮第公爵家族。到了近代,勃艮第家族绝嗣,女继承人嫁给奥地利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于是低地国家就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属地。但是16世纪中期开始,低地国家(包括今天的荷兰和比利时,当时是一个整体,比利时从荷兰独立是后来1830年的事情)人民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开始独立战争,其中的起因既有经济因素,也有宗教因素:低地国家北部,就是今天的荷兰信奉新教,而西班牙跟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帝国都是天主教占统治地位。低地国家的独立战争一打就是80年,从1568年到1648年,史称“八十年战争”,其中最后三十年又是全欧洲宗教大战“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的组成部分。随着新教和法国一方在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的最后胜利,尼德兰(包括荷兰和比利时)获得独立。从独立战争后期开始,到1672年太阳王路易十四入侵荷兰为止,17世纪的这段时间是荷兰经济最发达的时候,阿姆斯特丹很多留存至今的建筑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那个时代,开风气之先的意大利和法国艺术已经从文艺复兴末期进入了巴罗克时期。荷兰这边的建筑风尚稍为落后,基本还在文艺复兴风格向巴罗克过渡阶段,所以,荷兰国家博物馆的建筑为了和阿姆斯特丹极盛时期的建筑风貌保持一致,也采用文艺复兴式样。建造这座博物馆的时候毕竟已经是科技和经济更加发达的19世纪,博物馆建筑除了仿文艺复兴式之外,还加进了当时流行的哥特复兴式样的一些元素,更加华丽,比如你可以注意大厦装饰上用的彩色玻璃。
在这座博物馆里面,我觉得最大的看点,是荷兰“黄金时代”三位大师伦勃朗、哈尔斯、维米尔的代表作,尤其不可错过荷兰第一名画《夜巡》。
所谓“荷兰画派”,如果放到整个欧洲艺术风格的大背景下,应该说属于巴罗克运动的一个分支流派。中世纪的哥特艺术,横跨建筑与绘画,从法国开始,以法国为最正宗。同样道理,哥特之后的文艺复兴艺术和巴罗克艺术这前后两个流派,也是横跨建筑、绘画甚至音乐,是从意大利发源的,以意大利为最正宗,然后逐渐越过阿尔卑斯山,向西欧传播开去。在意大利以外,文艺复兴在德意志跟低地国家,也有一个相应的“北方文艺复兴”,大师是德国的丢勒、克拉纳赫、老勃鲁盖尔、凡艾克这些人,北方文艺复兴在低地国家的中心是在南方,就是今天的比利时。1517年马丁·路德开始宗教改革,为了和新教对抗,罗马天主教教廷赞助开始了巴罗克建筑风格。正宗巴罗克绘画的开山祖师是卡拉瓦乔和鲁本斯,卡拉瓦乔的光影明暗对比,鲁本斯的肉感和史诗题材,都特别强调戏剧性,而“戏剧性”的不对称和强烈情绪表达,正是巴罗克艺术的精髓,也是对四平八稳的文艺复兴风格的颠覆。后来巴罗克绘画从意大利传到荷兰,却变了味道:荷兰在80年战争(1568-1648)取得独立以后,到1670年代太阳王路易十四发动法荷战争以前,是绘画和经济最繁荣的时代。但是荷兰的经济结构和宗教跟意大利不同。在当时的欧洲,绘画的题材有等级,或者说是有鄙视链的:历史和宗教题材高于人物肖像,肖像画又高于生活场景画,生活场景高于风景画,鄙视链的底层是静物画。宗教画虽然高居鄙视链的顶层,但是荷兰属于新教加尔文派,他们不允许教堂里出现圣像画,所以整个荷兰黄金时期的画作,都很少出现宗教画。而且荷兰独立以后,艺术家的甲方客户都是比较有钱的资产阶级,不是诸侯、皇帝和教廷,家里没有那么大地方挂宏伟的史诗性巨幅画作,所以意大利、奥地利、弗兰德斯的正宗巴罗克绘画充满了史诗性和戏剧性(回想一下你看过的鲁本斯的杰作就知道了),荷兰的画幅较小,画风更加写实。这是小资产阶级的趣味。唯一例外的大幅画就是为团体而作的群像,比如《夜巡》。维米尔、哈尔斯、伦勃朗都属于这个荷兰黄金时期。一般来说,荷兰画家的肖像画水平最高,数量也最多,虽然技法出众但是颜色背景单调,多数都坐着,这是因为新教的教育:人要谦卑,不能张扬。只有哈尔斯的画神态特别生动和张扬。而民兵群像,比如《夜巡》,在姿态和表情上就张扬得多,也更像正宗的意大利巴罗克风格。荷兰画派一个显著特点是喜欢画日常生活场景和风景画,这是为了平民的家庭装饰需求。比如维米尔的《挤奶女工》。
每一个来国家博物馆的游客,都绝不会错过《夜巡》。其实《夜巡》原来不叫这个名字,而且画的分明是白天出发的场景。后世流传过程中,这幅画弄脏了,画面非常灰暗,收藏家们误以为画的是晚上,起了这个错误的名字。画《夜巡》时的伦勃郎也并不象有些书上讲的穷困潦倒,画作无人问津。相反,《夜巡》一问世就受到追捧,伦勃朗的声誉如日中天。订画的主要客户,那位画面中心的民兵队长对这幅画特别满意,很快请伦勃朗作了幅一模一样,但是画幅较小的《夜巡》放在家里天天看。后来《夜巡》原作被悬挂在阿姆斯特丹市政厅的时候,当局削足适履,把原作裁剪以适应不够宽的墙壁,还多亏这幅袖珍版《夜巡》,才让后人看到今天已经被裁剪掉的部分。现在这幅小型《夜巡》也和原作在一起展出。画这幅《夜巡》时候的伦勃朗意气风发,正是一生事业的顶峰时期。他1606年生于莱顿,家里是富裕的中产阶级,因为他父亲是新教徒,母亲是天主教徒,他自己没有明显的宗教倾向,后来他有5个孩子受洗为新教徒,又给另外4个孩子进行了旧教洗礼。伦勃朗14岁就上了莱顿大学,不过很快就转学画,但他从未去意大利学习过。伦勃朗的绘画生涯成功得很早,18、19岁就在莱顿跟人合伙开工作室,21岁开始教学生。1631年25岁搬去阿姆斯特丹,不但画画,也兼做艺术品经纪人生意。他的前半生一直很成功,但是花钱如流水,买了很贵的房子,1640-1642年间画《夜巡》的时候是他生涯的顶点,此后他的巴罗克式光影对比,渐渐向古典主义的平和中正转变,也逐渐不再受到市场和客户的追捧,晚年越来越穷,与他不轻易迎合客户的执拗艺术家脾气有关,当然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他花钱比挣钱还快的生活习惯,最后穷困潦倒而死,死后葬在穷人墓地,20年后尸骨被丢弃,所以今天你能在阿姆斯特丹找到伦勃朗故居博物馆,但是找不到他的墓。
伦勃朗是荷兰画派最伟大的画家,在国家博物馆,你能看到他的其他名画还有自画像,和晚年画的《犹太新娘》。
除了伦勃朗,荷兰国家博物馆的黄金时期荷兰大师还有哈尔斯(Hals)和维米尔(Vermeer)。弗兰·哈尔斯(Fran Hals)的岁数比伦勃朗大,1582年生于阿姆斯特丹附近的哈莱姆(Haarlem),他一辈子都住在哈莱姆,今天在那里有专门的哈尔斯博物馆。哈尔斯的绘画生涯和伦勃朗有点类似,也是一开始挺成功,但是老年以后变得不时尚,变穷了,但是名望还在,哈莱姆市政府一直接济他。哈尔斯在国家博物馆最著名的画作是《快乐的酒徒》,他一辈子几乎只画肖像画,特别善于抓住小人物瞬间的神态,笔触粗放,故意让人看出笔画。
另一幅哈尔斯的名画《吉普赛女孩》现在收藏在巴黎卢浮宫。两百年以后,莫奈、马奈、柯尔贝等印象派画家画人物肖像的手法都受过哈尔斯的影响,临摹过不少哈尔斯画作。
维米尔呢,他最伟大的画作其实不在荷兰国家博物馆,而在海牙的莫里斯博物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被誉为北方的维纳斯,近些年来的声名几乎不在《夜巡》之下。
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生于1632年,只活了43岁,一生都呆在代尔夫特城,他生前的名望不如伦勃朗和哈尔斯,不过在当地也是位有点名气的画家,曾数次当选当地画家行会的主席。他属于典型的慢工出细活类型,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只有三四十幅,一幅画总要画个一两年才能完工,而且喜欢用很贵的蓝色颜料。他要养活11个孩子,所以除了画画,还兼做艺术品买卖的生意,并经营旅店以补贴家用。他死于1673年法荷战争期间,他死后,荷兰由于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入侵,经济接近崩溃,艺术上的黄金时期也结束了。在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里,维米尔的名作是《倒牛奶的少女》和《情书》。
维米尔《倒牛奶的少女》
当然,鲁本斯也是荷兰人,更是世界艺术史上顶级的大师。不过他是给宫廷绘画的,经典的巴罗克大师,没有人会把他算作荷兰画派里的人物。
(未完待续)
的画一移到罗浮宫, 视觉美观完全不同,2017年 罗浮宫专题展览 Vermeer 的作品, 其中炒得最热是号称北方的 la joconde 牛奶姑娘, 当把她放在一个灯光投射很特殊的环境, 让人感叹不已,包括 Vermeer 的其他作品,在 Rijksmuseum, 无论你怎么改变观赏的角度, 根本就找不到这种美。2018 年去阿姆斯特丹专程再进 Rijksmuseum ,再仔细看,就是不同。看来光线角度对于名画是很重要的。
我家有一本装潢漂亮,印刷精美的大画册,里面有很多名画,上面提到的"夜巡""倒牛奶的女孩""情书""酒鬼",和鲁本斯的自画像等等都收集其中。文革后期遗失了,也许被抄家的顺走了。可惜我那时候太小,不会看是哪里出版的,收集的什么。但是,却被这些画惊艳了,至今不忘。
而流畅的电影,我本来想推荐大家看的。景色是荷兰的Delft
写了一个书评+影评: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42591/201704/31012.html
最近刚去了一趟荷兰,在Delft有一家维米尔博物馆,虽然没有他的作品,但是很详细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分析他的每部作品,作画的技巧,挺有看头的。。
我也是特别喜欢阿姆斯特丹的火车站和国家博物馆的建筑,看着雄伟大气,
Colin Firth演画家还好,但我觉得女主因为Johansson 出演有点太漂亮了,看着出戏。我觉得应该挑一个内秀的女演员,就像原画里的女孩子,乍一看不是什么大美女,但是越看越有味道。
从书中看到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和伦布郎的画,虽然是质量一般的黑白照片,在那个年代是稀有的宝贝。
说他们(特别是维米尔)运用了一种未知的光学投影仪,将影像投射到画布上,然后几乎是描出来的。
看过一个纪录片,一个研究人员用当时具有的技术,制造了投影仪并用这样的方法绘画,虽然他的水平一般,但也能画出像荷兰画派那样逼真的景物与光影。
影片提到荷兰画派的画作中有些光影根本不是肉眼能看到的,反而是用了投影仪后产生的。
很有趣的猜想与解密。
他告诉我“我妈生了15个儿女,当年牧师长挨家挨户去劝家庭主母多生孩子,所以我家有这样多子女。虽然这样多子孙聚集时办丧事挺麻烦,我却不认为这是个负担,而我做的很开心”。欧洲同事的父母祖辈去世时丝毫不悲伤,我是见了多次,他们的观念与中国人在这方面真地不小。
那教授聊天时还告诉我,荷兰天主教徒与新教徒的界限主要是荷兰国Mastericht附近内一条河。我现在想,那大约是罗马帝国当年势力的边界。这种情况与德国大约类似:为罗马所占据的地界现在大都信仰天主教,未占据 之地则大多信新教。
教授说他家乡那一带有种自己的方言,与荷兰的国语“荷兰话”完全不同, 他们家乡还办有自己语言的报纸,尽管说那种语言的人就限与一小片地方, 人数不多。有时阿姆斯特丹人去他们镇办理公务或者做其他事,他们自己彼此都说当地语,把来客晾在一旁, 让来客很不爽,他们不由得暗自开心。 荷兰可是个弹丸小国,但人群中居然还有这样分野,真地有趣。不过荷兰人都挺爱国,这个时刻能感觉到。
和罗马帝国的扩张有关,是天主教世界在宗教改革以后才分出来的。
荷兰和比利时佛兰芒人的区别就是荷兰人是基督教新教,而佛兰芒人是天主教。语言是一样的。
当时来说安特卫普属于弗兰德斯,可是今天的文章说弗兰德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是哪里。另一个提法更容易让大家理解,就是尼德兰,意译是低地国家。弗兰德斯或者尼德兰都包括整个荷兰跟比利时(还有不少是今天法国东北部的,大多数都是后来路易十四侵占的地方),当时大概是20个左右的省,其中北面信奉新教的7个省先宣布独立,叫做“联省共和国”,就是今天的荷兰这块地方。但荷兰获得完全独立以后,包括了信奉天主教的比利时和卢森堡。直到200年以后的1830年代,南部信奉天主教的比利时才又从荷兰独立出来。这个过程前后要解释清楚太复杂了,所以有时候我的说法就很笼统。
罗马帝国的东部边境在莱茵多瑙防线,所以莱茵河以西是罗马的疆界。后来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孙子在843年签的《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最重要的一条是中法兰克王国,从尼德兰经过莱茵河一直往南,包括了意大利,是长孙继承的,而且中法兰克国王兼任查理曼帝国这三个王国的总头领,就是皇帝。但中法兰克王国最早分裂,南部的意大利自己成了王国,后来被东法兰克整合进神圣罗马帝国。中部莱茵河流域加上北部弗兰德斯,是洛林公国。然后洛林公国再分裂成上洛林公国,在莱茵河中游,还有下洛林公国,就在弗兰德斯。而上洛林在后世被等同于整个洛林公国,加入东法兰克王国,也是后来东法兰克变成德意志王国的五大基干公国之一。下洛林,差不多就是弗兰德斯地区,进一步分裂。大致上以林堡公爵,弗兰德斯伯爵为首,很多小的贵族领土。这里的伯爵乔弗雷,就是11世纪第一次十字军征服耶路撒冷的领袖。在中世纪,包括弗兰德斯在内的大部分中法兰克王国分裂以后的各地,都算神圣罗马帝国的疆界。当时整个欧洲都是天主教徒,新教是157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我2018年夏天专门跑了一趟荷兰内地,莱茵河靠近德国鲁尔地区的部分,埃因德霍温,阿纳姆都去了,那里是1944年9月“市场花园”行动的战场,我去那儿看地形去了,为了写莱茵河的书。
鲁本斯有钱人,批量生产艺术品,就跟乾隆作诗一样。
我爸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他们的图书馆那时候有很多书出版的时候印着“仅供内部参考”,我看了不少,现在回想起来,很多书非常有价值,只是我当时看得懂内容,但是不知道史料价值在哪里。
荷兰的代尔夫特,德国的麦森,英国韦奇伍德,法国塞夫勒,这都是近代欧洲的名瓷
我记得大学时候看的大仲马小说《阿斯加尼奥》里面有个情节,说是法国国王身边的宠臣想要贬低塞里尼,把他的作品和古代大师的放在一起,然后用很普通的,很暗的光,就显得非常平庸了。所以灯光布展的设置肯定会影响艺术品观感的。
就设法硬是出兵支持比利时分裂出去,使得荷兰领土与人口都损失了一大块。
这让我想起老毛子硬把外蒙割裂出去(其实美国鬼子如今对新疆无底线抹黑根本不存在的所谓“大屠杀”,目的也是分裂新疆, 我们可不能让这帮狗娘养的得逞),连忙安慰他,说待时机合适你们把它收回来吧。他耸耸肩,说这没关系,欧盟已经把我们连成为一体。
教授也与我谈过这话题, 我出于同情忍不住做了类似提议,教授笑言“他们可能不感到自己是荷兰人了,我们看他们也不像荷兰人,现在这样挺好”。
这或许是自我安慰?荷兰弹丸之地国家太小,实际上根本无此实力。
他们的语言与德语就分化出那样大的差别,实在够惊人的。因为这个原因,我有天偶尔发现,拿起完全听不懂的荷兰文章仔细看,居然能读懂相当部分。
荷兰人种也与德国几乎完全相同,当然混有些法兰西的“高卢人”,也就是凯尔特人,这两种族的人好像一眼就能看出差别来。
依我看这就显示了拼音文字的巨大缺点:人类的语言发音总是在不断变化,甚至语法也会不知不觉地变,这是天律,没人能改。西方的拼音文字不得不跟着这两种变化走, 这使得西方人难以看懂祖上几百年前的作品,上千年的就想都别想 - 除了少数下大功夫学古文的专家。而中文书写文字与语音基本脱钩,中文文字的固定模式文字会把语法和词汇的变化在无形中往回拉,使得变化产生后又逐步消失(至少大为减小减少,比如这些年的网络流行语, 十年后估计就没了,而西方的网络流行语永远会留下来成为他们的新词汇)。所以自秦汉几千年下来到如今,我们中国人依然能无妨阻地读史记,诗经,唐诗宋词。这在西方人眼里绝对是奇迹,尽管他们口口声声说他们的拼音文字才是正宗。以我之见,这是货真价实的打肿脸充胖子。
但他为啥喜欢大胖子啊?那时候也不以胖为美。
制成视频自己欣赏:),谢谢分享介绍。
因为联合省从西班牙王国独立的时候,是以新教徒为主的,权力中心在阿姆斯特丹,独立以后的荷兰虽然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包括了瓦隆地区和弗莱芒地区,但语言和宗教都不一样,可以看作是新教徒的荷兰裹挟了这些地方独立的。而法国是天主教国家,所以后来支持比利时这块从新教的荷兰独立出去。今天的比利时地区归属荷兰有快两百年,但从语言和宗教来说,把他们都算进荷兰,也有点大荷兰沙文主义的意思。
民族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根据语言分的(当然也有时候以宗教划分,比如南部斯拉夫人的各族)。
从古代史来说,法兰克人是德意志人的一族。意大利的伦巴德人也是德意志族。这都是按照语言划分族属的。他们在罗马帝国末期的民族大迁徙时代打进的法国和意大利。
再往早里说,高卢人属于凯尔特人的一支,和今天的爱尔兰人,布列塔尼半岛的不列颠人同族(不列颠人是英伦三岛的原住民,后来民族大迁徙时代盎格鲁撒克森人入侵,把他们赶到了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上,这是布列塔尼半岛名字的由来,其实就是“不列颠半岛”,而英伦三岛本身则成了德意志族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天下)。后来凯撒征服高卢以后,高卢罗马化了,所以接受了拉丁语。再后来,民族大迁徙,再接受了德意志族的法兰克人的语言。
所以在今天,法国虽然自称高卢人,实际上法语中真正凯尔特高卢语的成分几乎没有。法语算是拉丁语系,那是因为罗马征服以后被罗马化,再加上法兰克的语言,那一部分属于德意志语族。意大利语也是,现代意大利语虽然属于拉丁语系,但也不是完全的罗马拉丁语,而是加入了大量的伦巴德语,而伦巴德语也是德意志语族之一。
缓冲国,十字路口,兵家必争之地。天涯海角,只要和一战二战相关的博物馆,必提到比利时的一些地方。比如连澳大利亚的一战二战纪念馆,进门就是Ieper的石狮子
参观的时候有一小段电影介绍历史,工艺流程的每个步骤,可以看技师现场作画,还有一些作品展览,都是非常精美的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