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讲到李叔同的歌曲《悲秋》,前辈树蛙老兄说不太知道。隔行如隔山,树兄专攻建筑和环境设计,不太知道李叔同的歌,并不意外。到叫我想起一段与李叔同--弘一大师有关的缘分了。。。
二十多年前,偶见有个叫“陈星”的人,在谈到李叔同(弘一大师)时,资料十分丰富,态度极其认真。于是,写信向他请教,收到来信,马上致谢,想不到他来信说:与我交换资料的人无数,回信致谢的--唯有你一个。他的信和稿子,都是毛笔字,但是叫我感到意外的是:学习弘一的人,也会如此无礼么?
我们成了笔友,他邀请我当他们刚成立的浙江师范“李叔同、丰子恺研究院”海外学员,邀请我参加弘一大师国际研讨会和纪念会。。。他关于弘一大师和丰子恺的著作很多,因为他是研究所的主任、博士导师。。。下面是他编写的《李叔同歌曲寻绎》---我欣赏他不以专家之态说教,他从研究开始,在学习和教学中,也以研究探讨认真对待----光是李叔同的歌,有原创的、改编的、翻译的、民间的、外来的----但最后都成为李叔同---弘一法师的风格---“寻绎”两字,十分贴切。
纪念弘一诞生120周年之前,他为活动的形式和我研讨,我说,文艺演出,是否以大师的歌曲贯穿吧?他欣然同意,学校有音乐系,太顺啦!我还建议以“三宝歌”做结束---他也有同感。普陀山的观音庙的墙上,立体刻着这首歌,我每次听到北京爱乐少女合唱团唱这首歌---都不能自己。。。遗憾的是,学校领导不想太宗教化----纪念会文艺演出最后的节目,虽然还是《三宝歌》、却改为没有太虚法师的歌词的管乐演奏---庄严依旧。。。
二十多年前,国内合唱团公开演唱李叔同的歌曲不多,出录音带和碟片的就更少了。台湾有家公司非常有心,专程去到北京,录制了一套《弘一大师歌曲集》共分上下两集(见下图),约二十几首。我回港看到,喜出望外---马上买来欣赏,一遍又一遍。。。
李叔同当年留学日本,他是听取了蔡元培“美学可以代替宗教、可以救国”的理念----专学美术和音乐。他在国内期间,非常不满好多学校的音乐课,用的是日本的教材、唱的是日本的歌曲----他在日本,自编自资出版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回国后,出任浙江师范的音乐和美术老师---用丰子恺的说法,师范,似乎成了”音乐美术艺术专校“了。。。
这两张台湾人出版的碟片,不知为何,没有及时在大陆发行,于是,我给陈星寄了一套、我送给深圳文化部的朋友一套(他曾是文革红歌的词作者)、我给几位好朋友买过、我给平湖李叔同纪念馆送了一套---因为,首次去参观,他们公园里播放的李叔同歌曲---唱得很一般。。。李叔同的歌,主要是写给学生的,因此,最适合学生唱,尤其是童音未改的学生,尤其是女声----只有他们唱李叔同的歌,才可以穿越时代,才可以绕梁三日。。。
如果儿时、少时、青壮时错过了李叔同的歌--没关系,退了休,买套台湾版北京少女唱的碟片----你也可以回到从前、享受当下、乐观明天。。。
-------祝各位朋友 周末愉快!
--------------------------------------------------------------
1906年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自己编写、出版了中国近代第一本音乐杂志的封面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除了常说的人人之间,人物之间也是啊——这个现象我觉得世间万物彼此之间都有。说个最俗的,我们大学的时候,一个宿舍里无论谁买了衣服大家都试一遍,但是就是买这件衣服的人穿了最好看。套用张爱玲那个千万年之间千万人之间的比喻来说这个比较合适——说到这个,我想起来好像看到文革说他就看不进去张的书,我太理解这些了,我自己,也是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看惊得什么什么的,现在再看,完全进不去了。
能看进去,需要有代入感,就是带入自己的情感穿上对方的鞋走进那个是空,进不去的话,努力好像帮助不会太大。
音乐美术这一类的文艺作品可能都可以往这个筐里套(文字相对来说比较直接嘛),欣赏就是欣赏,心动就是心动,感觉这事骗不了别人,更骗不了自己。
比如我这两天跟无忧或者雪晶开玩笑,是觉得她们开的起我也放松,大概就是你说的缘分,可能有人就觉得这什么啊。
最好的例子了。
随着年龄、境遇、家庭的变化,这缘分,也会变。起初,我对李叔同很不理解,甚至有点反感:哇!抛妻离子呀。。。多年后,见到他亲孙女,好亲切呀。。。因为她的仪容和心态----好像一切都明白了一样,其实我们没什么交流,几次活动,我都没有发言,只是听众之一。跟有幸的是她对我十分信任---说是她的书法作品,由得我怎样展览送人----都行。。。
他有几首歌是自己的词填美国人的曲,脍炙人口的"送别"不说,他写给母亲葬礼的"梦",填的是 Forster 的Swanee River, 原歌唱黑奴思乡,其曲熟悉到几乎催我落泪,幼年时父亲哄我入睡,经常哼唱这首,另外还有伏尔加船夫等,可见父亲当时的心情。弘一法师的"三宝"第一段乍听上去,耶稣呼之欲出,佛教基督教精神多有呼应之处。
----弘一又说:有机会认识一下吧?---丰子恺才明白大师的心胸宏大---谈得来,管什么教干嘛呢?
---后来,弘一和这位作者一见如故,成了知交。。。
donau一开始就是开玩笑的口气啊,我也跟着闹。。。至少现在不是看到她的照片了么?大家气味相投,不需要一定干嘛,就像爱情似的,不一定要扯证,心心相印就够了,是吧。。。。:)
我在下面回你了,看到就告诉我一声,别再做坏银。。。。
找找他的歌曲,欣赏领略一下 :-)
江上兄周末愉快
我喜欢心心相印,哈哈~~~ 下面的,威武那个?看到了,怎么成了做坏银呢要为正义发声啊
不是开玩笑,是我跟你们搭讪——真是的,非逼人说实话!
哎,要说我这人,没别的大毛病,就是真诚朴实善良。
哎,很痛苦啊。
话多就是话方面勤劳,就是俗称的,话痨。
上次讲到李叔同的歌曲《悲秋》,前辈树蛙老兄说不太知道。隔行如隔山,树兄专攻建筑和环境设计,不太知道李叔同的歌,并不意外。到叫我想起一段与李叔同--弘一大师有关的缘分了。。。
二十多年前,偶见有个叫“陈星”的人,在谈到李叔同(弘一大师)时,资料十分丰富,态度极其认真。于是,写信向他请教,收到来信,马上致谢,想不到他来信说:与我交换资料的人无数,回信致谢的--唯有你一个。他的信和稿子,都是毛笔字,但是叫我感到意外的是:学习弘一的人,也会如此无礼么?
我们成了笔友,他邀请我当他们刚成立的浙江师范“李叔同、丰子恺研究院”海外学员,邀请我参加弘一大师国际研讨会和纪念会。。。他关于弘一大师和丰子恺的著作很多,因为他是研究所的主任、博士导师。。。下面是他编写的《李叔同歌曲寻绎》---我欣赏他不以专家之态说教,他从研究开始,在学习和教学中,也以研究探讨认真对待----光是李叔同的歌,有原创的、改编的、翻译的、民间的、外来的----但最后都成为李叔同---弘一法师的风格---“寻绎”两字,十分贴切。
纪念弘一诞生120周年之前,他为活动的形式和我研讨,我说,文艺演出,是否以大师的歌曲贯穿吧?他欣然同意,学校有音乐系,太顺啦!我还建议以“三宝歌”做结束---他也有同感。普陀山的观音庙的墙上,立体刻着这首歌,我每次听到北京爱乐少女合唱团唱这首歌---都不能自己。。。遗憾的是,学校领导不想太宗教化----纪念会文艺演出最后的节目,虽然还是《三宝歌》、却改为没有太虚法师的歌词的管乐演奏---庄严依旧。。。
二十多年前,国内合唱团公开演唱李叔同的歌曲不多,出录音带和碟片的就更少了。台湾有家公司非常有心,专程去到北京,录制了一套《弘一大师歌曲集》共分上下两集(见下图),约二十几首。我回港看到,喜出望外---马上买来欣赏,一遍又一遍。。。
李叔同当年留学日本,他是听取了蔡元培“美学可以代替宗教、可以救国”的理念----专学美术和音乐。他在国内期间,非常不满好多学校的音乐课,用的是日本的教材、唱的是日本的歌曲----他在日本,自编自资出版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回国后,出任浙江师范的音乐和美术老师---用丰子恺的说法,师范,似乎成了”音乐美术艺术专校“了。。。
这两张台湾人出版的碟片,不知为何,没有及时在大陆发行,于是,我给陈星寄了一套、我送给深圳文化部的朋友一套(他曾是文革红歌的词作者)、我给几位好朋友买过、我给平湖李叔同纪念馆送了一套---因为,首次去参观,他们公园里播放的李叔同歌曲---唱得很一般。。。李叔同的歌,主要是写给学生的,因此,最适合学生唱,尤其是童音未改的学生,尤其是女声----只有他们唱李叔同的歌,才可以穿越时代,才可以绕梁三日。。。
如果儿时、少时、青壮时错过了李叔同的歌--没关系,退了休,买套台湾版北京少女唱的碟片----你也可以回到从前、享受当下、乐观明天。。。
-------祝各位朋友 周末愉快!
--------------------------------------------------------------
1906年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自己编写、出版了中国近代第一本音乐杂志的封面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除了常说的人人之间,人物之间也是啊——这个现象我觉得世间万物彼此之间都有。说个最俗的,我们大学的时候,一个宿舍里无论谁买了衣服大家都试一遍,但是就是买这件衣服的人穿了最好看。套用张爱玲那个千万年之间千万人之间的比喻来说这个比较合适——说到这个,我想起来好像看到文革说他就看不进去张的书,我太理解这些了,我自己,也是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看惊得什么什么的,现在再看,完全进不去了。
能看进去,需要有代入感,就是带入自己的情感穿上对方的鞋走进那个是空,进不去的话,努力好像帮助不会太大。
音乐美术这一类的文艺作品可能都可以往这个筐里套(文字相对来说比较直接嘛),欣赏就是欣赏,心动就是心动,感觉这事骗不了别人,更骗不了自己。
比如我这两天跟无忧或者雪晶开玩笑,是觉得她们开的起我也放松,大概就是你说的缘分,可能有人就觉得这什么啊。
最好的例子了。
随着年龄、境遇、家庭的变化,这缘分,也会变。起初,我对李叔同很不理解,甚至有点反感:哇!抛妻离子呀。。。多年后,见到他亲孙女,好亲切呀。。。因为她的仪容和心态----好像一切都明白了一样,其实我们没什么交流,几次活动,我都没有发言,只是听众之一。跟有幸的是她对我十分信任---说是她的书法作品,由得我怎样展览送人----都行。。。
他有几首歌是自己的词填美国人的曲,脍炙人口的"送别"不说,他写给母亲葬礼的"梦",填的是 Forster 的Swanee River, 原歌唱黑奴思乡,其曲熟悉到几乎催我落泪,幼年时父亲哄我入睡,经常哼唱这首,另外还有伏尔加船夫等,可见父亲当时的心情。弘一法师的"三宝"第一段乍听上去,耶稣呼之欲出,佛教基督教精神多有呼应之处。
----弘一又说:有机会认识一下吧?---丰子恺才明白大师的心胸宏大---谈得来,管什么教干嘛呢?
---后来,弘一和这位作者一见如故,成了知交。。。
donau一开始就是开玩笑的口气啊,我也跟着闹。。。至少现在不是看到她的照片了么?大家气味相投,不需要一定干嘛,就像爱情似的,不一定要扯证,心心相印就够了,是吧。。。。:)
我在下面回你了,看到就告诉我一声,别再做坏银。。。。
找找他的歌曲,欣赏领略一下 :-)
江上兄周末愉快
我喜欢心心相印,哈哈~~~
要为正义发声啊
下面的,威武那个?看到了,怎么成了做坏银呢
不是开玩笑,是我跟你们搭讪——真是的,非逼人说实话!
哎,要说我这人,没别的大毛病,就是真诚朴实善良。
哎,很痛苦啊。
话多就是话方面勤劳,就是俗称的,话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