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文兄的“进进出出”---略谈“围城”。。。

江上一郎
楼主 (文学峸)

 

据阿城说,八十年代,某高干子弟开始下海,被父亲骂,不好好找个工作,到处乱跑。。。官二代委屈地说:当年你们革命,不就是跑来跑去找根据地--跑到北京才定下来?鲁迅他不也日本杭州北京厦门跑来跑去到上海才定下来?革命成功了,我就没跑的自由了?。。。阿城形容:掷地有声。

一百多年来,哪个读过点书的“知识分子”、想做生意的人不是跑来跑去、进进出出自己的老家、老村或是老城?

大才子钱钟书早年的成名作《围城》不就是写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众生相么?《围城》在海内外一版再版,可见这个“进进出出”城里城外的题材一直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吧?

有家国情怀和爱国心态是华人普遍的常态,普遍到没什么特别值得强调、唠叨----或是隔三差五地向自己、向子女、向孙辈“再教育”---如那位北京的高干----鲁迅的
《祥林嫂》早就提醒我们了---不是么?

就在反美仇美的高潮中,上海浦东机场排队一千多米去美国的留学生---没有任何人去阻拦、劝告---为什么?因为在美国各个城市的机场、领事馆等候、排队回中国的华人可能是两千米长、三千米长。。。。

中国体制、户籍制照此下去,钱钟书的《围城》还会一版再版。。。。

======================================

 

(下面,是八十年代香港天地出版社邀请我为《围城》做的封面面设计)

(我自己没有了,澳洲的画家洪丕森偶然发现,给我寄来相片--在此谢谢!)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闲谈秋天的歌曲 跟文兄的“进进出出”---略谈“围城”。。。 十年了,难忘茶轩那个淳朴的新疆少年。。。 缘 分 (之二:德国艺术家) 缘 分(之一)
树蛙瓦凹
有人进城有人出,不同理念不同着眼点,这是大知大慧,万般归一 , 自己玩,自己乐。谢谢理解。
江上一郎
理解万岁!:)
p
papyrus
一个方形里的一个圆形,感觉以极简的几何图形阐释了“想进来”和“想出去”的“矛盾” :-)

江上兄说的是,真正的感情不需要三天两头阐述;隔三差五抒发“爱国情怀”十有八九是作秀 :-)

 

江上一郎
没办法---也可能习惯了。。。
铃兰听风
论坛上人们行为或个性的乖张, 狭隘等等偏颇, 不是老年人独有的, 我对年长者更宽容, 原因:

1) 他们人生的坎坷, 磨难, 痛苦, 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 例如上山下乡

2) 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不如我们强壮

在某些方面, 我们未必做得好过父辈, 当我老了, 如果比他们更开明豁达, 那是应该的.

江上一郎
风姑娘言之有理:)
雪晶
我正在努力学会随心自在,进出自由,耶~~~

这个封面设计好像没有觉得特别出彩啊~~~

江上一郎
谢谢点评---

设计后,老板给钱了---我就不理了:)

老键
心中无围城,进出两相宜。问好江上兄
江上一郎
键兄好心态,出入常自在:)----问好!
文革传人
哈哈哈,“成方圆”,^_^。
看客2010
左一篇右一篇没完没了地接龙倾诉,本没啥,可宁愿在外面做“三等公民”也死不回去其口诉爱死了的地界,就渣了。
江上一郎
回到祖国的怀抱,天天翻墙念着海外---真叫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