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与“小报”无关,本老汉的真实经历。
停电,听说过吗?
文革中一段时间,应该是林大帅事件之后,经常停电 (咱国的一个大城市)。孩童时代的难忘经历。
后来在美国,也停过电。在美国停电,犹如世界末日。上班,车房门打不开。做饭,无“火”,冰箱里食物还有全部变质的潜力。网也只剩下手机浏览的工种,还不敢使劲“工作”,要节约上面那个小绿条,对外联络用。看NBA决赛?No Basketball Available! 如果赶上冬天,连暖气都没有,真的很末日,^_^。
文革时,停电没那么难受。当时的“文明程度”,能用婚嫁习俗注释。结婚的“嫁妆标配”是“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手表是“上弦”的,自行车当然“自己行”,缝纫机是“脚踏”动力。收音机稍复杂,可以是“电子管”型,需电源。不过,到了“停电时期”,用电池的“半导体”收音机已经较普遍,所以,“文明程度”的“三转一响”都与电无关。一旦停电,就是个单纯的“照明”问题。
主要的“代用光源”是蜡烛。一根细黄瓜粗,大约20厘米高,稍锥型,下粗上细。大部分蜡烛是红色的(技术原因还是“革命原理”?)。没有“大包装”,在“副食店”论根买。电灯一旦自动熄灭,赶紧摸手电筒,找蜡烛。用火柴点着,然后,要先把蜡烛“躺倒”,散布些熔化的“蜡油”在要放置蜡烛的桌子或其他平面上,再“趁热”把蜡烛的底部摁上去。这样蜡烛就粘上“站稳了”,不会跌倒引起火灾。停电多了, 有人“重新发明”了“高灯下亮”的光学原理,动用空酒瓶,把蜡烛的底部“拧上去”,即防“倒”又扩大照明范围。
除了蜡烛之外,还有煤油灯。有的地方管那个叫“马灯”。最下面是个金属“煤油”的储罐,一根“捻子”从罐里延出来,进入罐上面有玻璃罩的“照明室”。再上面是个手提把。相比蜡烛,煤油是“供应”类物品,需要“票”,而且煤油比蜡烛贵许多,煤油灯照明在文革停电时是蜡烛的辅助手段。
因为生活的方方面面原本就与电关系不大,所以停电的“黑暗”对“革命事业”没啥太大影响。无论是学太祖四卷“雄文”,还是写批判文章,用蜡烛修正过来的“黑暗”,不怎么影响革命的继续。
用“社会主义好”那个歌的唱腔:
“文化革命好, 文化革命好,文革的黑暗全都觉不到……”
后注:贴在”回首“的旧帖,不记得是否在茶轩贴过,搜了一下没搜到,^_^。
---您去几楼呀?
---17楼
----您多大年纪呀?
---???---48。
---那,您就爬楼梯吧。
文哥周末愉快
但是我经常买各种蜡在家里。和孩子们玩TEA PARTY嘛,特别那种小白蜡60分钟的,一包100个从来家里都有。
一个类中世纪社会,断电影响当然不会很大 :-)
停电80年代还有。蜡烛之外,还见过瓦斯灯,可以算是“高科技”了 :-)
这篇以前没看过,谢传人兄分享
味道,是一种“快乐向往”,因为小灶总会比“食堂”的东西稍好些,*_*。平等兄周日开心。
对上江上兄说的北京停电经历。无忧周日开心。
一说(东北除外,倒霉的东北父老乡亲),文革时“民生”是个根本不知道的“生字”,当时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停工厂的电的,要停先停民用的,*_*。donau 周日开心。
的零,*_*。文革结束后两年,在工厂干过,见识过“瓦斯灯”,“户外施工”时的“设备”。再问好。
此篇与“小报”无关,本老汉的真实经历。
停电,听说过吗?
文革中一段时间,应该是林大帅事件之后,经常停电 (咱国的一个大城市)。孩童时代的难忘经历。
后来在美国,也停过电。在美国停电,犹如世界末日。上班,车房门打不开。做饭,无“火”,冰箱里食物还有全部变质的潜力。网也只剩下手机浏览的工种,还不敢使劲“工作”,要节约上面那个小绿条,对外联络用。看NBA决赛?No Basketball Available! 如果赶上冬天,连暖气都没有,真的很末日,^_^。
文革时,停电没那么难受。当时的“文明程度”,能用婚嫁习俗注释。结婚的“嫁妆标配”是“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手表是“上弦”的,自行车当然“自己行”,缝纫机是“脚踏”动力。收音机稍复杂,可以是“电子管”型,需电源。不过,到了“停电时期”,用电池的“半导体”收音机已经较普遍,所以,“文明程度”的“三转一响”都与电无关。一旦停电,就是个单纯的“照明”问题。
主要的“代用光源”是蜡烛。一根细黄瓜粗,大约20厘米高,稍锥型,下粗上细。大部分蜡烛是红色的(技术原因还是“革命原理”?)。没有“大包装”,在“副食店”论根买。电灯一旦自动熄灭,赶紧摸手电筒,找蜡烛。用火柴点着,然后,要先把蜡烛“躺倒”,散布些熔化的“蜡油”在要放置蜡烛的桌子或其他平面上,再“趁热”把蜡烛的底部摁上去。这样蜡烛就粘上“站稳了”,不会跌倒引起火灾。停电多了, 有人“重新发明”了“高灯下亮”的光学原理,动用空酒瓶,把蜡烛的底部“拧上去”,即防“倒”又扩大照明范围。
除了蜡烛之外,还有煤油灯。有的地方管那个叫“马灯”。最下面是个金属“煤油”的储罐,一根“捻子”从罐里延出来,进入罐上面有玻璃罩的“照明室”。再上面是个手提把。相比蜡烛,煤油是“供应”类物品,需要“票”,而且煤油比蜡烛贵许多,煤油灯照明在文革停电时是蜡烛的辅助手段。
因为生活的方方面面原本就与电关系不大,所以停电的“黑暗”对“革命事业”没啥太大影响。无论是学太祖四卷“雄文”,还是写批判文章,用蜡烛修正过来的“黑暗”,不怎么影响革命的继续。
用“社会主义好”那个歌的唱腔:
“文化革命好, 文化革命好,文革的黑暗全都觉不到……”
后注:贴在”回首“的旧帖,不记得是否在茶轩贴过,搜了一下没搜到,^_^。
---您去几楼呀?
---17楼
----您多大年纪呀?
---???---48。
---那,您就爬楼梯吧。
文哥周末愉快
但是我经常买各种蜡在家里。和孩子们玩TEA PARTY嘛,特别那种小白蜡60分钟的,一包100个从来家里都有。
一个类中世纪社会,断电影响当然不会很大 :-)
停电80年代还有。蜡烛之外,还见过瓦斯灯,可以算是“高科技”了 :-)
这篇以前没看过,谢传人兄分享
味道,是一种“快乐向往”,因为小灶总会比“食堂”的东西稍好些,*_*。平等兄周日开心。
对上江上兄说的北京停电经历。无忧周日开心。
一说(东北除外,倒霉的东北父老乡亲),文革时“民生”是个根本不知道的“生字”,当时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停工厂的电的,要停先停民用的,*_*。donau 周日开心。
的零,*_*。文革结束后两年,在工厂干过,见识过“瓦斯灯”,“户外施工”时的“设备”。再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