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识与见识(二)

姚顺
楼主 (文学峸)

学识与见识(二)

 

耄的见识下,产生“誓死捍卫”,极左思潮,愤青发指,红粉五毛,“重获自由,感谢习主席把我挂在心上”。

 

严复康梁鲁迅的见识下,有辛亥革命,有五四新文化运动,有“救救孩子”呐喊,有“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的世纪指控,胡兰成式的识破,思想解放,自由化思潮,“老同学问我要不要出国?”

 

沿着王国维陈寅恪的学识,是不会管顾“走什么道路”“在哪个国家”“为了什么”的。也不会总“我为什么出国”地想了几十年,仍耿耿于怀。独立之精神没有国界,自由之思想不持护照。认识你自己,没有古今之分。

 

新文化运动以来,知识进而见识开,进而导致学识的事儿,寥寥。

 

见识,别号思想。知识加敏感,如“救救孩子”,见识产生了。

 

扒拉扒拉襟怀,有多少“氢加氧,产生水”的知识和“中国将超过美国”的见识!学识几何?

 

耄和鲁迅之下,都走不远。他们都是水平高低有别的见识。金一南周小平易中天陈丹青王朔之下,一样。就是个热嘈。

 

自己读中国的书,最终好像就剩下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完》和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历史讲演录》《唐代政治史论述初稿》。

 

都是挺有见识或曰很有思想的书,从四书五经到鲁迅文集王朔文集陈丹青演讲。读听他们多了,想得多了,也想糊涂了。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学识,《忏悔录》是见识。《爱弥儿》是有意将学识变成见识,很《母亲》,很《战争与和平》,有鸡汤味。《尤里西斯》《雪国》《百年孤独》甚至《老人与海》,颇学识见识弄不清,有点像胡兰成的《山河岁月》。就当它现代派艺术看,泯了鸡汤,想着高汤,进入后现代。

 

近来,常听台大哲学系苑举正的课。他总是说一段学识,加一段见识,像诠释学识,更多是放松缓和。苏柏亚,伊壁鸠鲁,斯噶多学派的哲学学识,无论如何当不起”long long time ago…..”来消遣的。听着,就联想到自己读《中国哲学史》的当时。读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的章节,会觉得他们都想把见识拔高成学识,可弄不成。宋明理学,名字挺学识,其实就是把见识绕啊绕地说。玄奘的法相宗,是学识不疑,因为用的是原装的概念,雅利安人才有的逻辑思维强度,读时一点小差不能开,虽然年轻也只能读两面,回忆里只有“那是真的学识”的深刻印象而仍记不得说了什么。

 

这经验让自己长了个见识,没有外族的输入,汉族就没有学识。后来读点西哲史,坐实了这个见识。

 

学得学识最多的,是在初高中的数理化生物课上和语文的修辞课。后来,就是在长见识。记得有次和一个理科生侃见识,当然是他听多说少。可最后撂了句话:“有空,学点数学。”使愣到今天。

 

自己只是愣,没follow 。所以,就是个扯,高级黑未至,低等红不就。唉!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学识与见识(二) 鲁迅与陈寅恪 见识与学识 闲话 闲记挖草 ———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就当它个草我一逗 不看或极少看关心“政治”,看政治关“心”。一有“轻声细语话医院”,立撂不顾。
Q
QualityWithoutName
格物致知本应是学识,却被王明阳生生的扭成了见识。
姚顺
格物致知的论证过程没有自觉的逻辑指引,缺乏系统可靠知识倚靠,其实,至多成了中国意义上的学问。君以为何?
树蛙瓦凹
识在是高!眼见为识,视觉。学而时习,心悟。二识同归,大同。
老键
说唐僧是好好和尚是见识,说唐僧是独裁者控制狂是学识
Q
QualityWithoutName
同意姚先生。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才能得到可靠深刻的理论?方法不对,也会把学识变成见识了。
Q
QualityWithoutName
我觉得姚先生这两篇学识,见识的文章非常深刻,值得网友仔细读读,不要望文生意。
V
Vivian32817
姚君,那个和你侃见识的理科生,应该不是个一般的理科生吧?
V
Vivian32817
我觉得你说的这两样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铃兰听风
见识与学识, 之间来回, 拉拉扯扯, 你这, 可不就是

洞见与洞悉  

树蛙瓦凹
高见。实在是高!眼见为识,视觉。学而时习,心悟。二识同归,大同。

时  空  能,多维的思维。 

何为思,心之田,何为维,系个佳,佳实为飞鸟(甲骨文)。丝系鸟上下左右飞,多维时,空,能。

文革传人
前辈的文字比较难读。但是质量兄推荐了,会回头读第二遍。问好。
姚顺
怎么办?让你读得不爽。没法弄。打初中就这样了。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