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
读这样的书,至多两个章节。就是可以再读下去,也打住。一,好东西,慢用。二,滋味斯多,品茗,不敢牛饮。三,其实不可能读懂的,可真想啊!
听过威斯康星大学林毓生的课,他讲鲁迅。后来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联想到林毓生的讲鲁迅,更联想到读费正清《中国近代史论文集》。没听读他们前,其实学的就是那个所谓“国学”。听读之后知道,其实国学不是学,就是个知道。
Vivian 说医院里的事,再逗也不逾护理的规矩,将关怀爱护和会关怀会爱护的区别一点点地说明。铃兰听风之于弗洛伊德的理解不是会做中国梦就能企及的,个中的医学,使知鲁迅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觉悟所凭藉的医学知识,浅了点。
读马克思恩格斯,感受着从头到尾的学者气。譬如专为政治写的《共产党宣言》,一,好脑袋,好感觉,好文采。二,知识有板有眼,相连相扣,所谓系统性的。三,像是与有钱人对垒的檄文,其实是对不在理,不合理的说不,并还说了“不”之后大致该怎么办。四,陈述论证所有的态度,最硬的也是“地球在转动,它还在转动”的风度腔,怎么义愤,也是“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的gentlemen 。
杰姆逊说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亦如斯。
说法,稳稳的;观点,乍见,貌不惊人。稍释,如面亮剑。为什么能这样?
读了马克思的论说伊壁鸠鲁的博士论文,知道,这人,把书读得和这人分不开了。古希腊哲学的来龙去脉门清不说,而且很有劲地把握住了。
达尔文的研究,牛顿莱不尼茨的微积分,之于马克思,不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而是演算,辅助着写《资本论》。
杰姆逊说后现代主义,觉得有点像马克思。
他们的理论,不是想出来的,是推出来的。凭什么推:确凿的科学理性知识。
所以,没法最终地听明白。自己,文革生,那时物理叫工基,生物叫农基。一会儿停课闹革命,一会儿复课闹革命;一会儿回潮,一会儿反潮流。重力加速度原理直至二十大几才想明白的。
二
《万历十五年》,曾使大陆的历史学学者觉得的羞,一点不亚于“为什么我们出不了大师”的耻。
黑格尔马克思知道多少中国?可一说一个准不说,还准得中国人怎么也想不到。
譬如:“那里一片黑暗,没有历史,只有重复。”(黑格尔)
再譬如:“像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皇帝权利至高无上,社会结构的僵硬古板,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充分的贸易,所有的土地都归皇帝一个人所有,所有的官僚都替皇帝一个人效劳。所以像中国这样的生产方式里, 几千年里面没有实质性的社会进步, 十分落后。是一种专横的、独裁的、贫富不均的怪胎。”(马克思)
这些个话,王朔陈丹青至今也说不出来。为何?
自己能想出的原因,一,“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这一脚踩在根本上。二,认识自己,有赖天理,即数理。三,将数理转化为科学和理性,对待所遇所识。
举例:个人与历史。
每个人,是全部人类历史上的总和而不是“我只是沧海一粟”。一个人的受精卵,即全部人的宇宙。经历一生,由宇宙认识自己,而不是相反。
往细里讲:
“我骂了她,她没回骂,转身流泪”。这里面几乎涵盖了《伦理学》的大半内容。不是我们在探索解释理论,而是相反。
司马迁的《史记》所倾述的人生极辱和极苦,不过是发掘你体会人生的引子,你所有和所能体会的比这多和深。信不信,都如此。
黑格尔一个汉字不识,瞭了瞭德文本说中国的文章,语出而精准打击,在于其所倚靠的是“服阿斯匹林在任何地方都退烧,只要是人”的科学原则和你只要想,说,就不得不遵循的逻辑。
赖天理即数理,用科学理性,循逻辑,完成认识自己的全过程。如此而已。
读罢费正清,黄仁宇,黑格尓,林毓生,叹其说的理,回屋,想到了说这理的他们。明明显显得他们活得比常人明白,深刻。再细了想,《史记》章节,哪记得许多?可由它们映出的司马迁人格,想一回史记,深一点。走近的不是书《史记》,而是司马迁。
三
就懒着做中西比较了。没劲。一目了然的事还掰,就又来了“道可道,非常道”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约会上对头的人,那个衷会恸。 欧美人说理,敞亮。爱看。听读古希腊神话哲学历史,会迷得不想做饭。苏格拉底柏拉图亚洲里士多德,那脑袋,想得真美!
得含在嘴里,慢慢回味。有些也读不懂,但也真想。那么诗意盎然地读《宣言》,我就是能上天入地也做不到。这个中原因,不单单是“重力加速度原理”直至现在也不明白的原因。视角的转换和够得上的思想深度,才能看见每个人,是全部人类历史上的总和而不是“我只是沧海一粟”。
你起碼應說明一下自己是否感到被欺负。如果是,你應感谢鈴兰和文革的支持。
如果不是,起碼應感谢他们的關注。因為你不説,铃兰會繼續難過。
你現在這樣,尤其對不起钤兰。
对于不被理解,他看得也很开。
And you may not realize it, it is very unwise to step in to justify someone else's disrespectfulness.
但是,这件事,姚顺根本不介意谁说了什么,既然不介意,谁愿意去争辩就去吧。他没有解释的义务。
他只看自己喜欢看的,只写自己喜欢写的。
别人的喜好,关他甚事?
我觉得他是很享受和立的互怼。毕竟两人都是看重对方的。
而静安的点评,也是评自己喜欢评的。
别人的看法,关她甚事?
姚老夫子不急,静安不急,别人,倒是急得不行。。。。。。
铃兰是唯一受害者
我没看到关于铃兰的部分,我看见她继续发帖啊
说明她也是只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不介意别人的着急。
你别急啊,你急了我会心疼的
我喜欢跳跃着看帖,只点开自己想看的看,常常忽略掉很多重要信息
也许是我没注意到有些细节。不过,我真不想去看太多有的没的。
喜欢的,我赞几句,不喜欢的,我躲得远远的,仅此而已
在网上,在生活中,我都这样。
不是我单纯,我是太不单纯了,最后才返璞归真了。
觉得大多数事情都不值得我去动怒,动脑,动情。
我最近很注意一点,就是不要太多介入别人的因果。不要让别人的因果成为自己的因果。
我不知道这样会不会显得很无情很冷漠
但这样能让我心静。静下来观自己。
发生了什么很严重的事情了吗?怎么就 very disrespectful 了呢?
智慧的类型尺幅不一样,读得觉得新颖和醒脑。 后现代主义,很棒!现代化把所有撕成碎片,不在手机让自己零碎的抱怨中没完没了,而是据此更深更多面地认识自己。会觉得没读大部头的没大砖头拍了一下的震认,可不停的小确幸,小知小识,却也有往昔没有的轻快,有的也不乏深度。《国土安全》里的许多对白,一点不比汉姆雷特差。 科学使人会想,逻辑让,想往深处走。
this is something very easy to do but one chooses not to do it.
他现在也回一些贴,不是吗?记得一年前,他是从来只发帖不回帖的。
读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
读这样的书,至多两个章节。就是可以再读下去,也打住。一,好东西,慢用。二,滋味斯多,品茗,不敢牛饮。三,其实不可能读懂的,可真想啊!
听过威斯康星大学林毓生的课,他讲鲁迅。后来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联想到林毓生的讲鲁迅,更联想到读费正清《中国近代史论文集》。没听读他们前,其实学的就是那个所谓“国学”。听读之后知道,其实国学不是学,就是个知道。
Vivian 说医院里的事,再逗也不逾护理的规矩,将关怀爱护和会关怀会爱护的区别一点点地说明。铃兰听风之于弗洛伊德的理解不是会做中国梦就能企及的,个中的医学,使知鲁迅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觉悟所凭藉的医学知识,浅了点。
读马克思恩格斯,感受着从头到尾的学者气。譬如专为政治写的《共产党宣言》,一,好脑袋,好感觉,好文采。二,知识有板有眼,相连相扣,所谓系统性的。三,像是与有钱人对垒的檄文,其实是对不在理,不合理的说不,并还说了“不”之后大致该怎么办。四,陈述论证所有的态度,最硬的也是“地球在转动,它还在转动”的风度腔,怎么义愤,也是“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的gentlemen 。
杰姆逊说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亦如斯。
说法,稳稳的;观点,乍见,貌不惊人。稍释,如面亮剑。为什么能这样?
读了马克思的论说伊壁鸠鲁的博士论文,知道,这人,把书读得和这人分不开了。古希腊哲学的来龙去脉门清不说,而且很有劲地把握住了。
达尔文的研究,牛顿莱不尼茨的微积分,之于马克思,不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而是演算,辅助着写《资本论》。
杰姆逊说后现代主义,觉得有点像马克思。
他们的理论,不是想出来的,是推出来的。凭什么推:确凿的科学理性知识。
所以,没法最终地听明白。自己,文革生,那时物理叫工基,生物叫农基。一会儿停课闹革命,一会儿复课闹革命;一会儿回潮,一会儿反潮流。重力加速度原理直至二十大几才想明白的。
二
《万历十五年》,曾使大陆的历史学学者觉得的羞,一点不亚于“为什么我们出不了大师”的耻。
黑格尔马克思知道多少中国?可一说一个准不说,还准得中国人怎么也想不到。
譬如:“那里一片黑暗,没有历史,只有重复。”(黑格尔)
再譬如:“像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皇帝权利至高无上,社会结构的僵硬古板,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充分的贸易,所有的土地都归皇帝一个人所有,所有的官僚都替皇帝一个人效劳。所以像中国这样的生产方式里, 几千年里面没有实质性的社会进步, 十分落后。是一种专横的、独裁的、贫富不均的怪胎。”(马克思)
这些个话,王朔陈丹青至今也说不出来。为何?
自己能想出的原因,一,“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这一脚踩在根本上。二,认识自己,有赖天理,即数理。三,将数理转化为科学和理性,对待所遇所识。
举例:个人与历史。
每个人,是全部人类历史上的总和而不是“我只是沧海一粟”。一个人的受精卵,即全部人的宇宙。经历一生,由宇宙认识自己,而不是相反。
往细里讲:
“我骂了她,她没回骂,转身流泪”。这里面几乎涵盖了《伦理学》的大半内容。不是我们在探索解释理论,而是相反。
司马迁的《史记》所倾述的人生极辱和极苦,不过是发掘你体会人生的引子,你所有和所能体会的比这多和深。信不信,都如此。
黑格尔一个汉字不识,瞭了瞭德文本说中国的文章,语出而精准打击,在于其所倚靠的是“服阿斯匹林在任何地方都退烧,只要是人”的科学原则和你只要想,说,就不得不遵循的逻辑。
赖天理即数理,用科学理性,循逻辑,完成认识自己的全过程。如此而已。
读罢费正清,黄仁宇,黑格尓,林毓生,叹其说的理,回屋,想到了说这理的他们。明明显显得他们活得比常人明白,深刻。再细了想,《史记》章节,哪记得许多?可由它们映出的司马迁人格,想一回史记,深一点。走近的不是书《史记》,而是司马迁。
三
就懒着做中西比较了。没劲。一目了然的事还掰,就又来了“道可道,非常道”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约会上对头的人,那个衷会恸。 欧美人说理,敞亮。爱看。听读古希腊神话哲学历史,会迷得不想做饭。苏格拉底柏拉图亚洲里士多德,那脑袋,想得真美!
得含在嘴里,慢慢回味。有些也读不懂,但也真想。那么诗意盎然地读《宣言》,我就是能上天入地也做不到。这个中原因,不单单是“重力加速度原理”直至现在也不明白的原因。视角的转换和够得上的思想深度,才能看见每个人,是全部人类历史上的总和而不是“我只是沧海一粟”。
你起碼應說明一下自己是否感到被欺负。如果是,你應感谢鈴兰和文革的支持。
如果不是,起碼應感谢他们的關注。因為你不説,铃兰會繼續難過。
你現在這樣,尤其對不起钤兰。
对于不被理解,他看得也很开。
And you may not realize it, it is very unwise to step in to justify someone else's disrespectfulness.
但是,这件事,姚顺根本不介意谁说了什么,既然不介意,谁愿意去争辩就去吧。他没有解释的义务。
他只看自己喜欢看的,只写自己喜欢写的。
别人的喜好,关他甚事?
我觉得他是很享受和立的互怼。毕竟两人都是看重对方的。
而静安的点评,也是评自己喜欢评的。
别人的看法,关她甚事?
姚老夫子不急,静安不急,别人,倒是急得不行。。。。。。
铃兰是唯一受害者
我没看到关于铃兰的部分,我看见她继续发帖啊
说明她也是只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不介意别人的着急。
你别急啊,你急了我会心疼的
我喜欢跳跃着看帖,只点开自己想看的看,常常忽略掉很多重要信息
也许是我没注意到有些细节。不过,我真不想去看太多有的没的。
喜欢的,我赞几句,不喜欢的,我躲得远远的,仅此而已
在网上,在生活中,我都这样。
不是我单纯,我是太不单纯了,最后才返璞归真了。
觉得大多数事情都不值得我去动怒,动脑,动情。
我最近很注意一点,就是不要太多介入别人的因果。不要让别人的因果成为自己的因果。
我不知道这样会不会显得很无情很冷漠
但这样能让我心静。静下来观自己。
发生了什么很严重的事情了吗?怎么就 very disrespectful 了呢?
智慧的类型尺幅不一样,读得觉得新颖和醒脑。 后现代主义,很棒!现代化把所有撕成碎片,不在手机让自己零碎的抱怨中没完没了,而是据此更深更多面地认识自己。会觉得没读大部头的没大砖头拍了一下的震认,可不停的小确幸,小知小识,却也有往昔没有的轻快,有的也不乏深度。《国土安全》里的许多对白,一点不比汉姆雷特差。 科学使人会想,逻辑让,想往深处走。
this is something very easy to do but one chooses not to do it.
他现在也回一些贴,不是吗?记得一年前,他是从来只发帖不回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