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兄一袭雄文,又激起了大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之乐。我看隔壁在玩,我以前也视频聊过,在此,再掺和一下。
“濠梁之辩”,梁就是桥,濠就是安徽凤阳的濠河。当时庄子和惠子哥俩,从楚国手牵手一路回家乡宋国,经过濠河桥,做了片刻停留。
本来看到桥下成双成对快乐的鱼儿,两人心照不宣就好了,庄子情不自禁,非要说出来,“惠子你看,那些鱼儿好快乐。”
这时喜欢拌嘴的惠子,不怼一下,怎么能显示出那种甜蜜呢?
于是说出了千古名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又不是那些鱼儿,你怎么知道他们快乐呢?)
其实惠子问这句话的时候,就和庄子一样,心想那些鱼儿很快乐。他希望庄子给他一个有水平的回答,像他期望的那样。
“万物毕同毕异”,有大同异,有小同异。人和鱼儿,作为物种不同,只是小的不同,同与不同,只是相对的,大家都是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有生有死会呼吸的动物对吧?万事万物,说到小处,每一个个体都不是不同的,就像每一片雪花都不是同的,说到大处,归根结底呢,万事万物都有共性,又都有相同想通之处。
所以呢,子非鱼,能知鱼之乐。
这是名家的逻辑。
但是两个人玩拌嘴,他问,一副考考你的样子,你顺着他的意思去答,就没意思了。而惠施、公孙龙这些名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辩,要么以己之矛攻己之盾,要么抠字眼,玩文字游戏。
所以庄子来了个慕容家绝学,“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是不是除了回怼外,还感觉到一丝丝甜蜜?
“惠子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
这句就用了名家的逻辑。人与鱼儿不同,是小同异,但是人与人之间,我与你之间,作为个体来说,也可以是大同异,毕同毕异。我俩既然完全不同,按你刚才的逻辑,既然不同就不知,那你就不能断定说,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了。
我知道,我就是知道,你拿我怎么办吧?对吧?
你不知道,是你不知道,我就是知道。
而且就我知道还是不知道这一点,你也应该是不知道的才对!
所以惠子你输了,自我矛盾。
想想看,庄子多得意。结果惠子不高兴了,竟然说你残酷,你无情,你无理取闹——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但你也不是鱼,你也就不知道鱼快乐,就这样,你怎么着吧?
庄子笑了,心想,你这才是残酷,无情,无理取闹好吧?
怎么着吧,惠子输了,心里不爽,总得安慰一下。有了,灵机一动,也玩一下名家的文字游戏,俗称抠字眼:
来,惠子,是这样的,我们从头来捋一捋。我们到了桥上,你问我怎么知道那些鱼儿快乐的?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对吧?
这次庄子把重点不是放在“子非鱼”上,而是“鱼之乐”上。惠子的问话,可以产生歧义,就是已经断定“鱼之乐”,他也看到、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只是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知道,我也知道。我们都不是鱼,但我们都知道。既然你知道,我也知道。我是怎么知道的呢?
和你一样,刚才一上桥时,看到就知道了。真的是心心相印好吗?
惠子被逗乐了。说了句“讨厌”,和庄子继续手牵手游玩了。因为抠字眼这种输的,输的没那么难堪,相当于给惠子找了个台阶下。
但你想要的答案,就是不告诉你。除了庄子逗惠子玩外,更重要、更根本的,名家的那个智慧,是现象世界里的智慧,是从万物万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逻辑,而道家的智慧,是现象世界之外的,形而上的根本的、本源的东西。
两者在万物玄同、毕同毕异、齐物上,看上去相似,实则本质不同。有点像鸠摩智的小无相功,使出少林七十二绝技。庄子是从悟道这个根本来看的。
万物受大道支配,皆有符合大道的德性。若返璞归真,回归本性,自然从容,能自由自在,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禀能,一定是快乐的。
人是如此,鱼儿也是一样。
这能告诉惠子吗?
你告诉他,他小嘴一撇,说你又来了,鬼才信你那一套!
https://m.163.com/dy/article/IRFKIMKG05566CTO.html?spss=adap_pc
我读了各种解读,总有些“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解庄子挠破头“的感觉。
这一段对话,轻松,巧妙,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了。主要价值是在公元前好几百年,真的很早。
辩与辨,大概都有用到的地方。
链接
独裁的确行不通的。自由兄的他心通应该是启智作用的。-:)
https://www.zhihu.com/tardis/zm/art/79941092?source_id=1003
这给人指出一条出路。跳出柏拉图洞穴的出路。
比如,一个人看见一滩大便那就是一摊大便,但是成道的人可以让自己真实从狗的角度看,这里到它们看到、认识到的是什么。
从鬼神的角度看,这又是什么。
这都不仅仅是辩论和想象了,而是真实的能力。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从语意上,可以理解为一个命题(一),从文字歧义上,可以看做一个疑问(二)。
一、因为你和鱼不同,所以你不知道鱼儿是否快乐
条件:你和鱼不同
惠子隐含假设:
1、我和鱼不同
2、不同就不知
3、鱼儿快乐,还是不快乐,我是不知道的
4、你和我同
结论:
你也不知道鱼儿是否快乐。
所以惠子的结论,依赖许多假设。庄子只要否定至少一个就可以了。他没有去否定“不同就不知”,而是假设认可“不同就不知”,他选择否定“你和我同”。
“子非我”。我和你是不同的。那么根据“不同就不知”,惠子是得不出“你不知道鱼儿是否快乐”这个结论的。
二、虽然你和鱼不同,但你却知道鱼儿是快乐的,那么,请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前提:
你和鱼不同
2、不同但可以知道
3、我知道鱼儿是快乐的
4、鱼儿是快乐的
疑问:庄子你如何知道?
庄子回答:因为我和你一样(我和你同)。
所以庄子只是对存在的这两种情形,进行了逻辑上的反驳。这是名家辩论时惯用的手法,你说肯定时我就否定,你否定时我就说肯定。
他没有用形而上学来解答惠施的问题,只是拌拌嘴而已。
纳兰兄一袭雄文,又激起了大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之乐。我看隔壁在玩,我以前也视频聊过,在此,再掺和一下。
“濠梁之辩”,梁就是桥,濠就是安徽凤阳的濠河。当时庄子和惠子哥俩,从楚国手牵手一路回家乡宋国,经过濠河桥,做了片刻停留。
本来看到桥下成双成对快乐的鱼儿,两人心照不宣就好了,庄子情不自禁,非要说出来,“惠子你看,那些鱼儿好快乐。”
这时喜欢拌嘴的惠子,不怼一下,怎么能显示出那种甜蜜呢?
于是说出了千古名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又不是那些鱼儿,你怎么知道他们快乐呢?)
其实惠子问这句话的时候,就和庄子一样,心想那些鱼儿很快乐。他希望庄子给他一个有水平的回答,像他期望的那样。
“万物毕同毕异”,有大同异,有小同异。人和鱼儿,作为物种不同,只是小的不同,同与不同,只是相对的,大家都是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有生有死会呼吸的动物对吧?万事万物,说到小处,每一个个体都不是不同的,就像每一片雪花都不是同的,说到大处,归根结底呢,万事万物都有共性,又都有相同想通之处。
所以呢,子非鱼,能知鱼之乐。
这是名家的逻辑。
但是两个人玩拌嘴,他问,一副考考你的样子,你顺着他的意思去答,就没意思了。而惠施、公孙龙这些名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辩,要么以己之矛攻己之盾,要么抠字眼,玩文字游戏。
所以庄子来了个慕容家绝学,“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是不是除了回怼外,还感觉到一丝丝甜蜜?
“惠子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
这句就用了名家的逻辑。人与鱼儿不同,是小同异,但是人与人之间,我与你之间,作为个体来说,也可以是大同异,毕同毕异。我俩既然完全不同,按你刚才的逻辑,既然不同就不知,那你就不能断定说,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了。
我知道,我就是知道,你拿我怎么办吧?对吧?
你不知道,是你不知道,我就是知道。
而且就我知道还是不知道这一点,你也应该是不知道的才对!
所以惠子你输了,自我矛盾。
想想看,庄子多得意。结果惠子不高兴了,竟然说你残酷,你无情,你无理取闹——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但你也不是鱼,你也就不知道鱼快乐,就这样,你怎么着吧?
庄子笑了,心想,你这才是残酷,无情,无理取闹好吧?
怎么着吧,惠子输了,心里不爽,总得安慰一下。有了,灵机一动,也玩一下名家的文字游戏,俗称抠字眼:
来,惠子,是这样的,我们从头来捋一捋。我们到了桥上,你问我怎么知道那些鱼儿快乐的?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对吧?
这次庄子把重点不是放在“子非鱼”上,而是“鱼之乐”上。惠子的问话,可以产生歧义,就是已经断定“鱼之乐”,他也看到、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只是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知道,我也知道。我们都不是鱼,但我们都知道。既然你知道,我也知道。我是怎么知道的呢?
和你一样,刚才一上桥时,看到就知道了。真的是心心相印好吗?
惠子被逗乐了。说了句“讨厌”,和庄子继续手牵手游玩了。因为抠字眼这种输的,输的没那么难堪,相当于给惠子找了个台阶下。
但你想要的答案,就是不告诉你。除了庄子逗惠子玩外,更重要、更根本的,名家的那个智慧,是现象世界里的智慧,是从万物万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逻辑,而道家的智慧,是现象世界之外的,形而上的根本的、本源的东西。
两者在万物玄同、毕同毕异、齐物上,看上去相似,实则本质不同。有点像鸠摩智的小无相功,使出少林七十二绝技。庄子是从悟道这个根本来看的。
万物受大道支配,皆有符合大道的德性。若返璞归真,回归本性,自然从容,能自由自在,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禀能,一定是快乐的。
人是如此,鱼儿也是一样。
这能告诉惠子吗?
你告诉他,他小嘴一撇,说你又来了,鬼才信你那一套!
https://m.163.com/dy/article/IRFKIMKG05566CTO.html?spss=adap_pc
我读了各种解读,总有些“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解庄子挠破头“的感觉。
这一段对话,轻松,巧妙,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了。主要价值是在公元前好几百年,真的很早。
辩与辨,大概都有用到的地方。
链接
独裁的确行不通的。自由兄的他心通应该是启智作用的。-:)
https://www.zhihu.com/tardis/zm/art/79941092?source_id=1003
这给人指出一条出路。跳出柏拉图洞穴的出路。
比如,一个人看见一滩大便那就是一摊大便,但是成道的人可以让自己真实从狗的角度看,这里到它们看到、认识到的是什么。
从鬼神的角度看,这又是什么。
这都不仅仅是辩论和想象了,而是真实的能力。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从语意上,可以理解为一个命题(一),从文字歧义上,可以看做一个疑问(二)。
一、因为你和鱼不同,所以你不知道鱼儿是否快乐
条件:你和鱼不同
惠子隐含假设:
1、我和鱼不同
2、不同就不知
3、鱼儿快乐,还是不快乐,我是不知道的
4、你和我同
结论:
你也不知道鱼儿是否快乐。
所以惠子的结论,依赖许多假设。庄子只要否定至少一个就可以了。他没有去否定“不同就不知”,而是假设认可“不同就不知”,他选择否定“你和我同”。
“子非我”。我和你是不同的。那么根据“不同就不知”,惠子是得不出“你不知道鱼儿是否快乐”这个结论的。
二、虽然你和鱼不同,但你却知道鱼儿是快乐的,那么,请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前提:
你和鱼不同
惠子隐含假设:
1、我和鱼不同
2、不同但可以知道
3、我知道鱼儿是快乐的
4、鱼儿是快乐的
疑问:庄子你如何知道?
庄子回答:因为我和你一样(我和你同)。
所以庄子只是对存在的这两种情形,进行了逻辑上的反驳。这是名家辩论时惯用的手法,你说肯定时我就否定,你否定时我就说肯定。
他没有用形而上学来解答惠施的问题,只是拌拌嘴而已。